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环境科学 > 中国环境科学进展

中国环境科学进展

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环境科学


  中国的环境科学,自1973年我国首次召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我国环境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方案开始,迄今已经历了30年的发展。这20年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迅速发展,环境科学研究也得到蓬勃发展。它从零做起,填补学科空白,登上区城污染防治研究、全国生态环境整治研究和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三大台阶;目前已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科学研究体系。全国环保管理系统?经济、文教、卫生、国防系统和中国科学院5个方面。共有环境科研机构300多个,科研人员2万以上,有79所大学开设环保专业,环境科学基础研究、技术应用研究和软科学研究,分别列入国家“攻关”计划或基金项目,还有科研三项费用的支持。在中国科学院、清华、北大、北师大建立了环境地球化学、水、气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环境科学研究院已建成亚洲最大风洞、光化学烟雾箱和生态模拟、分析测试等先进试验设备。每年全国都有一大批科研成果,仅向国家环保局情报所申报的项目就达到4,000多项。“七五”国家科技攻关环保项目取得345项重大成果,其中有5个专题和92个专项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科学院有关生态环境的研究成果近千项,获国家科技成果奖的50多项,获部门或地方奖的300多项。

  

  20年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硕果累累,研究实力在发展中国家达到了前列,一些研究领域在国际上也很有特色。这样的成就,应该总结。回顾过去20年我国环境科学迅速发展的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跨上了3个台阶。

  

  一、开拓、创业阶段

  

  70年代初,国际上?I开首次全球环境保护会议。国家要求中国科学院组织有关学科的科学家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的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建议;形成了1973年环保会议(全国首次)关于环境科学的起步设想。要求有关部门积极研究污染的危害、测定方法和消除污染的有效办法。努力研究环境监测的分析仪器。有计划地开展环境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

  

  当时主管科学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面对国内已经出现的一些严重污染事件,从“三废”污染调查研究入手,首先开辟典型地区环境质量研究,对官厅水库水系、蓟运河、渤黄海海域、松花江、图门江、鸭儿湖等水域,以及北京西郊、东南郊,南京市区、沈阳、武汉工矿区和京津渤大区域,进行环境质量调査研究,建立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理论和模式;推动了环境监测方法研究,建立标准分析方法,研制大气污染自动监测车、长江水质污染监测船;针对当时农药、酚氰、汞砷、铬等污染源开展了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生态与健康效益.的研究,重视工业“三废”排放的污染源末端治理技术研究。这阶段研究成果,不仅为当时污染严重地区的治理提供方案;也在“区城环境”这一层次,开拓了环境科学的基础性研究领域,填补了我国环境科学的空白学科。如:中国科学院于1975年首先成立环境化学研究所、土地污染研究所环境室、声学所噪声室、地理所环境研究室、大气物理所环境研究室与325米气象观测塔、水生生物所环境生物研究室、地球化学所环境与健康研究室、林土所环保室、以及海洋所、植物所、动物所、昆虫所、微生物所、植生所、细胞所、化物所、应化所、有机所、煤化所、水土保持所、沙漠所、湖泊所、高能所、遥感所等单位的生态环境研究组,研究的领域遍及生物、地学、化学和物理、技术科学学部的30多个研究所。填补了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中有关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的空白。建立起环境化学与分析、环境生物学与污染生态、环境声学、环境地质与健康、环境地球化学、环境海洋、环境遥感与制图、环境毒理、环境气象、土壤污染、区城环境、环境质量、环境信息、生态系统与景观生态等学科与专业。由分到合,中国科学院专门成立环境科学委员会,加强综合研究,组织协调多学科协作、交流,并创办《环境科学》学术刊物,推动环境科学学科建设。1977年在全国自然科学学科规划会上,首次制订出我国环境科学的学科发展10年规划。1979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根据我国的特点,学会分学科设立专业委员会。有:环境声学、环境标准、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医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地球化学与污染化学地理、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化学、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工程、环境经济与管理、环境理论等学术委员会。从此环境科学在我国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以后在这基础上又有发展。这在国际上也是首先以“环境科学”命名,包括了自然、技术与社会三大学科领域,名符其实的新型的综合性环境科学学会。为我国环境科学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框架,也为下一阶段的起飞奠定了科学基础。

  blob.png

  二、茁壮成长阶段

  

