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美学 > 从“言不尽意”到“无言之美”——论析《周易

从“言不尽意”到“无言之美”——论析《周易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美学


论文关键词:用易;审美;言;象;意
  论文摘要:中国美学讲究深刺地体味事物内在意蕴和作者内心情意,强调“意”,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模仿说根本不同。中国美学的这一审美观念早在《周易》中就已萌芽。本文从历时的角度,于“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无言之美”三方面论述了这一美学观念的产生厦发展演变,探讨了其基本内涵厦对后世艺术作品审美追求的影响。

与西方上古时期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史学、科学、文学、美学等就已界限分明不同,我国上古时期由于民族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不同,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却往往混杂交织在一起,很难“径渭分明”,《周易》可谓一个典型。《周易》初系卜盆之书,但后人多“取其义不取其占”,把它作为一部哲学著作,而“《周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周易·系辞》),同时又包含了其他诸多学科的内容。朱熹曾非常感叹地说:“至哉,易乎!其道之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周易本义·序》)《易》无所不包,当然也包含着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活动。鲁迅先生就曾指出倘要弄中国上古文学史,还得看《易经》。郭沫若也提倡“从《易经》中寻出当时的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由此看来,《周易》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识,并揭示出不少审美规律。因限于篇幅,我们只能“弱水三千,取一飘饮”而已。
一、官不尽意
中国美学讲究深刻地体味事物内在意蕴和作者内心的情感,强调“意”,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模仿说根本不同。wWW.lw881.com中国古典美学的这一审美观念,早在《周易》中就已萌芽。《周易·系辞》说:“书不言尽,言不尽意。”这一命题的提出,说明我们的先人已经开始正视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态势的矛盾。《论语》中孔子几次提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其言也切”。这一方面的确说明“言意”矛盾的事实,承认有些内心体验、奥妙的感悟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另一方面也是孔子为避免馗尬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技巧。在先秦诸子中,真正提出“言意”问题,并对“意”与“言”的内涵与作用深人阐释的是庄子。《庄子·秋水》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似乎道中了“言不尽意”的实质,但郭象注日:“唯无而已,何精粗之有哉。”由此观之,庄子辨言、意,最后归结为虚无。《周易》则持两可之说,《周易·系辞》说:“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孔颖达《正义》云:“虽书不尽言,系辞可以尽其言也。”照孔颖达的解释,首先承认“言不尽意”,但认为卦、艾辞例外,可以“立象以尽意。”同样,作为哲学家与美学家的庄子对于“言不尽意”还有更精辟的论述,在《外物》篇结尾写道:“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继承庄子这种观点并加以发挥的是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哲学家王弼,他竭力论证“言不尽意”而“象”能尽意,提出了著名的“得意忘象”说。他在《周易略例·明象》章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已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王弼并没有从“象可言意”本身出发来证明“象”能举“理之微”,而是另辟蹊径,调换一个方位(这也是《周易》变通精神的体现),从接收的方向,强调接收者的主观能动性。只要接收者善于“寻言”而后“忘言”(不受语言所限),“寻象”而后“忘象”(不受具象或意象所限),“象外之意”就不会蕴而不出,就可以心领神会。为什么要强调两个“忘”呢?原来是立“象”立“言”者只是将“象”与“言”当作两个载体,“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同上书)也就是说圣人的本意就在言外、象外,“象”只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言”只是构建“象”的部件。因此,当你要得“象”而悟得形象意象之妙时,不能将注意力留连于言辞之文采及字面意义,不然就可能忽视“象”的代指或象征意义的完整性,只有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忘记了“言”的存在(是一种无意识的否定),才得以感受到“象”的完整组合和映现。进而要得“意”而悟得“象外”之意时,注意力必须又一次转移,不因“象”的外观之状而忘却了探获、了悟“象内”、“象外”所蕴含的精旨妙义,忽略了“象”所举的“理之微”,只有再一次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忘记了一象”的存在(又是无意识的否定),才能获得整体的意蕴。这样,就以“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而正确理解和把握了“圣人立象以尽意”。
如果从哲学立场来看,王弼的两“忘”说只能使哲理的表述更为含糊乃至多义化。但是,我们如果调换一下方向,从哲学转向文学、美学,就会惊奇地发现其特有的价值。“言”、“象”、“意”,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三者不可缺一。就内容与形式分,“言”是“象”存在的形式,“象”既作为“言”的内容,又作为文学家用以传导“意”的更为直接地进行审美把握的形式。就文学创作的程序而言,“意”在笔先,“意”是作家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之后产生的思想感情,于是就有“象生于意”;该用怎样的言辞将“象”描绘出来,于是又有“言生于象”,也就是从内容生出形式,从不同层次的内容生出不同层次的形式。就审美鉴赏而言,则是一个逆向运动,“寻言以观象”而后“寻象以观意”,从形式而及内容,从不同层次的形式而及不同层次的内容。
文学的表现与哲学论述不同,文学家的“意”,情感性内涵愈丰富、愈热烈,欲借助形象来表现的欲望就愈强烈。当一个作家“神思方远,万涂竞荫”(《文心雕龙·神思》)时,即创造性思维勃发之时,他往往会感到情意无限而言辞笨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同上文)。至此,兮言不尽意”移居文学领域而成为一种审美追求。而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往往从“不尽意”之“言”人手,追求其“象外之意”,从而获得一种审美享受。
