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美学 > “休闲”概念中的“美”质的发展策略分析

“休闲”概念中的“美”质的发展策略分析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美学


 休闲,自古就是人们追求和崇尚的活动、状态。中国古人本以“心闲”为最高人生境界,以“闲居”为生活方式之要旨,以“闲情”为人生情趣之确立。古希腊的休闲观可直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在他那里,人们一切所为均为了能和平而休闲的度日,休闲即是生活的最高旨趣,是统领者能给于公民的最大好处。进入现代,休闲也是现代人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人们通过增加自由时间等各种措施来促进对休闲的利用和享受。在休闲中,人们感受到自由,体验到愉悦与幸福。这些感受和体验与“审美”带给我们的感受与体验是很相近的,有时甚至无法区分。如果对“休闲”的概念加以分析,会发现定义“休闲”的很多词汇本身即是审美性词汇。
  一、从“时间”角度定义休闲
  从时间角度定义休闲主要盛行于休闲研究之初。如,“休闲是去掉生理必须时间和维持生计所必需的时间之后,自己可以判断和选择的自由支配时间。”[1]Kraus认为,休闲是扣除用于工作、履行与工作有关的职责以及从事其他形式的必要活动后个人所拥有那部分时间。墨菲(Murphy)认为,个人在自裁状态下(Self-Deterministic Condition)可以随意利用的时间即为休闲时间;帕克(Parker)认为休闲时满足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需要之后的剩余时间(residual time);基斯特(Gist)和弗法(Feva)认为休闲是人们从劳动或者其他义务工作中解放出来,自由的放松、转换心情,取得社会成就并促进个人发展的可利用的时间。[2]马克思虽从未直接论及休闲,但是在马克思眼中,休闲一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休闲就是指“非劳动时间”,“不被生产劳动所吸收的时间”。[3]“休闲是超出谋生需要之外的时间,可以作选择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或受强制之感最弱的时间。”[4]根据韦伯词典(Webster),休闲(Leisure)是自由的、未被占据的时间,在这些时间里,人们可以放开的休息或从事游憩活动。
  纵观以上定义,内涵的休闲因素有“自由选择和支配、不受强制、自由性、发展性、
  无责任义务束缚、娱乐、休息、游憩等”,将其加以精炼表达,即是“自主性”、“自由性”、“休息性”。
  二、从“活动”角度定义休闲
  从活动角度定义休闲一直得到大范围的应用。这些定义主要有:“休闲是自愿性而非强迫性的活动,休闲的目的并不在于维持生计,而在于获得真正的娱乐。”[5]“ 休闲是完成工作、家庭、社会和其他义务之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所进行的活动,休闲是提供休息、恢复、娱乐、自我实现、精神上的重生,提高知识、开发技术、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6]Dumazedier 提出,“休闲是从工作、家庭、社会的职责中分离出来的活动——人们以自己的意愿参与休闲,既可以是为了放松、消遣,也可以是为了知识的丰富、自发的社会参与、自由的实现自己的创造力。”[7]广瑞等认为“休闲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时间内自主选择的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并从这些活动中获得惯常生活事务所不能给予的身心愉悦,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8] 美国马里兰州大学S·伊索·赫拉(-Ahola)教授认为具有高度的自由选择和很强的内在动机的活动才是休闲活动。[9]“休闲是对人们某一类活动的通称,这类活动旨在表达个性、幸福和自由的愿望。”[10]“休闲可定义为人们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活动和状态。”[11]休闲的狭义定义为“于工作之外,于可自由运用的时间与金钱下,自主选择,并可获得健康愉悦的体验从事的活动。”而广义定义则为:“生活中为获得健康、愉悦而主动积极的活动。”近现代之后,所谓休闲康乐(Recreation)活动都强调亲近自然环境及体育活动。不过,就广义而言,只要是能提供健康愉悦生活经验者,都可称为休闲。两者最大不同,在于后者不强调休闲活动必须于工作之余才能举行参与。[12]
  纵观以上定义,内涵的休闲因素有“时间自由、自愿选择、兴趣偏好、愉悦性、精神性、发展性、有益性、表达个性幸福与自由”。将其加以精炼表达,即是“自由性”、“自主性”、“愉悦性”、“发展性”、“有益性”。
  三、从“生活方式”角度定义休闲
  “休闲是从文化环境本文转自第一论文网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摆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13]“休闲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在必要劳动时间之余的一种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14]“休闲在本质上是人的自由自主的创造性生活。”[15]
  纵观以上定义,内涵的休闲因素有“自由自主、创造性等”,即是“自主性”、“自由性”、“创造性”。
  四、“整体观”的休闲定义
  这类休闲观认为休闲的内涵和外延均十分广泛。“休闲是一种多维度的建构,它由个体内在的力量所推动。休闲对人的生活具有积极的作用。在休闲过程中,人们可以体验自身能力、放松身心以及消除紧张情绪。“[17]“休闲是生活所提供的最丰盛的礼物,为个人角色的认同提供机会,丰富与加深幸福感。对于一个社会整体,休闲为历史、社会和文化的转换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媒介,从而促进规范的达成,社会价值取向和习俗的形成。”[16]
  这类定义包含的休闲因素有“无责任义务、自由意志、休息娱乐、角色认同、加深幸福、放松身心”等。即是“自主性”、“自由性”、“有益性”等。
  五、审美定义分析
  关于“审美”的概念,有学者将其界定为“反映审美现象共性的广泛概念”,如,“审美:一个反映审美现象共性的广泛概念。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产 品中的客观审美因素;审美活动或按照美得规律进行的创造;主观审美因素,或者审美意识(审美感觉、感知、需要、评价和理想等等)审美这个概念包括艺术文化。”[18]
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顾建华等认为“所谓审美,简单的说就是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呈现的美,具体的说,它指的是人在其社会生产过程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发生和建构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19]
