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逻辑学 > 《论语》“四科十哲”及其存疑的发展策略

《论语》“四科十哲”及其存疑的发展策略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逻辑学


 《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6《先进第十一》列“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为“四科”,誉颜渊等10人为“十哲”,后世遂有“四科十哲”之称。然“十哲”是否其称、是否为孔子所言、“十哲”与“四教”、“十哲”与先秦儒学传承等问题,长期以来诸多观点见仁见智。本文拟就“十哲”生平事略、存疑所在、儒学传承及相关问题进行初步考证和讨论,以管孔之见就教于方家。
  一、“四科十哲"事略管见
  (一)德行四哲: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惟颜、闵当称
  颜渊(前521—前481),即颜回,字子渊,鲁人,少孔子30岁,与其父颜路同为孔子学生。在《论语》中,颜回名字出现次数32次,孔子对颜回评价极高,“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好学,不迁怒,不二过,善待同门,孔子称赞颜回“自吾有回,门人益亲”。同为“十哲”之一的子贡对颜回仰望之极:“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颜回30岁早亡,孔子有“天丧予”之叹!《韩非子·显学》列“颜氏之儒”为孔子以后儒学八家之一。颜回安贫乐道,达到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境界;德望行品,孔门因有颜回而“门人益亲”;博学且智,“闻一知十”。故颜回之德行才智,孔门弟子无人比肩,身居“十哲”名至实归。
  闵子骞(前536—前487),即闵损,字子骞,鲁人,小孔子15岁。在《论语》中其名字出现5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载闵子骞一生“不仕大夫,不食汗君之禄”。鲁国季氏曾邀其任费地宰,闵子骞坚拒,并对来使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闵子骞至孝,孔子评价其“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孔子言:“道不同,不相为谋,”闵子坚拒费宰,“不食污君之禄”,躬身践行孔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教诲,名著“四科”,孔门弟子无人能及。
  冉伯牛(前544—?),即冉耕,字伯牛,小孔子7岁,鲁人,以德行闻名,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任中都宰。《论语·雍也》记载其患恶疾而亡,孔子痛甚。伯牛事略,先秦文献,仅此一例。
  仲弓(前522—?),即冉雍,字仲弓,与冉伯牛同宗,小孔子29岁,鲁人。其名子在《论语》中出现11次。曾为季氏宰,孔子称其“雍也,可使南面”。史载,“孔子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孔子因季氏“八佾舞于庭”而大为不满:“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同为季氏宰,闵子骞坚辞不受,而仲弓却为宰问政,二人不同,可见一斑。故孔子评价仲弓“不知其仁”,并告诫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对于仲弓,后世褒贬不一,荀子称仲弓为“大儒”,与孔子并列,《荀子·效儒》“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荀子·非十二子》中更称仲弓为“圣人”,同样与孔子并列,“圣人之不得势也,仲尼、子弓是也”,强调“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而孟子对仲弓则不以为然,《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其体近于孔子,惟独对仲弓只字不提。相对于颜、闵二哲,孔子称仲弓“不知其仁”,然仲弓身居德行一科,不知其据何在?又,孟、荀为先秦儒学重镇,评价仲弓观点不一,可见当时仲弓入哲,已存非议。
  (二)言语二哲:宰我“智不充其辩”;子贡出使,则“五国有变”
  宰我(前522—前458),即宰予,字子我,小孔子29岁,鲁人。其名字在《论语》中出现5次,曾任齐国临淄大夫,“利口辩辞”,以口才著名。《论语》一书中,孔子对宰我评价甚低:一是“宰予昼寝”,孔子称其“朽木不可雕也”,并说要引以为戒,取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二是宰我认为“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孔子指责其“予之不仁也”;三是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言其为临淄大夫时“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韩非子认为宰我身列言语之科,名过其实,“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并认为孔子“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孔子“誉人”,必“其有所试”,然“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其德“不仁”,其材“朽木”,其言“不智”,尽管孔子相耻,宰予仍身列“十哲”,不知“四科”诸哲心做何想?
