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逻辑学 > 中国儒家思想对17、18世纪法国的理念渗透

中国儒家思想对17、18世纪法国的理念渗透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逻辑学


东西文化接触是文明世界的强大推动力。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文化不论大小,一旦出现就必然向外流布。任何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总是双向与相互的。
  明清之际,中国与法国的接触是以耶稣会士为媒介。耶稣会士的来华,是中法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17、18世纪欧洲正发生启蒙思想运动。启蒙思想重视理性,主张自然法则和权利,提倡平等。法国启蒙大师伏尔泰等人,通过耶稣会士,认识中国和孔子。启蒙时代是中国文化传入法国的极盛时代,也是中法文化交流中承前启后的时期。
  一、中国的儒学思想
  儒家,又称儒学思想,是以《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为经典,遵循尧舜圣王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以孔子为师的一个华夏学派。史记记载孔子在鲁国编注六经,并在战国时期讲学,形成儒家学派。至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经典抬升至汉朝最高道德规范。南宋时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尊四书、重视培养内心虔诚的“孔孟之道”,开创的程朱理学在元代之后,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其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这里摘取儒家部分重要思想予以简述:
  (一)“哲学”思想
  汉代儒家大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视宇宙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对象,这是儒家的宇宙观。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儒家对人性的贬恶扬善是其基本理论特征。《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是儒家的社会本位观。《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则体现了儒家哲学行知合一的认识论。《荀子·天论》:“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桓谭于《新论形神》篇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这就是典型的无神论和唯物观了。
  (二) “礼治“思想
  儒家认为人有智愚之别,有贵贱上下之分,而贵贱上下决定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行为。
  (三)“仁政”思想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宽厚待民。孟子发挥孔子学说,明确提出“仁政”的主张。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万章下》:“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这此都充分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
  (四)“重农”思想
  儒家认为,国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天”。《周礼天官冢宰》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将人民按九个职业划分九类,其中第一类即为“三农”,三农被列为九职之首。由此可见,儒家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二、中国儒学思想对17、18世纪法国的影响
  从16、17世纪以来,耶稣会士来中国传教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教和把欧洲的科学文化带来中国,同时也为了把中国的文化引进欧洲。中国文化本质上是儒家文化,其核心是儒家哲学。
  (一)中国礼仪问题之争
  关于中国礼仪的争论, 实际上成为中国思想输入欧洲的一个良好的契机。外国的传教士对中国的儒家礼仪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争论:敬祖之礼、敬孔之礼和祭天之礼。争论在于奉祀祖先和祭祀孔子是否只是敬礼,有没有宗教信仰和神明存在的可能?耶稣会士引进中国哲学是想证明基督教的教理和中国完全相符,想将原始孔家传进去,以附会其教义。关于中国礼仪问题的争论,樊国梁(Pierre Marie Alphonse Favier,法国人。1862年来中国,长期以主教身份进行活动)在《燕京开教略》曾提及到祭天之礼为“至若天字与上帝二字,并无造化天地主宰之意。中国人所敬之天,不过苍苍之天,与造天地之主宰毫无干涉”。欧洲教士们认为中国所说的“天”和基督教所崇尚的上帝性质根本不同,只是单纯的崇拜偶像,认为孔教的学说是唯物论的,无神论的。
  “中国礼仪之争”成全了中国儒家思想的西方传播,推进了欧洲对中国和儒家文化的认识,引起了17世纪法国哲学家对儒家经典思想的关注。
  (二)中国儒学思想与法国启蒙运动
