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新闻 > “弱势群体”报道与新闻人文关怀的特征建设

“弱势群体”报道与新闻人文关怀的特征建设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新闻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传播的改革紧锣密鼓,媒体观念由传播者本位回归到受众本位。“弱势群体”在中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受众群体,他们不仅仅是当今媒体重要的新闻来源,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因此,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报道成了舆论界的热门话题。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弱势群体”报道的个案分析,从理论上阐述了在“弱势群体”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探讨媒体在这方面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该如何改进其报道。
  关键词 弱势群体;人文关怀;新闻报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7-0031-02
  记得2013年9月3日,一篇《夫妻俩坠河丧生 三子女一夜成“孤儿”》的新闻上了当天《海盐零距离》栏目的头条,父母前夜突然坠河,双双丧生,留下三个孩子无人照顾,其中最小的弟弟才7岁,最大的姐姐也才只有12岁,孩子们该怎么办,成为广大观众最关心的问题,到9月12日,我们了解到,因为家境贫寒,没有亲戚愿意收养这三个孤儿,孩子已经在派出所住了快半个月,得到消息,我们再次赶往百步,关注孩子们的情况。通过再次报道,更多的观众从夫妻死亡的新闻点转向孩子们以后的生活上,社会上的好心人还自发看望三个孩子,更有甚者希望收养他们。
  新闻媒体一直被推崇为社会的良心,记者更被封为“无冕之王”,对这种现象背后的故事理应引起重视。那么该如何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报道,是一个值得大家共同探讨的话题。
  1 “弱势群体”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1.1 片面追求文字上的新奇,冷漠对待受难的“弱势群体”
  2005年8月8日,《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报道了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因为到草丛方便解手,却不小心碰到高压线触电身亡的事件,新闻标题为《男子草丛解手 触电一命呜呼》。“一命呜呼”这个词常用于讽刺性的句子中,是个贬义词,而媒体却在标题中使用了这个词,不免有带歧视性的意味。就算这名务工男子在草丛中解手这件事有多么的不对,毕竟逝者已逝,他已经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媒体应该站在人性化的角度去报道这件事,而不应仅仅把自己当作是一个看客,对此进行冷嘲热讽。虽然在当今众多媒体中同题材的新闻很多,为了增加“看点” ,往往以在标题上有所创新来吸引受众的眼球,新闻报道的语言不能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不能产生对人们情感有害的信息,不能只注重趣味性,为了求新、求异、求变而走极端。新闻传媒是公众的喉舌,对社会意识、社会公德起引导的作用,如果传媒对“弱势群体”的受难都采取这样冷漠的报道态度,那么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将会大大降低,无法博得受众的支持。
  1.2 用强者的标准对弱者这进行批评
  笔者发现,几乎每天各大媒体中都有有关农民工的负面报道。很多媒体都会不约而同的在七八月份报道了进城务工的农民为“贪图”凉快在马路边大树下睡觉。记者们在报道这件事情时,不仅用特写拍摄了民工们伸着脚丫子在马路边酣睡的镜头,还用嘲讽的言语对他们进行无情地奚落,指责他们破坏了“城市文明”形象。农民工睡马路的确是事实,但是如果他们能睡上一个有空调的房间的话,他们会选择睡马路吗?夏天酷暑难耐,为了能睡个好觉他们不得不选择睡在凉快的马路旁。媒体作为舆论导向的先锋,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心声,怎能如此轻率地下定结论呢?
