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逻辑学 > 《三字经》的审美濡化思想探析

《三字经》的审美濡化思想探析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逻辑学


摘 要:古代蒙书经典之一《三字经》,传承传统儒家文化精髓,根据人的实际成长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教育的循序渐进的模式,在审美愉悦中,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使学习者在自觉与不自觉下接受了儒家的思想,并实现儒家思想的审美濡化。

关键词:儒家精髓;潜移默化;审美濡化


    《三字经》是古代蒙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它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经》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影响呢?因为它用了最简单的形式,讲述了最丰富的内容,它既是儿童的最好启蒙教材,也是现在成年人学习国学的极好启蒙读物。《三字经》的作者是南宋著名大学者王应麟。[1]正由于《三字经》出自一位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之手,才使得它在内容形式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也才能产生这么巨大深远的影响。那么为什么《三字经》具有如此经久不衰的魅力?笔者认为,这和它自身具备的审美濡化思想有很大的关系。要弄清其审美濡化思想,我们得从研究文本着手,探求《三字经》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加以阐释。
    在此,我们先从人的实际需要的层次分析,看看马尔萨斯的人本主义关于人的需要观点,需要的层次。[2]他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三层五级,在求温饱阶段主要体现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在小康阶段,主要体现为:尊重需要和社会需要。在富裕阶段主要体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结合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哲学观点。[3]而且,自古以来,教育是满足人的实际需要的手段和方式,那么,《三字经》是如何满足人的成长需要的呢?我们先从文本说起。
一、首先看看文本的基本思路:围绕中心思想是对年轻人的教育。先是如何修炼好自己的身心问题,所以内在修为是第一功课。接着便是如何作个社会的人,如何与社会、自然、人交往并生存的问题。《三子经》学习的总体的思路是:1、为什么年轻人要学习?2、学习什么内容?3、如何学习这些内容?(或者是学习之理。)4、勉励年轻人努力学习。下面我们来细致研读文本。
    一)年轻人为什么要学习?在弄清楚为什么要学习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文本的基本教育与学习思路,这个是给年轻人教育的读本,作者在此为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把教育年轻人的思想转化到年轻人如何学习中去了,这是他的高明之一。教与学本是一个相动过程,为了突出学习者的主动性,教育者已经退隐都幕后,成为隐身导演。学习者的主动性被提到前台,成为实际的演员,为由学习者不得不学,转化为我主动要学习,打下了基础。接着,我们来看学习的重要性的问题。作者一开始就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基础。以理论的假设为依据,其基本的逻辑起点就是:人性是向善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个逻辑假设的意义在于,先给所有人一个高帽,使之居之难下,同时也对学习者偷懒思想的排除做了必要的准备。接下来他回答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人性复杂多变的问题,那是因为社会实践的结果。“性相近,习相远。”正因为“习”的原因,所以使得人的性情发生变化,所以才有必要进行教育。教育的最基本的办法:专心一致。专心致志是种求学境界,更是一种心境。要做到“专心一致”就必须先有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引出“孟母三迁”的故事,接着,他强调了人为环境,父母,老师,家庭在对年轻人教育中的作用:“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社会环境、父母、师长、家庭、学校在小孩教育中作用作用非常关键,都是教育的外因。外因是变化根据,内因是变化的条件。至此,文本才把学习主体推出来,它先假设人年轻的时候不学习,长大就没有作为,也不会理会和掌握“理义”。换句话,年轻人如果不学习,将来长大了就和动物没区别!(此观点刺激了所有与学习有关系的人,根据中国文化的特点:人与动物是有本质的等级差别的。如果人等同于动物,那就是奇耻大辱,人格尽失。)也就是说,学习是个人成长的实际需要。然后,作者以“玉不琢,不成器”做比,把每个学子比如为没有雕琢的玉,学习是玉成器的条件。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有教无类、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的表现。再次说明读书对人生的重要性。
    二)学习内容是什么?接上述,在充分说明了学习对年轻人重要性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符合人的成长需要的知识体系,也就是学习的内容。确定学习内容前,先对人进行角色定位:即如何在对待父母双亲、老师、兄弟姐妹等关系中确定自己的角色意识。当角色已经转变,作者才道出应该学习的内容:
    1、数理,最基本的数学逻辑,从数进位制锻炼思维能力。并由此推及数理。即三才、三光、三纲。(传统中国文化都是由数理基础演变出来的,比如:“易即数”的道理。传统住宿环境文化也用到此)说到三纲,作者将内容转向自然科学知识。
2、自然科学知识主要讲解了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
(1)自然地理知识:四季循环无穷;东南西北,四方顺应其中;阴阳五行,本乎天理;天干地枝,天理应用;地球区分,气候冷暖;国土位置,地势特点;江河淮济,四渡水纪;岱华嵩恒衡,五岳之名。
(2)人文地理方面:九州制度;行省制度;士农工商,国家栋梁;草木、虫鱼、鸟兽,各安所宜。
3、人之为人,生存所需:仁、义、理、智、信,五常不紊乱;稻梁菽,麦黍稷六谷物;马牛羊,鸡犬豕六畜。
4、人性情之理:七情六欲:喜怒哀惧爱恶欲;五色:黑白青赤黄;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嗅:臊、焦、香、腥、腐;五音:宫商角徵羽;八音(乐器制作材料):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四声:平上去入。
