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逻辑学 > 谈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小组课的教学

谈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小组课的教学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逻辑学


摘 要:声乐小组课是一种音乐小课形式,它介于集体课与个别课之间,是一种四人一组一课时的特殊课型。由于课型的特殊性,而在实际教学当中又客观存在,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出现了两组急需解决的教学矛盾。一是时间分配和教学内容安排之间的矛盾,二是解决学生个人问题的同时还要兼顾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为了避免“教”与“学”之间的“尴尬”,我们对高校声乐小组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主要从教学对象与教学方法两大方面来调整。

关键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目的

      近年来随着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与之相呼应的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也进行的如火如荼。但就以培养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人才的声乐课而言,教学改革也在与时俱进。如今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课有三种上课形式:集体课、个别课和小组课。集体课是由一个几十人的班级组成并作为教学对象的上课形式,主要讲授基础声乐理论,培养学生的基本声乐技能。它照顾的是整体的、共性的问题。个别课则由一个或两个学生组成,共享同一个课时。它的针对性更强,主要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对于一对一和一对二的个别课来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相对好控制一些,也有更大的发挥余地。而声乐小组课则介于集体课和个别课之间,是一种四人一组一课时的特殊课型。几乎所有的声乐教师对声乐课的教学模式都不陌生,无外乎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两大板块。如果单纯解决个人问题,每个学生的练声和唱歌都会因课时所限,只能走马观花地过一遍,学习效率并不高。如果四个人一起来,虽顾及了整体,但无法解决个人问题,反而造成时间的浪费,况且集体唱歌也不现实,教师“出力不讨好”,教学意义不大。“教”与“学”很容易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这里涉及到了两组矛盾:一是时间分配和教学内容安排之间的矛盾,二是解决学生个人问题的同时还要兼顾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好这两对矛盾,彻底解决教与学之间的这种尴尬局面呢? 这确实是一个很实际的教学难题。
      根据低年级学生在歌唱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可以把它拿出来做重点内容讲。但又因学生个体有差异,还要留出时间让他们实践,切实解决个人的歌唱问题。所以,我采取点面结合、分节组合、师生配合的形式,在交流互动中完成这一课型。其中对小组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声”为载体,输入正确的声音观念,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输入正确的声音观念,训练学生的耳朵,提高学生对好坏声音的判别力。我把它放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在发声练习当中让他们相互之间学会为对方“把脉治病”,提高自己唱功的同时也提高听力,通俗点讲是练学生的“耳力”。由于专业基础、领悟能力和个人勤奋程度的差异,加之课时有限等因素,低年级学生对正确的声音概念还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分辨不出声音的好坏,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唱对了还是唱错了,学习起来很盲目。因此输入正确的声音观念并强化其在大脑中的印象尤为重要。概念上先理解什么是正确的声音以后,还要通过多听来加深记忆,分辨声音的优劣,逐渐对呼吸、共鸣、行腔、咬字等各种声乐元素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这是唱好歌的前提。
      二、对于歌曲的演唱部分教学,可选学生代表完整演唱。对于重要乐句或华彩乐段,让他们轮流演唱,这样既突出重点又能照顾到个人。
      无论一篇文章还是一首音乐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有组织的整体。音乐的进行,织体的安排,情感的表达,内容的描述,都会有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在这个严谨的结构里,有它的高潮部分,也有它突出的特征,更有它的关键点。因此,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讲授是把握局部与整体的教学指南。我们的目的是逐步解决学生在演唱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逐步提高其唱功。让他们去理解、分析、处理作品,并从中获取丰富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个人文化艺术修养,同时储备教学技能。如果搞“一刀切”,“眉毛胡子一把抓”,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重点的问题重点解决,把演唱作品的关键乐段、华彩乐句,或者牵涉到某个关键的知识点(譬如某个音乐表情记号、特殊的节奏型、咬字吐词、语气的调整、语速的变换等等歌唱技巧的应用),都大有文章可做。
      三、教学生学会听课,学会在别人的成长中借鉴。要求学生当某个人演唱时,其他人做课堂笔记。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整个上课过程,避免“别人唱歌自己没事干”的现象,充分发挥50分钟课堂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确实存在而又非常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几个人一起上课,当一个学生演唱或者老师针对某个学生的问题作解析时,.其他同学似乎与此无关。不是认真听讲,而是窃窃私语或者玩手机、发短信,要么东张西望,漫不经心。轮到自己唱的时候应付差事。本来是四个人“瓜分”的一节课,自己再不认真听讲,课时利用率就会很低。真正用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已少得可怜,一周一节课就显得十分珍贵。想想看,一人一周在声乐老师跟前的时间寥寥无几,如此算下来一周、一月、一学期、一年,真正学习的时间着实不让人乐观。
