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美学 > 中国古典音乐美学认知与研究论文(共3篇)

中国古典音乐美学认知与研究论文(共3篇)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美学



     中国古典音乐的创作和发展开拓了美学精神之苍穹,蕴含着音乐的精神美。中国古典音乐所具有一种与人类心灵息息相通的美质。这种美质,最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美学特性;“气韵生动”的美学特性;“意境”的美学特性。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古典音乐美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中国古典音乐在钢琴演奏中的美学研究


  中国古典音乐通过钢琴演奏,能够更鲜明和灵活地被听众所接受,是一种全新艺术的展现,突破了用东方古典乐器所展现出的民族气息,赋予中国古典音乐一种全新美的韵味与魅力。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分析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概念


  中国古典音乐是众多音乐形式中的一种音乐类别。中国古代的音阶分为:宫、商、角、变微、徽、羽、变宫,称为七声音阶,就是现代音乐中的C、D、E、F、G、A、B。七声音阶通常以雅乐和燕乐作为主要载体。通常在宫廷的祭祀活动或者朝会仪礼中会采用雅乐。雅乐起源于我国周代,起初用于祭祀天地、祭祀祖先、宫廷朝会、军事大典等。燕乐指的是在中国隋唐时期到宋朝时期的宫廷宴请所用的歌舞音乐,具有很强的娱乐欣赏性,又称宴乐。宴乐由声乐、舞蹈、百戏、器乐等几种音乐形式组成,其中舞蹈、歌唱音乐在隋唐时期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燕乐中的乐器有箜篌、方响、筚篥、羯鼓、琵琶、笙、笛等。


  (二)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


  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通常具有抽象、深邃和虚幻的特点,可以使人体悟到真实的高山流水、山竹花鸟,随着缓缓的音乐应运而生,通过这种深邃的音乐可以将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显现在人的眼前。那种说不清、道不尽的唯美感觉,就是中国古典音乐所崇尚的一种淡泊、典雅、含蓄、委婉之美,也是中国古典音乐独具之美。中国古典音乐注重的是心灵和心理上的感觉,就是通过音乐将生命的体验和领悟表现出来,最能体现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生命意蕴。中国古典音乐,无论是在心灵上亦或是在感情上,所崇尚的都是一种同大自然的交织相应,显现的都是诗情画意般美的意境。


  中国古典音乐注重对情感的反映,通过乐曲可以使听众得到一种主观上的感受,通过乐曲也能够展现出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人类情感世界。中国古典音乐通过作曲者对情感的捕捉,再配上旋律、声调、词、曲等综合形式,把作品呈现出来。中国古典音乐可以通过旋律、声调、词曲等元素的变化展现作品的内涵意境所在。中国古典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使听众在听觉和感官上得到一种自然美、人性美、社会美的意境感受。


  二、钢琴演奏的分析


  (一)钢琴乐器的表现力


  钢琴是众多西方乐器中演奏的表现力最为丰富的乐器之一,素有“乐器之王”的美誉,演奏起来非常引人入胜。没有任何一种乐器,可以独自将宏大的气势表现得丰富多彩、绚丽辉煌。钢琴的音域很广,可以达到6到7个八度,通过力度由弱到强的变化,表现多彩的变化,足以同一支交响乐队相媲美,钢琴演奏者可以独自一人通过钢琴创造出一个完美的作品,塑造一场生动的画面。


  (二)钢琴演奏的音色特点


  在数以百计的音乐弹奏中,钢琴演奏具有其独特的美学效应和发音特色。钢琴具有独特的如歌般的清脆悦耳的灵透的音色,可以将演奏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对于钢琴的演奏,要求必须具有纯熟的弹奏技艺,加上演奏者对于音乐深层内涵的理解。钢琴演奏出的音色时而优美甜蜜,时而咆哮愤怒,时而微微细语,时而奔腾豪放,其音色的变化具有极为广阔的空间和延展性。钢琴所独具的音色之美,是其他乐器无法比拟和仿效的。