  很多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活动,甚至将其扩展为一种行为方式和生存状态。如“审美是这样一种活动,它通过对对象的外观、形式、结构以及从中体现出的和谐关系的观照与感知,感受到一种心理或心灵层面上的快感和精神层面上的愉悦。”[20]“审美是人对客观世界是否合乎自己的审美需要(生理快感和精神愉悦的需要)而进行的价值判断和情感体验活动。”[21]“人发现、感受、体验、评价美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精神活动。”[22]“审美就是人类基于完整、圆满的经验而表现出的一种身心洽适、灵肉协调、情理交融、知行合一的自由和谐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和生存状态。”[23]
  凌晨光介绍了美国哲学家比尔兹利有关审美经验特性的看法即客体的指向性、感受的自由性、超脱的情感性、主动的发现性、完整性。他认为“感受的自由性是说,审美经验能够把人从日常功利意识中解放出来,达到一种暂时的、由艺术对象所激发的自由状态。这种自由状态与康德强调的审美的非功利与无利害特性是密切相关的。在这种状态下的主体,可以体验到一种轻松感与和谐感。……主动的发现性是审美经验的又一特性,它是‘一种积极主动地锻炼心智建构能力的感觉,一种遇到潜在冲突性刺激的挑战而竭力要将这些东西协调起来的意识;在看到直觉对象之间与各种意义之间的关系之际,一种神经紧张的状态升华为振奋的情怀,这种感觉(或许是幻想性的)具有理智性’。主动的发现性在审美经验中体现为一种对知觉对象的高度关注,此时的经验主体的意识和心理比平时更加活跃、更加清醒,因而更具发现力和洞察力。”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审美所具有的自由性、体验性、自主性与休闲的属性并无二致。[24]
  休闲具有“休息性、自主性、自由性、愉悦性、有益性、发展性”等属性。这些属性中,除“休息性”外,其他各属性均与“美”有着分不开的联系,美也是自主的、自由的,给人带来愉悦、发展的,对人有益的。二者有很大程度的相通。从哲学角度研究休闲的学者往往看到休闲的这些于个人、群体皆有益的属性,强调休闲对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西南大学在读博士】
  【参考文献】
  [1] Chales K . Brightbill , The Challenge of Leisure , New Jersey : prentice · Hall , 1963 , p.4
  [2] Noel p. Gist and S. F. Feva , Urban Society , 5th ed , New York : Thomas Y .Crowell Company , 1964 , p.411
  [3]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I)[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87.
  [4] 查尔斯·K·布赖特比尔. 陈发兵,刘耳,蒋书婉译休闲教育的当代价值[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5
  [5] Pierce R (1980) . Dimensions of leisure III :Characterisrics. Journal of Leisure Resdarch 12:pp.273-284
  [6] Anthony Wylson,Design for leisure Entertainment , Boston : Butter Worth Inc . 1980 ,p.1
  [7] Richard Kraus,Recreation &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1997 ,p41
  [8] 张广瑞,宋瑞.关于休闲的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1,9:17-20
  [9] 马惠娣、刘耳.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J].新华文摘.2001,4:170-173
  [10] 胡大平.崇高的暧昧——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休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4.
  [11] 孙慧君.休闲与积极情绪的产生[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8):78-81.
  [12] http://wiki/%E4%BC%91%E9%96%92,维基百科,2012-4-10 10:06
  [13][美]杰弗瑞·戈比著.康筝译.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8
  [14] 徐锦中.休闲文化的道德意蕴[J].道德与文明,2003(5):70-73
  [15]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论休闲的本质及其当代意义[D].2011
  [16] n,, f,on. Leisure and Life Satisfaetion Foundation PersPeetives[M] .Chieago:Brownand Benehmark,
  [17] 克里斯多弗·R·埃廷顿等著.杜永明译.休闲与生活满意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7
  [18] 董学文,江溶.当代世界美学艺术学辞典[Z].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27-28
  [19] 顾建华,张占国.美学与美育辞典[Z].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404
  [20] 凌晨光.艺术教育与审美经验的培养[J].天津社会科学,2007(2):111-115
  [21] 赵伶俐.人格与审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01
  [22] 朱立元,邱明正,陈超南,王振复.美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56
  [23] 姚文放.审美概念的分析[J].求是学刊,2008(1):96-102
  [24] 凌晨光.艺术教育与审美经验的培养[J].天津社会科学,2007(2):111-115 休闲,自古就是人们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meixue/8261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