  子贡(前520—前446),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小孔子31岁,卫人。《论语》中,其名字共出现44次,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称其“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卫,家累千金”。《论语》中孔子对子贡的评价主要有三:一是赞美子贡对学问与道德的追求精益求精,并能举一反三:“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二是以宗庙祭祀尊贵礼器“瑚琏”比拟,言其为器用之人;三是认为子贡通情达理,可从政理事:“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史载齐国田常欲移兵伐鲁,子贡出使四国,充分发挥其言辩才能,游说其主,最终实现“存鲁”的目的,司马迁评价其“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以器用之才出使齐、吴、晋、越四国,尽显其才, 后世张仪、苏秦者当望尘莫及。
  (三)政事二哲:冉有、季路,伯仲难分
  冉有(前522—前489),即冉求,字子有,小孔子29岁,鲁人,曾为季氏宰。在《论语》中,其名字共出现33次,孔子对冉有的从政才能予以积极肯定:一是冉有可主政一方。《论语·公冶长》:“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二是冉有具备从政的才能。《论语·雍也》:“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三是冉有具有臣属之道,《论语·先进》:“求也,可谓具臣矣”,“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冉求对自己主政一方也颇为自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由于冉有与仲弓同族,均为季氏宰,政治倾向于季氏,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与孔子意见相左,引起孔子不满:“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更有甚者,“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孔子大怒:“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尽管孔子评价冉有为政之才,但须“文之以礼乐”,方可为“成人”,但冉有兼备“具臣”之道、“足民”之才、“聚财”之能,身列“政事”一科,当不为过。
 季路(前542—前480),即仲由,字子路,小孔子9岁,卞人,先后为鲁季氏宰和卫大夫孔悝之邑宰,其名字在《论语》中共出现50次。史料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貑豚,陵暴孔子”;孔子以礼诱导,子路着儒服而为弟子。孔子认为子路“千乘之国,可使其治其赋”,并具有“折狱”(断案)之才。在孔门弟子中,只有子路敢于当面指责孔子,并对其行为表示不满,如公山弗扰,图谋“费畔”,孔子应召欲往,子路不悦;佛肸“中牟畔”,孔子欲往,子路阻拦并指责孔子;“子见南子,子路不悦”等。冉有、子贡、子路、“闵子侍侧”,孔子言子路“不得其死然”,后子路果死于卫乱。子路个性鲜明,于孔门弟子中独树一帜,孔子评价子路“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然子路“治赋”之能、“折狱”之才,特别是“不悦”有三,足见其从政能力和政治才干。
  (四)文学二哲:子游稍逊其称,而于儒学传承,子夏其功
  子游(前506-前443),即言偃,字子游,小孔子45岁,吴人,《论语》中其名字出现12次,任鲁武城宰时同门师兄澹台灭明(字子羽,小孔子39岁)相从,重视教化,孔子大加赞赏。《论语·阳货》记载,孔子到武城,闻弦歌之声,莞尔一笑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用孔子的话回答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嘉许道:“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子游擅长文学,评价子夏门人:“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评价子张:“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荀子把仲弓称为“大儒”,把子游则称为“贱儒”。《荀子·非十二子》:“偷儒惮事,无廉耻而耆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贱儒也”。子游宰政,礼乐以教;指点后辈,道之所存。