  70年代末,我国生态学、经济学和国土资源等学科进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研究领域,环境科学得到迅速发展,登上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研究的新台阶。

  

  进入80年代,我国围绕加强环境资源管理,推进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这个主题,组织科学攻关和软课题研究。如《中国2000年环境预测及对策研究》、《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与《自然保护图集》研究、《中国典型生态区、生态破坏现状及其保护恢复利用研究:K《全国工业污染源调查评价与研究》、《全国环境背景值与环境容量研究》、《环境信息系统研究》、《我国酸雨来源、影响及控制对策研究》以及《型煤技术》、《煤的气化液化》、《城市污水资源化》、《氧化塘土地处理系统》、《城市生态》、《生态农业》、《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有毒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和生态毒理研究》、《地方病环境病因》研究、《生态经济与指标体系》等研究课题,都是80年代根据我国国情开展的国家级大型研究课题。理论联系实际,很有特色,既完成国家科研任务,又大大发展了环境科学学科领域。这个阶段,环境经济、生态经济、生态系统、生态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环境计量、环境法学、环境管理、环境预测、评价与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蓬勃发展。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态环境建设”理论与实践。

  

  1S81年,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马世骏主任等一批科学家,在向中央书记处开讲《现代化与环境保护》课时,就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思想。他们的理论是人类一资源一环境”是个整体,自然资源是环境组成的一个部分,破坏资源也就是破坏了人类生活环境。环境问题,既是生态学问题亦是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必须运用生态规律,方能协调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要使经济持续发展就必须使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在我国就要把环境工作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中去。

  

  经过多年的实践,在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马世骏又专门发表了“加速生态建设、改善我国环境面貌”的论述,进一步阐述生态环境建设的论点:它实质上是把生态学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建设及自然资源管理中;从国家经济建设的整体利益出发,协调生产、加工、需求各部□之间的关系,通过多级利用,充分发挥物质的生产潜力,并化废为宝,使产品不断增加,保持自然活力的物质不断得到补充。把经济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列为评价一切建设的准则。其核心思想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这个正确的论点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已得到承认。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在80年代也得到蓬勃发展。到1990年初,全国生态农业县级规模的试点有29个,乡级的138个,村或农场级的有1200多个。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环境建设《500佳》称号中,授予我国10项,其中生态农业占4项。江苏大丰生态县规划研究获得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头等奖。

  

  工业系统也有生态工程的研究示范,如有色工业在推进四川峨嵋半导体厂建设生态工厂的科研成果,工业生态化的苗头很好。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于80年代末连续召开生态环境建设学术研讨会,总结了十多项可供推广的生态建设工程(技术)。如污水土地处理生态工程、综合生物塘处理工程、城市污水资源化生态工程、山地开发与保护生态工程、平原农一牧一果型生态工程、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建设试验、聚土免耕立体种植生态工程、红壤丘陵区林果牧复合生态工程、荒山造林生态工程、功能植物群落生态工程、太湖流域生态农业试点、企业生态工程和草原矿山林草牧生态工程建设等等;大大丰富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和发展中国家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成果。

  

  三、全面发展阶段

  

  80年代末,中国环境科学开始向“全球环境变化”这个新台阶迈步。国际上环境科学研究从70年代开始已从地方污染公害转向全球资源环境研究。在80年代,国际科学组织已把“全球变化”列为前沿,大力突破。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变化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解决了全球升温的不确定性问题,为拯救地球提供了科学根据。

  