  二、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周易》的启迪下,中国历史上对艺术作品(当然包括文学作品)的品评,都强调其妙处尽在不言中,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对作品的要求讲求含蓄。刘怒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辞生互体,有似艾变。言之秀矣,万虑一交。动心惊耳,逸响笙饱o"(《文心雕龙·隐秀》)“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文心雕龙·神思》)这是说在对事物极深研几的基础上,要做到意在言外,理寓其中,从而感人肺腑。“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文心雕龙·熔裁》)“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隐以复意为工。……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象旁通,伏采潜发,譬交象之变互体,川读之蕴珠玉也。”(《文心雕龙·隐秀》)此处的“意”,完全成了作家审美处理的对象,已再不是“言”可尽或不可尽的一个客观存在。作家可以用字操纵它或显或隐,或明朗或含蓄,“字去意留”、“复意为工”、“义生文外”,是对“言不尽意”的发挥和超越,“意”成了作家可以主观把握和调度的对象。彻底地完成“意”在文学领域的转化并促成其飞跃的,应推钟嵘。他在《诗品》中论及诗的审美本质“吟咏情性”及诗的思想内容时,提出“文已尽而意有余”的美学命题。这便成为钟嵘《诗品》品评汉魏以来五言诗最高的审美标准,与“滋味说”相互为用,评《古诗》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评阮籍《咏怀诗》是“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方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等等。“意”的审美状态有“远”、“清”、“放”、“深”等。“文已尽而意有余”,比建安七子中刘祯所说作诗文“使其辞已尽而势有余”,比刘招所说的“复意”和“义生文外”等更为明白。将它与《周易》“言不尽意”相比较,便能彻然颖悟:“言不尽意”说的是有限之言难以尽传无限之意,言者有一种陷于被动境地、欲言而难言的局促;“文已尽而意有余”(后人或云“言有尽而意无穷”),却说的是“言”者“意”不尽言,主动把握能言、该言的限度而给读者留下自由想象、自由发挥的空间(后人所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是也),言者从被动转为主动,从审美的局促转为审美的自由,从“言”所尽处拓展出情意悠悠之广宇(即“情寄八方之表”)。后来的艺术家由此而启发,努力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姜夔说“语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袁中道说“天下之文莫妙于言有尽而意无穷。欧阳修对此曾作了精辟的阐释,他认为对这句话不能片面的理解,书不尽言,在于言简意赅;言不尽意,在于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书不尽言之烦,而尽其要;言不尽意之委曲,而尽其理。”(《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一百三十《系辞说))叶燮也说“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原诗))这是要求由表及里,对于那不容易说清楚的道理,不容易表述的事物,要蕴含在作品之中,从艺术作品中深刻地领会它的内涵。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文心雕龙·神思))这是说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必须把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敲为一体,由事物感动、激发人的情感。所谓物色动而心亦摇,主观心态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情以物迁”,体现了《易》“以类万物之情”的精神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因此中国的艺术创作非常强调一个“情”字,通过诗词、歌赋、绘画、戏曲,以至于书法等形式表达作者的主观审美感受。并且强调作者的“情”贵隐而不贵好,所以魏泰说:“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祥,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见于词,此所以人人深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感动人心,与作者产生共鸣。在绘画艺术方面要求“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陈郁《藏一话腆))这是说艺术不仅仅是追求形似,艺术不是镜子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外貌,而是要求其深刻的内涵(即“意”)。艺术创作要通过“形”(“象”)来写“神”(“意”),乃至忘却“形”(即不受“形”的局束),只有这样才能得其“神”(“意”)。形神兼备,自然得体即是有意境(或称境界)。对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即是要求作品自然得体,深人描写对象的内涵,由此而感动读者。如何达到意境?他指出“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则把对象描绘得自然而有生气;出乎其外,即以审美主体的情感来裁剪客观对象而触人作者的主观精神。因此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所以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言近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成为品评艺术作品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艺术家所追求的一种审美境界。

  三、无言之美
明确提出“无言之美”这一美学命题的是我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他在1924年发表的《无言之美》中说:“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他提出“无言之美”,用以表述“意”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所能出现的最高层次的审美形态与审美境界。在先秦诸子中,孔子、老子、庄子都已有“不言”、“无言”之说,但多是因“言不尽意”而实行的一种策略。但《庄子·知北游》中有几句话,与“美”联系起来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即是说,世界上有“无言”之“大美”存在。庄子这一美学观经过魏晋玄学家的演绎,最后被文学家们完整的接收过来。由南朝而唐宋,由于诗人和诗论家,受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之启迪,加之已有禅宗哲学、美学思想的输人发展,更渲染了“无言”之美的魅力,使之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和审美追求。例如:
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唐·皎然《诗式》)
诗者,其文章之效那?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唐·刘禹锡《釜氏武陵集纪》)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苦不堪忧。(唐·司空图(诗品·含蓄》)
诗者,吟泳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过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言有尽而意无穷。(宋·严羽《沦浪诗话》)
人情物态不可言者最多,必尽言之则侄矣。……诗不患无言,而患言之尽。(明·陆时雍《诗镜总论》)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臾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此诗之所以贵情思而轻事实也。(明·李东明《麓堂诗话》)
文学本是语言的艺术,诗又是语言艺术的最高样式,为什么其最高的美学境界又在于“无言”呢?这是中国古代一个具有辩证意识的美学命题。
任何一首诗,诗人的情意是作品的精神主体,语言文字是物质载体,没有载体,情意就不能输出,从这个意义上讲,“有言”是绝对的。至于“无言”,至少应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有的“意”不可用“言”尽行表达出来(诗人亦有意识的不尽行表达),只能让读者超越已有的文字去体味、探索而心领神会,文字之外的意蕴就在“无言”中获得。另一方面是诗人运用语言的技巧和功夫,他的语言最精练,表现能力最强,能用“三分之语”去创造了一个“用意十分”的情深意远的境界,其余“七分”被他省略了,寓“七分”于“无言”之中,这就是语言艺术功夫的高超显示。
“无言”相对于“有言”,进一步说,“不言”有赖于“善言”,老子早有“善言无瑕滴”(《老子·二十七章》)。文学家也有“善言”说,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象显然,生韵流动矣。”诗人“善言”的表现,那就是善于做到“言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意”,通向“无言之美”的幽径皆在于此。陆时雍首先还是强调诗人必须精心酌选富于暗示性和启示性的语言,才能做到“欲露还藏”不现形迹;对物象的描写必须运用富有色彩的、动态感和表现力强的语言,才能做到“略加点缀”而一“真象显然”。由此可断:“有言”的表现力越高,成了真正的善言,“无言之美”才能愈高的显现。“有言”的表现力愈差,“无言之美”就会遭到窒息。“无言”以“有言”为依据而得以超越空间与时间;“有言”凭“无言”的拓展而得以显示自身的魅力和能量。
从鉴赏美学的方向考察,“无言之美”在鉴赏者的审美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心理辩证过程。上文言及王弼的两“忘”之论,“存言者非得象者也”,要得“象”必须否定“言”的存在;“存象者,非得意也”,要得“意”必须忘记或否定“象”的存在。这两次否定,完全适应于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鉴赏。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一个人要证明自己有鉴赏力,“关键是系于我自己心里从这一表象看出什么来,而不是系于这事物的存在。……人必须完全不对事物的存在有偏爱,而是在这方面纯然淡漠,以便欣赏中能够做个评判者。”(英·鲍桑葵《美学史》第十章)我们在鉴赏实践中所获得的审美经验确亦如此,当你审视一件作品时,如果将审美注意集中于言辞之美,就有可能忽略“象内”“象外”的精旨妙义‘忽略深邃广远的意境之美,就会犯“买犊还珠”的错误。故而,在审美鉴赏时,必须否定美赖以传导表现的美的符号,才能无牵无挂、不受任何外在之物干扰而获取美的内涵,否定愈彻底,获取的实现愈充分。一个鉴赏者在一系列的审美活动中最后获取了“无言之美”,他也随之进人了心灵自由、审美自由的无限愉悦的境界。
唐宋及其以后众多的诗人、诗论家之所以都以不同的表达方式祟尚“无言之美”,是因为他们已经具有了彻底回到诗的“吟咏情性”的本位上的创作意识,较为彻底的排除了任何理念对于诗的有形的干扰,摒弃“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非诗倾向。“不睹文字”是求情性自然的流露,“不落言荃”是否定诗中说理和议论文字。诚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在一切方面都要把我们带到一个不同于日常生活、宗教观念和行动乃至科学思考的崭新领域,所以诗不仅一方面要防止表现方式降落到平凡狠琐的散文领域,另一方面要避免可以破坏形象鲜明的、凭知解力的生硬割裂和联系,以及下判断作结论之类的哲学形式,因为这类形式会立即把我们从想象的领域搬到另一领域去。一位优秀的诗人,他善于将自己在客观事物面前所颖悟的“理”,融于客观事物所激发的“情”,即理念的物化、情感化,这样,理念的消融反而会加深情感的意蕴。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诗论家发明了许多属于“无言之美”的美学观念,如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与李生论诗书》)、“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浦书》)、“神而不知,知而难状”(《诗赋赞》)等。在《诗品》中更有不少关于“有言”与“无言”辨证关系的妙解。如果说,司空图是含蓄而委婉的排除了“理过其辞”对诗的干扰,那么,严羽则是真率而激烈的反对宋人“尚理而病于意兴”的非诗化倾向,揭露“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至“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等种种创作劣迹,那不但是“有言”而且言之累赘而成灾,兴味索然。严羽要求诗“不涉理路,不落言荃”,做到“辞理意兴无迹可求”,以“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意象,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周易》是中国古典美学思维的基石,后世许多美学思想都可以从中找到渊源;它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特点和艺术创作的中国特色,对《周易》美学思想的探索研究,对于继承发扬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和艺术风格、审美思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meixue/8478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