  三、中国古典音乐同钢琴演奏结合所产生的美学效应


  通过中国古典音乐同西方乐器钢琴的结合就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音乐——中国钢琴古典音乐。中国钢琴古典音乐同以往所说的单独钢琴音乐不同,同单独的中国古典音乐也不同,它是一种通过钢琴所演奏出的中国古典音乐,是一种全新的音乐艺术表现手法,是一种东西方的艺术相互结合所产生的结晶。中国古典钢琴音乐演奏具有极强的复杂性,演奏者除了要对音乐深入理解,还要在演奏时极为投入,把握和领会中国古典音乐真正的灵魂及内涵。只有把中国古典音乐与钢琴发音极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弹奏出极具中国神韵和静雅风格的中国古典钢琴音乐。


  中国古典音乐同西方的音乐,在情感和意境表达、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都有很大区别,中国古典音乐追求的是“神”“韵”“意”的传达和表现,音乐所要展现的是意境和内涵。通过与钢琴的结合,能够很好地弥补中国乐器所演绎的不足,更好地将中国古典音乐通过钢琴的音色表现出来,完美地展现出中国古典音乐的内涵。


  (一)对于意境美的表达


  钢琴具有极为立体化的音色,可以将中国古典乐曲的意境很好地诠释出来。在中国古典音乐作品中,无法找到纯粹的写实之物,大多是用来歌咏和抒情之作,无论是借景抒情还是借情叙景,都是一种在心理上的感情抒发。下面笔者以几首作品为例,对中国古典音乐用钢琴弹奏表达意境美做更深入的分析。


  1.由王建中改编的现代钢琴曲代表作《梅花三弄》通过改编之后,使人们可以透过音乐感受到梅花的时而动态、时而静态的美,并且可以感受到通过傲骨之梅所创造出的意境,从而更加深刻地表达出作者高洁冷峻的情操。改编后的《梅花三弄》不仅再度发挥了原创的艺术之美,并且在原作旋律的基础上,更好地诠释了原作的精神内涵。


  2.由陈培勋改编的现代钢琴曲之作《流水》,改编之后,使这首作品更加凸显出作品所要展现的流水之动态和人类同自然界之间相互依赖的意境。听众可以通过钢琴弹奏感受到作品所描绘的流水潺潺的小溪和波涛彭湃的江河,正是作曲者所要抒发的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3.由黎英海改编的现代钢琴曲《阳关三叠》,通过改编之后,成为一首三段式结构的重奏曲。这首改编曲既保留了原作唐代琴歌的音乐特色,又加入了钢琴的特色,融入了一些不同类型的音色,使作品更加丰富,使人能够感觉到更多的层次感,作品改编后,非但没有失去古曲的特色,还增添了音乐的充实感,使旋律线条的音乐更能适应现代钢琴的演奏。


  由以上几首古曲改编后的代表作来看,在旋律和音调上仍然具有传统音乐的古朴特点,又在旋律和音调上做了新的创造和发展,使作品不仅能适应现代钢琴的演奏,更创造出了一种深邃久远与现代派融合的意境,彰显了古典音乐的古雅内涵,又使乐曲显得更加余韵无穷。


  (二)对于情感美的传递


  通过钢琴演奏出的中国古典音乐可以更生动地传递出作曲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之美,透过音乐的聆听仿佛能感受到作曲者在向人们描述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无论何种艺术作品都有其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附着在作品里,听众能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感悟到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欢乐或是悲伤、幸福或是忧郁,都能够在享受乐曲的同时深刻地体会和感受到。


  1.感受乐曲美妙情感


  对于乐曲美妙境界的感受,是通过钢琴弹奏出的音符来传递的,无论欢快的还是低沉的乐曲都能够带给人全新的体验,使听众跳出现实世界,暂时“停留”在乐曲里进行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更多地感触乐曲中的人与事物。


  2.感悟乐曲情感之内涵


  透过中国古典钢琴音乐,能够更深层次地挖掘到作曲者的思想意图,从而产生一种情感共鸣,感悟到作品中的灵魂所在,充分感受到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及情感。透过中国古典钢琴音乐,可以把作品中某一时期的情感灌注其中,充分展现作曲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3.灵魂的震撼体验