  我国少数科学家在中国科学院支#下,早在80年代初就参加了国际科联全球变化研究的学术活动,他们为制定全球研究计划,提供许多重要科学思想。如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的关系,气候和植被过渡带在全球变化中的敏感性,全球变化中应优先研究的时间尺度和土地利用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等。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马世骏学部委员代表我国环境科学界参加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为联合国起草《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宣言,提供“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学术观点。随着国际环境外交的进展,到80年代后期我国生物、地学和环境科学的一些科学家在国内率先行动,开展全球环境研究的准备工作。如1987年中国科学院环委会全体会议把“参与全球生态环境研究与改良行动”列为科研主攻方向,并发出快报,建议国家和科技界要“刻不容缓地开展”大气臭氧层破坏造成灾害性生态环境影响的预防性研究。接着,生物学部和地学部一些学部委员提出“全球变化研究我国生存环境变化及未来发展趋势”的专项研究计划,并继“人与生物圈”中国委员会成立之后,发起成立“中国全球变化国家委员会”,积极组织了全球变化预研究:如安排了碳、氮、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CFC替代技术、我国气候变化与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等科研专题;并着手建立全院野外台站网络、对全球变化进行观测。中国科协于1988年5月正式成立国际地圈、生物圈(即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有环境学会、水利学会、农学会、林学会、植物学会、土壤学会、自然资源研究会、生态学会、地质学会、气象学会、水土保持协会、地理学会、海洋学会、矿物岩石和地球化学学会参加。与会科学家一致肯定了中国科学^提出的学术思想,即从我国土地和水体资源的利用所造成的重大全球变化问题出发,研究由此而引起的地球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环境影响,预测未来十几年到几十年的重大全球变化问题及其对我国生态系统的影响,改善我国环境,提高资源管理和利用水平。

  

  进入90年代,全球环境研究计划被列为国家科研项目。中国科协经认真准备,于1991年召开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的全国性大型学术讨论会,共收到论文300多篇。涉及气候变化诊断分析,对环境、农业、林业的影响,多控物质的生产与代用研究,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防治对策等各个领域。今年初,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开展了“海平面上升对g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影响与地策”的研讨和考察活动;标志着我国环境科学迈向一个新阶段,登上全球环境研究的新台阶。

  

  进入90年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深入到“人与自然新关系”、“人类生态系统”、“智慧圈”等髙层次研究领域;开展了社会生态学、生态伦理、生态哲学、唯物辩论法与环境科学的理论研究。引导人类改变旧的世界观、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价值观,促进环境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为推动环境理论研究,国家环保局首次召开了有哲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自然科学家共同参加的“全国环境理论研讨会”。这标志着我国环境科学理论研究,已走上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新阶段,这次讨论会,站在哲学高度,剖析环境问题;指明环境科学发展的方向;为全面开展我国环境科学理论研究,推动我国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四、展望

  

  1.展望

  

  展望国际环境科学发展,这20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环境科学已成为前沿学科,各国都在大力增强环境科研力量;全球《环境与发展》最高级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环境时代”。当前国际上正在开展庞大的环境科学研究工作,跨国、跨学科的地球系统研究正在蓬勃发展,如全球海洋观察系统计划,全球环境变也中人的因素研究,全球气候观察系统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研究,国际水能研究,人与生物圈研究,太阳系天体能量研究,世界气候研究等等。美国国会通过巨大的全球变暖研究计划,经费W亿美元。欧洲制定生物技术政策,以保证环境持续发展。日本宇航工业会准备发射多颗观测卫星,组建全球环境监视网,赶超美、法,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监测,还推出“绿色计划”、“阳光计划”对付“全球环境”变化。1991年,世界科学家组织为全球环境专门召开“21世纪环境与发展科学进程国际大会”,发表“奔向21世纪宣言”,制订了未来10年到20年环境与发展的科学进程。科学家要求各国支持国际地球系统研究计划,把科技引导到有利于生态的发展道路,预测环境变化,把世界政治和经济计划置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环境道德发展、研究新的消费、生活方式。

  

  展望国内,改革开放步伐大大加快,1992年经济发展速度达到12%,比原定计划高1倍。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2〗.7%,乡镇工业则更高.已突破百亿元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1/3。说明经济发展进入高速时期,规模已居世界第三,四位。怎样保持环境与经济协助发展、保证实现持续发展是个大课题。

  

  2.建议

  

  (1)针对国内外环境与发展的最新形势尽快修订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和环保科技发展规

  

  (2) 环境科学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转到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上。把全球变化与我国生态环境变化及防范作为主攻方向;采取重大措施,组织全国力量,扩大研究规模,建立新的观察、实验手段,形成有国际水平的“国家队”;承担起掌握全球生态环境变化动态,研究某些不确定性问题,预测我国环境变化,评估影响得失,研究对策与防范措施。

  

  (3) 加强基础研究,发展软科学,重视环境科学学科建设,走向国际和先进行列。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hjkx/24603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