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逻辑学 > 第二章 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第二章 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逻辑学


第二章 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第一节 散而不乱
  
  ■
   “散”是散文的外在特征,它有三方面的意思:一是取材广泛,二是结构灵活,在形象塑造、情节叙述以及声韵和格律方面没有严格限制论文联盟http://;三是表达自由,可以运用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方式。写作时,作者会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结构形式来表现材料,在“散”的形式中贯注了情感、哲理。文章结构似乎松散,但却放得开,收得拢。
  ■
   我们应该如何分析散文结构,理清思路呢?
   散文的结构层次受内容制约,要分析结构、理清思路的方法是钩玄提要,即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逐层逐段地归纳梳理,以把握文章内容。
   一、明确文体特征,分清材料间的关系
   古代散文根据文体的需要而确定文体格式,实质是一种公式化的结构形式。所以分析作品应看清题目,辨明文体。
   记叙性散文中侧重记风物、场景的,常按时间先后、地点转换、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过程来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如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
   抒情性散文以抒情为主,常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往往按材料的性质、类别安排结构。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推理过程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画出各段的中心句,归纳出每段的要点。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二、抓住线索,辨明材料先后的缘由
   散文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些片段、场面、景物组成,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用来作线索的通常有以下几种:
   1.事物情节。常用于记事类散文,如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以“画竹”为线。
   2.人或时间。多见于传记、回忆录类的散文。
   3.空间位置。常用于写景、游记一类的散文,如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
   4.情感,多见于抒情散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以情感为线。
   5.事理,多见于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如苏洵的《六国论》。
   三、抓关键词句,分析段落层次间的组合关系
   分析散文的结构要找出关键词语以及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分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1.抓住关键词句。
   (1)文段的中心句。中心句往往在开头作段首概括或在文段的结尾作段末总结。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开头总括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提出论点;文末总结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回扣论点。(2)承上启下的句子。在张岱的《陶庵梦忆序》的第三自然段开头句“鸡鸣枕上,夜气方回”,承上面的叙述议论,引出下面作者的心里感受。通过分析承上启下的句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分析段、句间的结构层次。一般段与段、句与句之间有因果、递进、假设和转折等关系。
   (1)由外部语言标志归纳。这是分析句子、段落间关系的捷径。如苏洵的《六国论》:“故曰:弊在赂秦也”“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表明前后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表明前后句子之间是递进关系;“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苟以天下之大”表明前后句子之间是假设关系等。(2)由表达方式归纳。有些语段兼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根据不同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第二、三自然段以记叙为主,便可划分为一部分。(3)根据句意归纳。一个语段由多个句子组成,将几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从意义疏松处断开。然后综合归纳各段内容,内容相近的段落再合并概括。
   我们在阅读时,运用上面介绍的方法弄清楚文章的结构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散文“散而不乱”的特点。
  ■

http://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选自《古文观止》)
   赏析:这是一篇评论性散文,主旨新颖精辟,议论深刻严密,适合于钩玄提要,逐层分析。
   文章开篇先泛论君子与小人之别,接着论述太宗以君子的标准去要求小人,是不通情理;死囚以小人最劣的品行超越君子,是不合情理,为全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太宗此举用意何在?下文便转入层层辩驳。首先推测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道破纵囚和自归的动机分别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这并非主观臆测,而是从客观事实的不近情理推断而出的。双方既然在互相探窥并利用对方的心理动机,以达到各自的目的,哪里有恩德与信义可言?再进一层,将太宗六年深德与一日浅恩相比,深者尚未能感化小人,浅者反倒能改变他们,其不近情理显而易见,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太宗纵囚并非出于开恩施德,死囚自归也非出于感恩戴德。虽然没有提及情理,但处处不离情理,并以“不通之论”总收此段,与前一段“不近人情”相呼应。
   统治者违背情理以邀取名声,是否利于治国呢?这是末段议论的重点,也是本文的论题。文章先揭示施恩德与近情理之间的矛盾:归而诛之,再纵又归,显然不近情理;如再纵不归,体现不出恩德。再进一层:这种恩德多次施于小人,就等于培植其侥幸心理,纵容他们,更不近情理。从而步入正面议论,指出圣人之法:“尧、舜、三王之治”,水到渠成,引出主旨。
  原 谤
  □皮日休
   天之利下民,其仁至①矣!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便于用而民不由者,厚于生而民不求者。然而暑雨亦怨之,祁寒亦怨之,己不善而祸及亦怨之,己不俭而贫及亦怨之。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天尚如此,况于君乎?况于鬼神乎?是其怨訾恨讟②,蓰倍于天矣!有帝天下,君一国,可不慎欤?故尧有不慈之毁,舜有不孝之论文联盟http://谤。殊不知尧慈被天下,而不在于子;舜孝及万世,乃不在于父。呜呼!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后之王天下,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③,捽④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
  (选自《唐宋散文选评》)
   [注]①至:极,最。②怨訾(zǐ)恨讟(dú):怨恨诽谤。③吭(háng):喉咙。④捽(zú):揪住,扭住。
   赏析:晚唐动乱时代,作者亲见统治阶层的腐朽专横和百姓生活的困苦,继承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传统,创作了不少同情下层人民、辛辣讽刺上层统治者的文章。通过钩玄提要,我们将这篇短文分为三层。 http://

