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电视电影 >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方略问题及现状探讨论文(共4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方略问题及现状探讨论文(共4篇)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电视电影


 

 第1篇:浅谈新时期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及人才培养


  在我国开设的高等教育学科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已经有五十年的发展历史。伴随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源源不断的发展,我国对广播电视编导人员的素质和在电视编辑、策划、创新等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广播电视编导行业急需许多经过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因此高等院校所负的任务变得更加重要。但是由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大,并且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被物尽其用,不得不思考怎样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来顺应时代的发展。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高等教育中崭露头角,设立此专业的高等院校队伍正在日益强大,已经从最开始几十家发展到几百家。这些院校为广播电视系统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体系来看,目前院校的教育方法还有一些不足,对专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产生限制,下面分析一下主要表现:


  (一)设立的课程不够合理,与实践脱节


  现在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立的课程包括公共通识课、学科平台课、专业主干课、教学实践等四个方面。其中公共通识课缺少艺术专业课程,学科平台课往往侧重原理、史学而偏离了基础学科的初衷等。因此,设置课程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合理设置课程是达到目的的有效途径。此外,广播电视编导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对动手和操作能力要求都很严格。目前的教育方式只是为了考试而教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应用型与其他理工科技能操作不一样,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育出全方位人才的专业。


  (二)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育方式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必然离不开高标准的师资队伍。院校需要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但是由于现在社会对广播电视编导从事人员的需求量在日益壮大,许多素质和能力较高的人才都留在了电视台等地方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留在高校工作,高校用人机制也限制了优秀人才进入高校教学,并且院校在职教师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缺少实践機会等都限制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审美意识在慢慢发生着改变。因此,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方向也在发生改变。专业在培养人才方向需要符合该专业特点,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现实中的编导不仅需要坚实的基础知识,优秀的组织能力,创新的理念精神,还需要有较高的基本素质。分析发现我们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区别在于缺乏组织能力和创新理念,可惜院校在这两方面教学上并没有侧重。


  二、人才培养方法


  (一)培养出达到市场需求标准的人才


  人才培养的方向往往是随着社会的需求改变而变化着,对过去陈旧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做出调整,在确立培养目标时,主要按照三个方面来进行培养,其包括基础知识、组织能力还有创新理念。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至关重要,既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还关系到学生们今后的发展。课程设置需要做到以需定学、以用定学,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标准的人才。


  (二)将学习与社会结合,走校媒联合的道路


  院校想要培养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级人才,一定要学会不断创新。很多院校的方法都值得借鉴,既连横、内陪、外引等。院校培养出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就是联合办学,这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更为重要。校媒联合方式有非常多的成功经验,都有很好的成功价值。这可以使学生提前接触媒体,尽早的融入到社会之中,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将实践与学习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应用型专业,需要较强的实践性的特征,需要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实验课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可以逐步来学习实践课。首先是基础性实验,然后是验证性实验和创作型实验,再逐步加深对实践课的认识。教师应该对学生创作全程指导,作出记录并组织学生点评,做出实验总结。


  四、结论


  总之,为了适应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院校需要对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制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调整,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首要完成的任务。


  作者:张文彬

  第2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方针是培育出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拥有高水准的政治能力、理论修养及品鉴水平,具有足够的文化知识,掌握法律法规、能胜任广播电视系统方面工作的综合性人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一个新兴起的专业,其文化历史还不够悠久、教师队伍还不够庞大、设备还不够完善等问题。最近几年来,各个学校逐渐显现出广播电视编专业不足,并且及时做出了调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目前培养人才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向进入误区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一个新兴起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系统还不够完善,学科理念还不够深厚。在人才需求量极高的情况下,很多高校都想尝试培养专业人才,就造成专业教学水平达不到一致的标准,培养人才方向进入误区。另一个原因是在学生本身,许多艺术类学生并不真正喜欢这个专业,而是广播编导专业与其他艺术类专业相比门槛较低,无需太多专业基础。近年来许多考生在高三参加短期培训班之后便加入艺考大軍中,这直接导致专业人才众多却缺乏勤奋刻苦的人才。


  (二)教师水平难以达到教学要求的标准


  伴随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迅速,师资力量无法达到需求的标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是学生的指南针,带领着学生前行。但是现在广播编导专业的教师资源与教学需求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国家和学校还应对这一问题加强改善,及时做出调整。还有很多教学水平高超的教师却因学位等问题无法被录用,这也是阻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三)专业培养难以达到市场需求的标准


