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资本主义 >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转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转

日期:2023-01-25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资本主义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马克思的著作文本中,生产方式是个多义词,围绕着生产方式一词的确切含义,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者曾长期展开论战。按照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哈维的看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方式,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劳动过程。[1丨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占主导地位的劳动过程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随之改变。本文将在对马克思及其以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关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劳动过程的具体特征,阐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发生变化的动因,分析当前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最新进展。

  

  一、从马克思到布雷弗曼后的劳动过程理论

  

  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中,占中心地位的是对在资本控制下进行的劳动过程的分析。劳动过程的一般因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任何劳动过程里、在所有时间中、在一切情况下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在一切以占有直接生产者剩余劳动为特征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中,这种要素的社会结合都是通过强制手段来实现的,但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强制是以比较有利于生产的形式进行的。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为了实现商品的低廉化,必须做到以下两点:(1)必须发展支配与从属的经济关系,因为劳动能力的消费是由资本家进行的,从而是被资本家监视与管理的;(2)必须发展巨大的劳动连续性与劳动强度以及劳动条件使用上的更大的节约,因为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产品只代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结合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践,马克思论述了商品生产如何在适当的社会和技术条件下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动力——资本积累的推动下,劳动过程如何在资本的控制下,从手工工场内部的协作和分工转变为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工厂内部的机器劳动分工。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组织劳动过程的特定方式,以及参与生产活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既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产生,而劳动过程的发展又是如何在特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展开的。

  

  1974年,哈里•布雷弗曼出版了《劳动与垄断资本》一书,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的特殊组织形式。他指出,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以后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和问题是如何将工人的劳动能力转化为实际的劳动。这种转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是很不确定的。为了减少不确定性,对资本家来说,将劳动过程的控制权从工人手里转移到自己手里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在越来越少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产品,必须改进生产方法和提高机器的效率,这是通过泰勒制或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以及通过资本家对熟练工人的管理达到对劳动概念的占有来实现的。这一过程引起了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雇佣工人的劳动被分解为一般的、不断重复的各种标准化动作。流水线生产的出现使手脑的分离、概念和执行的分离达到了极为严格的程度,管理部门取得了对装配速度的绝对控制,工人的劳动强度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劳动“成为管理部门所指挥的生产过程的一种客观要素。

  

  《劳动与垄断资本》出版后,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①被誉为里程碑式的贡献之一。既然布雷弗曼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扎根于马克思那里,那么,对于他们其中一人或是他们两者是否充分掌握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的本质,就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争论。一些人试图在马克思和布雷弗曼的大框架里进行严密而精确的证明;另一些人则强烈批判布雷弗曼和马克思,从而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一场布雷弗曼争论;一些学者转而进行历史和案例研究,进一步对马克思和布雷弗曼的观点进行严格证明。弗里德曼(an)以英国为例,分析了近200年来控制策略的变化。他指出,重要的是研究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如何适应工人抗争的,而不是简单地研究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如何因为工人抗争而可能被推翻。在劳动过程中,管理者通常采用责任自治和直接控制的策略来行使他们对劳动力的权威。141爱德华兹(REdwards)利用美国IBM、AT&T,GE、Polaroid、FordMotors等大公司的资料,说明自19世纪以来,随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工作场所的控制方式也从简单控制(包括资本家亲自控制和等级控制)转变为结构控制(包括技术控制和官僚控制)这些变化的主要触发因素就是连续的阶级斗争。151布若威(y)通过民族志调查,指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本质是榨取和掩盖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使用“强制”和“同意”的手段来满足资本积累的需要,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可划分为专制的和霸权的两种类型。在专制的劳动过程中,强制明显胜过同意,面对专横、任性的管理者或监视者,工人没有任何维护自己的手段;霸权的劳动过程建立在同意比强制更居支配地位的基础上,企业能够把自己与市场隔离开来或者直接控制市场。

  

  以阿格利耶塔(a,)为代表的一批法国学者,在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了凯恩斯、卡莱斯基和法国年鉴学派的理论,发展了一种研究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发展的理论框架,形成了法国调节学派171,指出战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处于福特主义阶段。“福特主义”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激进学者分析战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基本概念。

  

  二、福特主义劳动过程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缺陷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大规模生产方式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推广使用,许多发达国家的很多部门中大多数主要的生产组织,包括那些在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生产组织,呈现出福特主义的典型特征,但同时也包含着内在缺陷。

