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逻辑学 > 论胡适对《淮南子》思想研究产生的历史文学价

论胡适对《淮南子》思想研究产生的历史文学价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逻辑学


  胡适曾于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1930年写成《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每章写成时曾由上海中国公学油印,以后胡适曾抽出部分稿子公开发表。此书的第五章《淮南王书》(《淮南子》)即于1931年上海新月书店印行单行本,这是胡适对《淮南子》作思想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胡适的《中国中古思想小史》,是他于1931-1932年在北京大学教书时编写的讲义,曾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印行,此书的第四讲《道家》,也以《淮南子》为个案,作了充分论证。以上几种著述,是本文论述胡适对《淮南子》思想研究的主要文本依据。胡适作为《淮南子》思想研究的首创者,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淮南子》思想属性的辨识,二是对《淮南子》“无为与有为”思想的论析,三是对《淮南子》政治思想的发掘,四是对《淮南子》“出世”思想的探研。胡适的贡献不仅在对《淮南子》思想研究的全面深入的开创性上,而且为中古思想史研究提供了诸多方法论的学术路径,这对后世治学具有极大的启示与借鉴。
    胡适一生做学问讲了一辈子的“注重学问思想的方法”,他一生所写“注重学问思想的方法”的文章,据说总数约在百万言以上。他早年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就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古代哲学史”①,他撰写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于1919年2月作为“北京大学丛书”之一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蔡元培在为该书写的《序》中称其科学的“证明的方法”以及“截断横流”的“扼要的手段”。[1]他在这里就用了科学的方法,他一生所用的科学的方法,即是“尊重事实,尊重证据”,或概括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个字。[2]他的思想与方法大抵是从西方进化论、赫胥黎的存疑主义以及杜威的实验主义那里汲取的,再加上他固有的中国传统的考据学的功底,这样就使得他在从事《淮南子》思想研究上,更能在“假设与求证”方面作出开创性贡献。
    胡适是具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他在《淮南王书》第一章“淮南王和他的著书”中,就通过大量文献以证明,《淮南子》虽有宾客的帮助,但书中很有淮南王刘安的手笔,认为“淮南王是很能作文辞的”。“淮南王的提倡神仙方术颇有假此事号召革命之意。革命虽不成,然淮南王好神仙的名誉却流传很久远。他曾拊循百姓,颇得民心。”[3]120胡适将刘安的“造反”视为革命,又称赞他“拊循百姓,颇得民心”,可见他对刘安的思想文辞是颇为欣赏的。
    胡适有个特点,他研究任何一部书都想找出书里的“思想系统”,他研究《淮南子》的思想更要找出它的“思想系统”,《淮南子》的思想属性是什么?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书?是道家的?是杂家的?是儒家的?关于《淮南子》的思想性质,有诸多说法:最早的班固《汉书·艺文志》将《淮南子》视为杂家,认为其“漫羡而无所归心”,没有一以贯之的统一的思想。王夫之也将其思想归之于“杂”;高诱则认为《淮南子》是道家之书;到了近现代学者,有从杂家说的,有从道家说的,有“外道内儒”说的(如李泽厚),等等。②胡适的高明处就在于:他在《淮南王书》开篇第一章就说:“淮南之书是一个大混合折衷的思想集团。这就是司马谈《论六家要指》说的‘道家’。”193而儒与道是什么关系呢?他以自己的《说儒》长文对儒的论述为例,特别提出了儒、道相融,“孔子和老子本是一家”之说。他研究“儒”的来历,其结论是:“儒殷民族的礼教的教士,他们(在殷亡之后)在很困难的状态之下,继续保持殷人的宗教典礼,继续穿戴着殷人的衣冠。他们是殷人的教士,在六七百年中渐渐变成了绝大多数人民的教师。他们的职业还是治丧,相礼,教学。……这才是那个广义的‘儒’。”“儒”字的本义是柔儒,《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而《老子》的教义也特别注重“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从尚柔相通处出发,他找到了儒、道本不是相抵牾的,而是相融通的,“老子和孔子本是一家,原无可疑”。