  目前人才市场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逐渐进步,不只是需要专业水平过硬、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还需要适合市场需求标准的工作修养、反应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人才。现在许多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达到市场需求的标准,就会导致很多人才无法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位,造成人才损失,并且市场的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


  二、贯彻学科教育改革,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一)将科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所以院校应对实验的器材改善、课程设立、场地建设等应该投放更多的财力和人力。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带来更多实践的机会,院校还可以和校外单位合作进行社会实践,使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相融合,从日常实践中获得更多学习的经验。还要加强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全方位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二)扩大教师队伍,改善人才培养方法


  建设高水准的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专业水平的必要前提。院校只有建设素质水平高超、队伍庞大、道德水平良好的师资力量,才能为学生创造出更好的学习环境。院校还应该给许多优秀人才到校就职的机会,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另外院校培养人才的方法还存在问题,院校还无法及时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高校应该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且还应加强各高校的经验交流。


  (三)找到正确方向,开设合理课程


  教师应淡泊名利,不要一味追求名利,教师们应该认真做学问,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考虑问题,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做到真正的在传道、授业、解惑。院校在设置课设时,要做到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共同进步,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三、结语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在日益强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市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广播电视编导的职业修养决定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所以目前的广播电视教育要找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广播电视编导更要全面的增强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修养,掌握好广播电视的定位,才能为广播电视事业贡献力量。


  作者:刘超

  第3篇:新媒体视阈下应用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方略探讨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信息传递的主要工具,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崛起,既是对传统的广播电视及编导专业的挑战,也是对应用型高校教育及教学方式的挑战。[1]


  一、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状


  (一)越来越多的学校设立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媒体行业发展迅速,广电专业的人才缺口越来越大,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众多本科院校相继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并进行大规模招生,如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


  (二)专业培养出现偏差,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虽然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招生,但是在专业目标以及课程的设定上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胜任社会工作的需求,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高校设施陈旧,无法适应新媒体背景下人才培养要求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使得新事物不断淘汰旧的事物,学校的设施更新也是如此。但令人遺憾的是,许多学校由于资金方面的原因,使得其硬件设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接触到最先进的设备知识,导致所学内容与社会脱节。众所周知,电视编导行业对仪器和器材的依赖程度很高,如果在学习和工作时不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设备,那么终将会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


  (四)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超出了社会实际需要,造成就业率低的现状


  广播电视编导作为一门新兴的行业,自然受到了人们的特别关注,很多高校利用人们的这种关注心理,在前期没有调研、没有完全了解社会需求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招生的规模,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完全不成比例,导致供大于求的现状,学生毕业之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就业率较低。


  (五)部分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高校盲目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资力量又不能做到相应配套,导致师资严重不足。此外,科技的迅速发展导致许多教师的观念陈旧,固守原有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与社会脱节严重。[2]


  二、新媒体视阈下应用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不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个人魅力,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终极要求是全能型的技术型人才。作为高度依赖新技术的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具有自身独特的操作系统。应用型高校在开展基础课程时,应当对学生进行各个领域的全面培养,尤其是文学方面、新闻方面以及技术方面等,使学生不仅能够对自身的知识进行完善,而且还能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保持创造性。


  (二)深入分析广电专业就业现状,适当降低招生的规模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应用型高校在进行招生时,应当对社会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负责的思想,适当降低招生规模,保证教学质量,做好毕业生的社会就业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三)加快学校设备更新节奏,增强教师师资队伍业务能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应用型高校必须不断加快学校设备的更新节奏,同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不断引进具有新视角和新能力的教师,只有教师综合素质提升,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质量有质的飞跃。


  (四)改变专业定位,开设更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


  广播电视编导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应用型高校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把握专业的教学方向,摒弃传统粗犷的教学模式,建立起能够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同时,应当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开设一些针对性强的专业课程,比如专业策划、专业剪辑、专业后期制作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就业时找到理想的工作,才能够真正学以致用。[3]


  三、结语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对应用型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来讲,既是挑战,更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高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创新和改革教学模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使学生真正获得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作者:吉喆

  第4篇:应用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标准刍议


  一、应用型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重点


  (一)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是对经济转型历史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战略部署。2015年10月23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已有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调整,不是“挂牌”、更名或升格,再一次体现出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高校转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