  

  (―)从资本循环的角度来分析福特主义劳动过程的基本特征

  

  在循环的第一阶段,掌握着大量资本的生产组织投入资本购买两种商品:生产工具和劳动力。其中生产工具是专用性的并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的大型机器。为了获得显著的规模经济,许多中间投入品在生产组织内部被生产出来,实现了纵向一体化。随着工人组织化水平的提高,定期提高工资成为劳资双方例行谈判的主要内容。

  

  在循环的第二阶段,生产工具和劳动力被结合在一起,生产出新的商品。专用性的机器为标准化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能。管理部门控制的劳动过程是根据流水线来安排的,每个工人反复进行一项特定的操作。由于工人的抵制、生产中劳动者合作的内在需要和管理部门对劳动力某些技能的持续依赖,正式的工作分类和调节劳动过程的操作规则相结合,使工人免受管理部门对劳动过程的任意干预,并形成了一种使工人有望达到高收入和高社会地位的年资制度。但这是以工人劳动的概念与执行被严格分离、新技术的发展和执行的决策权被视为管理部门的特权为代价的。对劳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是通过由高层和中层管理者组成的庞大的科层组织结构来实施的;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冲突是通过与管理机构相对应的科层式工会组织的仲裁与惯例来解决的。管理组织结构通过各分权型事业部下的明确分工实现了管理活动职能的分离,质量控制部门、研发部门等职能部门内部又进行了再分工。为了稳定流水线作业的劳动过程,原材料和零件、半成品、劳动、产成品被储备起来,以防止供应商的供应中断、后面的生产过程发生问题、劳动力不足和来自销售商的突然订货。

  

  在循环的最后阶段,新生产出来的商品被售出,生产组织获得比初始投资更多的货币。标准化商品的大规模生产随着生产周期的延长引起单位成本下降,并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实现了大规模消费市场出现的一个条件。大规模消费市场出现的另一个前提条件是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劳资谈判的制度化对各类工人工资的定期增加起了主要作用。一旦工资增长,福特主义生产组织的寡头地位,使其可以将工资增长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高价格导致了新一轮的工资增长,这样,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大致保持一致。

  

  (二)福特主义劳动过程的内在缺陷

  

  福特主义生产组织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稳定和协调创造效率”,即通过生产组织的输入、加工、技术、输出等因素的稳定性和对它们的协调来保证生产过程的效率,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生产组织带来了稳定而丰厚的价值增值。但从稳定生产运行的高效率的角度看,这种劳动过程本身也隐含着一些内在缺陷。

  

  从循环的第一阶段来看,为了稳定劳动力的供应,劳资双方定期通过集体谈判来提高工资,从而不断增加劳动力成本。专用性机器设备需要较多的能源供应,能源价格的提高使生产组织必须支付更多的成本。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相互竞争的关系,导致更多的零件质量问题,增加了创新扩散的时间和成本。同时,为了防止投入供应的波动影响生产的稳定,福特主义生产组织以投入存货的形式进行了大量储备,增加了固定成本。

  

  从循环的第二阶段来看,为了以低成本向市场大规模供应商品,生产过程特别强调单个劳动力或机器在既定时间内加工的材料数量(对连续流程作业)或生产出的产品及零件的数量(即操作效率)直接劳动过程和管理活动分工的深化,保证了这种高效率得以实现。

  

  从直接劳动过程来看,(1)专用性的机器设备不仅增加了固定资本投资,而且延长了循环时间,提高了资本循环成本。(2)流水线作业分工使工人成为低技能、可互换的劳动力。工人由于缺乏技能,不能进行改善作业的活动;工作分类以及劳资双方谈判确定的工作资格,使一些工人工作不饱和但又不能从事职责以外的工作。同时,工人被当作可互换的零件使工人日益对工作不满,导致了消极怠工甚至破坏机器等活动,降低了生产效率。(3)操作效率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证流水线连续进行,即使零件存在缺陷,也必须通过流水线,在最后阶段通过检验来解决产品质量问题。为防止生产中断,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在制品库存,使得库存成本增加;最后阶段检验不仅延长了周转时间,而且增加了循环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空间费用。

  

