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逻辑学 > 地市媒体民生新闻建构的方式分析

地市媒体民生新闻建构的方式分析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逻辑学


 摘要:地市媒体由于技术和人员的限制,在传播民生新闻时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表现为“传者本位”、庸俗琐碎、态度隔膜等。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三民主义”时代,切身体验生活,提供参考架构是地市媒体记者们应该考虑的民生新闻有效传播途径。
  关键词:民生新闻 传播短板 体验式新闻 逻辑把握
  地市媒体是指由地市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手机报、省级新闻网络地方频道等组成的地方性“全媒体”或“泛媒体”新闻网络。与中央级大媒体相比,地市媒体在政治事件的“议程设置”、轰动新闻“新闻框架”的运用等方面所占优势并不大,其新闻架构的依据主要建立于“接近性”和“趣味性”之上,即对于受众而言,关注点在于“我身边发生何种有意思的新闻”?
  作为“发生在身边的有意思的新闻”选择,大多数地市媒介将目光落在了“民生新闻”之上。进入新世纪,民生新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目前公认的说法是,“民生新闻”发轫于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2001~2002年之交推出的一档名为《南京零距离》的栏目“南京零距离”,南京市民是这个节日的主人公,节目所记录、所报道的是这些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他们在生活中的所做,所遇、所获,所想,是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是他们充满质感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①。此后全国各家电视台同质性节目纷纷效仿,许多报纸、新闻网站也纷纷打出“民生”、“深度”、“独家”的招牌,眼光放低、姿态放低、言语放低,出现了众多的“零距离”。这种同质化节目存在的理由是“它巧妙地利用‘地域接近’、‘利害接近’、‘感情接近’之类捷径展开轮番轰炸,造成了人们的趋同感,导致了人们的竞相模仿。”②利用接近性传播本地新闻本没有错,但若彼此如此,那就是显而易见的东施效颦了。
  一、民生新闻特质及各类媒体民生新闻短板透析
  一般而言,平面媒体可以造成受众阅读中的“距离感”,产生出一种作品的“他性”,这种陌生性或抗阻化使得受众在接受平面媒体信息时,需要运用想象来消弭“低清晰度抑退”(麦克卢汉语)所带来的空间、时间距离,亦即需要置身于某种特定的场境了解信息所传达的含义。平面媒体新闻语言的文学化则扩延了这种受传之间的裂痕。受众在了解“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时的产生现场感,主要是通过文字、图片和版式等的“共谋”来实现的。在我国,媒体传播者“传者本位”的固有观念使得“重要性”和“显著性”成为各类媒介的首选,在普通受众看来,这样的新闻“硬之又硬”,硬到漠不关心。所以,平面媒体(尤其是地市晚报、都市报之类的媒体)都在将“近些,再近些”演绎成为“软些,再软些”,力图运用标题口语化、导语简洁化、内容网络化、图片动感化等手段使一则新闻变得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而真正能够实现阅读最大化的手段,还是民生新闻的大量报道。
  关于民生新闻的概念,学者们众说纷纭,如“民生新闻是以一种新的新闻视角和价值取向,用民众的眼光和话语,表达民众的情感和呼声,反映民声、民意、民情,真正体现亲民、爱民、服务于民的宗旨。”③;“从学术角度看,民生新闻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具有独立内涵的新闻学概念,广义地说,所有新闻部是为了民众和民众关心的,因此,都应该是民生新闻。”④也有的学者认为,民生新闻即是“传者本位”向“观众本位思想”的体现,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从报道内容十讲,民生新闻将话语权交给广大观众,这使该类新闻成为普通观众真正关心的新闻,也是真正会产生共鸣的新闻。其二,从报道视角上讲,民生新闻是站在普通观众视角上,用平视的方式采集和播报的报道。其三,从报道形式上讲,民生新闻也极力与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理念相吻合,特别强调观众的参与,强调节目开放性和互动性,部分改变厂以往电视传播的单向化特点,在传播方式上真正实现了在大众传播中引入了人际传播。⑤而在笔者看来,民生新闻除了上述特质之外,更主要的在于以平民视角解读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是以底层的眼光解读生存之难,以批评的倾向披露不公之状,以平等的态度传达期待之声。
  地市级报纸在关注百姓生活方面,有大量可以操作的空间,这不仅表现为诸如入学、看病、出行等“吃穿用住玩的即时报道,还表现在关于一些事件的深度报道。这便是国外新闻界所概括的“广播告知新闻,电视展示新闻,报纸解释新闻”内涵。不过,据笔者了解,地市报纸大多存在着民生新闻分散、版面有限、有头无尾等现状,关注度一般。
  那么,电子媒体(电视与网络)又是否能将受众——平民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以图文、动画的形式更直观地传达出来,以实现其平民本质?