这样,“道家”思想“兼收并蓄”,“大混合折衷的”特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如果说胡适将《淮南子》的性质归之于以“道”为主体的“大混合折衷的”思想系统,是他研究《淮南子》思想的一大发明,那么他对《淮南子》“无为与有为”思想的论析,又是他对《淮南子》思想研究的独特贡献。道家哲学规定“道”的特性是无形而无不在,无为而无不为,胡适认为:他们就是用这个原理来建设他们的无为主义的人生观和政治观,《淮南子》的无为主义即把自然演变的宇宙论应用到人生和政治上了。他以《原道训》为例,《原道训》说:“万物固以自然,圣人又何事焉?”他讲这上半句是宇宙观,下半句把宇宙自然用到人生和政治上去了。天地万物的形成,都只是自然的演化,没有安排,也没有主宰。人生和政治也可听自然的变化,《原道训》:“是故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未,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淡然无治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 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这里强调的“不为物先”,他们也承认万物“无时而不移”,但你不要去勉强变换它,只须跟着时变走就行了。在胡适看来,《淮南子》“不以物先”、“不易自然”,甚至还“不以人易天”,[3]134把自然演变的宇宙论用于人生和政治,形成这种无为政治,这样的“不以人易天”竟是要回到最原始的状态,这便是极端的自然主义了。这种极端的自然主义当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但是,胡适又进一步诠释到:他们也知道这种极端的自然主义是行不通的,因而就有了《修务训》中专说有为的必要:
    如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象”。吾以为不然。尝试问之矣。若夫神农尧舜禹汤,可谓圣人乎?……以五圣观之,则莫得无为明矣。……(以下历叙五圣的功业)……此五圣者,天下之盛主,劳形尽虑,为民兴利除害而不懈。……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圣人忧民如此其明也,而称之无为,岂不悖哉?③
    胡适讲这便是“很明白的有为主义了”。但他们又不肯放弃无为论,这就形成了无为与有为之间的调和论调。
    胡适不仅考释出了《淮南子》的在无为与有为之间的调和论调,而且还深入论述了它为何会出现这种调和之论。他以荀子批评庄慎的完全崇拜自然的变化,只有顺应自然的思想,将《淮南子》放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以考察这种无为与有为调和论之因。荀子批评庄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由天谓之,道尽因矣。由法谓之,道尽数矣。”荀子是极力主张人治而“不求知天”的,人是可以征服自然的,是可以促进自然变迁的。荀卿门下出了韩非、李斯,也充分容纳时代变迁的观念,同时又极力主张用人功变更法制以应付时变。《淮南子》因袭《吕氏春秋》,两书都显出荀卿、韩非的影响,由此胡适得出结论:《淮南子》“尽管高谈无为,而都不能不顾到这种人为主义与变法哲学。但从无为跳到积极有为的变法,这是很不可能的事,故不能不有一种调和的说法,故说不为物先,又不为物后;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逮。变是要变的,但不可不先看看时机是否成熟。”[3]139
    胡适从进化论出发,他考察出《淮南子》的《原道训》虽然有适应环境的思想,但“不易自然”,“不以人易天”则是极端的自然主义。而在《修务训》《泛论训》中,那种自动的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人生观就比较明显了。《修务训》认为:各种生物都有“见而就,避害而去”的天性,“各有其自然之势,无禀受于外,故力竭功沮”。自然之势是本能,禀受于外是外境影响某种生物而起的变化,即是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不能如此适应,便力竭功沮。生物用其本能,随着外境而引起自身机能上或生活状态上的变化,便是“以所知求合于其所利”。胡适将《修务训》里的自动的适应环境的见解,称之为“健全的,可以应用到人类进化的历史上,可以得一种很有现代性的进化论”。同时,他还对《泛论训》的有关自动的适应环境的话,加以称道。比如:“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蚊虻。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室屋,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胡适称这种自动的适应环境,“便成了一种积极有为的变法论,所以说‘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这便不是《原道训》所说‘不易自然’‘因物之所以为’所能包括的了。《原道训》是从庄周、慎到一系的思想出来的,故说的是一个‘因’字。《修务》、《泛论》诸篇却受了荀卿、韩非的影响很大,故发挥‘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3]144
