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世界哲学 > 东方管理哲学道与术及问题分析论文(共3篇)

东方管理哲学道与术及问题分析论文(共3篇)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世界哲学



     什么是东方管理哲学?管理哲学是很宏大的,是体现不出管理细节的,它是直面管理实践的,我们应该从哲学的角度展开对“管理之道”进行研究,这就是管理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意义。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东方管理哲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东方哲学管理的道与术


  西方的书教人以智慧,东方的书诲人以明德。明何德呢?物之理,人之情。不体物理,举足尽是危机,不察人情,一生俱是梦想。西方的管理艺术推崇的是科学,东方的管理注重的是人心。国学需要科学化,是借鉴科学的方法精神。忽视了国学的精神,忽视了传统的精髓,这样的管理文化做不到中和,没有中,就没有和,没有和,就不会平衡,无衡即无恒。东方管理要解决科学和文化的矛盾,它所推崇的管理价值是平衡。现代推崇的是科学精神,文化具有人文情怀;科学解决的是人脑问题,文化既可以解决人心深层的智慧;科学关注的是物,文化关注的是心;科学是外向的,文化是内向的;科学高扬的是工具理性,文化推崇的是价值理性;科学注重如何如改变企业,文化关心企业改变的方向,科学把社会看成一个物,要用力量来征服,文化将自然看成一个有生命,一个灵动变幻的实体,要用心去体悟;科学追求是剖析万物之理,文化追求是精神与天地往来。文化没有科学就少了逻辑,科学没有文化就会失去意味。东方文化发展至今的形式就是现代国学。中国文化,读的是境界,悟的是人生,洞察的是人心,感触的是社会,追求的精神与天地往来。


  中国文化是讲求道与术的文化,中国管理哲学也是道和术的结合。中国文化的道是和,是易,总的方法论是中。和,是宇宙万物衍生运行的自然规则,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要求。从先秦儒家的天地万物贵“中和”的思想,到当今时代“和谐社会”理念,无不渗透着以“和”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积极追求。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和”就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团队精神,通过加强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合作精神,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的团体,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及向心力。文化管理正是通过企业文化对这种团队精神的强化,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史伯曾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在企业管理中要注意区别“和”与“同”的概念。史伯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认为不同的事物互相结合才能产生百物,如果同上加同,不仅不能产生新的事物,而且世界的一切也就变得平淡无味,没有生气了。和是承认差别性的存在,每一人的存在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暗含人本管理理念。以民为本的思想与文化管理中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致的,它们都认为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东方文化管理中,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管理者通过对员工有效激励和潜力开发,实现员工人生价值和自我实现需要。现代企业发展主要是依靠人才聚集和人力资源开发,所以文化管理必须牢牢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的管理思想。


  易,一是变易,世间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二是简易,一阴一阳,对立统一,尽得风流;三是不易,世间事物错综复杂,要掌握不易,规律永远不变,物极必反,这是一切事物之规律。


  系统科学基本原理表明,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地功能,系统进化过程是系统基本要素(物质、信息和能量)追求动态平衡的过程。国学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儒道墨法都是子系统,都是要素。国学是各家互补互动的文化。这对当代的管理具有深层的启示。组织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组织是各种相互联系着的并共同运营的要素(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任何子系统的变化均会影响其它系统的变化;系统具有半开特性——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与外界沟通的特性;这就是系统管理。具体到周易,是借助上下的交感、阴阳的分别,不同层次的递进演化规律,系统和层次与环境间的互动规律,为生命和变革规划出了—个普遍遵循的自然法则——和谐。阴阳交感,五行相生相克,向人们昭示,事物运动所包含的信息对称、阴阳平衡、动态守恒等以和谐为易理要旨的哲学中孕育着丰富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系统科学思想。


  《易经》的原理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国文化对自然、人生和社会规律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易道的核心是把人们对外发现世界的规律,对内认知到自身的价值,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密切结合的一种用权变来实现平衡的管理模式,包含着许多具体的企业经营策略和管理技术。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理性智慧和思辨哲学的集中体现,也是一种成熟的管理观念。中庸基本思想具有“和而不同”、“过犹不及”以及“时中”与“权”等特质,如果说易是从纵深处讲求管理的灵活运用,那么“和”强调的是从横向讲求协调功能,过犹不及强调的是对度的管理。中庸的精髓在于“经权合一”,即达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的管理方法论。


