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世界哲学 > 试论康德“人是目的”命题中的为个体道德思想

试论康德“人是目的”命题中的为个体道德思想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世界哲学


[ 论文 关键词」康德 人是目的 为个体道德
[论文摘要」从康德“人是目的’,命题提出之前提、实质及其实现方式来看,其中内含着丰富的为个体道德思想。受道德起源之时为群体性特征以及康德等义务论思想影响,传统道德观念对“人是目的”进行了片面理解。其片面性在于把“人是目的”简单等同于“他人就是目的”,忽视或否定了“自己也是目的”;其错误在于把道德的全面为人性简单等同于道德的为群体性,忽视甚至否定了道德的为个体性。
自古以来,持道义论立场的传统道德观念一直把利他的、为群体的道德视为人类道德之正统,而“自利”的、为个体的行为往往得不到道德认可,甚至被视为不道德行为。康德作为道义论者之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 哲学 智慧与严密的思维逻辑,从通俗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与实践理性批判三个层次,全面论述了他的道德哲学。他提出的“人是目的”命题,被视为中西方伦 理学 界之经典。本文通过分析,首先指出康德“人是目的”命题中包含着丰富的为个体道德思想;随后分析了传统道德观念对康德“人是目的”命题作片面理解的原因;最后揭示了传统道德观念之片面性与错误性所在,指出了为个体道德同样具有道德性,符合道德全面为人之目的。
首先,本文就“人是目的”命题提出之前提、实质及其实现方式来分析该命题中的为个体道德思想。
  一、“人是目的”命题中的为个体道德思想
1.提出“人是目的”命题之前提—包括人在内的一切 自然 物都必须遵循之普遍自然 规律
康德指出:“你必须遵循那种你能同时也立志要它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而去行为”,这是康德著名道德律之“绝对命令”,并以自然规律—自在目的—自律意志三种变形形式进行逻辑之推演。从这个推演不难看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自然物都必须遵循之普遍自然规律是“人是目的”(自在目的)命题提出之前提。尽管只有到了“人是目的”阶段,人具有了理性,才能把人与其他自然物区分开来。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人也是自然物,不能忽视一个前提:一切自然物都必须遵循普遍之自然规律,即“你必须随时遵循一种可由你的意志变成为普遍的自然规律的准则而去行动。”既然自然规律是一切自然物都必须遵循之准则,那么人也就不能跳出此规律来谈道德,更不能脱离此规律来制定什么道德规范。其中,新陈代谢规律是一切生命体必须遵循的自然法则,人也不能违背。人为了保存自身生命延续,必须讲吃、穿、住、行,不可避免的带有生命自利的一面。因此,人必须把自己也当作目的,对自己也要善、要讲道德,即为个体道德同样具有道德性。
2.“人是目的”之实质—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都是目的
道德律之“绝对命令”的第二种变形形式是: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或工具。即“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必须服从这样的规律,无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很明显,“人是目的”命题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人是有理性的存在者;二是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把自己看作是目的;三是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他人也当作目的而不仅仅当作手段或工具。只有当人具有理性时,人才能在把自己当作目的时也把他人当作目的。诚然,理性对于人之所以为人(与其他自然物区分)至关重要,但理性针对“人是目的”命题而言,也只是个前提,而非实质。“人是目的”的实质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都是目的,也就是说,人在任何时候,不管作什么事,都必须把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人当作目的看待。这里要指出的是:并非要否定传统道德观念中关于强调“把他人当作目的看待”,而是要同时强调“自己也是目的”,对自己也应该善,这一点恰恰是被传统道德观念所忽视或否定了的。
3.“人是目的”实现之最佳方式—互利

“人是目的”的实质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都是目的。那么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我们怎样才能实现把双方甚至是多方都当作目的看待呢?这里牵涉到两个很关键的问题:一是如何协调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问题?二是如何协调道德双方或多方的利益关系问题?首先,关于如何协调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问题,早在康德那里,就已经得到解决.康德指出:“一切都是目的并且一切又相互地都是手段。”见,康德并没有人为的把目的与手段对立起来,而是用道德律之“绝对命令”的第三种变形形式,即目的中的自律意志来实现两者的统一。具体说,人是有理性的存在者,自己给自己立法,具有自由意志;康德并没有否定人可以利用他人(作为手段或工具),而是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为目的与手段。其次,关于如何协调道德双方或多方的利益关系问题,我国学者万俊人先生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动机和道德实践是丰富多样的。”‘互利’作为人类道德行为的基本动机,具有一种普遍而真实的道义约束力。互利虽然不是惟一性动机,甚至带有功利性一面,但却是社会绝大多数成员付诸道德实践之永恒动力。一般情况下,“互利”意味着“双赢”,“双赢”对每个个体而言,都是乐于认同与接受的。“互利的道德”本身就内涵了为个体的一面,因此,可以说,包括“为个体道德”在内的“互利的道德”,对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来说,具有道德认同感,并乐于付诸道德实践。互利也是“人是目的”实现的最佳方式,即推行包括“为个体道德”在内的“互利的道德”既能实现把自己当作目的看待,同时,也能实现把他人当作目的看待。目前,在市场 经济 条件下,也只有推行“互利”之原则,才能真正实现市场主体双方或多方之目的。从这种意义上说,互利不仅是“人是目的”实现的最佳方式,也是唯一方式。

