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逻辑学 > 道德冷漠的形成及扭转途径

道德冷漠的形成及扭转途径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逻辑学


摘 要:在当今社会,受传统文化的负面作用,转型期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以及网络道德建设的滞后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原有的道德信仰产生怀疑、动摇乃至否定,传统的道德体系轰然倒塌,其中,以道德冷漠现象尤为突出,它已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建设的瓶颈。为扭转道德冷漠的现状,推进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必须改善社会道德环境、提高个体自身的道德素养,重塑健康、和谐的社会道德体系。

关键词:道德冷漠;道德冷漠成因;扭转途径
一、道德冷漠的内涵
      道德冷漠是当前社会出现的一种主体道德危机,是一种道德负面现象,本质上是一种行为主体特定的畸变状态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人们对道德持冷漠态度,怀疑、漠视道德行为,以及对道德义务的拒斥、逃避和推卸等消极性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万俊人先生从伦理学的角度对这种现象做过十分精辟的分析,他指出,道德冷漠是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的相互冷漠、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的现象。它实际上就是主体对他人和社会的拒斥,是一种对道德责任与义务的逃避的处事方式。
二、道德冷漠的成因探析
      在我国,由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以及各种文化相互冲突融合,传统的家庭本位思想逐渐的动摇和丧失,道德信仰呈现边缘化、表层化、多元化、世俗化的特点,原有的伦理道德体系解体,失去了本有的制衡作用,伦理道德的困境表现的愈加突出和明显,反映在人际交往上就是道德冷漠现象。
      (一)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这种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使得血缘关系和地缘人情成为道德评价标准,“人情化”成为中国道德情感的显著特征并延续至今。社会主体完全依据是否有利于自己家庭和团体的利益来判断道德行为的善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以情感代替理性,将人际间的同情、关爱与信任限定在亲友的狭小范围内,而吝于对陌生人进行感情投递。这种极具个人色彩的交往方式,势必会出现道德冷漠的后果。
      (二)转型期的社会矛盾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时期,内在的质变与外在的触动要求社会结构的重建,原有的社会规范、价值体系、思想观念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与洗礼,出现动摇,而现代的道德体系尚不健全,新的价值观念还未建立,文化、道德的准备显然不足,传统的道德体系面临解体的困境。人们在面对多重价值标准和两难困境选择时,道德便失去了便失去了原有的制约作用,从而陷入了道德失调、价值失衡的无序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调节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已然模糊,道德教育的无力及传统观念所能产生的微小的规范作用,使人们在面对伦理选择时手足无措。社会的和谐从某种程度上被打破,伦理相对失去了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人们在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矛盾间徘徊,人际关系较为紧张,人们普遍感到人情的淡薄和世态的炎凉。
      (三)道德评价及价值取向的紊乱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冲击,呈现出道德评价的相对性和价值观念的多极性。价值导向的模糊和价值取向的混乱,削弱了道德对主体心理和行为的约束,在利益与道德发生冲突、面对物欲的蛊惑时,道德便失去了对主体的调控能力,使道德的选择被本能的冲动所取代,主体心理扭曲、人格畸形发展。再加上,近年来占强势地位的西方思想文化,以其“文化霸权”地位强行对全球进行思想灌输,使得西方自由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等一些价值观趁虚而入,侵蚀着弱势文化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导致弱势文化逐渐与强势文化趋同、被强势文化同化与掩埋的局面,表现在道德方面,即出现道德冷漠的现象。
三、道德冷漠的扭转途径
      对道德冷漠的矫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艰巨而细微的工程,寻找扭转道德冷漠的途径具体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第一,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建立正确的引导机制
      社会舆论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其导向作用不容忽视。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以及正确的善恶评价体系,能促使人们有效遵守道德规范。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对于体现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人和事,要广泛宣传和弘扬;对于那些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相背离的现象、行为和观念,要进行严肃的批评和揭露。同时又要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相应的拓宽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渠道和领域、调动公众参与的热情、增加政府在决策方面的透明度、改善社会公共福利设施、强化道德约束力、重建道德舆论力量。
      第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的普遍建立,可以积极地对每一个个体特别是遭受挫折困难的人实施有效的救助,让全体成员享受到道德关怀的力量,这也是一个社会得以公平健康运行的重要条件。社会救助制度的建构可以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感受到道德关怀和爱,使受挫者感到关怀和扶持,摆脱困境。当社会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帮助每一个平凡个体的时候,人的心中会感受到社会善的力量,感受到国家意志的强大支撑,形成一种震慑力量,从而从根本上改善道德风气。
      第三,加强重点人群的道德建设,突出典型示范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公务员、医生、教师等行业曝光率越来越高,他们的行为受到更多大众的关注。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面的典型可以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反面的典型则可以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作为一个国家的窗口行业,他们的行为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效应。对先进的典型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其社会影响,掀起全民学习的热潮,在进行精神奖励的同时还应当对其进行物质奖励,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对那些贪赃王法、损人利己、缺乏职业操守的人也应当适时曝光,给人以警示和教育,避免重蹈覆辙。
      在当今社会,道德信仰的缺失和失范现象日益凸显,道德冷漠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然而,良好的社会秩序离不开道德的支撑,个体灵魂也不能单靠物质财富来满足,我们的社会需要道德信仰来抚慰和滋养,因此,矫治道德冷漠现象,重塑和谐的道德环境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莫非平.论道德权威[J].江西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J].浙江社会科学,2001.
      3.万俊人.道德之维[M].广东人们出版社,2000.
      4.廖申白,孙春晨.伦理学新观点:转型时期的 社会伦理与道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陈琰.道德冷漠的形成及其扭转途径[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87.
      6.肖世英.道德冷漠感与制度性道德关怀[D].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
      7.贾学雁.旁观者现象的道德观察[D].河北师范大学,2008.
      8.吴灿.当代中国道德建设论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luojixue/2438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