孔子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同时强调“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然子游指责子夏门人“抑末无本”,评价同门子张“能而未仁”,实为“君子之过”。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小孔子44岁,卫人。其名子在《论语》中共出现21次。子夏极具文学才能,《后汉书·徐防传》:“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礼记·孔子闲居》专篇记载子夏“诗经六问”;《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论语》中展现其文学才能的记载有三:一是回答同门樊迟所问如何理解孔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一问题时引经据典:“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可谓中的之论;二是子夏请教孔子《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含义时,孔子回答“绘事后素”,子夏马上领悟到:“礼后乎?”孔子评价子夏“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三是针对子游评价自己门人“本之则无”而反驳:“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为圣人乎?”孔子殁后,子夏曾任鲁莒父宰,后居魏地西河(今陕西合阳东),为魏文侯师,设帐授徒以终。至明代,其遗迹尚存。卜子“发明章句”、“闲居”问《诗》、悟礼启圣、西河设帐,其于文学不在言子之下也。
  二、“四科十哲”存疑浅释
  (一)“德行存弓”,“十哲”何以无曾
  “十哲”之中,冉氏一门有三(冉耕、冉雍、冉有),而曾氏一门,父子(曾皙、曾参)无一。而《论语》中,孔子对其父子二人则另眼相待,对曾皙(名点,字子皙,小孔子6岁,曾参之父),其志向“吾与点也”,且众弟子见孔子时,或侍立,或侍侧,或侍坐,独曾皙可坐而鼓瑟,优雅之极;对曾参(字子舆,小孔子46岁,生于公元前505年,卒于公元前435年,曾皙之子)更是“吾道以一贯之”相授。比之三冉,曾参在儒学的道统传承中影响更大,存世《孝经》1篇,《礼记》载《曾子问》1篇,《汉书·艺文志》有《曾子》18篇,今存10篇,《论语》中曾参称“子”,言论为“曾子曰”,且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授业门下。但冉氏三贤人哲,而曾氏父子无一,此存疑之一;另外,史载《论语》辑纂者三:仲弓及其门人、子夏及其门人、曾参门人,然仲弓、 子夏身列“十哲”,而曾参于“四科”无缘,此存疑之二;再者,《论语》首篇《学而》均载曾参、子夏“德行”名言:曾子“三省吾身”,子夏“贤贤易色”,且曾言在先,夏语在后,然“文学”子夏,“德行”无曾,此存疑三。
  笔者以为,“十哲”无曾,其据有三:一是从年龄上看,孔子殁时,仲弓44岁,曾参27岁,曾参小仲弓17岁。《汉书·艺文志》记载:“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可能由于当时曾参年龄小于仲弓,且在同门中影响不及仲弓,故“孔子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十哲”无曾,此为其据之一。孔子死后,孔门无首,子夏、子张、子游等人推有若(字子有,鲁人,孔子学生,小孔子33岁)以师事之,曾参以为不可,而与同门意见相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既殁,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其立为师,师之如孔子时也”。《孟子·滕文公上》对此事记说更为具体:“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表示反对。《论语》首篇《学而》首章“子曰”,次章“有子曰”,可见当时有若在孔门弟子中地位之高,推有若为首,曾子反对,“十哲”无曾,此据为二。从《论语》一书及现有的研究成果看,《论语》成书有两度集中编纂:一是孔子死后不久,仲弓、子夏等人为首集中辑纂,二是后来曾子门人在前贤编纂的基础上重纂。《论语》中关于曾子的言论多以“子”称之,特别是《论语·泰伯篇》两章记载“曾子有疾”即为一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论当始于《论语》首度辑纂时期,其材料较为原始,同在一章《先进》孔子评价曾参“参也鲁”即是一例;曾门弟子二度修纂,《论语》中曾参地位明显提升,但对前度材料记录不能加以否定,而只能增加“曾子曰”或与孔子对话的相关材料。另外,孔子之孙子思师事曾参,而《韩非子·显学》列“子思之儒”为儒学八家之一,而无曾子之学。“十哲”无曾,此据为三。实际上,“德行仲弓”与“十哲无曾”可反映出孔子以后先秦儒学道统的两条基本脉络,即:仲弓→仲弓弟子→荀子;曾子→子思→孟子。
  (二)“四科”文学在后,“四教”文却何以居先?