  一些地市广播媒介开通民生热线,以现场连线的方式将有关部门与深陷其中的“百姓”连接在一起,解决他们遭遇的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据笔者了解,一则,广播媒介的受众量有限,传播面也较窄;二则,广播媒介的人力物力限制,使他们能够解决的民生之难有限;三是,广播媒介所设置的此类新闻的频段有限,就笔者所在的山西而言,大多数广播宁愿播送一些药品广播,而不怎么愿意涉猎费力不讨好的民生问题。这样一来,即使冠以“民生新闻”,其影响力、有效性也十分有限。
  另外,广播本身的特质,使主持人永远只能以“隐秘”的身份作为“介质”沟通各方,理论上讲,他是脱离了高高在上的传者本位模式,但即使在一些民生新闻的频段中,主持人也更像一个“背后推手”或曰“幕后操纵者”,受众难以逾越与其心理、空间上的隔膜感,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与其“血浓于水”的心理期待。
  电视将平面媒体“知&rdquo ;的欲望演变为“看”的欲望,除了当事人和相关者,其他受众甚至是以偷窥的心态了解那些本不相干的人物的隐私,或以“远离”的姿态漠视那些遭受折磨的别人的灾难。电视制作者永远都无法将这部分受众的心思公布于众,这样说来,电视只意味着另一种生活,它并不仅仅传达真实,电视在演播,这才是真实。有论者认为,媒体所反映的民生,存在着“价值取向中的‘唯民生化’、‘民生新闻中的’市井化、‘庸俗化’”等倾向⑥,确实如此,据笔者观察,电视民生新闻中大多数题材比较零碎,如“婆媳不和、亲人矛盾、邻里纠纷、房屋破陋、下水不通、重病呼救”等,而真正与百姓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诸如“干群对立、民工讨薪、公司强拆、分配不公、求学看病难”等则讳莫如深。这使得一些地市媒体在表现“民生新闻”方面显得极为粗浅、陋俗、浮躁,呈现为“一地鸡毛”之状。
网络广阔的传播平台为受众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与传统媒体相比,其最明显的优势除了及时性、广泛性、互动性之外,还在于传者与受者之间角色的模糊。所有人都可以成为网络新闻的传播者,微博的迅捷发展,更为一些在传统媒体中见不到踪迹的新闻事件提供了大面积传播的途径。一些商业网站在这方面已经成为领军者。当受众成为新闻的发现、采撷、编辑、发送的“主角”,加之与之有关的其他人员的参入,报道的内容会更加详尽、具体、提纯(即所谓“无影灯效应”),反响也会更加热烈。“尽管报道的客观性会有所弱化,但网络民生新闻却从最正宗的‘平民角度’,以最原味的‘民众话语’,诉说最真实的‘民生内容’,其‘关注民众利益’的核心价值自然得到最大化的催化”⑦。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地市媒体所建立的网站,仅仅是将平面媒体的“硬”新闻网络化,人员、技术、新闻资源的限制,使这类网站实现与受众互动的空间十分狭窄,即使是一些涉及到受众切身利益的批评报道,也会因人为因素而给删除或更改。
  综上分析,各类地市媒体在表现民生新闻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短板,在民生新闻的“新三民主义”(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大旗下,如何实现民生新闻的“人本主义”,是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民生新闻有效性传播途径探微
  在2011年全国新闻界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民生新闻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地市媒体作为最接近民生的平台,有责任有义务将民生新闻进行到底。笔者以为,改进地市媒体民生新闻缺陷的方式有以下几种思路:
  (一)、俯身体验消解社会危机