  经过耶稣会士们近百年的传播,在17—18 世纪的欧洲引起了空前的“中国文化热”。法国启蒙思潮中的启蒙思想家们,从耶稣会士和中国留欧学生翻译的儒家经典与他们的论著中了解到儒学思想。这些进步思想家在研究中国文化中, 不断汲取理论养料, 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思想。
  17世纪笛卡尔哲学的发展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他创造了新的哲学方法——怀疑论。他是“较先接触到东方世界的第一人”。“我思故我在”,我进行思考,怀疑一切事物,因而这个怀疑的思考的我是存在的。笛卡尔的哲学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是一种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哲学,他认为哲学和真理的起点不是确信而是怀疑,他的怀疑是方法的怀疑, 其目的是如何达到既普遍必然又客观有效的真理。培尔认为,“中国人所信仰的至高至善的存在的‘神’,实为构成世界物质的中心,换言之,神即是世界尽美尽善之‘天’的中心而已”。他坚定认为中国儒学思想就是“无神论哲学”,认为中国社会是由无神论者所组成的“无神论社会”。培尔拥护中国思想,反对基督教,提倡无神论,也正是中国礼仪之争给他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的契机。
  (三)法国大革命的哲学基础
  18世纪的法国本文转自 第一论文网哲学是法国革命的预备,是以哲学的文化推翻中世纪的宗教文化,这是反宗教的哲学时代。伏尔泰、卢梭和孟德斯鸠是法国启蒙运动思想代表人物,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朱熹理学思想的影响。
  1、无神论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著名领袖伏尔泰作为一个自然神论者,他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作为其自然神论的思想基础, 认为孔子的哲学是一种具有崇高理性、合乎自然和道德的新的“理性宗教”。他同样也受到中国文化以及朱熹理学思想的影响,并高度赞同朱子理学自觉的理性精神。在《风俗论》前言中,伏尔泰说:“当一个以哲学家身份去了解这个世界时,应首先把目光朝向东方,东方是一切艺术的摇蓝,东方给了西方以一切。”伏尔泰主张从根本上废除宗教,不应该继续盲目迷信基督教,应学习中国的儒家思想,用历史的眼光来判断基督教。宗教的这些旧势力在新的思想,在无神论哲学的影响下,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中国儒教是人类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在欧洲陷于迷信腐败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实行最有道德的纯粹宗教了。”
  2、唯物论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的顶峰。法国唯物主义在理论上继承并发展了笛卡尔《物理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十七世纪形而上学的衰败是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理论的影响造成的。”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唯物论是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潮的指导思想,它不仅反对存在的不合理的政治制度,同时也反对宗教。“唯物哲学总是向前进步的,大家马上达到一种境界,否认向来在国家和社会中占优势的一切思想。”在威廉·布洛丝的《法国革命史》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这个精神之下的新哲学家们被称为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是他们著名的刊物。同样,唯物论在法国民众中的印象力也是不可小觑的。据说有一位对当日时事很有研究的人说过,在两张购买《百科全书》的名单里,40人中有24人是小牧师。通过《百科全书》的广泛传播,“唯物主义就以其两种形式中的这种或那种形式——公开的唯物主义或自然神论,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的青年的信条”。
  3、自然主义
  法国革命的中心人物,其最珍贵的财产在于信仰卢梭。他认为革命就是要打破不自然的生活,走向自然的生活,人为的都有破坏了事物本身的协调。最好的生活应该是简简单单返回自然,返璞归真。这样的思想,与中国古代儒家老子的思想十分相似。自然意味着内心的状态、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社会在文明的幌子下进行的关押和奴役。因此,回归自然就是使人恢复这种自然过程的力量,脱离外界社会的各种压迫,以及文明的偏见。还有魁奈以自然为天理天则,接近于我国的孔子思想。
  无神论,唯物论与自然主义都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基础,而这些思想都直接间接的和中国的儒学思想有着一定的联系。
  (四)中国儒家思想与法国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派提倡理性,他们将无神论,唯物论和自然主义作为起点,以唯物论为核心。他们和中国思想的接触,是通过耶稣会士和游客的著作。他们虽然对中国的文化有着批评的声音,但都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较大。