    胡适对《淮南子》思想研究的第三大贡献,是将该著的政治思想作了深入开掘。政治思想是《淮南子》本身固有的,胡适的开掘是他的学术思想的独特发明。谈论《淮南子》的政治思想,你也可能用“无为”来概括之,但“无为”有哪些精义呢?胡适认为:“此书的政治思想有三个要义:一是虚君的法治,一是充分的用众智众力,一是变法而不知故常。”[3]148胡适发现《淮南子》政治思想的三大要义,他以《主术训》为个案,详细论证了虚君的政治的意义。从《主术训》中可以看出:虚君的政治,君主不但不轻于为暴,并且要不轻于施恩   第一论文 网惠。“是故明主之治,国有诛者而主无怨(原作怒)焉,朝有赏者而君无与焉。诛者不怨君,罪之所当也。赏者不德上,功之所致也。”依照客观的法制行事,诛赏予夺皆依客观的标准,皆不从君心出,“莫从已出”,这才能出现“诛者不怨君,而赏者不德上”。胡适也称道《淮南子》变法而不知故常的政治思想,《泛论训》、《修务训》、《齐俗训》中都有主张变法的议论,④强调“与时推移,应物变化”,而这个变化要靠人的努力,同时变法应反对崇古的迷信。
    胡适发掘《淮南子》政治思想的三大要义,最注重的是“充分的用众智众力”,他说“众智众力”的政治,“颇含有民治的意味”,于是以《主术训》为个案,对《淮南子》的民治主义精神作了精辟论述。胡适论《淮南子》“民治主义”有四大特色,即发见其“民治主义”四大基本要义:一是将《淮南子》与《吕氏春秋》作比较,《吕氏春秋》不主张民主政治,而到了《淮南子》时期,封建社会已完全崩溃了,故此书对群众的知识能力,比较有进一步认识,所以书中屡屡指出“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也,而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胡适说“这便是民治主义的基本理论”。胡适发现民治主义的第二个基本要义即是“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贤主用人“无大小修短,各得其所宜,规矩方圆各有所施。”民治主 义的第三个基本要义,即是尊重人民的舆论,《主术训》说:“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是故号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闻。……聪明光万里不弊,法令察而不苛,耳目达而不暗。善否之情日陈于前而无所逆。是故贤者尽其智而不肖者竭其力。”民治主义第四个基本要义是承认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是对等的,只有相互的报施,而没有绝对服从的义务。[3]154胡适发掘《淮南子》无为主义政治,民治主义思想之要义,并在30年代出版此书,具有重要的现实政治意义。1932年3月29日,蒋介石和胡适、陈布雷、陈立夫、顾孟馀等人晚餐,胡适送了一本《淮南王书》,此书不一定适合蒋介石的胃口,蒋介石喜读韩非子、墨子以及儒家经典,《四书》中的《大学》、《中庸》等。胡适于1935年7月26日致罗隆基的信中,谈了他送蒋介石《淮南子》书的意图:说据他观察,蒋管的事太多,“微嫌近于细碎,终不能‘小事糊涂’”。送蒋《淮南王书》“意在请他稍稍留意《淮南》书中的无为主义的精义”,“我的意思是希望他明白为政之大体,明定权限,而不‘侵官’,不越权。如此而已”[4]。对30年代的蒋介石的独裁专制,胡适想用《淮南子》中的无为主义的政治,民治主义的要义去“劝君”,这种温和的改良主义的做法,实际上于蒋介石是无济于事的。但从学术研究与现实联系方面看,胡适的研究还不是完全钻进“故纸堆”里,而是以古鉴今、为今所用的。
    胡适《淮南子》思想研究的第四大贡献是他对《淮南子》“出世”思想的精深探研。胡适认为:《淮南子》受神仙出世之说和阴阳禨祥之说的影响很大。淮南王最提倡道术,其《内书》叫做《鸿烈》,而《中篇》叫做《鸿宝》,《鸿宝》之书多说神仙黄白变化的方术,而《鸿烈》之书虽包罗天文、地形以及齐俗治国之道,但主旨所在实是神仙出世的理论。他以《原道训》、《精神训》等篇作为材料,以考察其神仙出世的思想。《原道训》说:“大丈夫恬然无思,淡然载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乘云陵霄,与造化者俱。”得道者“心而不朗,久而不渝;入火不焦,入水不濡。……是故不以康为乐,不以慊为悲,不以贵为安,不以贱为危。形神气志各居其宜,以随天地之所为”。《精神训》说:“所谓真人者,性合于道也。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处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知其外。明白太素,无为复璞,体本抱神,以游于天地之樊;芒然仿佯于尘垢之外,而消摇于无事之业。”如此等等,胡适说这些都是出世的人生观的理想境界。[3]163“入火不焦,入水不濡”,“出入无间,役使鬼神”,这是承认真人可以有超自然的神力,并且能役使鬼神,这就是神仙的理想境界。