  东方哲学管理中的术是很丰富的,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循规而为,如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等等。要求一个企业家要有卫国安民的家国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度势趋时的竞争精神,以众帮众的和协精神,惠而不费的勤俭精神,以义制利的奉献精神,以德为根的社会精神。如家仁义是人本管理(在企业中恢复人的尊严:(1)实行民主参与管理;(2)改变上下级之间的关系;(3)由命令服从变为支持帮助;(4)变监督为指导;(5)实行员工的自主自治)。


  第二层是守正出奇,就是孙子兵法的势篇的“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真正的谋略是你的对手想不到的那个谋略。


  第三层是无为而无不为,是以平常心成就非常事。儒家之无为,礼仪为本,而以修己用人为要。修己,是追求自己的内圣,是对自我的管理,“修己”将传统管理思想运用于指导企业管理者自我修养的提升过程。从思想意识、品德修养、言行举止、修养途径等方面,弥补了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对管理者自我修养关注不够的不足。用人,是追求上下的和谐,是对他人的管理,是将传统管理思想运用于指导企业员工队伍建设与管理过程,管理模式、团队协调、体制创新以及领导管理艺术等方面,不断完善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人力资源管理与领导学等方面的内容。修己以静,是正其身,再正人;修己以安人,是举贤才,赦小过;修己而安百姓,自然可以达到无为而天下化。道家无为,也是说给管理者,无为的前提是有为,是有势,一颗小石子,在平地就是石子,但在万丈高涯就有了力量,因为有了势。君主无为,是不妄为。是使得大臣们无从知君主心意,所以只有竭力事上才得禄位。而君主就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它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是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员工自我管理。这与文化管理中通过培养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增强他们对企业“家”的归宿感和主人翁精神,从而实现员工自我管理。由于文化管理假设人是“文化人”,他们有对人生价值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个人目标注入组织愿望之中,从而将企业与员工紧密地联系起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这就是现代管理中最小最大原则,即以最小的管理行为获得最大的管理结果。


  道与术构成了管理的基本内涵。东方哲学管理提供的是先进正确的顺天应人之道和灵活行之有效之术,道中有术,术中有道,道术结合,管理才能最终成功。


  作者:杨逸

  第2篇:东西方管理哲学思想的差异


  管理哲学共同探讨一个问题,即关于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在现实的管理领域中,西方管理哲学由于其专业化、系统性、制度规范性等原因,一直处于主流地位。然而,具体哲学总是适用于具体的环境。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同区域的管理也应该区别而论。区分东西方管理哲学思想的差异尤为重要。


  管理哲学产生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之中,同时,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具有反作用。东西方管理哲学都具有实学性,即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提出来的。但是,由于东西方环境的区别、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别、理论基础的差别等,其管理哲学也存在着一些具体的差别。


  一、分别基于民本和人本的哲学前提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从《管子·牧民》中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到孔子提出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发展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思想,无不是告诫统治者要“爱民”“利民”,与民同乐,即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于“以民为本”。在东方社会中,“家庭”是重要的社会组织细胞,因而东方“以民为本”的管理中渗透着群体本位的思想。“民本”中的“民”本就属于一个群体的概念。群体本位强调以群体为中心,以群体利益为核心利益,即集体利益优于个人利益。此外,它还强调个人对家族、社会等群体的责任、义务和贡献。


  而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熏陶下,西方管理哲学以“人本”为前提,强调的是个人主义至上的管理思想。所谓的“人本”是相对于“神本”“物本”而言的。也就是说在管理中,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是各种实践活动中的主体而非客体,人是管理的出发点和目的,而不是工具和手段。因而,在现代西方管理中,管理者更注重被管理者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意为管理对象创造有利于激发他们创造力的环境和条件。


  曾经西方管理学界认为,群体本位与工业是格格不入的,它不利于人的独立创造性的发挥。荷兰的文化大师吉尔特·霍夫斯坦特还用定量分析法,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国家的自由主义的程度与该国的贫富差距有很大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推翻了霍夫斯坦特的结论,使得人们对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重新进行深度的思考和认识。特别是80年代,企业文化使群体本位在现代管理重点地位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二、非系统性与系统性