  中国古典钢琴音乐可以拉近听众与作曲者的距离,排除时间的距离,实现两者间的时空对话,灵魂交流。钢琴所发出的的音色,可以使听众体验到作品当时所处的环境,从而通过对听众灵魂的碰触,感受到一种全新的震撼。在人类的灵魂深处,都存在着某种最为真实的情愫,恰巧通过音乐可将其唤醒,通过音乐使灵魂得到一种全新的震撼体验。


  (三)对于旋律美的表现


  对于音乐而言,其线条之美感是由旋律构成的。音乐透过旋律直接影响听众的听觉感官,使其直接获取到一幅臆造的景象盘旋于脑海。例如《渔舟唱晚》,透过颤音、滑音、跌宕起伏的旋律可以使听众仿佛置身一艘出海的渔船之上,感受到渔船被海水击打的水浪和渔家的歌唱萦绕在耳畔,击浪声、欢歌声美妙地相互交织在一起……中国古典钢琴曲在旋律上力求保留古典滑音、颤音,还加入了新的创造,在旋律上赋予了新意。通过对于音色变化、音乐力度和节奏的把握,使乐曲在旋律上更加丰富生动、起伏跌宕。通过钢琴演奏,不仅能表现出乐曲的古典之神韵,还能够融入西方的复调方法,使乐曲更加具有旋律上的线条变化之美,使乐曲更具表现力等。钢琴演奏更能够帮助欣赏者加深对原作的理解,激发其对美好事物、情感或生活的体验,进而展开对其的追求及创造。


  (四)对于古雅典范美的诠释


  中国古典音乐通过改编成钢琴曲,可以在保留原曲目的基础上融入西方音乐的曲式结构,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古雅之美的乐曲。中国古典乐曲通过改编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其古雅典范之美,听众可以透过钢琴美妙绝伦的飘逸质感,呈现古曲的淡泊幽静的古雅之美,更加拓宽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学意境。中国古典音乐通过改编成钢琴曲,会将原有的淡雅从容、从俗到雅的平和幽静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这种唯有中国古典音乐独具的博大、深邃、广袤的情怀得到一种极致的展现。如改编后的《梅花三弄》更加深刻体现了原曲的内涵精神,在乐曲的前奏上使用了低音八度的装饰音,使乐曲的音域更加浑厚辽阔,呈现出一种遥远的古雅之美;在乐曲的高潮部分,改编者利用翻滚的音色凸显出梅花的孤傲之雅;在乐曲的结尾上,利用小二度的旋律使整个乐曲的基调变得轻松幽静,表现出古曲的格调及变化创新,让听众感受到梅花不惧严寒的高尚品格,同时又美丽孤傲的淡泊风雅之感。整个乐曲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旋律较和缓,在缓慢的乐曲中描绘出梅花的透明清秀;第二部分略见活跃之感,利用高音与低音的对比刻画出梅花的淡雅之美;第三、四部分则情绪高昂,显示梅花的刚烈气质;第五、六部分又转入平静舒缓,让听众联想到梅花的典雅之风。这六部分通过钢琴跌宕起伏的演奏给听众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梅花的超凡脱俗的气度及浑然天成的淡泊之美被一一呈现出来,极致地反映出东方艺术的古雅之美。


  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对外文化的交流,在音乐方面,东西方也产生了相互的借鉴与交融,中国古典音乐与钢琴就是一种全新的、特别的艺术交融,通过钢琴所演绎出的具有浓郁中国古典味道的中国钢琴古典音乐,是中国及西方音乐艺术史上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对于民族风格的体现也极具意义。尽管在风格或是审美观、哲学观、宗教观、艺术观等方面东西方都存在着很大差别,但中国古典音乐与钢琴的相互结合、交相辉映却给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美的享受和听觉震撼。