  《论语·先进》中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文学居后;而《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却在先,此存疑之一;以“四教”论之,文先行后,然在《论语·学而》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行涵盖孝与悌、忠与信、爱与仁的全部内容,且“行”在“文”先,此存疑之二;《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里《史记》又列“四教”为“诗、书、礼、乐”,与《论语》“四教”为“文、行、忠、信”内容相异,此存疑之三。上述所存之疑,均与“文”相关。因此,厘清“文”在《论语》诸篇中的涵义,便成为释疑之关键所在。综合《论语》中对“文”的使用,“文”在《论语》中其义主要有三:一是指文献以及文献上的知识。《八佾》称“文献不足故也”,《雍也》言“君子博学于文”;二是指文辞或文采,《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三是指礼乐教化和礼仪制度。《季氏》:“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泰伯》:“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其中,文献以及文献上的知识是“文”的核心内涵,而“文学”一词专指文献言。
  “文”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与其政治理想、历史情感、价值认同和个人命运相关。孔子一生以“斯文”自任,尽管受困于匡,仍以“斯文”与周文王相对接:“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予如何?”实际上,孔子于“文”居功至伟:追迹三代,序《书传》,损益夏殷,周《礼》出;晚年研《易》,韦编三绝;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古《诗》三千,子去其重,而为三百五篇;至于《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就文献言,《论语》主要涉及《诗》《书》《礼》《易》《乐》,而没有论及《春秋》。而于《诗》《书》《礼》《易》《乐》之中更多的是关于《诗》《礼》的内容。关于《诗》,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故“不学诗,无以言”,而孔子言《诗》“皆雅言也”。关于《礼》,“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故“不学礼,无以立”。而礼以仁为核心,仁者爱人,其目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以“文”而论,“四教”之“文”,包含“四科”之“文学”之内涵,故孔子强调“君子博学于文”;“行”指躬行,尽心曰“忠”,诚实曰“信”。子贡有言:“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之,人皆仰之”,故孔子强调:“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以“崇德也”。“四教”之“文、行、忠、信”是孔子教育弟子的内容而言,四者并列,而无主次之分和先后之别;“四科”之“德行、言语、政 事、文学”则是指孔子弟子在“四科”方面的才能擅长和行为表现。而拘于“文”与“文学”先后之论,并存疑于斯,则悖先贤之意。就关系而言,“四教”以施,“四科”而成;“四教”以“四科”彰显其价值追求,“四科”因“四教”而成其“十哲”之名。
  以“礼”而论,“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里以行为“好学”之行,“行”与“事”相通,表现在“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诸方面,其过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谓“约之以礼”,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新的文献及其知识,所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之所以强调“行”的作用是因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因此,“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博学于文”为基础,是“博学于文”的继续和深化,而不能孤立地看待“文”、“行”、“学文”三者之间的关系。
  再者,《史记》中关于“四教”之论仅是从孔子文献整理与传授的角度而言,而《论语》“四教”之论则是从孔子教育弟子的基本教育内容而言,此为二者不同之一;《史记》“四教”涉及文献为《诗》《书》《礼》《乐》,《论语》“四教”则涉及《诗》《书》《礼》《乐》《易》,二者均没有涉及《春秋》,区别在于《论语》有《易》,《史记》则无,此为不同之二;《史记》“四教”仅为《论语》“四教”之一“文”的具体科目,而《论语》的“四教”内容更为全面,涵盖《史记》“四教”的全部科目,此为不同之三;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史记》“四教”仅从教的层面论述孔子之教,而《论语》“四教”更从教与学统一的层面论述孔子之教,此为不同之四。故《论语》“四教”与《史记》“四教”虽有种种不同,然厘之则清,存疑尽释。
  (三)“四科十哲”一章是否“子曰”?