  东方的文化圈是一个典型的儒家文化圈,东方各国都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而儒家文化或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在着重探究社会国家治理以及个人修身之道。在整个传统的东方儒家文化圈中,没有专门提出管理哲学的论著或文章,就连修身齐家治国之道也是零散地分布于各大思想家的论著之中。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认东方文化中没有管理哲学。事实上,东方管理哲学渗透于关于道德、国家等建设的思想之中。比如“人之初,性本善”这句最为人所普遍了解的命题,包含着对人性的判断,而正是在这种“性善论”的儒家思想的官方指导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从古至今都强调“以德育人”“以德感人”“以德服人”[1],体现在国家管理上,就是强调一国之君要作“贤君”,而不能作“昏君”。正是后人对这些思想的整理和总结,构成了整个具有东方特色的管理哲学。它的原始文本虽不成系统,却依然对管理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的今天,在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都找不到突破口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却得到飞速发展,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之势。与此同时,中国的管理哲学也成为世界管理学界所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与东方管理哲学的非系统性相反,西方管理哲学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西方不仅有专门研究管理的管理学家,而且他们形成了各大管理哲学学派。二战后,孔茨在美国的《管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他将西方管理哲学主要划分成六大学派:管理过程学派、人类行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经验学派、社会系统学派、数学学派。西方管理哲学经过自然经济与“自然人”的管理哲学、工业经济与“经济人”的管理哲学、知识经济与“文化人”的管理哲学三个阶段,其理论体系越来越庞大而完善,这也与他们系统而逻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思辨性与实证性


  东方的管理哲学与东方哲学一脉相承。哲学更注重思辨,通过思辨来认识客观世界以及万事万物。东方管理哲学更多的是哲学家通过“格物”以“致知”,然后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提出对应的方法论,通过这些方法论来引导各领域的管理实践活动。


  西方的思维方式深受自然科学的影响,本身就具有严谨性,具有严格的推理、论证和较强的逻辑性,就像科学家对待自然科学那样既严谨又细致。因此西方管理哲学更接近于管理科学,西方管理哲学本身就是从管理科学中分离出来的。科学更注重实证,通常要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实验和分析。而西方管理科学的研究是通过对一些自发式的管理行为进行研究、归纳和总结,从而得出管理活动中具有一般性的,即规律性的知识,上升到理论层面,则形成了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现代西方管理则看到了管理中人的主体性作用,越来越注重人的情绪、需要、价值等非理性因素的发挥。于是现代西方管理也看到了“软管理”的作用,注重管理的艺术性。但是这些改变仍然不能占据西方管理哲学的主要部分,理性依然是其主流。


  四、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


  由于东方国家封建时期历史更为悠久,国家统领各个领域的现象更为普遍,反映在管理上就是国家从宏观上掌控着各个方面的规范和管理。与之相对应,东方管理哲学则更重注宏观管理。在中国,人们关注的仁、义、礼、智、信、忠、孝等道德行为规范最开始是适用于管理实践的社会领域的问题,这些道德规范流传至今,就逐渐扩展并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各个具体的管理领域。而且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关注人的精神,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和谐,因此关注的范围广而抽象。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也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此后,日本开始从国家层面大量学习外来经验文化。这一时期,日本明治政府开始注重国民教育的开展和国民意识的培养。尽管他们大量学习西方的管理哲学思想,但是,作为一个深受传统东方哲学思想影响的国家,他们的管理特色仍然具有鲜明的宏观性,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以政府为主导。


  而在西方,国家对具体的领域掌控得没有东方社会那样严格,各个领域需要自行管理,于是为了适应各个领域的管理需要,一些针对具体领域的管理科学应运而生。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西方主要实行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那只“看不见的手”代替政府,发挥着更多的作用,“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于是,各经济组织便开始摩拳擦掌,各自探索着自己的管理模式,准备在自由的国家氛围中大显身手。另外,自然科学也较早地在西方得以发轫。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具体性、经验性、精确性等特点”[2],这种研究的思维方式对社会科学,如管理哲学的研究范式和实践范式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情感管理和制度管理


  东方管理哲学向来重视人的力量,认为人的道德、情感等可以作为纽带,维系一个管理团队。“传统东方管理模式强调‘人性’的管理,如强调人际关系、资历、群体意识、忠诚、合作等的作用,是‘情、理、法的统一’”[3]。也就是说,东方的管理是以“情”作为纽带的中庸的管理模式。与这种管理模式相符合的代表就是日本企业的“7S”管理模式,即融合策略、结构、制度、人员、技巧、作风和共同的价值观的管理模式。


  日本企业家“涩泽荣一的‘论语加算盘’的管理思想,就代表一种将道德与经济相结合,用道德进行经济管理的思想”[4]。日本的企业管理在推行西方现代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同时,更注重“软管理”,即注重一种柔性管理,而不是刚性管理。这种柔性管理注重对管理对象的价值、情绪和需要的关照,在管理中注意对被管理者的尊重,以及对过错充满宽容。这种管理模式更注重管理中“软”的因素,如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价值观等。