  新闻报道要“以人为本”,并不是以“城市文明”为本。我们媒体应该做的是关注所有人的生存底线,关注所有人的权利底线,关注全社会的文明和道德底线,以平等的姿态去关注“弱势群体”。
  2 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弱势群体”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多指那些生理性弱势群体,如妇女、儿童等,他们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但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会因社会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所指对象。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那么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危机就会出现突变和转换,那么这些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弱势地位的人,如下岗工人等也进入了“弱势群体”这一范畴。因此,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指“在社会结构的一个或几个层面(无论是在经济、文化、政治以及社会竞争力等方面)处于边缘和底层,没有或拥有少量话语权的那群人。”
  在我国,“弱势群体”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据测算统计,目前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数占总人口的15%~20%左右,即有2亿多人。在通常情况下,经济上的贫困是导致人们沦为“弱势群体”的根本因素。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该如何去报道他们,将是对媒体的一大考验。在报道“弱势群体”的同时,如何在其中融入人文关怀,既让社会关注到他们的生活现状与困境,又让他们体会到关怀与温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 如何在“弱势群体”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
  3.1 媒体要多侧面、多角度对“弱势群体”倾注
  关爱
  “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允许我们去回避这个问题,要注重对他们的真实的正面报道,尽我们自己的能力帮他们走出“弱势群体”阴影,树立他们该有的自信和对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中国农村一共有2200多万名农村留守儿童,为了最真实的了解他们的情况,摄制组人员专门赶赴四川和江西两省进行采访。
  从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忘记了父母的怀抱,有的甚至已经忘记了父母的模样,大多数人从出生到现在只见过父母三四次。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进行反思:这些悲哀都是谁造成的?是他们的父母吗?不,他们也有自己的无奈,受煎熬的不仅仅只有孩子,还有他们自己,思念将是他们之间最大的痛苦。因此,媒体除了对这些留守儿童要倾注极大的关爱外,那些父母也是关爱对象之一。记者又专门赶往深圳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采访,从中得知,他们也很想回家看孩子但是每回家一次就得花去好几个 月的工资,他们宁愿多挣点寄回去让他们生活地更好些。众多的无奈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间隔了道难以跨越的裂缝,他们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弱者,需要我们更多的帮助与支持。3.2 媒体要多宣扬“弱势群体”的优良品质,注意教育引导
  作为社会的公共武器,新闻媒体给予弱势群体一直有很高的关注,但是由于都是对弱势群体表面性的进行了描述,不够全面和深入,因此出现偏差,导致宣传的效果不佳。
  一直以来媒体对于“弱势群体”的报道中有很大的偏见,在报道中经常出现谴责和贬义的字眼,多数媒体觉得负面报道的效果大于正面报道的效果,以至于社会上的大众对他们都有“刻板印象” ,认为他们是没道德、没素质,因而看不起他们,不去关怀他们。但他们中的是大部分人仍然是勤劳和善良的,他们辛苦地工作,努力的靠自己的双手生活着,靠自己的能力来改善生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表达和引导者,在这方面媒体应该给予关注,这不仅可以改善大众对他们的印象,还可以激励大家学习他们这种优秀品质。
  在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中,媒体应该在报道中营造和谐宽松的气氛,使弱势不在自卑,强势不再自傲的。媒体还应该多报道些“弱势群体”坚强不息、努力奋斗,最后终于取得成功的事例,毕竟“弱势群体”创业成功者并不多数,但示范和激励作用甚大。渴望成功,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为大多数“弱势群体”的精神支柱。因此媒体应该多多关注这方面的报道,重视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以激励更多的“弱势群体”奋发向上、艰苦创业,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了解和帮助弱势群体,既是政府的重大职责,也是我们新闻媒体给予极大关注的重要题材。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的权益没有受到保障,社会更应该关心、保护他们,这不仅体现了人文精神,还体现了党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崇高的精神。
  我们应关注对“弱势群体”的报道,通过媒体的报道,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与引导,帮助他们重建话语权,为他们开辟表达利益、发表意见的渠道;利用媒体的力量进行舆论监督,推动有关部门有关保护“弱势群体” 政策的制定。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安定,才能更好地发展!因此,关注贫困、关注“弱势群体”,应该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道义。
  参考文献
  [1]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孙占国.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3]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
  [4]戴元光.传播学通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5]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新华出版社,2004.
  [7]钱再见.当前中国社会弱势群体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文史哲,2003(1).
  [8]陈长松.“弱势群体”报道的舆论监督思考[J].忻州师范学院报,2004,6(3):121.
  [9]李有科.从“民工背尸”的不同报道析媒体责任[J].新闻采编,2005(2).
  [10]赵智.论新闻传播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建[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
  [11]胡江洪.人文关怀与新闻传播[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2).
  [12]王明江.深度报道的视角在悄悄地变[J].新闻实践,2004(9).
  [13]马昭.人文关怀——媒体创新的必由之路[J].今传媒,2005(6).
  [14]王多.“无人新闻”与人文精神[J].新闻记者,2005(3).
  [15]夏海君.“弱势群体”报道为何骤然升温——羊城三报“弱势群体”报道探析[J].当代传播,2004(6).
  [16]孙海芳.合理把握新闻传播娱乐化的“度”[J].新闻爱好者,2005(3).
  [17]《荀子》,《荀子·王制篇》,中华文化信息,http://.
  [18]李强.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困扰——一个社会学者的观察和思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0.
  [19]刘新利.浅析当前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J].今传媒,2004(1):28.
  [20]郭小平.灾难新闻的审美观照[J].新闻前哨,http://.
  [21]钱再见.当前中国社会弱势群体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文史哲,2003(1):156.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wen/2221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