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美学 > 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美的论文_美术论文_中国论

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美的论文_美术论文_中国论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美学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世界美术领域里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中国画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观点进行创作绘画而成的。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明暗光线,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中国画是运用绢和宣纸作画,特别是生宣纸的渗性,更加发挥了特有的笔趣和墨彩。在用墨方面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自由挥洒,酣畅淋漓;用笔方面,使用毛笔的尖锥,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无穷变化,奇妙的效果,以表现物体的质感;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末,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意境方面追求自然、含蓄、深沉,朴素淡雅的画面配以中国书法,题诗落款,再押署印章,彰显出中国画的特点,“诗、书、画、印”的结合完美构成。
  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融多种艺术为一体,相互辉映。其相互结合是中国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文人画家登上画坛后才具有的现象。当绘画还是工匠们的专职时,诗书画印是独立的。东汉至北朝,虽有蔡邑、顾恺之这样的文人画家,但并无诗书画印结合的作品。唐朝、五代的文人画家虽多,也没有诗书画印结合的实例。北宋后期,许多文人画家活跃画坛,如苏轼、文同、王晋卿、米芾等,倡导诗书画印结合,并且身体力行,为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奠定了基础。到元代迅速发展,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为画家们普遍采用,乃至明清两代,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日臻完美。以下笔者谈谈诗书画印如何在国画中的结合。
  
  一、诗画结合
  
  诗画结合包含着两层意义:一是画本身没有题款,但充满诗意,可谓诗画意境结合;二是画上题诗书款,诗画相配,相得益彰。诗画作为两门艺术,各有其长短。“画”表现事物比较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选取瞬间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同,它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容量比较大。二者的结合,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空间拉长,容量立刻膨胀开来。绘画史称唐代王维是诗画结合的创始人,他说自己是“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苏轼说:“味摩诘(王维字)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词客”和“画师”合为一体的人。在苏东坡的赞赏之下,王维被视作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
  五代两宋画家多数不在画上题诗书款,偶或有之,亦在石隙树缝间,以防损伤画面,破坏画面构图。李公麟善诗书,但画面极少题诗书款。唯苏东坡习惯用大行楷题款,或跋语三五行,书画一体。李唐、马远、李嵩、夏珪、梁楷诸名家在画上则无题诗,只有在边角不起眼处签署姓名年月而已。元代开始,每画必题诗书款,明清则更甚。故宋苏轼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元人对诗画关系认识更深入一步,杨维桢云:“东坡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盖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纳山川草木之秀,描写于有声者,非画乎?览山川草木之秀,叙述之无声者,非诗乎?故能诗者必知画,由其道无二致也。”(《东维子集》卷十一)。
  诗画的结合,相互生辉,如宋朝马远的《雪图》,画的是雪后大地批上了银装,明月寥廓,万籁寂静,一行征鸿,几声橹响,上下呼应,蕴含着无限的诗情,可谓画中有诗。如古人的咏雪诗:“轻轻压叠向风加,襟袖谁能认六葩。高岫人迷千尺布,平林天与一般花。横空络绎云遗屑,扑浪翩翻蝶寄槎。公子樽前流远思,不知何处客程赊。”这首诗把漫天大雪,雪后难行写得有声有色,用现实形象加以夸张地描写,诗歌可以得心应手,绘画却难以描绘。
  画上题诗书款,还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幅精美的山水画或花鸟画,让人较难猜透作者的心思或想表达的意境,但通过画上的题诗书款,人们就易领会作者的意图。宋徽宗赵佶的绘画尤其是花鸟画作品,经常有御制诗题、款识、签押、印章。诗词一般题在属于精工富丽一路的画作上,如《芙蓉锦鸡图》轴,左下角秋菊一丛,稍上斜偃芙蓉一株,花鸟锦鸡依枝,回首仰望右上角翩翩戏飞的双蝶,顺着锦鸡的目光,导向右边空白处的诗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翳。”全图开合有序,诗弥补了画未尽之意,画因诗更显圆满。这首诗题,实际上已巧妙地成了画面构图的一部分,从中可以见出赵佶对诗画合一的大胆尝试和显著成就。画上的题字和签名一般都是用他特有的“瘦金体”,秀劲的字体和工丽的画面,相映成趣。从而使北宋末年的绘画走向一个注重画外情韵的表现途径。

  有的画中题诗书款,意在阐明画理,帮助读者理解画家的艺术风格,如元代画家倪瓒,为张以中画竹,画上题曰: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了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茂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清阁集》)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燮(郑板桥)为竹石画作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题诗书款更强调了画中意境,体现了画家的思想境界。
  
  二、书画的结合
  
  中国画的“书”(指书法)与“画”由于工具相同,操作时又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二者早已结下不解之缘。书画的结合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画家本人兼长书法,作画时常常以书入画;二是以书题诗写款在画面上,与画面构图协调。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首倡“书画同体”“用笔同法”,书画均起源于象形,“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他根据书画家用笔有共同之处,说明书画同法,后代的文人对张氏的理论,异口赞服。元代画家更强调画中的书法趣味,杨维桢说:“书与画一耳,士大夫工画必攻书,其画法必书法所在。”(《东维子集》卷十一)。
  书与画在某些方面是有相通之处,但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各有不可替代的某些特点。绘画是以塑造完美的造型艺术为主,充实画面内容为首任,书法则以其特有的风格,作为补充画面的不足之处,使一幅国画作品更加完美。
  
  三、印的结合
  
  印最初只是信物,北宋以前的画家作画很少押印,一般只押鉴定人、收藏家的印记,这些印记并非画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至元代时期,水墨画占压倒优势,朱文印章已不仅仅是信物标记,而成为画家们作画时不可缺少的构图需求,并对画面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有的印文本身就有含意。如王冕在画上押署“文王子孙”印章,赵孟頫常在画上押署“赵氏子孙”印章。明清两代制印技术大发展,画家对押署印章部位、大小及印文内容和印章本身的艺术形式都很讲究。画家根据画面内容、风格的需要,押署形状大小不一的印章,使画面构图更加完整,更加提高了观赏价值。如文征明《清秋访友图》,系青绿山水图,画面以石绿、花青染树,以淡墨、花青、赭石晕染山峦,山涧水流清澈,在这古朴雅静的环境中,好友二人在岩石旁青草坪上赋诗闲聊,其中红衣白裳,格外显目,但以画面设色构图看,“万绿丛中一点红”有点孤立。画家在画面右角题款处押署“征明”一方朱印,使画面顿时生辉,与人物的红衣裳相互呼应。
  依画面构图所需,押署印章也各有不同。以表达不同的画面,体现画家的风格,可选用不同的押印。印章有各种不同的造型,不规则的大小,内容上也形形色色,有姓氏章、名字章、压角章、闲章等,均由画家根据自己画面所需,配上相关内容的印章,充实画面内容,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就是押署印章的妙处。
  诗书画印的结合,需要画家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诗如此,作画亦然。一幅好画,配上相应的诗,又以画风所需的书体写之,洋洋洒洒,双璧弥合,再押署适应的印章,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增加美感,丰富内容,在中国画的结合中,创作出完美的艺术形式。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meixue/8347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