  而西方国家则更注重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竞争机制等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其管理模式更是以“法”为重心,偏重理性管理。其典型代表就是美国的“3S”管理模式,即利用策略、结构和制度进行管理与规范的管理模式。


  由于西方管理科学的研究运用的是严谨的推理论证、逻辑论证、实证分析以及精确的数学计量等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不能运用于对人的复杂的主观因素的研究和处理,在这种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西方管理哲学中也缺乏对人的主观因素的考虑和关照。例如,早期的管理学家“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所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其原则就是用来决定完成一项工作最佳的、最科学的方法。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是将理论重点着眼于工作任务本身,即“重事不重人”。就像电影《摩登时代》中表现出的那样,他把人所要从事的工作视为一种纯粹机械式的运动,从而忽略了人性。而其他,如“法国人法约尔提出的行政管理理论,以及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官僚组织理论等,这几种西方早期管理思想都是以工作本身为侧重点,以经济效益为管理的目标,以‘科学的方法’为手段来实现管理,也没有考虑到人的因素。”[5]


  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经验主义学派基础上发展了“权变理论”。权变理论认为,人是复杂的,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企业管理没有什么最为理想和普遍适用的理论和方法,应该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权益而变。莫尔斯和洛尔施所研究的“超Y理论”,也属于权变理论的观点,又被称为“组织行为中的人性理论”,它就将人性也列为管理中要考虑的因素,将“由自然需要质变而来的社会性需要”[6]考虑进来。这些理论为西方管理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做出了努力。


  作者:叶珊珊

  第3篇:管理哲学视域下的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分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内开始渐渐重视企业文化的相关理论,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国内企业家根据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案例以及国内传统文化成果,开始了自己对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几十年来,国内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依旧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欠缺,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仅仅停留在想象阶段,并没有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效力。近些年来,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就是对这种企业文化不一致的反应。


  一、企业文化和管理哲学的定义与两者间的相互关系


  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呢?所谓企业文化就是指在现有的整体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经营,在企业领导者不断的提倡下,经过企业的实践所产生出的,为企业的员工们所认可的价值观点,行为标准,道德标准,工作风格,企业习惯等等的总和。企业文化实际上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物质层面,第二个层面为制度层面,第三个层面为精神层面。企业文化能够给与企业员工指引,激励他们更加积极的工作,协调企业内部的矛盾。总之,企业文化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那么企业管理哲学又是什么呢?管理哲学主要是指企业经营管理者借以帮助自己进行经营,指导整个企业运转的实践价值观念。管理哲学的内容涵盖非常广泛,它包括道德标准,也包括思维方法等等,它是一种运用于企业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其具体表现如下。


  1.企业管理哲学中有着对企业文化内涵的认知,在企业管理哲学的视野里,管理是企业文化的关键部分,它对于企业的日常运营有着决定性作用,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2.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企业管理哲学。企业应该利用文化特有的强大凝聚力使员工产生强大的企业归属感,使员工产生更强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企业可以利用企业文化来白管理哲学应用到实践中,帮助企业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将管理目标付诸实践。


  根据这两个因素的相互关系不难发现,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而言,企业管理哲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管理哲学视角下的国内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一)国内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在,作为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开始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而国内企业尽管也已经渐渐具备了对企业文化的正确认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也注意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但是很少由企业能够将这种建设坚持到底,大多数国内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兴趣都是三分钟热度,缺少长久坚持的韧性。比如曾经非常著名的巨人集团。该集团的创始人史玉柱曾经是国内改革开放的先头军,他一手建立的巨人集团在九三年就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强大的计算机企业。很多国家领导人都曾经到该企业视察。就在巨人集团发展迅猛的关卡,史玉柱决定带领整个军团进军房地产市场。但是,在这个过程里,企业管理变得越来越混乱,企业氛围也渐渐地变得浮躁。这个时候集团高层认识到需要对企业进行改革,但是改革的阻力又非常巨大,这渐渐使巨人集团陷入发展的泥沼,最终在九六年,巨人集团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企业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文化在这样的局面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强。这也就促使企业文化成为国内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不少企业正是利用了企业文化这个法宝促使自己走向了成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专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不过国内却很少出现一直维持良好发展状态的企业,那些经过漫长努力,好不容易获得成功的企业往往也只是享受三五年的风光就消失在市场的汪洋大海里。这样过分快速的企业更迭暴露出了国内企业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漏洞阻碍了他们的长期发展,也对国内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这里所说的漏洞和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对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直接照搬,并未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2.仅仅将企业文化当做一种宣传手段,缺少对企业文化的必要重视和建设。