二、传统道德观念对“人是目的”作片面理解之原因
传统道德观念之所以对“人是目的”进行片面理解,原因很多,在这里主要谈两个方面。首先,从道德的起源来看,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个体意识萌芽之时。当个体利益与群体整体利益发生分离、冲突时,“由于个体表现的任意性,如果没有‘为群体道德’的规范,各群体甚至人类整体就可能面临崩溃消亡的命运。所以,道德在起源之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性的确是为了群体的利益。”于是,持道义论的传统观念,就把道德起源之时的为群体性片面的理解为道德的全面为人性,“这在本质上就是用道德‘为群体夕的起源性表现遮蔽道德‘为个体’的后续性表现,用道德‘为人性’的一个阶段性表现否定其另一个阶段性表现。”从而在理解“人是目的”时,强调的是道德的为群体性、利他性,看到的是“应该把他人当作目的看待”,而忽视甚至否定了“自己也是目的”。
其次,对康德“行为要有道德价值,一定要为义务而行”命题的片面理解,也是传统道德观念对“人是目的”片面理解的原因。传统观念认为:道德行为一定要为义务而行,就等于说,一个人要讲道德,就必须有利于群体与他人,就必须付出。强调“把他人当作目的看待”,从而忽视了“自己同样也是目的”。在康德的道德 哲学 中,确实有过“道德出于义务,而非爱好”的思想。他指出:“例如,保存自己的生命是一种义务,但是由于人人都有这种爱好,而且在通常情况下,都专心于这代点,所以,人们对保存生命抱着‘小心保养的态度,并不是有真正的价值,而且他们的行为所遵守的准则,也不是出于义务心。如果有一个人由于灾难和绝望,使他对生活丧失了兴趣,他本来可以用死来解脱,可是只因由于义务感,使他尽力维持自己的生命,那么,他的行为的准则,就有真正的道德意义了。”可见,“义务”并不是一味的利他、付出,也具有自利的一面.就拿保存自己生命来说,不管自己在主观上是否出于“义务心或义务感”,但客观上都具有自利的一面;另外,康德还指出:“保障自己的幸福是一项义务,至少是间接的;因为对自己的状况不满意,许多渴望包括未实现的需要的驱使可能容易成为背离义务的极大诱惑。”显然,康德把保障自己的幸福作为一项义务,就等于承认为个体的“自利”行为同样有·道德价值、具有道德性。只有这样,我们对“人是目的”的理解才能不把“自己也是目的”排除在外。
结语
人和人类的解放事业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命题,马克思也“继承”了康德“人是目的”的思想。他认为, 历史 的主体不是游离于个人之外的主体,而是从事现实历史活动的个人。历史活动的价值目标也是人,是有个性的人。他说:“对于各个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这表明:作为有理性的人之所以要把他人当作目的看待,是因为其出发点是:人首先就认定了“自己就是目的”。只有以自己为出发点来谈“人是目的”,才能对其作全面理解,也才能真正领悟“人是目的”的实质。因此,马克思对康德“人是目的”思想不是简单继承,而是“扬弃”。在现实中,如果有人不从“自己就是目的”出发,甚至不把自己当人看,你还能想象他能够把别人当人看待吗?因此,传统道义论者在提到“人是目的”时,其片面性不在于强调“他人是目的”,而在于它把“人是目的”简单等同于“他人就是目的”,从而忽视或否定了“自己也是目的”;传统道德观念的错误不在于强调道德的为群体性或利他性,而在于它把道德的全面为人性简单等同于道德的为群体性,从而忽视甚至’否定了道德的为个体性。总之,在全球化条件下的当今社会,人的个体性将得到充分 发展 ,如果我们还将一味的沿袭这样的传统道德观念,那么,就会使得道德将永远停留在起源之时的为群体性状态,从而阻碍人类道德的发展与进步;同时,还会严重阻碍人的个体性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显而易见,这样的传统道德观念与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时代命题是格格不人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shijiezhexue/2841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