  何为应用型人才?如何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应用型高校转型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不同,应用型高校重点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的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和管理人员。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要有系统全面的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素养和较熟练的专业技能;基本任务是将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领域,从而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核心即“用”,本质是学以致用,“用”的基础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用”的对象是社会实践,“用”的目的则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推动社会进步。①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重点


  “广播电视编导”这一专业名称最早出现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属文学学科门类(专业编号:050420),授予文学学士学位。2012年,教育部进行学科门类调整之后,艺术学不再归属文学而单独成为一个新的学科门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归属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编号:130305),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该专业的主干学科为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两个一级学科。


  杨尚鸿在《传播学视野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再思考》一文中,从“媒介”“编导”“制播”等概念以及广播电视编导学科归属出发,结合国内知名影视传媒类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等学校的实践,探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偏重,如中国传媒大学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划分为两个大的方向:一是电视编辑方向,重点面向电视台等传媒机构培养从事电视新闻、专题片、纪录片等节目的策划、编导、主持与制作等方面的人才;二是文艺编导方向,培养目标与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一致。浙江传媒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除了这两个方向外,还有一个媒体创意方向,可理解为媒介编导,更多地强调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编导综合能力培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明显偏向编剧与导演,专业名称叫“影视编导”似乎更合适。杨尚鸿最后得出如下结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两大核心是“编”和“导”,分别对应传统“编辑”概念上的文科(狭义的)素质和影视创作中的艺术素质。文科素质即可理解为“文人素质”,是对文字、文稿的编辑处理能力;而艺术素质则是“影人素质”,是对视听语言的编辑处理能力。②


  邢丽梅在《大数据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进一步对“编”和“导”进行了阐述:“编”主要侧重于广播电影电视创作的前期工作,主要涉及创意策划、采编写作、剧本编写等,需要有一定的采编能力和创意写作能力;“导”主要是指广播影视创作的中后期工作,一般有采访、拍摄、编辑、合成等。可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的人才,既要具备实际工作的操作能力,还要具备节目制作的驾驭能力;既要具备对影像故事化构建的艺术素养,还要有全面的人文素养。③


  所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不是单纯姓“文”或姓“艺”的问题,编导专业横跨文学、艺术两个学科门类,甚至还涉及部分工科的内容,如该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广播电视技术基础”等。由此可见,从更科学的角度定位,廣播电视编导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学科领域下偏应用型的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在语言(文字语言、视听语言)表达能力,即文案策划(创意表达)、稿本编写能力,拍摄、编辑等视听语言处理能力,以及影视美学、媒介、人文等方面素养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运用影视传播的理论知识、方法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更强的社会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等。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目前,各地方对普通高校专业建设标准大都做了探索,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设置上尽管有所差异,但大同小异,基本围绕专业发展规划、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专业特色与优势等内容展开。④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各地方高校要根据学校发展定位来体现差异性,有改进但不能全部照搬全国重点院校的模式,因为每所学校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所在平台及资源差异较大,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差异,在充分了解专业发展态势的前提下,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应体现自己的特色。对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培养目标是在完成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强调应用性,地方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出路主要面向影视传媒公司、市级、区县级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广告公司等,他们在进入工作单位之后,能不能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很快融入到工作中,是高校必须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应该掌握广播电影电视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系统全面的影视美学知识;具备对不同类型、风格的经典影视作品分析、模仿、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能力;具有敏锐的观察生活和捕捉社会发展走向的能力,以及用广播电视手段和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掌握数字化影视采、写、编、导等基本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广播电视的理论前沿和技术发展动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在强调技能培养的同时,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渠道、平台自学的能力。不必将所有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但学科内各种重要的知识要在学生那里形成完整的“目录”和“索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在学习或工作时能够坚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三、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与考核标准的确定,关乎人才培养的基础,绝对不能闭门造车。池州学院下设的文学与传媒学院对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与建设非常重视,不定期进行网络调研、赴部分高校实地考察学习,并与地方广播电视台、影视传媒公司、企事业单位等交流沟通,熟悉借鉴不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秀做法,吸收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措施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同时,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建立了良好的毕业生信息追踪体系,对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工作内容、职业发展动态有良好的记录,通过毕业生的切身感受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及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发现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学科基础类课程


  学科内不同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设置不同的难度等级,与之对应的是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概论”“艺术学概论”“新媒体概论”“电视艺术概论”“视听语言”“传播学概论”等。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学科内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常识,这些知识点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要求学生对学科内的基本知识必须掌握,并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理解起到基础性作用。