      四、增加课堂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提问。一来活跃课堂气氛,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认为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应该注重师生互动。这样不但能始终牵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增加情感交流,更利于师生配合,提高教学质量。有的老师从上课开始坐下来弹琴到学生演唱结束,一直在唱“独角戏”。几乎没有怎么关注学生的反应,完全是“满堂灌”。一个讲一个听,一个弹一个唱。完全是一种呆板的、机械的、模式化的“痛苦教学”。师生之间应该有互动,教师可多观察学生上课的情绪变化,适时加以引导。老师的目光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关注,自然会认真对待上课。尤其当老师讲授时,多多提问,让学生去回答,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或以平等亲和的语气探寻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观点;或在某个知识点上让学生之间互动交流,让他们各有“师”“生”角色的尝试,等等这些都是师生交流的方式。在交流互动中甚至还可以发现很多有价值的课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相长。话说回来,无论哪种形式,教师都处于主导地位,始终要引领学生开动脑筋,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有互动有交流的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形式是生动的,情绪是饱满的。从而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平添了许多生机。当学生乐在其中,并在一 次次实践中提高个人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了“教学”的本领。如此自然能更好地完成“教”与“学”。
      五、尽可能的把理论上的东西点到为止,多打比方,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把声音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减少学生的接受难度,提高教学效率。音乐的内容不一定能用语言具体可述,但却可以用心灵具体可感。在声乐教学中,声音作为主要载体,其地位与作用举足轻重。但由于声音本身是无形的、抽象的,在讲述与示范的同时,如何才能让“声音”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呢?其实理论上的东西并没有太多,也没有必要钻进理论的牛角尖里去。古语说的好,“大道至简至易”,把概念性的东西点到为止。理解了,不留有概念上的疑问,然后用意识去引导。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在声音艺术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对于声乐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我想尽可能把声音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就是通过多打比方,多举例子,把声音引入实实在在的生活。把声音形象化,使人对它可视、可感,并在教师准确地示范下, 引导学生进行“通感”,让他们的想象力有目的的去活动, 这时学生就会很容易把握声音的“形”。因此就能深深领悟到音乐中那“难与君说”的妙处。这才是善于“知音”者的高明之处,也是一个优秀音乐教师教学必用手段之一。人们常说学艺术得有“悟性”, “悟性”来源于哪?就是一个关于思维、意识、感悟的问题。虽然感悟声音是可以完成的,但并不是每一位艺术生都具备敏锐的艺术嗅觉,它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灵活、生动的教学。鉴于声音的形式,需要有良好的听力,具备一幅灵敏的耳朵;还要理解内容,拥有一颗多识善感的心灵;另外审美的再造,则需要一双想象之翼,在实际声乐学习和音乐欣赏活动中,这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人的音乐形象思维。若能很好的组织起来,有目的、有步骤的引导好学生完成“货真价实”的课堂教学,还需教师多下一番功夫。
      声乐课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以“声音”为研究对象的抽象教学。丰富声乐课的教学手段,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可以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目前声乐小组课的实施范围多以音乐学专业的低年级学生为主,倘若在此领域搞好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教学本领,培养未来优秀的教师资源意义重大。最初可由一个班推广到一个年级,由音乐学专业拓展到音乐表演专业,以小范围的声乐小组课改革带动大范围的声乐小组课改革。提高声乐课的教学质量,填补声乐小组课教学改革的空白,使声乐小组课与集体课、个别课良性接轨。最终达到“教”“学”双赢,推动整个声乐教学园地的繁荣。。如果每一位声乐教师都能有“心”,相信声乐小组课的教学一定会呈现一片蒸蒸日上的可喜局面。
      理论指导实践,要上好声乐小组课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尝试,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我相信,一份付出一份收获。经历了挥汗如雨的辛勤劳作之后,定会迎来美艳芬芳的花朵。

      参考文献:
      [1]蒯大申,钱念孙庄志民 青年审美向导.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8.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luojixue/2405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