  作者:孙宇

  第2篇:论中国古典音乐之艺术美学认知


  在远古的时候,中国就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音乐作品,如相传为黄帝时代的《弹歌》;尧帝时代的《咸池》;舜帝时代的《韶乐》等等。中国古典音乐,一直以优美动人的曲调与多重美的特性给听众以无限愉悦而闻名于世。关于古典音乐的无穷魅力,在历史古籍中多有记载。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所言:在公元前544年,吴国季札在鲁国听《韶乐》的演奏,曾发出如此感叹:“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可见中国古典音乐的神奇魅力和感人的力量。为什么中国古典音乐会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为之如醉如痴?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古典音乐所具有一种与人类心灵息息相通的美质。这种美质,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中国古典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就必然注重对自然、天象与气候的观察,由此而产生出务实的“实践理性”。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并由此认为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天情与人情是相类相通的,从而实现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从《周易》到儒家、道家、释家都认为,人和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都相融而无真正对立。他们或主张泛爱自然万物,或宣扬回归自然,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这种追求人与天、亲近自然的观念,对艺术审美产生着非常深刻而强烈的影响。如《礼记·乐记》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再如,庄子在《齐物论》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中国古典音乐美学精神承受传统文化“大一统”思想的美学特性,蕴涵着独特自然生命的艺术形式。它反映在音乐艺术上则强调一个“和”字,即要综合“五声、六律、七音、八风”诸种因素以及“清浊、大小、短长、疾综、哀乐、刚柔”等生命情感。为此,“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形而上境界则随着音乐之和的世俗化,而采取了“以人合天”与“以天合人”的方式而转变。诸如:“大乐与天地同和”以及“天籁”、“地籁”、“人籁”等艺术生命理念的诠释和体现。


  中国古典音乐更多地借助其结构来表现天地自然和生命意识的一体化,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游心于万物之初,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宇宙观念,由此形成随机开放的以时空意识为先导的艺术思维模式,形成一种象征生命运动的主体文化心理的乐之随心结构范式,以此作为中国古典音乐美的思想源泉。“中和”音乐观既是世界观与方法论,也是音乐的审美准则。由此派生出“刚柔相济”、“虚实相生”、“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一系列完整的自成体系的审美法则。在中国传统音乐、戏曲舞台上不置一物而万物俱在,将其“无中生有”、“虚实相生”的法则体现得活灵活现。中国古典音乐正是运用这一即兴性的自由变化的反复,主体的情感与心理变化随机发挥而又统一于结构之中,注重整个音乐进行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故能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整体美和自然性结构美的印象。所以,中国古典音乐一般是一种散体性的结构,它不追求内在的一种张力,而更多考虑的是一种自然的融入,注重对宇宙自然一草一木、一事一理细细嚼味的生命领悟与情感体验。犹如中国古典水墨画的长卷构图,自由而松散,虽然没有一个严格的整体布局,但却错落有致,通过音乐速度与节奏的疏密变换、对比与统一来体现其对音乐的合理组织,即所谓贵在意到情适。如《十面埋伏》琵琶古曲,曲式结构采用多段体和变奏的原则,但是音乐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具有传统戏剧及章回小说的叙事特色。这种联系,不是靠逻辑和结构来进行整合的,而是自然的一种发展和变化,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是情感的需求与变化的需要。中国古典音乐美学的“天人合一”音乐观,坚持以平和、恬淡为美,讲求“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而不同,违而不犯”的整体平衡与和谐,这始终是中国古典音乐基本的审美要求和准则。


