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逻辑学 > 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影响与强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影响与强化—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逻辑学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高职生的人文素质产生必不可少的影响,教育者在教学过程必须因势利导,从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生的品格修养、审美强化、思索人生,迈进现实三个方面强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提升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水平。

关键词:高职生;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素质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接受过高职教育的学生是否精通一门或多门专业技能就能真正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了呢?儒家经典《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指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在教育全面盛行的今天,我们可以明确为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问,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家”“专家”“大师”的学问。其意义在于使受教育者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净化灵魂,陶冶高尚的情操,进而达到启发民众、唤醒全民、统一思想,以使民族更加繁荣昌盛的至美至真至善的境界。那么关键何在呢? 《大学》接着明确指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要努力培养良好的全面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修身为本,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本。高职教育实践证明,人文素质的教育决不能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与人文素质的教育应成为高职教育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1]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内涵及强化的必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的教育,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学习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品质的重要途径。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是知识的升华与内化, 是长期起作用的内在的稳定因素, 因此, 我们在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时, 不但要重视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知识传授这一层面, 而且更要重视怎样将这一层面上的知识升华与内化为内在的稳定的品质─素质。这样, 我们才抓住了根本, 抓住了贯彻教育方针的本质。知识是良好的素质形成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没有知识, 就无法形成良好的素质。有了知识, 也不一定有良好的素质。显然, 一旦没有良好的素质,知识越多, 知识层次越高, 就越可能成为“高级书呆子”或者“高级杀手”。 [2]在人文素质被忽视的高职院校中, 不重视素质教育, 行吗?特别是在高科技迅速高度发展的社会, 行吗?那么, 如何将知识升华与内化为良好的素质呢?换句话讲, 怎样形成良好的素质呢?
  80、90后大学生是我国高职院校在校生的主体。直视新一代高职生群体,如何卓有成效地将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无疑是新时代重大课题。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与知名大学的领导人均重点指出, 现代大学应高度重视的第一件事是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教育思想与办学方向。“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加强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 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 ,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特别是人文素质) , 主要的途径是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3]
  二、传统文化对高职生的影响与强化作用
  (一)有助加强品格修养
  传统文化中高尚情感等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熏陶感染, 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从而成为学生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如在《大学语文》的讲解中重点分析两个方面:一修身理论篇:孔子论修身( 《论语》)、以修身为本(《大学》)、好学·力行·知耻(《中庸》)。二修身实践篇:离骚(屈原)、饮酒(陶渊明)、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王禹偁)、前赤壁赋(苏轼)、登快阁(黄庭坚)、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沁园春·叠嶂西驰(辛弃疾)。
姓名    朝代   代表作品            人生际遇              生卒、  寿龄
屈原    战国     离骚           屡遭流放,自投汨罗      前340- 278, 62
陶渊明  东晋  桃花源诗并记      不甘折腰, 辞官归隐     365- 467, 62
王禹偁  北宋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屡遭贬斥, 死于任所     954- 1001, 47
苏轼    北宋  赤壁赋、念奴娇    宦海沉浮, 流离失所     1037- 1101, 64
黄庭坚  北宋     登快阁         贬谪流放, 死于贬所     1045- 1105, 60
张孝祥  南宋  过洞庭、六州歌头  被诬入狱、落职隐退     1132- 1170, 38
辛弃疾  南宋  永遇乐、沁园春    生逢乱世、赍志以没     1140- 1207, 67
  这七位古圣先贤,皆满腹经纶、才华过人、志行高洁,但却个个屡遭挫折、历尽坎坷、英年早逝。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被诬遭贬,隐退自杀……人生的挫折和悲痛莫过于此,如何面对生命中这些人为强加的灾难? 七位先贤诗文作答,并用他们的一生实践了他们的答卷。理想不得实现,怎么办? 屈原高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官场黑暗,愤世嫉俗怎么办? 陶渊明低吟: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无端入狱,一贬再贬怎么办? 苏子坦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另外,黄庭坚归船弄笛,心盟白鸥;张孝祥孤光自照,肝胆冰雪;辛弃疾万马回旋,雄深雅健……