第一层论述天与民的关系。“美于味”“便于用”和“厚于生”从“天之利下民”这个方面谈,接着三个“怨之”是从“其民事天之不仁矣”方面来说的,论文联盟http://并由此引出本文的第一个结论: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从民怨上天说起,好像意在赞美上天的仁厚,诉说百姓的刁蛮。
   第二层通过“可不慎欤”,论述君与民的关系。作者以“天尚如此,况于君乎”过渡,笔锋一转,直指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强调问题的严重性,作者先是借“上天”来与国君、鬼神相比,然后特别以尧舜两个历史上著名的贤君为例,来说明“尧舜尚如此,何况其他”这一道理。
   第三层阐述全文的中心,指出像尧舜这样的圣明君主,“民且谤之”;那些“不为尧舜之行”的“帝天下,君一国”者,就更不用说了,即使“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也不算过分。本段义正词严,发人深省,足可使最高统治者心惊胆战。
   这三个层次说理严密,环环相扣。作为严谨的说理文,本文并不在理论上阐说,而是通过自然之理和历史事实来说理,进而推演到己不善、己不俭等人品问题。文章语言骈散相间,逻辑严密,言辞犀利,锋芒毕露,表现出作者强烈的反叛意识和深厚的民本思想。
  ■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①。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②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③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祚:君主的位置。②方镇:地方藩镇势力。③遽(jù):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阐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从普遍道理上剖析“虑天下者”的惯常思维特点和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b.文章的第二自然段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具体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亡,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c.文章用良医良巫不能保全自己的儿子的生命的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告诫后世君主。
   d.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紧扣“深虑”二字着笔,通篇一气,层次清楚,事理明晰。
   2.逐层分析原文,把握文章的主旨,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自然段提出的中心论点是“祸常发于所忽,乱常起于不足疑”,指出思虑天下大事的人往往考虑不周到。
   b.文章第二自然段主要采用事例论证,由古及今列举大量史料,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c.作者认为,很多事情不是智谋思虑所能够料定的,统治者唯有顺应天命,积善行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家发展。
   d.文章把朝代兴亡的一切问题归之于天道,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但本文毕竟触及到了封建统治能否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http://

 养兰说
  □陶望龄
   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养之之法,喜润而忌湿,喜燥而畏日,喜风而避寒,如富家小儿女,特多态难奉。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
   休园①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萃,无何,其一槁矣。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予就问故,且告以闻。客叹曰:“误者,子之术也!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以芳悦人者,百卉也。其所谓甘与芳,子识之乎?奥腐②之极,复为神奇,物皆然矣。昔人有捕得龟者,曰:‘龟之灵,不食也。’箧藏之,旬而启之,龟已饥死。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子固而溺所闻,子之兰槁,亦后矣。”
   予既归,不怿,犹谓闻之不妄,术之不谬。既而疑曰:物固有久而易其嗜,丧其故,密化③而不可知者。《离骚》曰:“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④夫其脆弱骄蹇⑤,衒⑥芳以自贵,余固以忧其难养,而不虑其易变也。嗟乎!于是使童子刈槁沃枯,运粪而渍之,遂盛。
   万历甲午五月二十五日。
  (选自《中华散文精粹》)
   [注]①休园:作者所修小园,即歇庵。②奥腐:污浊腐臭。③密化:暗中变化。④“兰芷”句:兰草和芷草失掉了芬芳,荃草和蕙草也变成了茅莠。⑤骄蹇:骄傲。⑥衒(xuàn):炫耀,自夸。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就问故(接近、靠近)
   b.以芳悦人者,百卉也(喜悦、高兴)
   c.子固而溺所闻(固执)
   d.物固有久而易其嗜(改变)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喜润而忌湿/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b.凡谓物之有不食者/杳不知其所之也
   c.且告以闻/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d.其所谓甘与芳/其翼若垂天之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介绍如何种植兰花的文章,通过作者的亲身实践,对兰花的习性及栽培方法作了生动、具体的说明。
   b.文中引用某人养龟的故事,旨在说明不用肥料种养花木的说法是错误的。
   c.作者先前用茶水浇灌兰花,结果兰花都快死了,后来施了肥,兰花才恢复了生机。
   d.本文的中心是讽刺富家子弟难养而易变,寓意深刻。通篇皆说养兰,实际影射富家子弟,“如富家小儿女”“兰芷变而不芳兮”等语句,表露本意所在。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黄山记论文联盟http://
  □袁 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②,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http://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幸松针铺地二尺厚,甚软,可坐。晚至狮林寺宿矣。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余里,入山凡七日。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改)
   [注]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②混沌:天地未开辟以前的元气状态。此指笼罩在云雾之中。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夕宿慈光寺(过夜、住宿)
   b.行至云巢,路绝矣(极远、尽头)
   c.故能伏匿其中(隐藏、躲藏)
   d.飘飘然知泊何所(止息、停留)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幸有土人惯负客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路绝矣,蹑木梯而上/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家人以肩舆相迎/作《师说》以贻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游记采取了传统的写法,依游历的先后顺序逐一展开,描述了作者癸卯年四月初二到初九这七日游黄山,步行五十余里的所见所感。
   b.文章描写生动传神,第三自然段写黄山云雾用“走”“夺”两个动词,赋予了云雾以鲜活的个性,显示出云雾涌来时速度之快论文联盟http://与雾气之浓。
   c.作者构思匠心独运,对比映衬恰到好处:第五自然段中僧人的胆怯反衬出作者的豪放大胆,与僧人的对答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
   d.文章紧扣黄山最引人入胜的景物——怪松、云海、奇峰作细微具体的描写,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感觉,全方位地进行渲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译文:
   (2)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译文: http://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luojixue/2568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