  从管理活动来看,通过劳动概念和劳动执行的分离,管理部门控制了劳动概念职能,并随着纵向一体化、多样化而形成了管理层次和各层次职能分工结构。这种变化又产生了新的问题:(1)管理活动增加导致的管理机构不断扩大,相应地增加了非生产费用。科层式组织结构延长了决策时间,使生产组织不能灵活应对需求变动采取相应的政策。(2)劳动概念和执行的分离使发明、创新由专门的研发机构承担,剥夺了工人在开发创新中进行技术改进的机会,抑制了许多产品大规模生产的实际潜力。研发部门、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在组织上的分离,使三个部门之间缺乏信息交流、沟通,导致了次优化、重复设计、延迟、冗员等众多问题,延长了创新周期,增加了成本。

  

  从循环的第三阶段来看,在大规模生产中,价值实现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向统一的市场销售低成本的标准化产品,以形成稳定的需求,即销售部门实际上是为生产者服务,而不是为消费者服务,其结果必然是忽视很多消费者的非标准化需求。同时,高水平的存货、等级制的科层决策、分摊固定资本投资,需要很长的产品周期,创新和扩散过程的延长也阻碍了福特主义生产组织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不能生产适应单个消费者需要的产品。随着标准化产品需求的饱和,福特主义生产组织就会面临严重的产品销售问题。

  

  因此,从循环的各个阶段来看,福特主义生产组织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在需求比较稳定的大规模市场条件下,这些缺陷会由于其优势而被掩盖。但是当外部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时,这些缺陷就会暴露出来。

  

blob.png

  三、福特主义危机及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重组

  

  (一)福特主义危机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一系列偶然事件所导致的外来冲击以及福特主义大规模生产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改变了福特主义生产组织的外部条件。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内,出现了“福特主义危机”——通货膨胀、失业、停滞、利润率全面下降。

  

  福特主义生产组织面临的外部冲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及70年代上半期的社会性动荡;(2)971年,国际货币体制转变为浮动汇率制度;(3)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和苏联的小麦抢购造成能源和粮食价格波动;(4)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5)20世纪80年代,国家干预政策从凯恩斯主义向放松管制转变。前四个方面的冲击使福特主义生产组织面临输入不稳定的困境,不断出现劳动力短缺、粮食和石油短缺、不能预测商品价格的波动等问题。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的限制性货币和财政政策,造成了1974年、1980年及1982—1983年的经济衰退,从而导致“每个单一市场的需求量、需求组合以及生产资源的价格与可运用数量的混乱”181,破坏了标准化产品的大规模市场。在此过程中,为了应对需求波动,当经济繁荣时,生产组织迫使现有工人延长劳动时间或雇佣临时非全日制工人,而不愿意雇佣长期固定工人,从而进一步引起失业增加。

  

  福特主义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变化,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大规模生产带来收入上的增长和收入分配上的差别,使美国社会中的阶级、种族、性别、生活方式上的差别越来越大,全体国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成为历史;另一方面,大规模生产导致了消费品市场的饱和,同时,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德国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通过与美国的国际贸易,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并逐渐与美国在经济上相互渗透。这两个方面使得美国市场开始向多元化市场转变,标准化的产品需求向多样化、多品种、个性化的需求转变。

  

  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冲击和福特主义本身的发展产生的变化相互作用,导致了输入不稳定、需求稳定性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而不断变化、市场饱和以及需求的变化,扰乱了福特主义生产组织生产正常运行的外部环境,使福特主义生产组织的内在缺陷完全显现出来。福特主义生产组织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效率、稳定性和协调能力,其生产率和利润率开始下降。例如,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从1958—1965年的年均增长4.1%下降为1965—1973年每年增长3.3%,进而下降为1973—1979年每年增长0.4%。1965—1973年,美国制造业部门实际资本利润率下降了43.5%,制造业部门未经间接营业税调整的纯利润率平均每年下降6%,纯利润比重平均每年下降24%,实际资本产出率每年平均下降0.4%福特主义生产组织出现“危机'。

  

  (二)后福特主义劳动过程的产生

  

  解决福特主义危机“供给方”的办法可以在两条道路中选取一个:要么实行弹性的工资制度,通过工资的减少来恢复边际利润;要么改变劳动过程以快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两种办法被西方学者概括为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前者通过打破福特主义刚性化的劳资集体谈判制度,采用弹性化的劳动关系来降低工资上涨的压力,以使福特主义的生产组织能够继续维持下去;后者则是通过对“第三意大利”®和曰本“丰田生产方式”的研究和模仿,对福特主义劳动过程进行创新,通过培养协商机制、劳资合作关系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大规模生产多样化产品的目标,适应细分市场的要求以提高边际利润。