  (二)有助于审美强化
  传统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逐渐将学生带回几千年前,可以让学生们的现代生活、情感与理念能够与古人的生活、情感与理念相融合,使他们的理想得以升华,与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体验产生共鸣,进而获得美的享受。[4]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在欣赏这支词的同时,让学生思考: 苏轼的这首词历经千年为什么还会令我们感动不已?结果多种:一说表达了苏轼思想的苦闷,二说反映了他出世和入世的人生矛盾,三说表现了苏轼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诸类说法自成体系,但仅此理解是不够的。它让人产生审美之处在于:一是揭示了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生存困境:人生的缺陷( 痛苦、不顺畅) 是绝对的,我们不能指望人生和世界完美无缺,只能在绝对的缺陷中寻求相对的完满;二是苏轼以博大的胸怀对人们发出的深情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爱和慰藉。对此,苏轼这一美好的祝福,千百年始终拨动着人们敏感的心弦。这样的解读, 激活了作品的潜在价值,拉近了古代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取得了育化心灵的效果。
  学习传统文学作品能加深对文学意象的审美感悟,有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5]在《大学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尤为重要。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学生通过诵读, 体味“天、地”这一意象,感悟诗人宏大的取象,表达了天地虽大而知音难觅的孤寂悲愤之情。作品的情感不同,在诵读是要注意体会其审美取向。读《登幽州台歌》,要表达出一种孤寂悲 愤的情感基调;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应表现豪放激越的气势; 而读王维的《山居秋冥》,则应是一种恬淡自然的情怀。
  (三)有助于思索人生,迈进现实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把心境沉浸入传统文化背景中去,碰触诗人思想的脉搏,可使学生掌握从文化背景角度切入去欣赏赏诗文,从而引发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思索,如此之类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在《诗经》讲解时,让学生了解周代的礼乐文化。课前让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上资源, 查找有关礼乐文化的资料。有些学生读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了解了礼乐文化的源头以及“ 礼”和“ 乐”的内涵。有的学生在网上查到礼乐文化的发展进程、精神实质,如周代的婚姻制度等,对礼乐文化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诗经有关作品, 就比较容易接受理解。在对《诗经》中的战争诗《小雅·采薇》学习时,诗中大肆渲染战马肥壮,战士配备精良,用盛大的军容,庄重的军威表现战士斗志昂扬。而不去描写具体战场的厮杀、格斗,这就是礼乐文化崇德尚义,注重教化,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诗经》中的婚恋诗,承载了周代乃至古代婚姻制度的文化内涵。在众多的婚恋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恋爱方式、婚姻方式,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等。《卫风·氓》中的女子为什么成为弃妇,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把它放在周代文化的大氛围中去考察,才可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答案。讲陶渊明,必须让学生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进步,这种文化现象几乎消失,但作为一种人格,陶渊明值得后人推崇;作为一种观念,历尽千百年或多或少地还在影响我们现代人,那么你将怎样看待陶渊明的隐逸呢?一说,陶渊明抛弃做官而归隐田园,表明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价值取向,这种人格是高尚的。一说陶渊明的这种隐逸人格不值得歌颂, 这种人格是有缺陷的。如果我们现代人面对黑暗和腐败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的话,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有的说,陶渊明在归隐中心灵得到了慰藉,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这对与我们现代人来说,应该有所启发。闲暇之际,人们希望离开城市的喧嚣,去户外去感受山水之美, 让浮躁的心灵得到净化,但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越来越让人为之焦虑糟糕。在这样的思索中,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熠熠生辉。
  《桃花源记》,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中,给学生的思索: 陶渊明追求的桃源社会,对今天的社会有没有现实意义? 有的同学说,陶渊明的想象,传达出中国古人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与现代社会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有相通之处, 只是时代不同,陶渊明的理想无法实现。今天,我们已经初步具备了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尽管这条路还相当的漫长,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每个人都尽到自己的责任,建立和谐社会就有希望。学生的感悟,使我们看到了他们心灵的闪光点,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他们心里的潜移默化的作用。[6]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个断代的概念,不是一种静态的、过时的文化,而是一种动态的、继续发展创新的、与现当代中国优秀文化融为一体的文化。“人文素质”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要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与时俱进地诠释宣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
参考文献:
[1]尚晖.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1 8).
[2]罗尚荣,高丹卡,李石兵.大学生素质拓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1).
[3]罗英侠.关于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叶嘉莹.古典诗词讲演集[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5
[5]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
[6]张庆威,章立源.加强高等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1997.3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luojixue/2539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