  《论语》一书中,《先进》“德行”章,《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章和“邦君日妻”章,《微子》“大师挚适鲁”章、“周公谓鲁公”和“周有八士”两章,《尧曰》“尧日”章“谨权量,审法度”句以及《乡党》(共27章)23章之前没有冠以“子”或“子曰”,其余诸篇各章记述孔子言论均以“子曰”、“曰”或“孔子对曰”称谓。《季氏》两章、《微子》三章、《尧曰》一章,均不涉及孔门弟子,而言他事,《先进》24章集中记述孔子平日言谈举止和衣食住行,惟《先进》“德行”章以孔子弟子为记述内容,即“四科十哲”。故自《论语》出,“四科十哲”之论是否是孔子之言便备受关注,成为《论语》研究公案之一。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仅记述“四科”与“十哲”之事,并未指明是否是孔子之言。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则把《先进》篇“从我于陈、蔡者”章和“德行”章合并而注:“孔子尝厄于陈、蔡之间,弟子多从之者,此时皆不在门,故孔子思之,盖不忘其相从于患难之中也”;“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十人,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程子曰:四科乃从夫子于陈、蔡者尔,门人之贤固不至此。曾子传道而不与焉,故十哲世俗论也”。朱熹所言其意有三:第一,“十哲”曾从孔子于陈、蔡之地;第二,“十哲”之论是孔子所言,弟子传录;第三,转记程子之言,所谓“十哲”为世俗之论。据考证,孔子厄于陈、蔡为鲁哀公四年,即公元前490年,冉有其时在鲁,未必随行;孔子当时年61岁,子夏17岁,子游16岁,年龄尚小,随行未必可信。同时,朱子所注“十哲”为弟子因孔子之言而记,又转述程子之言,令人费解。
  笔者以为,“四科十哲”之论不是孔子所言,应是其弟子根据孔子平时对其弟子的评价言论辑纂而成,同时也包括辑纂者的价值认同和取向认知。其一,《论语》诸篇各章关于孔子言论均以“子曰”、“曰”、“孔子对曰”称之,而“德行”章不以上述称谓冠之,与“子以四教”章如出一辙,都以价值认同和取向认知为基础。其二,从《论语》孔子之言论看,对其弟子皆呼其名,而不以“字”称,如“参也鲁”、“由也喭”等。弟子称孔子,当面为“子”,背后曰“夫子”,“孝哉闵子骞”一句显然不是孔子所说,而“闵子侍侧”应是闵子门人所言。而“十哲”等人皆称其字而非其名。其三,孔子教诲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宰予昼寝,孔子以“朽木不可雕”恶之,并言“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舆改是”。并在《卫灵公》篇进一步提炼:“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冉有为季氏“聚敛”,孔子大怒:“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以孔子之言,子夏、宰予、冉有3人绝无身列“十哲”之可能,然“德行”章3人均居“四科”。其四,季氏违反周礼而“八佾舞于庭”,孔子怒不可遏,言:“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然仲弓、冉有、子路等人均曾为季氏宰,特别是冉有在“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与孔子意见相左,而同样入哲“四科”,个中蕴含,岂不明辨。其五,从仲弓之徒辑纂 《论语》,子夏“发明章句”,闵子门人记述“闵子侍侧”,子游与子张、子夏等人“强曾子”,欲事有若等史料记载来看,“四科十哲”之论当为仲弓、子夏、闵子及其门人所记言,即“十哲”之说形成于《论语》首度辑纂时期,故《论语·先进》篇存此章句。概以上所言,“四科十哲”应是《论语》言,而非孔子言,确切而论,应是仲弓、子夏、闵子门人言。
  三、“四科十哲”儒学传承简论
  “十哲”之中,颜回早亡,伯牛病殁,子路死于卫乱。孔子卒后,子贡货殖,宰予仕齐,冉有卿鲁。而于儒学传承方面,仲弓之徒,辑纂《论语》,荀子誉为大儒;闽损不仕,门人称“子”,子游宰武城,弦歌之声不绝;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
  从现有文献而论,仲弓、闵子、子游于儒学传承的记载,资料甚微,惟子夏相对较多,其于儒学传承,“十哲”之中,居功翘楚。第一,整理儒家文献。东汉徐防说:“《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司马迁评价子夏:“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而《史记·索隐》则认为:“子夏文学著于四科,序《诗》,传《易》。又孔子以《春秋》属商。又传《礼》,著在《礼志》,而此史并不论,空记《论语》小事,亦其疏也。”第二,学术传承,深为孔子嘉许。表现其一,以学为行,学行统一:“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表现其二,研《诗》有得:仁先礼后,问《诗》“五至”、“三无”、“五起”、“三无私”而与孔子相互启发。表现其三,强调尊贤,但主张变通。与人交往“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所谓“大德不腧闲,小德出入可也”。第三,居西河教授,儒学始兴。《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既殁,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史记·儒林列传》又载,子夏居西河时,“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礼记·檀弓上》记载,子夏“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汝于夫子。”明《陕西通志》卷25评价子夏:“子夏之在当时,时人莫测其道,以圣人目之;诸侯不得而友,以圣人师之。”故孔子在世时,其学未重于诸侯各国,子夏居西河,魏文侯以师事之,魏国始昌儒学,遂使儒学影响渐增,以至于后来儒学发展成为“显学”。梁启超先生在研究孔子死后儒学状况时,断言“当孔子之在世,其学未见重于时君也。及魏文侯受经子夏,继以段干木,田子方。于是儒教始大于西河,文侯初置博士官,实为以国力推行孔学之始”。此论中的!因此“十哲”之中,儒学传承,子夏第一。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韩非.韩非子[M].高华平,王齐洲,等译著.北京:中华书局,2010.
  [4]赵廷瑞.陕西通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5]赵吉惠.中国儒学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luojixue/2564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