  

  新福特主义实际上是对美、英两国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实践的概括。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者把国家的角色定位为创造条件,以保证市场的自由运作,而不再是在雇主与雇员之间促成一种妥协。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许多资本主义企业拒绝福特主义的劳资集体谈判协议,竭力弱化各种工人组织,将雇佣工人的收益压低到标准以下。它们采取的主要手段有:用兼职工或临时工替代全日制工人,减薪、提高工作强度、强制性加班,通过合法或非法措施实施侵犯劳工积极活动家的各种行为,等等。这种资方对雇佣劳动进行强烈的压榨(通过降低劳动力报酬和抨击劳动法来建立高度弹性劳动市场以提高边际利润的战略)但仍然保留泰勒主义科学管理原理的大规模生产模式即为新福特主义。

  

  在美、英等国面临“福特主义危机”的同时,意大利、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某些地区和日本,却出现了与美国企业边际利润下降相反的局面。在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中,法国调节学派的学者指出福特主义正处在向后福特主义演变的过程之中,并描述了后福特主义已经呈现出的部分主要特征。111丨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提出了“弹性专业化”、“精益生产”、“弹性企业”、“灵活积累”、“系统集成”等概念112丨113丨,探讨了后福特主义的具体模式。这些理论都强调要解除泰勒制的劳动分工和严格的管理控制,注重发展有高度专业技能和充分自主控制权的雇佣劳动,生产人员具有足够的自主控制权以便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快速调整;强调保持与生产相关的活动如设计、营销、顾客服务等的整体一致性,以及缩短产品周期、多功能机器与利用微电子技术发展企业间网络对适应消费者需要变化的重要性。

  

  因此,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转变涉及以下三个问题:到底是新福特主义还是后福特主义?哪一个正确地预见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转变的方向?在后福特主义的几种模式中,又是哪一种代表着未来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发展方向?我们认为,代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演变的最新方向的,应该是那些对福特主义危机采取了创新性反应的资本主义企业,即通过创新来提升边际利润。因此,以持续性创新为基础的大生产组织通过多层次转包机制控制中小企业的网络模式£)是未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性的生产组织,基本上反映了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过程变迁的实际。

  

  四、后福特主义劳动过程的基本特征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变化

  

  (一)后福特主义的基本特征

  

  后福特主义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所有不能增加产品最终价值的间接劳动形式,包括监督活动、质量控制、维护工作和清理工作等。通过各种工作轮训,将车间工人培养成能自我管理的多技能的劳动者,从而减少工作岗位。多技能的工人将对质量的关注、机器的维护和清理工作在劳动过程中结合起来,具备一定的责任和权利,即具有持续改进的能力。通过将研发、生产和销售等部门的代表组成工作团队,在这三个部门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提高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的速度和应用性。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在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生产区域,其他活动则通过各种转包合同安排、合资企业外包给其他企业。

  

  后福特主义认为,最大利润来自于为特定消费者的特定需求提供产品或劳务的过程。企业采用各种信息技术和组织创新形式来详细地追踪消费者的行为并予以及时反应,从而以更短的生产周期、更低的存货水平向消费者提供多品种的产品。当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到达后,一系列的过程就开始了:消费者需要产品的信息传递到最终生产线,最终生产线需要的不同零部件信息传递到那些生产半成品的地方一直传递给原材料和其他投入的供应商。生产和销售的每一步都在必要的基础上完成任务,即在整个过程中由下一阶段使用结果决定的“及时生产”。“及时生产”意味着生产者、供应商和销售商之间的关系已经形成了信息和技术共享的网络,有助于形成紧密协作设计的新惯例。

  

  在后福特主义劳动过程中,随着信息处理资源越来越掌握在企业一线工作区域,工作团队的自主权增加,企业内部协调信息发生了从中央集中处理到分散处理的范式转换。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打破分割设计、生产、营销和管理等职能的等级制障碍,从而使这些部门中的任何一个成员,不需要经过等级制的纵向渠道就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得其他部门的信息。这样,传统的M型管理和控制结构不断削弱并趋于扁平化。

