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美学 > 从“陌生化”文学理论的视角探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歌

从“陌生化”文学理论的视角探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歌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美学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因其诗歌的风格独特,意象奇特,文字细腻而被以庞德为代表的美国意象派诗人奉为意象派诗歌的先驱。狄金森遁世隐居,特立独行,独辟蹊径,凭借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敏锐的观察力以及独特的思想使她的诗歌脱颖而出,远远超越同时代的诗人,创作了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诗作。她一生共创作完成了约1800多首诗歌,内容涵盖自然,死亡,宗教和永生等广泛而复杂的主题,其中成就最高的是500多首描述大自然的诗歌。 
  从20世纪初以来,学者们开始尝试运用不同的理论对狄金森的诗歌进行研究,最早的是新批评理论,然后是女性主义和心理分析理论,以及目前流行的结构主义理论和陌生化理论等等。本文运用俄国形式主义学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文学理论来探析狄金森自然诗歌的独特魅力,旨在让读者深刻体会其自然诗歌语言的新颖细腻,意象的奇特精妙以及主题的深奥复杂。 
  一.“陌生化”理论 
  “陌生化”理论源于艺术创作,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关于“陌生化”这一概念,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等文章中认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用心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文学即技巧。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艺术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陌生化”是与“自动化”相对立的。“自动化”语言是那种久用成习惯或习惯成自然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这在日常语言中是司空见惯的。动作一旦成为习惯性的,就会变成自动的动作。这样,我们所有的习惯就退到无意识和自动的环境里。而“陌生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语言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这种“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陌生化”并不只是为了新奇,而是通过新奇使人从对生活的漠然或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亢奋起来。狄金森的自然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陌生化”语言,意象和主题,使得诗歌中的一字一词,一草一木都赋有深刻的哲理和意义,影响了众多后世的诗人。本文从“陌生化”文学理论的视角解析狄金森自然诗歌的语言,意象和主题的“陌生化”,从而阐述其诗歌的“陌生化”创作手法,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诗歌。 
  二.“陌生化”的语言 
  狄金森一生的大部分時间都生活在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小镇,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 因此很少受到世俗规范的约束。在诗歌创作上,她具有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运用新颖细腻、“陌生化”的语言来表达她丰富的思想和感情,这些“陌生化”的语言带给读者的惊喜和震撼绝不逊色于她那充满奇思妙想的诗歌内容和思想。狄金森创作诗歌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欣赏,而是记录她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因此,这些诗歌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态度。 
  “一个细长的家伙在草丛”是狄金森描写大自然动物的经典诗歌。诗人在整首诗中没有用一个蛇字,但是通过运用这些“陌生化”的语言,如“细长的家伙”,“它的出现是突然的”,“草丛像用梳子分开了”,“在脚下合拢”,“箭杆”, “鞭绳”,“在阳光下散开”,“它皱起身子爬走”等等都在告诉读者这个“细长的家伙”是谁。通过运用这些常见的事物来重新引导读者塑造心目中“陌生化”蛇的形象,从而让蛇爬行的特点在读者大脑中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正是诗人运用“陌生化”的语言想要达到的效果。其次,诗人还运用了一些以“嘶”音结尾的词汇,如grass,rides, is, notice,closes等,让读者在朗诵诗歌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蛇在草地上蜿蜒爬行的嘶嘶声。诗人认为动物和人类是平等的,都是大自然的孩子,人们应该善待动物。而对于蛇,诗人却无法表现出友好,她在诗的结尾中这样写道“但每逢遇到这个家伙,无论是有伴,还是独自一人,我总是立刻呼吸发紧,骨头冷到零度”。由此可见,诗人既欣赏大自然又敬畏大自然的真实感受。 
  三.“陌生化”的意象 