  学科基础类课程,在教学形式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问答与讨论为辅。当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经典影视文本观摩,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直观的认识。教师也可以利用当前比较流行的“慕课”(MOOC)等技术手段,将知识性教学内容提前放在网络上,并留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开放性讨论作业,以便在上课时对知识点进行巩固、讲解,并展开讨论。学科基础类课程的考核,原则上必须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或闭卷笔试加其他考核形式开展,不允许采用单独的课程论文、答辩、作业作品、开卷笔试等形式进行。


  这些基础课原则上安排在第一学年内进行,个别专业性、理论性较强和不易理解的课程(如“传播学概论”等)往后排;而体现专业特点、偏实践操作类的课程(如“摄影基础”等)往前移,让学生在入学时就产生较强的专业认同感。因为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省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都按艺术类招生,这些学生通过艺术高考进入大学,之前都经过相应的专业培训,通过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专业基础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在入学初安排偏重实践操作类的课程,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兴趣。


  (二)专业认知讲座与专业认知实习类课程


  专业认知讲座,是学生入学后对专业进一步认知的一个窗口。该教学任务设置在第一学期,每周一次,每次2个课时,以讲座形式开展,分别由本教研室的专业教师授课。课程内容设置相对灵活,主要是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认识、教师的学术研究方向、行业发展动态等内容,不仅让学生对专业发展及本校的软、硬件建设有一定了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不同教师的研究方向与特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课程教学、个人兴趣找不同的教师请教、交流、互动。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也为后期展开的“导师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认知实习安排在第二学期暑假,学生利用暑期时间到与专业相关的单位(如广播电台、电视台、影视公司、传媒公司等)实习,并完成含有实习内容、实习心得、单位指导教师评语、校内指导教师评语等内容的实习报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明晰学习目标,以便更好地规划在大学的专业学习。


  (三)专业基础类课程


  专业基础类课程安排应充分考虑模块化问题,关联性较大的课程宜注重模块化组合及前后的衔接。同一模块的课程应同时解决“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三个问题。


  如“电视摄像”“电视编辑”“非线性编辑”三门课程可称之为视听语言基本表达能力模块,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摄像课中拍摄的素材需要进行编辑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需要用到非线性编辑技术,而编辑的基本原理则需要在“电视编辑”课程中学习。三门课程除各自根据课程特点安排相应形式考核外,亦可再安排一次綜合答辩式考核,让学生从摄像、编辑创意、技术实现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综合阐述,显然这三门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开设更加合理。“电视节目播音与主持”“电视新闻采编”“新闻写作”“新闻评论”主要是电视新闻业务模块,涉及采、写、编、评、播一系列新闻节目制作的内容,这类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开设,使学生对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加系统和全面。“电视节目策划与文案”“广播电视编导”“导演艺术”“电视专题片创作”安排在同一学期开设,则是编导综合创作能力的培养,这些课程在考核上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适宜根据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考核。“DV创作训练”“多讯道节目导播技术”两门课程是对学生在利用前面所学基础知识、综合能力培养基础上的一次全面检验,这些课程中学生创作的作品可以用来参加比赛或是将来毕业找工作时作为展示能力的一种直观体现。


  (四)专业专长(方向)类课程


  专长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一种体现,也是“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措施层面的具体体现。池州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行分阶段教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一、二年级不分方向,进行基础课程统一教学,以便学生打好宽广扎实的基础;三、四年级分方向进行教学,以利于学生按各自的专业方向、志趣及特长选择课程学习。该专业共设置两个方向的专长课程,分别是“影视编导”方向和“数字影视制作”方向。即一个偏重影视作品创作前期“编”的能力培养,另一个则偏重中后期“导”的方面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影视编导”方向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电视广告与创意”“电视文艺节目编导”“电视文化学”“影视批评”等;“数字影视制作”方向开设的课程有“影视合成与特效”“电视栏目包装”“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网络传播技术”等。


  (五)实践教学


  应用型地方高校应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池州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形成了课内实践、独立实践、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立体化实践课程体系,增加了实习、实践等内容的课时、学分比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坚持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以个别指导为主、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就学生的共性问题召集学生集中处理,而个别问题则给予个性化指导。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主要包括思想引领、专业指导、学术引导、职业规划与考研就业指导等。


  2.建立健全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体系。综合实践类课程考核由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完成,不同的教师从不同的侧面对学生的作品提出评价。这样的考核可以体现对学生创作成果的重视,增加学生的创作兴趣,有利于学生成长。


