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美学 > 《暮光之城》系列影片的后现代美学特征解读

《暮光之城》系列影片的后现代美学特征解读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美学


《暮光之城》系列影片的后现代美学特征解读

 由美国女作家斯蒂芬妮• 梅尔(stephanie meyer)创作的畅销系列小说《暮光之城》共四部,《暮色》《新月》《月食》《破晓》,在全球销量突破8 500万册,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破晓》将于2011年11月公映)也高居世界各大票房排行榜。影片除了以缠绵唯美的爱情作为“最强烈的情绪”外,还“融合了吸血鬼传说、狼人故事、校园生活、恐怖悬念、喜剧冒险等各种吸引眼球的元素”①。不夸张地讲,《暮光之城》系列影片继《哈利• 波特》之后再次在全世界掀起一股魔幻狂潮。影片的热映再度引发了学者们对原著的关注,他们纷纷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阐释,而这也恰恰体现了后现代视阈下文化研究方法的杂糅性。本文拟对《暮光之城》系列影片的后现代美学特征进行解读,旨在挖掘“暮色”现象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根源。
  一、影片内容介绍
  2008年由凯瑟琳•哈德威克执导的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暮色》在全球热映,以相对较小的投入赚得了3.8亿美元票房的大收益,制片商欣喜若狂,在制作成本不断追加的同时也以一年一部的速度相继推出了同名系列电影《新月》和《月食》,第四部《破晓》也将于2011年11月在北美公映。由于原著作者斯蒂芬妮•梅尔也部分地参与了电影剧本的改编,使得该系列影片极大地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和风格。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伊莎贝拉•斯旺的普通高中女生与一个叫爱德华•卡伦的吸血鬼相识、相爱并结合的故事。天生运动神经差、皮肤苍白的17岁少女贝拉搬到福克斯这个偏僻且终年阴雨的小镇后,结识了一个神秘的同班同学爱德华•卡伦。这位男同学来自一个“素食”的吸血鬼家族,贝拉身上特殊的香气时时引诱着他嗜血的本能。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爱德华深深地爱上了贝拉,为了爱情他拼命压抑自己的欲望,并且还要对抗其他同样想杀她的吸血鬼,想尽办法保护贝拉。最终,两人的爱情修成正果——不仅如爱德华所愿地步入了婚礼的殿堂,贝拉还为爱德华产下一女。除了这条爱情主线外,故事还穿插讲述了吸血鬼卡伦家族、狼人家族和volturi家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他们在权力和生存斗争中的生死角逐。
  二、《暮光之城》系列小说的后现代美学特征
  (一)大众化
  《暮光之城》系列影片通过比较简单通俗的视觉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段人鬼之恋。它不似早期的吸血鬼名篇《诺斯特费拉图——恐怖交响曲》那样恐怖,也不同于《夜访吸血鬼》那样深刻,引发人们对于生存意义的不断思考。无论是电影画面的颜色、剪辑等,还是叙事的风格都体现了作为美国文化标杆的好莱坞电影的商业化与通俗化的特点。这一特点与原著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因为原著作者斯蒂芬妮•梅尔部分地参与了电影剧本的改编,使得该系列影片极大地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和风格。《暮光之城》系列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几近口语。根据杨秀珍教授等人在《基于语料库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说词汇特点初探》一文中所做的统计,小说中词长3个字母的单词占比例的20.03%,词长为4个字母的单词次之,占比例的19.07%;词汇密度是54.35%,这表明小说口语化特征明显,句子简短,叙事简洁、平实,可读性强。
  实际上,无论是影片还是小说,通俗的语言体现出的都是以电影为代表的视觉文化大众化的趋势。根据美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文论家杰姆逊提出的观点,“后现代主义文化表现为空前的文化扩张,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俗文学的界限基本消失”②。在全球经济的冲击下,文学也从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挣脱出来,彻底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将自己并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小说中对性与欲论文联盟http://望的描写经过电影的立体化、视觉化转换之后变得更具冲击力,猛烈地撼动着观众的每一根神经。追根溯源,这是由于以传统的精英文学讲究的是思想的深度,对逻辑性、思想性、艺术性、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要求都使文学的消费是排斥大众的。相反,影视文化的平面性、无深度性、参与互动性的特点使它更加贴近大众,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由此不难看出,通俗化折射出来的是后现代语境下以影视为主的视觉文化对排斥大众的传统精英文化的话语权的颠覆,其实质是后现代艺术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共谋。
  (二)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多元性,《暮光之城》系列影片恰恰在多个层面体现了这一特点,具体说就是在题材上的杂糅,在主题上的延异。
  首先,这部系列影片的多元性体现在影片的类型上。影片热映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在题材上将校园生活、吸血鬼、狼人、恐怖悬念、喜剧冒险等多种流行元素整合在一起,充分实现了文学性与商业性的有机结合。影片以美国高中校园为背景,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段“人鬼之恋”。其实,这种吸血鬼题材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在电影史上,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最早的吸血鬼形象出现在1748年德国诗人奥森费尔德( heinrich august ossenfelder)的诗the vampire中;匈牙利导演卡罗里•拉塞(karolg lajthay)也于1921年首次拍摄了以吸血鬼为主角的名为《德库拉》(drakula)的电影。吸血鬼形象,因承载着各个时代的不同内涵而令人为之深深着迷,其银幕形象经久不衰。从这一点说,《暮光之城》系列影片也难脱俗套。略有不同的是,吸血鬼卡伦家族的银幕形象有别于传统,他们富有道德良知和正义感、充满怜悯与同情。这种另类创新体现了影片对人性与人际关系的反思,但也本质地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颠覆。与吸血鬼传奇同时铺陈开的还有狼人的故事。影片中雅各布的狼人身份之谜早在《暮色》中就随着贝拉的梦境渗透给了观众,又在随后的影片中由雅各布引出了整个有着狼人血统的印第安部落。吸血鬼家族与狼人家族的纠结,冰与火、死亡与生命的对抗也成为电影中一条暗含的线索。除此之外,影片在情节的设置上又融合了惊悚与冒险的元素,跌宕起伏、悬念丛生,使贝拉在追求真爱的同时经历了一次次冒险。多种类型的杂糅使得《暮光之城》系列影片不断地创造着票房奇迹。虽然影片在叙事上保留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特点,但题材上的拼贴与杂糅却明显地带有后现代特征。
  《暮光之城》系列小说的多元性还表现为对主题的延异。从主题上看,除了“爱情”这一永恒母题外,影片还涉及种族、女性、东方、话语权等一些具有明显后现代特征的主题,消解着西方传统文学中的逻格斯中心主义,典型地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平面化、碎片化的理论倾向。比如,贝拉不是一个头脑单纯、小鸟依人的高中小女生,她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在执著勇敢地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努力地实现着自身的作用与价值;雅各布是一个有着东方“他者”身份的狼人,在与情敌爱德华(白人)的竞争中争取着属于自己的权利,导演哈德威克在《暮色》中甚至有意借雅各布之口让“他者”发声;爱德华家族在与强大的volturi家族对抗时极力争取的是对话与被倾听的权利。这种多元边缘的特征源于后现代对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而这种去中心化的、瓦解总体性的特点无疑也为我们理解电影作品以及整个时代提供了无尽的可能性。