  孟德斯鸠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反对神学,提倡科学。他在著作《论法的精神》(L’Esprit des Lois)中强调法的功能,认为法是理性的体现。在这本书中“法自其最大之义而言,出于万物自然之理。……有理斯有法矣。”他崇尚中国理学家所推崇的理性观,对朱子学中的自然观、宇宙生成论及政治理论作了研究,并吸纳本文转自 第一论文网到自己的学说中去,提出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即自身的“法”。他赞同中国的法律制度,认为要治理像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就要有“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对中国政治制度采取的是比较冷峻和客观的态度,他在批判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弊病之后,认真地吸收中国政治制度中一切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使之成为宣传自己政治理想的资料。霍尔巴赫是孟德斯鸠之后的又一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从宗教中解放人类,法国革命也以此为根据。在其著作《社会之体系》中,极力赞成中国,主张政治道德,即将政治与道德相结合,反对教会和专制制度,又宣称“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可见其受中国文化影响之深。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中国的法律是以“最纯洁的”道德为基础的。这道德主要表现为“后辈对长辈的尊敬”,而这是人类“最合乎自然又最神圣的法则”。
  (五)中国儒家思想与法国重农学派
  法国的重农学派实际上是法国的启蒙运动在政治经济学上的表现。中国儒家思想倡导以农立国, 历代君主提倡以农为本, 实行重视农业的政策。魁奈重农学派的基本理论, 乃是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的重农思想的积极因素。
  1、自然法
  重农学派认为重农主义是“自然法的科学”,自然法超越了一切社会的现象,是永久存在的法则。人类应该遵照这个法则,使我们的生活与它相结合。有自然法人们才有更大的自由,享有更多的自然权利。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马克思称“现代政治经济学始祖”的魁奈认为,这里的自然法,就是自由主义,和中国所说的天理天则相似。他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 受自然法则的支配;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自然法则就成功, 违反自然法则就失败。因此,“自然法则是人类立法的基础和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
  2、租税法
  重农学派主张土地税收,一招自然法则,土地是财产的唯一源泉,但土地的肥瘠程度又不相同,不能同一而论。这受到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影响,与中国古代的税赋制度相似。“魁奈对中国税制很有研究,对《周礼》均田贡赋之税尤为推崇。以分别抽税是一理想之税制,当令地主纳粮而使耕作之人免税,惟中国历来税制乃能具有此数种优点”。魁奈提出的“整顿税收制度, 实行地租单一税”的主张, 也是受《周礼》均田贡赋和朱熹的“除尽正税以外的赋税”、“ 存天理, 灭人欲”的思想启发而提出的。
  3、重农政策
  重农学派主张侧重农业,使从事农业耕作的农民的地位提高,正如魁奈所说“农人贫穷则国家贫穷;国家穷困,则国王亦贫”,这与儒家所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完全相同。魁奈认为,“一切利益的本源,实际是农业”,“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这种以农为本,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的政策颇为相似。“魁奈的理论以农业为财富的本文转自 第一论文网源泉,这在苏格拉底、伏羲、尧、舜、孔子的时代早已发明了”。魁奈的思想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重农主义社会实际上是以中国为蓝本的。
  三、小结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对17、18世纪法国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对于18世纪的法国来说,历史赋予启蒙思想家的重要使命,除了对传统进行反叛消解的思想解放外,更重要的就是要重新审视原有的文化,寻求新的路径。可以说是儒家思想唤醒了沉睡挣扎在基督教、天主教、封建贵族等级专制地狱中统治下的法国人。启蒙思想家并没有来过中国, 他们对中国的了解, 离不开西方传教士的媒介作用, 离不开十六世纪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可以说, 启蒙者对中国古代文明逐步认识的过程, 也就是中西文化交流不断深化的过程。当时中国的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为使“中学西渐”对法国的启蒙运动乃至法国大革命提供了一种文化支援和激励力量,而且也给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文化价值。
  浙江工商大学第十届“希望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luojixue/2554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