  3.校内实践平台建设。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专门成立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工作室,全程指导学生完成影视作品的创作,鼓励学生以原创作品参加各类DV大赛、影视广告大赛等,实现与相关院校及广播电视行业同步发展。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教学改革理念,通过坚持以赛促学激励,深入开展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训练;坚持以赛促教带动,积极组建高素质双能型教师团队群;坚持以赛促改引导,扎实推进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创新,构筑宽口径、多通道的实践实训教学平台,扩宽学生实践场域,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努力在深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办出特色,也是推动地方应用型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积极探索。


  (六)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考核有两种形式: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作品创作)。毕业论文的题目每年会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议确定结合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或有研究价值的选题,主要包括影视精品文本解析及比较研究、类型电影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节目发展策略、新媒体与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地方电视台发展现状研究等与业界联系紧密的主题。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教研室专门研究制定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设计规范。设计(作品)选题限定在故事类、纪录类、专题类影视作品、广播剧、电视栏目包装设计等,作品时长要求20分钟以上。短片需有完整的片头片尾及演职人员表,短片解说词、对白等要有字幕。


  1.毕业设计说明撰写要求:


  (1)故事類短片(含广播剧)包括:故事梗概;导演阐述;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广播剧的设计请在文学剧本中标明);作品海报。


  (2)纪录类、专题类包括:内容梗概;导演(编导)阐述;拍摄提纲;作品海报。


  (3)电视栏目包装包括:关键字、色彩、元素、动画、字幕(字体、字号、色彩、效果等)及制作过程的详细说明。


  2.其他要求:


  (1)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如需要团队完成,学生须在团队中担任主创职务。要求设计方案及内容合理,内容创新,分析问题正确,有独立见解或创新。


  (2)对于课题相互间有关联的部分,要相互协作、讨论。


  (3)设计中能正确地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能对课题中改良或创新之处正确地进行说明。


  (4)设计说明需要根据设计作品进行分析创作,内容完整、分析透彻、书写工整清晰,严格按照毕业设计规范进行编制。


  (5)毕业设计需要指导教师指导认可,并且有五次以上修改意见。


  (6)在学校之外做毕业设计的学生,至少每周一次向指导教师提供有关设计的动向,保持及时、准时的联系。


  四、师资建设标准


  在强调“以生为本”时,首先要强调“以师为本”,只有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教师才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教学放在第一位。高校管理部门和管理者应善待教师,保障高校教师的主体地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国内开设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的高校(含独立学院)共有187所,2008年以前就开始招生的高校共有95所,该专业有五届以上毕业生的高校47所。⑤对于大多数新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地方性高校而言,师资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职称偏低、学历不高、年龄结构偏小。


  (一)应用型高校教师评价机制


  原有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有了论文自然可以评到职称,对高校教师“唯论文”论的评价机制不改革,“应用型”只能是一句空话。从上层打破对教师单一的评价体系,大多数高校只是响应了口号,不管学校发展定位如何,但在评价机制上仍然向“研究型大学”看齐,评职称仍然看重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发表论文的篇数,以及刊发论文期刊的级别。我们的高校定位是应用型,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我们的师资呢?科研型师资培养应用型人才似乎有一定困难。所谓的“双师型”也只是徒有其名,并未落到实处。试问,拥有了职业资格证书对评职称有帮助吗?评职称时认可的教师创作的作品获奖也局限在政府类奖项,哪怕是行业内权威的协会奖也被拒于评职称之外。2016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并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⑥这对于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而言是利好的一面。池州学院也从现实层面逐步加强对教师、教学的重视,2016年开始开展“最美教师”评选活动,这是对教师教学工作重视的一种体现,也是学校提高教师待遇的一种体现。


  (二)“双师型”师资建设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艺术类专业,其应用性较强,教师的从业经验、职业等级、实践技能与科研、教学水平同样重要,对于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而言,在进一步提升学历和职称的同时,注重教师培养培训,努力提高教师与广播电视业界的互动交流,通过各项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是建设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


  五、结语


  高校转型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和行业发展水平以及对人才的需求,考虑专业特点,构建系统全面实用的专业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应用型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完善课程建设与考核标准,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改变教育目标模糊不清、学生就业面向不够明确、片面强调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薄弱的现状,努力培养具备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职业适应和发展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作者:曹敬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dianshidianying/2624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