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美学 > 浅《三个女人》的绘画因子的论文_美术论文_中国

浅《三个女人》的绘画因子的论文_美术论文_中国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美学


论文摘要:文章探索了后印象派绘画技巧在《三个女人》中的运用,以及这些技巧的运用给文字表达和篇章构思带来的独特审美效果。斯泰因将《三个女人》置于写作的平面上,像画家驾驭画笔那样驾驭文字,利用简化法,重复法和渗透法画出一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卑微而无望的人生。
   
  
  格特鲁德·斯泰因(1874-1946),美国闻名女作家,于1903年旅居巴黎,期间深受当时巴黎文学界、艺术界人士的影响,而后有意识地将后印象派的绘画技巧大胆糅合并巧妙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用独树一帜的语言画出立体主义的文字画像,形成了独特的文体和新的语言美学,因而成为20世纪文学大师之一。《三个女人》(1909)是体现斯泰因把后印象派绘画技巧融入创作中的初始之作。它由三个故事(“好安娜”、“温柔的丽娜”、“梅兰克莎”)组成,描述了两个德国移民女佣(安娜和丽娜)和一个黑人姑娘(梅兰克莎)的日常生活。从画商沃拉德手中购买了塞尚的《拿扇子的塞尚夫人》后,斯泰因对这幅画“仔细揣摩,受到启迪而写出了《三个女人》”。本文探索了后印象派绘画技巧在《三个女人》中的运用,以及这些因子的运用给文字表达和篇章构思带来的独特审美效果。斯泰因打破了2000多年以来形成的文学传统,即不再以情节为骨架来编织小说,而是利用后印象派绘画技巧将《三个女人》置于写作的平面上,像画家驾驭画笔那样驾驭文字,利用简化法,重复法和渗透法画出一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卑微而无望的人生。
  
  一、简化法
  
  塞尚主张呈现主观化了的自然,而不是惟妙惟肖地去描摹自然,提倡运用简化法来处理题材,即运用球体、圆柱体和圆锥体这种几何体变形来处理自然,他认为这些更能显示大自然内部的结构,呈现大自然的本质。斯泰因在文学中使用这种简化法,如同举起一把利斧一样砍去累赘的枝蔓来凸显主杆,使蕴藏在纷纷绕绕,复杂的生活里的本质显露出来。
  在对地点环境的描写中,斯泰因并没有具体叙述,而是抓住事物的最本质特征。如对桥头镇房子的描写缪缪几笔,然而这几笔却统领着三个故事,呈现出一个一成不变、单调、沉闷的生活环境。“安娜为马蒂尔达小姐掌管着一幢小房子。这是一幢很有趣的小房子,整排房子都是一个式样,就像孩子推倒的一排多米诺骨牌那样紧挨在一起。这些房子都是沿街造起的。小街到了这儿就顺着一个陡峭的丘岗而下。这些有趣的小房子,都是两层楼,红砖墙面,长长的白色台阶。”这些简化描写呈现出小镇古板,陈旧和摇摇欲坠的状态,为三个女主人公的悲剧铺垫了背景。
  在三个故事中,时间记载模糊。这种时间的描述不仅符合斯泰因的创作观摘要:“从一代人到另一代人,事情并没有任何变化。变化的只是人们的看法。”而且非常贴近故事人物的身份,深入事物的中心。安娜,梅兰克莎,丽娜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在没有希望的生活里既没有重大事件发生,也没有非凡意义的日子,所以无法用时间来记载。即使丽娜有一个星期二去憧憬,可是到了这天,新郎却逃跑了,带给丽娜的不是做新娘的幸福,而是被抛弃的耻辱和痛苦。
  抹去事物的物理时间,没有过去和将来,只有漫延的心理时间——“现在”。“现在”才是生活中重要的时刻。正如斯泰因在《美国演讲》中提到的那样摘要:“绝对现实的现在”。这种“现在”超越了物理时间的限制,探索的是事物的本质,无论何时何地都让人感到艺术的真实,引起读者的共鸣。没有时间的干扰,读者阅读时思维就没被打断,完全走进小说的世界里,体验着“绵延的现在”。和小说人物融为一体,感受到主人公悲哀、无可奈何的心理。安娜不停地忙碌,但是一切并没有因为她的努力而变好,梅兰克莎一次次寻觅安宁生活,可是一次次陷入困难中,丽娜和世无争,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生活不断地摧残着她。
  在传统小说中,情节一直是体现作品魅力的重要因素,而斯泰因却简化了情节,运用后印象派绘画技巧中的重复法,渗透法等来组织材料,极好地体现了作品的主题。