(三)内在性
  在伊哈布•哈桑看来,后现代特征有两个核心原则,即“不确定性”与“内在性”。“内在性则代表使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这意味着后现代主义不再具有超越性。……相反,它是对主体的内缩,是对环境、对现实、对创造的内在适应。后现代在琐屑的环境中沉醉于形而下的卑微愉悦之中。”③这种内在性特征也突出地体现在了《暮光之城》系列电影的叙事中。影片延续了小说内聚焦视角的叙事风格,大量使用女主人公贝拉的内心独白,一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现贝拉激烈的内心冲突与诗一般的少女情怀,而另一方面也模糊了自我与现实的关系,导致距离感的消失与主体间性的弥散。这种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间性的弥散从根本上解释了后工业化时代人与世界的关系。纵观《暮光之城》系列影片我们不难发现,贝拉不再对价值、真理、终极关怀等超越价值感兴趣,她的经历虽很离奇,但她关心的却仅限于身边平凡真实的人与事,关注的只是她的家庭与爱情;假以超现实的绚丽外衣,影片呈现给观者的其实是在不断建构与不断解构的后现代语境下精神超越性的丧失。
  三、结 语
  诚然,《暮光之城》系列影片还不能完全被归类为一部后现代主义作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具有后现代因素或特征。本文通过对影片大众化、多元性与内在性后现代美学特征的解读,剖析了影片背后深刻的文化根源。《暮光之城》系列影片在多个层面都有意或无意地迎合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符合后现代审美价值取向。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meixue/8494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