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美学 > 接受美学视角下《春晓》英译本对比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春晓》英译本对比研究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美学


  摘要:《春晓》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被国内外学者译成了不同的译本,都具有不一样的魅力。本文尝试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对《春晓》的三个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从词汇、形式和意象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旨在促进诗歌英译可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接受美学;春晓;对比研究


  作者简介:解君(1992.12-),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究方向:翻译。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7-0-02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在唐朝时达到顶峰,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许多译者一直在尝试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但他们的译文在风格、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传统的翻译研究只关注作者和文学文本,而不关注读者。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春晓》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使诗歌英译可以更好地为读者所接受。


  1.译者简介


  本文将对许渊冲、翁显良和维特·拜纳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和讨论。


  毋庸置疑,许渊冲是中国文学翻译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领域最杰出的大师之一。除了他对翻译的贡献之外,他还是传播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学和翻译理论的先驱。他还提出了“三美”原则,即“音美”、“形美”、“意美”,即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时应不遗余力地传达三个方面的美。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对诗歌英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翁贤良被认为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翻译家之一。他已将许多中国古典诗歌译成英文,其中大部分收录在《中国古诗英译》一书中。他认为译者在翻译中国诗歌时应该保持原汁原味。他的诗歌英译不考虑押韵,更接近于散文形式。


  美国诗人、作家、学者维特·拜纳是唐诗英译的主要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拜纳选择了自由诗的风格,将诗人的原作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


  2.接收美学


  2.1接受美学简介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接受美学理论是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不同于文本中心论和作者中心论,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通过考察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实现的过程,姚斯Jauss和伊泽尔Iser揭示了读者在接受中的积极作用。


  2.2接受美学的主要因素


  2.2.1预期范围


  姚斯的“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之前就具有一定的世界观、社会经验、审美倾向和意识。由于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读者将自己特定的期待视野带入文本的欣赏中,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和解读也不尽相同。译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读者。不同视角的译者在处理同一文本时,必然会有不同的考虑,采取不同的策略。


  2.2.2文本的不确定性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呈现的图式对象。不可能把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来。换言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确定的地方。不确定性的存在激发了读者,需要读者用想象和创造来具体化原文中的空白。不同的译者因其特定的文化程度、性格、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会对不确定性产生不同的具体化。因此,译文的意义永远不可能是客观的。实际翻译的不是原文,而是译者对作者意图的解读。对哈姆雷特的理解因人而异。由于读者对哈姆雷特的不同解读,必然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诗歌的解读也是如此。


  3.《春晓》三个英译本的比较分析


  《春晓》是孟浩然是最著名的一首诗。它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天早晨的画面。三个英文版本如下:


  ASpringMorning(許渊冲译)


  ThismornofspringinbedI'mlying,


  NotwokeuptillIhearbirdscrying,


  Afteronenightofwindandshowers,


  Howmanyarethefallenflowers!


  OneMorninginSpring(翁显良译)


  Late!ThisspringmorningasaawakeIknow,


  Allaroundmethebirdsarecrying,crying.


  Thestormlastnight,Isenseditsfury,


  Howmany,Iwonder,arefallen,poordearflowers!


  ASpringMorning(WitterBynner译)


  Iawakelight-heartedthismorningofspring,


  Everywhereroundmethesingingofbirds—


  ButnowIrememberthenight,thestorm,


  AndIwonderhowmanyblossomswerebroken?


  3.1词汇


  《春晓》是一首五字绝句。这首诗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押韵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比如诗歌中“晓”和“鸟”。从这个角度看,许渊冲译本中的“lying”,“crying”;“showers”和“flowers”让读者可以感受到这种韵律美。虽然他的译本与原文有所差别,但仍保留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学传统。与许的译本相比,翁和拜纳采用了无尾韵的自由诗翻译。尽管他们试图使译文简单易懂,但却未能给读者带来与原诗相同的音律。当目标读者在阅读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文本时,读者希望能领略到诗歌的精髓,并带着自身的期待视野,试图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审美快感。


  在选词上,三个译本也各有不同,拜纳用了“singing”代替“crying”,读者可以想象与诗人一起醒来,聆听鸟儿的歌唱。在英语中“crying”一般用来表示“哭泣”或者“大喊”,相对来说不适合形容鸟叫声。拜纳还用“light-hearted”忠实地给读者表达作者在清晨起床后一身轻松的感受。在翁译本中,他运用了“late”是用来表达因晚起而错过春日美景的惋惜之情,也间接地向读者呈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翁选择使用“poordearflowers”来突出美好的时间飞逝的哀叹。通过翁译本中的选用的形容词,读者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作者这种热爱和惋惜春天的复杂情绪。


  3.2形式


  赏析诗歌时,目标读者希望可以获得同样的视觉美感。形式是诗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汉语都是单音节的,一个字只对应一个音节,所以五言诗很常见。然而,英语通常是多音节语言。这种差异就导致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困难。


  相对而言,许渊冲和拜纳在每段诗节字数上的对应可以再现一些与原诗相同的效果,可以让目的读者感受到中国经典诗词形式的对仗工整。翁则采用的是自由诗翻译,他的译本更像是散文而不是诗歌。尤其是在诗词第一句,他用感叹号把一行分成两句话,没有再现诗歌形式的对仗美,这样目的读者就感受不到原文五言绝句的这种精简的形式美。


  3.3意象


  正如伊瑟尔所说,所有的文学文本都存在着空缺和不确定性。也正是这些不确定性促使读者运用自己的期待视野,参与到意义语境化的过程中。中国古典诗歌作为文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充斥着大量的意象、隐喻和文化负载词,造成了不确定性和空白。从某种意义上说,形式和音律不如意象的再现重要。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观察和感受往往是一致的,因此,在翻译这些意象时,译者需要选择对应表达方式来代替原文。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相似意象的替换不会对目标读者现有的期待视野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目标读者的期望视野很容易与译文所包含的视域融合。


  诗词第三句,“夜来风雨”中的“风雨”,许渊冲译为“windandshowers”,翁和拜纳则使用“storm”一词。在《柯林斯高级英汉词典》中,“storm”被定義为“非常恶劣的天气,有大雨、强风,经常有雷电”,“shower”被定义为“短时间的雨,特别是小雨。”诗人孟浩然所要描写的是雨后的春天。也就是说,这里的雨不是狂风暴雨,风也不是寒风凛冽,而是春天的和风细雨。相比之下,shower在向读者传达雨的意象和填补空缺方面比storm更为恰当。


  “花落知多少”中,“花落”在许的译本中被译为“fallenflowers”,翁译为“poordearflowers”,拜纳译成了“brokenblossoms”。从翻译策略上看,许采用直译方法,翁的翻译更像是意译。从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来看,我们知道这首诗是在他隐居在鹿门山仲春时节写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读者可以将“blossoms”与花开漫山遍野的景象联系起来。诗人的意图是告诉读者,雨后盛开的花朵从树上落下的场面。翁将意象进一步深化,直接选用“poor”这个形容词将诗人的遗憾之情表达给目标读者,使读者更好地体会到诗句背后的含蓄意义,实现期待视野与诗的融合。


  4.结论


  本文在接受美学理论指引下,从读者的角度分析了《春晓》的三个英译本。许渊冲注重反映原诗的音律,以尾韵为重点传达诗歌的言语艺术。翁显良更注重向读者表达意义和情感,使诗更易于理解。拜纳用词准确,在形式上几乎与原诗一致。每个版本都各有千秋,值得学习探究。接受美学重视读者在文本意义实现中的建构作用。因此,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方法,充分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诗歌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meixue/2389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