  多数情况下,百姓在极为无助之时就会想到媒体。这不仅是在求告无门时将媒体作为最后的稻草,还因为,当我们与世界保持同一时,世界的意义是明晰的,一旦这种主体的认同性发生危机,人意识到自己在周围强大的现实世界面前无能为力,一切阐释的企图都无法实现时,认知危机便会发展为意义危机。这种意义危机的进一步扩演,还会弥漫成为整个社会的危机。媒体的责任就在于消解社会组成中的动荡因子,将各种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传播者不仅仅局限于民众意见的“代言人”,还应成为“意见的平衡者”,即是说,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任何一个规模化的群体的声音都不能被有意识地湮没,媒体的从业者不仅仅是“站在桅杆上的瞭望者”,更应该是情绪的抚慰者,通俗一点表达,就是让百姓在无助之时能找到靠山,在闭塞之时能找到启蒙,在矛盾之时能找到结点,在困厄之时能找到帮手。
  “鸡零狗碎”、“鸡毛蒜皮”、“鸡鸣狗盗”是许多地市媒体所能发现的新闻线索的延伸,设若无此,“民生新闻”便显得更为空洞,笔者的意思在于,媒体如果仅仅局限于此,便显得内涵太浅,外延太窄,更多时候,还应将一些可能导致危机的事件进行深度追踪报道——哪怕是以内参的形式上报!从而达到拉斯韦尔所言的“监督社会舆论,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的功效。
  由此,“体验式新闻”——而不是旁观式新闻就显得至关重要,地市媒体记者们的活动范围并不大,俯身到基层去,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样,与民众同吃同住同工作,会起到很好的疏引情绪的作用;而对那些没有必要事必躬亲的事件,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的方式解决问题,则是地市媒体人员所经常应该秉持的态度。
  (二)、弥合割裂把握事务逻辑
  如前所述,地市媒体中的民生新闻大多是片段性的、零碎的、一定程度上缺乏代表性的,“公民新闻呈现中的信息通常是以片段性的事实、彼此割裂的状态传播着的。事实的各个片段之间缺少一个有机的结构把它们缀接在一起,形成一种展现事实真相的客观逻辑——这一逻辑的给予,事实上就是对于解释权的一种争夺。给人们一种观察社会的框架、把握事务的逻辑、判别是非的标准,这便是希望传播中价值营造的‘第二做点’。而这恰恰是‘公民新闻’运动背景下媒体的社会角色扮演的关键性责任”⑧。邻里纠纷、亲情矛盾的揭示,在满足看客型受众“偷窥”意欲同时,应该捋出如何处理家庭、邻里纠纷的生活逻辑;生活资讯、服务信息,也应提升为类型情况下的应对规律,这样,建议才变得可行,意见才能够传达,信息才能够有效,受众才能够接受。
  记者是事实的搬运工,这是没错的,因为这是“用事实说话”的基点,但对于民生新闻而言,“动态的发生要求记者首先是发现者(发现现场存在的有动态意义的细节或者环节),然后是引导者(引导出一次对刚刚发现的内容探究答案的过程),最后是归纳者(对已经看到的新闻事件做出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尽可能冷静的归纳)”⑨。这就意味着,民生新闻——尤其是地市媒体民生新闻的记者们,不再仅仅是重要事实的提供者,社会议程的设置者,也不是信息服务的“小保姆”,更是一个能够从凌乱琐碎的事实中抽丝剥茧、 明察秋毫的智者,静静地参与到民众健康有序的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 朱春桐编著《民生新闻概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8月 16页
  [2] 潘知常、林玮著《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3月第一版 366页
  [3] 赵瑞莹 民生新闻价值取向中的弊端 新闻爱好者 理论版 下半月2008年第9期
  [4] 陈龙:《新闻本位、舆论监督、人文关怀——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要件》,《中国电视》2004第6期,第43页
  [5] 朱春桐编著《民生新闻概况》249页
  [6] 赵瑞莹 民生新闻价值取向中的弊端 新闻爱好者 理论版 下半月2008年第9期
  [7] 唐亮 民生新闻的网络新解 网络传播 2006年第12期
  [8] 喻国明《民生新闻:未来十年的发展机遇与角色转型》《现代传播》2009年第四期(总第159期)
  [9] 张绍刚著《电视节目策划笔记》146页
  作者简介:高伟,职称:中级,记者,研究方向: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luojixue/2554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