二、重复法
  
  后印象派绘画是从不同位置、不同的时间里观察事物,空间的变换和时间的转移都纳入了。比如塞尚在绘画时摘要:“他一方面用粗重的线条来凝定物象,另一方面用很多重复、折叠、断续的线条来概括物象的轮廓,这些开放的线条,易于形成没有限制的统一空间,暗示着时间的推移和物体状态的变化”。斯泰因在创作中运用重复的手法,反复描摹,从多个角度来揭示事物本质。在《软纽扣》中,斯泰因反复谈到摘要:“重复总是属于所有活着的人,所有的存在总是在重复,倾听重复愈来愈给我带来完整的理解。”重复是斯泰因去感受世界,抓住事物本质的方法。倾听重复以获得完整的理解,这样就超越了客观肤浅的现象或者主观冲动的情感,获得跨越时空的永恒一本质。
  评论家一般都认为三个故事中第二篇“梅兰克莎”故事新奇而迷人,而另两篇就平平了。笔者并不这么认为,在这里,斯泰因运用后印象派绘画中的重复法来构思整个作品,次序的明确性一开始就已经存在于作者的心里。三个故事恰如后印象派画家在不同的时间段里观察事物、构思作品的三个角度,再现斯泰因的生活观,即生活既变又不变,是不断的重复这一实质。“好安娜”、“梅兰克莎”,“温柔的莉娜”恰如小说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尾,因此,篇幅的长短不同,“好安娜”的文本是81页,“梅兰克莎”长达164页,而“温柔的丽娜”只有44页。叙述技巧也不同,安娜努力地生活(发展),因此对安娜的生活片断描写得具体而真实;梅兰克莎对目前状况进行反抗,并且积极探索生活(发展,高潮),人物的内心斗争比较激烈,因此作者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丽娜麻木、被动地过着每一天(结尾),因此描写的事件和人都不令人感喜好,以揭示丽娜那几乎枯萎的状态。三个主人公对待生活的不同方式和态度恰如作者观察事物的三个角度。虽然描写事物的角度不同,但是本质却一样摘要:她们都生活在底层、都以爱对待生活也渴望着爱,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而且富有意味的是她们并不是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以无法选择的生病或难产在人生旅途上画上句号,让人无可奈何。正如作品的序言摘要:“我是个不幸的人,可这并不是我之过,也不是命之桀。”这种构思更加深了幻灭感,增强了震撼力,使下层女性生活的艰难性得到淋漓至尽的渲染。
  整个作品的构思借用了重复法,三个故事的组织同样也采用了重复法。重复贯穿始终,但是重复的方式又有不同。在“好安娜”和“温柔的莉娜”中,注重的是生活细节的重复,人物和主题就在这些重复中浮出画面。例如在“好安娜”中,安娜忠心照料主人,却不得不几易其主;她不停借钱给别人,但是一切并没因安娜的付出而好转,她以满腔的爱去爱世人甚至一条狗,但失望、伤害、痛苦不断渗进她的心
  田。安娜的人生就是一个个失败的画面的延续,从侧面反映出人世的虚伪,人性的丧失。布满爱心的安娜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虽生犹死。在“梅兰克莎”中,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认为人物的心理是个“不可分割的流动”,是“绵延的现在时”,正如光线的瞬间变化。斯泰因运用重复的手法把人物内心反反复复、举棋不定的矛盾心理凝定在“绵延的现在”。这不断的重复使读者在阅读时只能逐字逐句地去看,阻碍作者的视觉跳跃,从而切身感受人物无休无止的矛盾心理。例如,杰夫刚刚确定双方的爱意,然而在卿卿我我一番后,又陷入了痛苦状态,向梅兰克莎表白内心的苦恼。这段内心独自长达两页多,然而就是重复一个话题,他们的爱是什么样的方式以及该用何种方式来对待爱。这些反复的,曲折迂回的表白揭示了杰夫在面对梅兰克莎的爱时茫然,无所适从的心理。在《三个女人》中,细节不断地重复出现,同时词句也不断地重复。这些无尽的重复形成了一种压抑的、几乎让人窒息的气氛。例如在“好安娜”结尾中,“安娜的努力永远没有个尽头,她越来越疲累,越来越苍黄,脸越来越瘦,越憔悴,越焦虑。”作者对安娜的劳累衰老并没有详尽的描写,只是用“越来越”、“越”来修饰这几个形容词。然而正是这几个词的重复使用(从越来越到越),使简单的字面形成一种逐渐紧致的网,形成密不透风的压抑,生动地刻画出安娜身心俱疲的状态。
  
  三、渗透法
  
  在《三个女人》中,生活的瞬间片断交叉出现,让读者感到没有主次,没有轻重。初读时因为其无情节而觉得千头万绪难以理清,似是而非,枯燥乏味。然而这些材料并不是像一盘散沙一样堆砌在一起。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后印象派绘画技巧中的渗透法,使表面上相互独立的细节相互关联。后印象派大师在色彩的运用上讲究色和色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一种色彩都是另一种色彩的派生,它们之间彼此烘托,并且随着颜色的变化,色彩将产生一种使画具有整体性的新的配合。《三个女人》中,表面上互不相干的事件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如梅兰克莎这个故事,梅兰克莎父亲以暴行干涉未成年的梅兰克莎和马夫约翰交往这一事件似乎和梅兰克莎的恋爱没什么关系。其实这个事件给梅兰克莎今后的恋爱带来了阴影,因此,爱情失败也是必然的事。正是父亲的粗暴掐断了梅兰克莎了解女人力量的途征,让她无所适从,只能靠游荡去获取学问,然而到了学问的边缘,她又犹豫起来,最终总是逃走。这种矛盾的心理导致了和杰夫交往的矛盾状态,使杰夫有时觉得了解梅兰克莎,有时又觉得很生疏,最终和梅兰克莎分道扬镳。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没有绘画因子,就没有《三个女人》的精美之处。这种精美就如一壶绵香醇厚的老酒,怎么品尝也不够。读《三个女人》不能浅尝辄止,也不能采取囫囵吞枣的方式,更不能抱着猎奇心理。读它就如欣赏一幅画一样,需要耐心潜读,慢慢研磨,然后才能品出其中一缕芳香,悟出一丝韵味。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meixue/8349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