  二、中国古典音乐“气韵生动”的美学特性


  中国古代哲人认为气为万物之源,一气化生万物。气是宇宙的生命之源,天地之间无气则一片沉寂。艺术家则认为气是艺术的出发点,气贯穿于艺术作品的内外。无论何种艺术,都是太一之气化生。《左传·昭公元年》中言:“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也就是说,古乐五声——宫、商、角、徵、羽,都为天之“六气”所化生。《淮南子》云:“合气而为音”。《后汉书》亦云:“五音生于阴阳”之合气。由这些乐论中可见,古人普遍认为音乐产生于太一之气,气不仅是启动艺术灵府的开关,也是艺术生产的基因。气为一切艺术之本源所在,由此也形成中国艺术讲究生机盎然、活泼生动的情趣韵味。气郁结为艺术,艺术也由此而展开一个浩荡的生命世界,充满生机与韵味。“气韵生动”由此而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又一突出美学特性。中国古典音乐在立意、为象,随意转而出的散板、散拍、散节奏方面,无不使音乐的线条呈现出自由抒发的生命活力,如吟、揉、绰、注、推、换、压揉等。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天地是一个大化流衍、生机浩荡的生命整体。中国古典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生命为本体的哲学。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只要是生命,就具有孳生化育之能力,从而使万物之流转,天地之无限,新新不停,息息无尽。中国古典艺术美学始终坚持:一切艺术生命都是整体中的生命,乃自一物之生命表现宇宙全体之生命,可谓“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从一花一草可洞察宇宙之奥妙。在微尘中显大千、有限中见永恒,这就是中国古典艺术的所独有的创造法则。


  正是在这种“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的支配下,才使得追求对生命本质的完美表达,对生活中生命情趣的自我表现,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精神内涵。中国古典音乐无不是通过身体与心灵的内在体验的方式去构建或接触音乐世界,以生命直觉体验去发现和把握音乐的内涵。“气韵生动”的美学特性,造就中国古典音乐重视情感和体验,重视艺术家用“心”去完善自身体验的心理过程,重视把“生命”作为中心来加以强调的深层体现。中国古典音乐美学思维遵循的不是理性的逻辑思维程序,而是生命的、情感的趋向。在中国古典音乐理念中,音乐是心灵世界的直接产物,“音者,心声也”的观念自然得予肯定。音乐正因为是发乎人心,自然比语言要显示出更多的优越性。正如古琴曲《流水》,之所以被演奏者钟爱,就在于乐曲本身是内心世界对自然的静穆观照,以及同宇宙自然相互悠游所产生的体验境界,所激起的不单纯是情绪变化,更是生命之道的超升。所以,乐曲虽然表面上是对景物的描述,而实质是借景抒情,体现着一种坦荡阔大的胸襟以及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境界。正是这种扑朔迷


  离的虚灵飘逸感,使中国古典音乐具有了一种缕缕不绝、品玩不尽、三日绕梁的余韵,给人一种“情乱迷离”的魅力,引领思索、探究与把握,却始终捉摸不定,犹如烟消云灭。它不即不离地在脑海、内心深处盘旋。


  三、中国古典音乐“意境”的美学特性


  中国古典音乐的演奏乐器有古筝、古琴、琵琶、箫、埙等,由于主要为古人文人所用自娱功能,所以追求的正是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意”的概念在古典音乐学中的运用大概始于汉代。《淮南子》云:“瞽师放意相物,写神愈午,而形诸于弦者,兄不能以喻弟。”《风俗通》亦云:“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而意在高山……倾之间,而意在流水”由此可见中国古典音乐是一种寄意的载体。中国古典音乐的境界是雄浑、无尽、深微、幽远、恬淡的,以最少的声音物质来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古琴、古筝、箫、埙等音淡、声稀,意得之于弦外、声外,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古乐重意境,以幽静深远者为主,其表达手法则以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为主。如古琴,民初杨宗稷认为琴曲的艺术表现手法为“拟声、象形、会意”三类。会意则统领拟声与象形,因为后二者仍未脱离音乐的表面物化形态,必须提升至会意才是最终阶段。中国古典音乐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这是中国艺术虚实对立统一手法的运用,是古人“融实入虚”、“虚实相涵”自然宇宙观之体现。至情景交融才能虚实如一,才能借有限之物表达空灵和幽远之韵。古曲中多用轻柔微弱之音以表达人内心深厚的情感。如《流水》、《平沙落雁》、《哀郢》、《阳关三叠》、《忆故人》等,多景中含情或情中寓景,使人之精神有所寄,意有所会。