  在狄金森去世20多年以后,美国意象派诗歌才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然而,意象派的代表人物庞德将才华横溢的狄金森奉为意象主义的先驱,其原因就在于狄金森运用了意象主义的创作方法,在诗歌中大量使用奇特、别致的意象来表达她的情感和思想。隐居遁世的生活经历使狄金森对自然、宗教、死亡等形成了独特的视角。她所观察到的世界往往以一种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形式映入她的眼帘,成为她思考的对象。这在她诗歌意象的选择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她选择的意象完成不同于其他诗人,即使是常见的大自然,在狄金森的诗歌中也总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在狄金森有关大自然诗歌中,她常常使用奇特的意象,表达自己独到的世界观。而且,她所选择的意象似乎也都受到自己遁世思想的影响,给人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它们不是华滋华斯诗歌中翩翩起舞的水仙花,也不是雪莱笔下能够席卷一切的西风,它们只是一只嗡嗡叫的苍蝇或蜜蜂,一只胆小的老鼠或蜘蛛,一条草丛里蜿蜒爬行的蛇,它们卑微弱小,却同样拥有自己的人生和故事,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出现了,人们先是对这些意象感到“陌生”,接着在心中产生共鸣或感动,最后在脑海中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在狄金森的诗歌《我告诉你太阳怎样升起》中,诗人运用生动、奇特的意象描写了异常壮观的日出和日落的自然景象,充满了感动和欣喜。日出在生活中极其常见,以至于很多人都对它的美丽视而不见,然而,诗人却被这壮丽的大自然景象所感动。诗人通过运用丰富多彩的意象,如“缎带”,“紫水晶”,“松鼠”, “紫色阶梯”,“黄衣孩童”,“神父”,“栅门”等等,让读者对迷人的日出和日落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太阳刚刚升起时发出的彩色霞光像一条条奇异变化的缎带,慢慢地,五彩的霞光沐浴着整个山村,教堂的尖顶高耸云端,仿佛在透明的紫水晶里游泳。诗人将刚刚升起的太阳比喻成“松鼠的奔跑”,“食米鸟的歌唱”,这给迷人的日出增加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然后,诗人略过一天的时光开始描写日落的景象,日落时太阳沿着一道紫色的阶梯缓缓下降,如同黄衣孩童攀爬台阶而下, 最后越过远方的地平线, 在一位穿着灰袍神父的带领下,进入到另一个世界中。诗人精心选择了这些新颖、奇特、“陌生化”的意象描绘了日出日落的瑰丽景象,给读者带来清新和美丽的享受。

      四.“陌生化”的主题 
  狄金森的一生几乎都没有离开阿默斯特小镇,这使她有更多的时间观察自然,思考人生,创作诗歌。在她一生所创作的约1800多首诗歌中,有关死亡主题的至少有五、六百首,几乎占了三分之一。这或许与当时社会的高死亡率有较大的关系,狄金森很小的时候就曾亲眼目睹儿时的玩伴索菲娅逝去的最后过程,以及后来她的亲密朋友牛顿的英年早逝,好友海伦的相继逝去等等,这些死亡的威胁和离别的痛苦占据了她的心灵,使她常常思索人生的意义和死亡的真谛,这也无形中激起了她创作的强烈动机和欲望。 
  《我死的时候听到苍蝇的嗡嗡声》是狄金森描写死亡的代表作之一。诗人运用“苍蝇”这一常见却又“陌生”的独特意象来说明当肉体与精神最终分离后就意味着死亡的到来。诗人首先铺陈了死亡将至的氛围,濒临死亡的“我”躺在床上,室内一片沉寂,空气好像也突然静止下来,只有“苍蝇”嗡嗡地飞个不停,营造出一种死亡即将到来的窒息气氛。接着,“我”注意到身边陪伴着送我“离去”的亲朋好友们已经哭干了眼泪,屏住呼吸,等待着“死神”把我带走。然后,“我”签好遗嘱,将剩下的东西赠送给亲人。最后,“我”听到那只“苍蝇”不停地发出嗡嗡声,挡在“我”与光明之间,之后就是漆黑一片,“我”离开了人间,完全走向了死亡。诗人將蓝色的视觉感受和嗡嗡的听觉感受结合为“苍蝇”这一奇特的意象,自然而巧妙地描述了濒临死亡的人心智逐渐模糊、停止的心理过程。 
  五.结语 
  狄金森的诗歌内容广阔、语言细腻、意象奇特、形式特别,其成就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诗人,使其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伟大女诗人之一。狄金森在其诗歌中大量使用了“陌生化”的创作手法,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她的性格决定的,她特立独行,不随波逐流,执著地追求着艺术之美。正是因为她这种高贵的品质,以及她细心的观察、巧妙的构思、奇特的想象和“陌生化”的手法,使她的诗歌细腻、新颖、奇特、富含哲理,让读者充满遐思、回味无穷。本文从“陌生化”文学理论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狄金森自然诗歌中“陌生化”的语言、意象和主题,从而让读者对狄金森的诗歌获得更好的欣赏和理解。 
  参考文献: 
  [1] 什克洛夫斯基,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 杨静,林玉鹏;艾米莉狄金森—意象主义诗歌的先驱[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7(6). 
  [3] 江枫;狄金森诗选[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 蔡丽香;狄金森诗歌“I measure every Grief I meet”的情感隐喻解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5] 李玲;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J];文贝: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2015(2).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meixue/8122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