  3.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构思仅仅停留在想法的层面,并未将其付诸实践。这些企业的价值观点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些观点却并没有得到员工的认可,这就导致企业文化无法对实践产生任何影响。


  4.过分追求文化建设的物质层面与制度设计,精神建设并未跟上前二者的发展脚步。


  5.有些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仅仅注意物质利益,忽略了企业文化对人的影响,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国内企业的企业文化并没有真正做到价值传递,他们所宣传的文化并未得到企业上下的认可,这就使企业管理缺少必要的规划。再加上有些企业单纯强调制度建设,过分重视经济利益,没有给与员工必要的人文关爱,这就渐渐使企业内部缺少必要的凝聚力。


  (二)国内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


  国内企业文化建设环节里存在的问题导致其变成了空想,这种企业文化根本无法对日常的经营管理产生良性影响。企业文化能否真正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帮助企业上下团结一心,共同谋得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文化的设计蓝图能否真正落实在日常的工作中。从目前来看,大多数企业由于自己的规模变大,领导也会越来越重视自己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当企业文化无法和企业管理实现统一的时候,企业文化就变成了一张空头支票,毫无意义可言。近几年由于企业价值观念问题暴露出的丑闻不胜枚举:三鹿毒奶粉事件,苏丹红一号事件,地沟油事件等等。这些企业常常有着非常完美的企业文化构想,他们为员工和社会允诺了非常美好的企业发展蓝图,但是其实际工作却和其宣传的文化背道而驰。究竟是怎样的原因导致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呢?


  对此,国内很多专家和业界人士进行了探讨,他们总结出的原因有很多。一些人觉得是因为管理者本身并没有对企业文化产生正确全面的认知,这就使企业文化建设根本没有联系企业的自身情况,难以付诸实践。另一些人认为,这是因为国人固有的封建观念产生的影响,保守落后的状态阻止了先进的企业文化观念的最终落实,一些企业家并没有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他们习惯于一切向钱看。还有些人觉得这是国内经济体制上的欠缺导致的困难局面,企业文化很难在实践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


  这些原因不无道理,他们都是国内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但是这些原因并不是真正的致病菌。国内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问题最重要的症结就是企业管理者本身的管理哲学存在着较大的偏颇。马克思主义里有一个常见的观点叫做:意识能动性。它告诉经营者,任何企业的决策都将最终影响企业的管理行为和日常运转,企业本身坚持着怎样的管理哲学,就会有怎样的企业行为。尽管对于企业文化,社会上存在着很多的不同认知。大部分的经营者认为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每一个企业都有着自己的企业文化,不同的地方是,有的企业的企业文化发挥的作用是积极的,有的企业的企业文化所发挥的作用是消极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良好的环境进行促进,企业内部也并没有达成建设共识,这就使建设本身缺少必要的动力。国内的不少企业为了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和信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夺一片领地,纷纷向消费者宣扬自己企业的良好形象,告诉消费者和整个社会,自己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意识,充满人文关怀的企业。可是,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真正将这些观念留在自己的脑子里,他们秉承着浅薄的功利主义观点,在日常经营中仅仅是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进行生产,在这样的企业管理哲学指引下,企业是不会和他们构建的企业文化共同行动的,这样的企业没有任何社会责任观念,他们的生产活动也不会对社会负责。因此,国内的企业文化和企业行为存在较大出入的关键就是企业管理哲学本身和企业宣扬的形象观念上的出入。


  企业文化应该是企业内部所有的人都坚信且遵守的信念,它是企业日常管理的指路灯和大方向。现在国际上一流的企业都有着自己坚定的企业文化,比如百事可乐,肯德基,家乐福,尼康等等。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国内出现了不少本土的优秀企业,比如美的,华为等等。这些企业也有着自己特别的企业文化,他们用符合国内市场需求的经营管理哲学,进行自己的文化建设,在市场的大潮中屹立不倒,获得了成功。


  三、小结


  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企业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企业经营者应该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注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行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充满社会责任意识的管理制度。这样才可以激起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使企业长远的发展和运行下去,成为市场中常青树和不倒翁。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过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依旧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欠缺,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有些企业的企业文化仅仅停留在想象阶段,并没有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效力。本文主要对管理哲学视角中的企业分化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国内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其相关原因。笔者针对提出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和意见,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情况进行了分析。总之。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而言还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马肖琦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shijiezhexue/2770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