  在中国古典音乐中,创作家努力使作品具有某种意境,而欣赏者也凝神静听其中的意境,这种意境的传达要求创作家具有精湛的技艺,意境的营造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音色、节奏和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表现出来的。音色是中国古典音乐意境产生的重要条件。中国古典音乐对于音色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仅要在音色中体现精湛的演奏技巧,更要体现创作者的人生追求与意境情趣。中国古典音乐中最普遍和突出的特征是节奏、节拍的不明确。如,古琴谱有一百八十多种演奏技法,然而记录时值的符号却很少。正是中国古典音乐节奏、节拍的不固定,从而实现通过自由的韵律同天地万物相应和,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除了通过一定的音乐要素表现音乐的意境,更重要的是“神”与“形”的统一,正所谓“意之深微”,意境存在于深微之处,幽邃之中。然而,它又是“深于游神,得于弦外”,它既要求在乐曲之中,又在乐曲之外,人们既可以通过有限之曲去领会其中意境,又需要超越乐曲的限制,驰骋想象去得到意境,意境是要靠想象实现的,没有想象就没有意境。同时,意境的创造需要创作者本身具高尚的人格素养。中国古典音乐虽靠声音传达,相同的乐曲,但由于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不同所演奏出音乐的含义会截然不同。中国古典音乐强调演奏时要将音乐的音响与自然的情怀和对生命的感悟结合起来,追求肤浅和人生态度淡漠的人是很难演奏出深刻的含义的。“意境”是中国古典音乐美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众多音乐创作者和演奏者追求的目标。中国古典音乐的意境中,渗透着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等思想,并逐渐积淀为民族的审美心理,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绵延不断的生命力所在。


  作者:绉晨娜

  第3篇: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学研究


  中国古典音乐正是因为具有韵律美、意境美和精神美,才具有神奇的魅力和感人的力量,才流传千年而永不衰败。本文从旋律、意境及精神等对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加以探讨。


  一、中国古典音乐的韵律美


  韵律是音乐在用韵与节奏等外在形式中体现出来的风格特征。在古典音乐中,韵律常常会给音乐注入细腻深刻的意味,它将对艺术的理解,对生命的体味,凝结成一种节奏,贯注于旋律之中,自然而突出地形成了音乐或欢快、或低婉、或悲伤、或昂扬的不同风格与和谐流畅的音律美,从而赋予音乐生气盎然的生命感。中国古典音乐的韵律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和谐的节奏之美。和谐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一种传统美德。在中国音乐史上,儒家提倡恬静淡雅的中和之乐,道家则主张法天贵真的自然之乐,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把“和谐”看成是音乐审美的最高理想。中国古典音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土壤。此种哲学、美学精神决定了中国人的音乐意识从产生之初便带有厚重的生命感与和谐感。所谓“音乐的节奏”,简单地说是指声音强弱,长短的配合、对比、反衬、连续等千变万化的组织形式。因此,音乐的节奏美,关键就在于变化。而中国古典音乐在节奏的变化中极力追求“和谐”,有强有弱,强弱相宜,有快有慢,快慢协调;有疏有密,疏密相间;有主有次,主次有序,进而构成了纷繁多变的审美特质。而只有这种个性鲜明,纷繁多变,和谐厚重的审美特质,才能产生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第二,生动的气韵之美。“气韵生动”是中国古典音乐审美的又一突出特征。就音乐本来的意义而言,气是弥漫无形的,韵是节奏,气韵就是一种整体的节奏。对于古典音乐生动的气韵美的理解,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两层含义:一是指栩栩如生而有神采;“气韵”也可称为神韵、意韵等,指精神上展现出的独特气质与性格。它将对艺术的理解,对生命的体味,凝结成一种气势,贯注于音乐的整个结构之中,从而赋予它以生气盎然的生命感,这样的音乐能引起观赏之人的无限遐想。二是指音乐表现出来的态势和气氛;“势”能传达整个音乐的精神,中国古典音乐立意、为象,心随意转而出的散板、散拍、散节奏,使音乐的线条呈现出自由抒发的生命活力。中国古典音乐这种行云流水般的气韵,飘散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奥之感,给人以思绪的自由和奔放的遐想,具备独特的形式美感,这些呈现出中国古典音乐生动的气韵之美。