5、人伦之理:五伦: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的关系要顺叙;三党:伯叔、舅甥、婿翁;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三)紧接着,作者谈了如何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谈。
1、初级阶段,循序渐进,由简而难,观其大略。①先学习训诂知识,明白句读之法,此为最基本功。②识字-《说文解字》-古文学习-并加强书法训练。
2、博学阶段,内容丰富,博大精深。①经书方面,咬文嚼字,掌握精髓。所学内容与阶段:小学——四书——《孝经》——六经——《尔雅》——《十三经》。主要精髓把握。②读子集,抓住书中要点,记住事情发生的前后因果。③历史知识与朝代更替。④二十四史加上清史,共计二十五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用本纪、列传、表、志等统一的体裁的编写。二十五史之中,除第一部《史记》是通史之外,其余皆为断代史。其特点是《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最准确细密。历史上发生的大事,全都记载在二十五史之中,它们记载着各王朝的治乱兴衰。读后可以知道兴衰的道理。读史的人还应该查考历史实录,通晓古今发生的事件,就象亲眼目睹一样。⑤历史上的大学者、大名师。汉代贾逵、懂仲舒、郑玄、许慎等儒家经典大师,能讲儒家解圣贤的学说。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陆九渊,明代王守仁。都是儒家哲学思想的大师。屈原是大辞赋家,汉代邹扬、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等也是辞赋家。唐代韩愈、柳宗元为著名的文坛文才;李白、杜甫同为诗坛宗师。
总之,求学的目的是:凡是读书人,都应该通宵经史子集,借助儒家思想,振兴民风。要做到口里吟诵,心理思考,随时用它来约束自己。
四)勉励后生学习要勤奋,兢兢业业,毫不松懈。
①古代名人苦读典故:圣贤孔子七岁拜师,辛苦读书;宋代赵普,一辈子都喜好读《论语》,即使做了大官。西汉路温舒编蒲草为席,借书抄在席子上阅读;公孙弘削尖竹子抄读《春秋》。苏秦头悬梁,锥刺股来提神,他没有老师,完全是自学成材。晋代车胤荧虫夜读,孙康借夜雪地面的反光看书,他们都非常贫穷,但学习始终不停。西汉朱买臣一边买柴,一边看书;隋末李密一边放牛,一边看书。虽然非常劳累,依然刻苦读书。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终成大器。荀况五十岁还游学于齐国下,学习儒家思想,学成之后,人们都很尊敬他。②古代少年读书故事:北齐祖莹,八岁就能咏诗成章,唐代李泌,七岁就能在唐玄宗前,以棋为惠,即席吟诗。他们都是聪明而好学之人啊。东汉蔡文姬,博学通音韵,听其父琴声,便知是第几根弦断了。③东晋女诗人谢道煨能脱口说出佳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她们两位弱女子尚且如此聪慧,敏捷。男人应当自警啊。④唐代刘晏,刚七岁就考上“神童科”,被授予翰林正字的官职,年纪虽然小,却已经提任重要的官职。这是年轻学子的榜样啊。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来阐述自己的思想,鼓励年轻人勤奋好学,报效亲人和祖国。
仔细阅读,深入思考之余,我们发现,《三字经》在审美教育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其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心理认同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心理认同,也可以说是一种认同式教育,使学习者慢慢领悟并接受儒家思想精髓,并内化为学习者的文化与视野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姚斯的接受美学观点。[4]我结合弗洛伊德的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的观点,弗氏认为:潜意识是根本与实质,意识只是外在的表现,前意识是意识与潜意识的中介,潜意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因此,我们的审美教育如果从潜意识直接入手,就会缩短接受过程。我们知道认同感就是潜意识的认同,潜意识始终占主导与决定作用,充分发挥潜意识的认同作用,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作用。[5]并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就能达到。相反,如果不发挥潜意识的作用,忽视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感的培养,我们将很难达到学习目的,因为知识或思想从意识层面进入前意识,要产生一个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从前意识进入潜意识,同样要产生一个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最后才被潜意识濡化,并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
上述过程说明了学习中,这个路线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当大,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并使教学成为一个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矛盾,从而使学习效果事倍功半。
《三字经》不仅如此,在语言上特色也非常明显,以三字为一句,二句押韵。语言平易浅近,无艰深、古奥、勉强拼凑之弊,读来琅琅上口,便于记诵。其内容则广博丰富,堪称“传统文化小百科”。通过这样优美且有韵味的语言,使学习者在语言美中潜移默化,自觉接受文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正是一种比较高明的审美濡化的教育方式,在审美认同的基础上,让读者接受教育思想,并逐步把这些思想内化,成为接受者思想的构成部分,并用之来看待世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审美濡化。[6]
参考文献:
[1]王应麟.三字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4.
[2]马尔萨斯. 人口学原理[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3]马斯洛. 马斯洛人本哲学[M] 成名译.北京:九州出版社,1987.
[4]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 金元浦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7.
[6]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luojixue/2526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