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三农问题 > 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

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三农问题


  民间传统文化生长于民间,兴盛于民间,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民族精华的荟萃,构成了维护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根基,是新农村文化建设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我国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地域文化共通兼容,在社会转型中呈现出文化变迁的多样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文化重构等多重矛盾,不利于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生。

  一、传承和革新民间传统文化的意义

  1、民俗文化构成了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底蕴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落脚点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坚持农民的创作主体地位,才能避免民俗文化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乡土作为创作的空间,孕育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从传统社会的农耕文明中来,又与现代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俗文化代表着特定地区的历史文化,受自然生态、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集中体现了当地人的性格气质和审美内涵。它深深扎根于当地人的命脉和日常生活中,涵盖了序化及伦理的规矩,囊括物质和非物质的层面,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2、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所在和应有之意

  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体现着广大群众精神生活的富足,每逢佳节,那生机勃勃的文艺演出,举手投足间展现出的悠悠古韵,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热情。例如扭秧歌、踩高跷、舞狮子、赛船耍灯、唱莲花落等民俗表演,寄寓着人们对喜乐生活的向往,凝结着民众的审美和艺术积累。繁荣发展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将有力地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乡村主流文化阵地,浇筑起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此外,“生态文明”亦在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得以发扬,民间传统文化倡导自然、人、社会的和谐相处,是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和谐的理念参照。

  二、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

  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中的文化挖掘、继承发展和保护工作,需要耗费庞大的人力、物力。一些独特的民间传统习俗正在逐渐地消亡或异化,民俗文化资源的流失也令人十分担忧。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显得后劲不足。

  1、社会认知观念偏差

  表现在对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把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看作是临时性任务,缺乏长期工作的各项准备。或者以所能产生的地方经济效益为出发点,指导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工作,忽视文化自身的传承和革新。公共文化体系的建设,应以改善群众认知观念为突破口。

  2、价值评判标准失衡

  在现代文化和物质文明的影响下,商业文化呈现出强势的垄断地位,导致保护和创新民间传统文化的资源配置十分有限。各地政府往往以经济效益作为民俗文化的价值评判和取舍标准,带着膨胀的功利性目的,无节制地开发有限的文化资源,导致民间传统文化的自我调试和更正空间不断缩小。

  3、传统文化后继乏人

  民间传统文化历来仅在某一区域及人群中传播,特别是一些民间传统技艺,基本相传于少数的艺人巧匠之中。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农村青年一代多选择外出务工,受都市文明吸引,对难度高、学时长、收入不稳定的传统技艺兴趣低,这一现状,致使根雕、剪纸、刺绣等传统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

  1、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发挥主体性作用

  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源于农村,反映着农民生活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群众之间继承和传扬,因此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确立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立性。首先,要引导农民了解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文化,自觉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担负起民俗文化传承和革新的使命。其次,促?M农民思想解放,培育开放性意识。如克服狭隘的小农思想,开展多样化、开放的社会交往,自觉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大潮中来。最后,培育农民创新性意识,发挥农民的创造力,塑造创新品格,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

  2、创新文化传承和保护机制,形成文化自觉

  推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采取多种手段建立有效的文化保护机制。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为做好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设立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好传统建筑、历史街区,以及民间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和生活方式等,确保文化生态环境的完整和谐;第二,健全文化保护的工作和领导机制,落实国家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法规,做好各地区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展览宣传及公益性活动;第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多领域、多学科的交流氛围,形成农民与专家共同努力的文化自觉。充分吸纳专家的研究成果,协同完成宣传、展示、普及等相关工作。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来自于行政部门的强力监管,是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应充分调动地方政府职能,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制定保护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确保工作在计划下稳步推进。此外,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办事,监督保护条例的执行,提高省、市、县、乡四级政府的法制化水准,才能做到对民俗文化的依法保护、合理开发。最后,科学评估文化资源,采取分级保护。将民间优秀文化收编于保护名录之中,鼓励社会力量协同政府参与保护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好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

  4、注入经济活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繁荣民间传统文化,必然要走文化产业之路。民俗文化可依托地方特色性的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搭乘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便车,建设富有吸引力的民间艺术观赏、体验和旅游景区,在保护中挖掘民间艺术的价值和潜力。一方面,需要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辟农村文艺市场,同时,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提高文化产业的创新水平。另一方面,应开展多元融资,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进而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引导群众文化消费,以生产性方式保护文化资源,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结语

  新农村文化建设应立足于本土,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借国家政策支持的东风,吹响民间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重塑的号角。通过鼓励民间艺人挑起骨干大梁,创新文化传承机制和表现形式,丰富农村文化产业,在关注民生的主旋律下传承和发扬好民间艺术瑰宝。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annongwenti/15194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