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计算机论文 > 智能科技 > 1979-1991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分析

1979-1991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分析

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智能科技


  摘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我国在国家安全问题上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得到了缓解,开始摆脱腹背受敌的被动处境。世界在动荡中进入到八十年代,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争取一个稳定的和平环境上升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之前以战略关系划线的外交思维显然需要做出重大调整。文革结束邓小平同志复出后,推行强国富民、缓和世界局势、与各国友好合作的外交政策,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外交政策为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创造必要的和平环境与机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致力于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些重大决策就为中国调整对外战略,包括缓和对苏关系提供了扎扎实实的依据。与此同时,苏联迫于国内因素和在与美国的争霸中不断处于弱势的形式,苏联方面也开始调整对外战略,逐步缓和对华关系。邓小平同志紧紧把握住时机,对苏联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及时改变原有政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苏关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解冻,两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
  关键词:中苏关系 正常化 原因分析
  
  从苏联方面来说,大概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 二十多年来,苏联为了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对中国采取了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其中包括施加政治压力,进行经济封锁,干涉中国内政,在中国周围建立战略包围圈,用武力威胁以至直接使用武力。但是结果怎么样呢?实践证明,苏联的对华政策是错误和失败的。当然,在过去二十年,苏联在亚洲的扩张取得了进展,但是这无论如何也无法弥补由于恶化同中国的关系给它在政治上和战略上带来的损失。进入八十年代,全世界都看得很清楚,中国已经摆脱了文化革命时期的混乱状态,走上了稳步健康的发展道路。大概任何一个有头脑的政治家都会懂得,与其拖到将来再处理同中国的关系,倒不如现在就抓住时机,着手处理问题,设法从死胡同中走出来。
  第二,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东欧国家中出现的严重的离心倾向大大地削弱了苏联的控制力。1979年苏联人侵阿富汗更是遭到东西方的一致谴责 ,在外交上空前孤立 。中国与日本 、美国建交更令苏联惴惴不安 ,如果中美进一步走向结盟将更加大它们的战略优势,意味着苏联相对美国微弱的优势将彻底丧失,苏联的进攻战略也将严重受挫。所以,勃列日涅夫不得不重新考虑苏联的全球战略 ,重视亚太地区。在巩固与东方传统联系的同时争取自己新的利益 ,避免美国的势力进一步扩张,也成了苏联外交的一种重要选择。从这个角度说 ,苏联也需要与中国缓和。从美苏关系上看,经过几十年冷战的明争暗斗 ,美苏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代价,在全球造成了众多的“热点” ,实际上并没有最后的胜利者,而是给全球造成了严重的隐患。比如,造成了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严重对峙局面 ,美国联合西欧国家组成了北约集团,苏联则联合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华约组织,强行隔断了东西欧乃至整个东西方的联系,并形成了严重的军事对峙。又如,由于双方在全球争夺势力范围,力图介人亚非拉国家的内部事务,结果造成了一些国家内部政局动荡,影响其国民经济正常发展,以及地区冲突和对立的严重问题。再如,双方在核战略方面的竞赛,制造出足以将地球毁灭数次的核武器,并且将它们部署在敏感地区,名义上是保卫该国家,实际上只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第三,八十年代初里根进入白宫以后,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技术转让等问题上出现了明显的矛盾。这给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苏联对华政策的长远目标是企图把中国拉入“社会主义大家庭”,但是它的近期和中期目标是尽可能地拉开中美间的距离,有可能的话甚至争取中国参加“联合反帝”。中国也需要加强同苏联的联系,缓解自身在国际社会和在于美国的竞争中的压力。
  从中国方面来说,在这期间,不仅国内情况发生了变化,外交政策也做了调整。从1978 年起,中国的国内政策的重点转上了经济建设的轨道。1982年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宣布要在本世纪末使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翻。以后,党中央又提出了新的目标,争取在下个世纪中期在经济、科学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赶上发达国家。简单地说,在今后十五年以至几十年内,中国的主要任务就是埋头苦干,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为了保证这一方针的贯彻,保证确定的目标得以实观,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从

这个基本点出发, 中国希望缓和同苏联的关系,以便保持一个和平的边境。中苏边界长达7300多公里,加上中蒙边界,总长度达12000多公里,这是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边界。如果中苏边界形势没有得到改善,很难设想中国能够调整建军方针,在去年作出裁减一百万兵员的决策。
  另外一方面, 在过去几年,中国对八十年代和今后的世界形势和各种政治力量的发展变化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估计,得出的结论认为,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尽管世界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是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的因素的增长,估计在本世纪内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不大,世界和平经过努力是可以维护的。中国基于这样的估计,并从自身发展和世界和平的根本利益出发, 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的外交方针。这一外交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争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并发展关系,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合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显然,这一外交方针同七十年代以来的以建立世界反霸 统一战线为重点的外交方针是有区别的。从上面可以看出,中国不仅具有同苏联改善关系的愿望,而且为使这种愿望的实现提供了政策保证。
  这就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中苏关系得以缓和的背景和内在的原因。当然,推动中苏关系发展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例如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无疑对两国的经济建设都是有好处的。但是,中苏关系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上面所列举的两国交往的发展,对于两个相邻的世界大国来说,是非常有限的,在它们各自对外关系中所占的比重是微乎其微的。就拿发展速度最快的两国贸易来说,根据去年签署的五年贸易协定,即使到1990年,中苏贸易额也只达到50亿美元,约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左右。目前,两国关系,特别是两国的政治关系,还没有实现完全的正常化,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三大障碍没有排除。苏联企图绕过三大障碍来改善中苏关系,也就是说,它既希望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又不愿放弃二十年来在中国周边地区的扩张的成果,从而对中国和亚洲安全造成的威胁。它企图二者兼得,而这又是中国所坚决不能接受的。这就是当前中苏关系发展的困难所在。苏联新领导人上台以来,至今还没有迹象表明,他们将采取严肃认真的步骤来排除这三大障碍。解决三大障碍问题,需要一定的耐心,智慧和灵活性,但是作为原则问题,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放弃。纵观当时两国的国内环境和面对的国际环境,使两国关系正常化是两国必要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沈志华 中苏关系史纲 新华出版社 2007/01
  [2]刘胜湘 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现代国际关系 2010/01
  [3]王逸舟 中国外交三十年:对进步与不足的若干思考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07/05
  [4]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5]苏长和 中国外交能力分析——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视角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08/04
  [6]《勃列日涅夫言论 》第十八集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年中文版
  [7]夏义善编 《苏联外交六十五年纪事 》世界知识 出版社 1997年版
  [8]「英」 彼得 ?琼斯等普 《中苏关系内幕纪实 》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4年中文版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sjlw/zhinengkeji/23244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