  

  (二)后福特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变化

  

  后福特主义从制度上确立了对降低不变资本成本的持续性追求:通过努力协调供应、制造和销售三个环节,将原材料、零部件、在制品、产成品的库存和浪费降低到最小程度,信息化使供应、生产、销售三个环节都能快速地对下一个环节做出反应,减少了各种不必要的生产消耗以及生产和销售中的过剩人员。使用通用性的机器或程控机器、自动化设备,提高了将原材料制成最终制品的速度。交叉并行职能开发团队缩短了产品设计、开发和投产的周期,从而缩短了资本周转或循环的时间。在供应、制造、设计和销售等活动中持续性的创新使科技成为资本循环各个阶段的一部分,适应了市场需求动态多样性的需要,有利于保证生产组织的竞争优势。

  

  后福特主义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资双方、供应商与制造商以及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从原来福特主义下对抗性的竞争关系,变成某种程度上的相互合作与信任关系。

  

  首先,生产过程和管理活动的创新,使直接劳动过程中工人劳动的概念和执行得到一定程度的统一。工人拥有相当大的自行处理的权利,监督、调整工作过程中产品的生产及其质量从福特主义条件下的低技能工人变为多技能并具有决策权的劳动力。同时,团队协作、持续改进活动、各种培训和轮换工作制使工人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工人能获得更大程度的就业保证,从而使后福特主义生产组织拥有很强的能力去提高基层工人的操作技巧,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并为相当范围内的雇佣工人提供了广泛学习的激励,使工人具有更高的生产率。

  

  其次,制造商通过参股、人事参与、设备租赁、各种协会等,借助信息技术,与其供应商在产品开发设计、信息交流和降低成本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合作和相互信任关系,使制造商和供应商实现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上的互补,提高双方的技术能力,分摊产品创新成本。通过信息交流,提高创新速度,降低双方存货成本和营销成本,不断改进产品质量。通过资金上的支持,供应商可以通过持续创新来降低生产成本,防止其他生产组织的恶意收购。

  

  再次,后福特主义劳动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拉动”模式,即生产是因应消费者的需求而开始的定制生产,把消费者的需求内在地嵌入生产过程之中。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进一步促进了这种定制过程的发展,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得到根本的改善,消费者主权得到了真正实现。因此,与福特主义相比,后福特主义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劳资双方、制造商和供应商以及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对抗关系,使各方在“合作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成为一体,拥有“高生产率、专业化功能和生产适应性”的竞争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

  

  五、结论与展望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以布雷弗曼的著作为标志,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得到新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劳动过程被概括为福特主义劳动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在以内部严格分工为基础的流水线作业方式下实现了标准化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与此同时,劳资关系也经历着从劳资双方关于工作过程控制权的斗争发展到后来为保障就业权和工资决定的斗争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了以劳资集体谈判制度为核心的劳资关系新形式。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福特主义危机使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劳动过程的重组,为了对变动不居的市场需求做出及时的反应,资本主义劳动过程越来越具有弹性和分散化的特征,福特主义劳动过程开始向后福特主义劳动过程演变。与这种演变相适应,劳资之间、资本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从对抗性关系向合作性关系演变。如果确实如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揭示的劳资之间、资本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的无法调和的对抗性矛盾将被克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我们认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向后福特主义的演变,实际上是在大规模生产组织的内部,把核心劳动力和边缘劳动力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结构化劳动控制网络。这个网络把创新性研究与发展和资本密集性的技术集中在核心生产组织内,利用数控的通用性机器和技术熟练、适应能力更强的劳动力实际进行®,由边缘生产组织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从事标准化的劳动密集型阶段的生产。利用“没有集中化的集中这一新兴规则”,将小企业的弹性优势转变为巩固和扩张自己力量的工具。114在核心生产组织内,对雇佣劳动的控制采取了“监督无处不在,但监督者不知是谁”的新形式,这种控制形式借助于各种授权、责任自治,把一线雇佣工人的创新动力转化为资本积累的新源泉。在边缘生产组织内,泰勒主义和血汗工资制度驱使下的雇佣劳动者承担着核心组织面临的需求风险和低存货成本。因此,后福特主义表面上的和谐仍然是建立在实质上的对抗性矛盾的基础上。限于篇幅,我们将在另一篇文章中进一步分析这个问题。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zibenzhuyi/26545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