对《原道训》、《精神训》所说的“恬然无思,淡然无虑”,“不学而知,不为而成”,“形若槁木,心若死灰,忘其五藏,损其形骸”,“存而若亡,生而若死”等,则是一种暮气的哲学,胡适称这种哲学为“精神哲学”。“精神哲学”主旨有二:在天地万物之中,则贱物而贵身;在一身之中,则贱形而贵神。凡恶动主静之学,厌世无生之论,都归于这两点。胡适还进一步将这种“精神哲学”与《吕氏春秋》作比较,认为:《淮南子》所说的“贱物而贵身”的理想,已不是百年前《吕氏春秋》中的贵生重已了。《吕氏春秋》的“贵生”“尊生”“全生”,只是要人“六欲各得其宜”,“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故不欲不能全得其宜,便是“亏生”;六欲莫得其宜,而反得其所甚恶,便是“迫生”,迫生便不如死。胡适说这还是近人情的人生观。《淮南子》的“贵身”却是教人排除“嗜欲好憎”,教人“无所喜而无所怒,无所乐而无所苦”,“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这样看来,他们所谓的“贵身”实则“贱身”,因为他们所贵的不是身体的全体,只是他们所认为精神的部分;精神以外的部分是不重要的。[3]166胡适这里强调了《淮南子》重视“精神”的力量,是难能可贵的。
    以上论述了胡适对《淮南子》思想研究的开创性贡献,其实胡适的贡献不单在于对《淮南子》本体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对《淮南子》思想的研究,给后世治学提供了诸多值得借鉴的思想和方法。前文已提及胡适一生最“注   第一论文 网重学问思想的方法”。他自述自己的思想主要受赫胥利和杜威的影响。前者的“怀疑主义”以及“拿证据来”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全面的审视与批判,后者的五步法:(一)疑难的境地;(二)指定疑难之点究竟在什么地方;(三)假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四)把每种假定所涵的结果,一一想出来,看那一个假定能够解决这个困难;(五)证实这种解决使人信用;或证明这种解决的谬误,使人不信用。[5]使他提出著名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他对《淮南子》以道家为主体的“大混合折衷”的思想作了多方面的思想“求证”,“求证”的内容即是本文所概括的他对《淮南子》思想研究的四大贡献。“求证”的方法既有历史的进化的眼光,将《淮南子》放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的长河中,考察它的独特的思想蕴涵和价值取向;又有比较分析的方法,尤其与《吕氏春秋》作比较,以显示其既受《吕氏春秋》影响又在其影响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尤其是具有“历史考据癖”的胡适,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包括对《淮南子》“道”的内涵、无为主义等思想所作的求证考据,均留有“汉学”遗风。蔡元培在为《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作序时就指出他“禀有治‘汉学’的遗传性”。[6]可见,胡适在作《中国哲学史》研究(包括对《淮南子》的研究)时,就能够将他从杜威那里学来的思维方法与清代考据学作了较好的“嫁接”,而且这种中西思想方法 的“嫁接”,越朝后来越加成熟,成为他终身治学的理论武器。
    注释:
    ①《中国古代哲学史》,是胡适在《先秦名学史》和《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讲义稿)的基础上写成的,完稿于1918年9月,1919年2月作为“北京大学丛书”之一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至1930年共印行了15次,同年收入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时,经胡适提议,书名改为《中国古代哲学史》。
    ②冯友兰认为《淮南子》“杂取各家,无中心思想”(《中国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侯外庐视《淮南子》为“杂家之言”的书(《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范文澜认为它不是一家之言,但不否认其道家的性质。李泽厚是从儒家说的。(可参见《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秦汉思想简议》,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③以上为胡适所引,见胡适:《淮南王书》,《胡适全集》第6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页。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luojixue/2543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