  二、中国古典音乐的意境美


  意境一词最早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标举,“意”即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流露,“境”即外在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的反映、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蕴涵着无穷之味和不尽之意,是超越物化层面之上不受现实羁绊的精神境界,重在以虚涵实、实中见虚,有无限和深远的特征。在中国古代音乐中,“文人音乐”占有很大的比重,即作曲者大多是文人、雅士,尤其在古琴曲中,特别追求意境美,可以说,古曲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灵魂。中国古典音乐的意境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典音乐的朦胧意境美。所谓朦胧,是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不能像绘画那样给人以直觉的视觉形象,它所表达的内容是不确定的,是朦胧的。这主要是因为音乐是一种描摹性最弱的艺术,不描写任何客观的事物,只是传达表达主观情感的意境。欣赏者在欣赏时,可以感受到这种强烈的情感,却无法具体描绘这种美景。例如《春江花月夜》视觉上的美感同时带给读者的是听觉上的愉悦。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曲子通过音色、节奏和曲式结构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意境: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二是古典音乐的意象意境美。“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一个有组织的内在统一的意蕴的感性世界,它是从“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顿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绘、模仿和再现,而是“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中国音乐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意”,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最高追求都定义为达到“意”。中国古典音乐的意象意境美的表达手法则以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为主。如古琴,“拟声、象形、会意”为琴曲的三类艺术表现手法。拟声、象形尚未脱离音乐的表面物化形态,必须提升至会意才是最终阶段。而古曲重融情入景、情景相融的借景抒情,运用的就是中国艺术虚实对立统一手法,是古人“融实入虚”“虚实相涵”自然宇宙观之体现。情景相融才能虚实如一,才能借有限之物表达空灵和幽远之韵。


  三、中国古典音乐的精神美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产品。这主要体现在:首先,音乐创作的本质是表现时代精神和思想的艺术实践;其次,音乐创作总是从精神创作开始,最终再以某种物质形式对它加以限定。因此,音乐的创作和发展共同开拓了深远而灿烂的美学精神之苍穹,蕴含着音乐的精神美。中国古典音乐的精神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典音乐“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美。受传统文化“大一统”思想的审美观照,中国古典音乐美学精神蕴涵着独特自然生命的艺术范式。它反映在音乐艺术上则强调一个“和”字,即要综合“五声、六律、七音、八风”诸种因素以及“清浊、大小、短长、疾综、哀乐、刚柔”等生命情愫。为此,“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形而上境界则随着音乐之和的世俗化,而采取了“以人合天”与“以天合人”的方式存活于音乐王国。“和”就是事物诸多方面的统一。各种不同的、相互矛盾的因素结合成一个整体,它们既对立,又处于相对平衡、协调、和谐、统一的关系之中。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景观,张扬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出炎黄子孙的情感、意志、力量、理想和追求。同时,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精神,透视了华夏民族独特的情感天地。因此,它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更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文明硕果。由此,华夏古典音乐艺术就本能地透射出中国哲学的精神理念,蕴含着“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


  二是古典音乐的自然简朴精神美。音乐是一种自由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音乐的产生式由于人们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说,最接近自然的音乐,最能表达人内心的自然感情,这是最美的音乐。正因为如此,中国古典音乐在创作过程中极力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合一的自然精神境界,呈现出自然的精神美。同时,由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简朴精神,使得中国艺术的美学风格是一种表意性的。艺术家对于自己表现的东西只求能够传达出它的神韵就满足了。故中国艺术讲究的是神似而非形似。这种尚简的艺术实践精神使得中国古代的音乐家们以及艺术欣赏者们对那种出现在音乐作品的“空白”有一种特别的领会。中国人听音乐往往会在音与音之间的停顿(空)处感觉出特别的味道,称之为“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境。


  作者:谢小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meixue/8129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