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新闻 > 深度报道的人文价值取向

深度报道的人文价值取向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新闻


摘要 深度报道在选择事实时以人为中心,探讨事实对人的生存,发展、自由的影响和作用,探索人的生存与社会发展的更深层次关系;深度报道的人文价值取向深刻反映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为背景的中国新闻生态和新闻文化的变化,它的内在品格也符合新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下受众对新闻的需求,
  关键词 深度报道 人文价值取向
  
  中国的深度报道滥觞于80年代中期的报界,以其独特的审美品格和“启蒙”理念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随后,经过短暂的沉寂,到1991年下半年,以《经济日报》一组20多篇的“三角债”追踪报道为标志,深度报道开始复兴;90年代中期至今,深度报道从报纸扩展到全媒体的领域,在新闻业界,它逐渐成为一种比较成熟和稳定的报道形式和理念。从深度报道的生长轨迹来看,它大体上处于一种良性的、发展的态势,此时,人们不禁要问:深度报道的内在生命力究竟源自何处?笔者试图从人文价值取向的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
  文化人类学家克拉克洪认为,价值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什么是值得与不值得”的问题上所做的选择和判断及行动方向。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是传播主体在面对众多新闻事实时所体现出来的立场和态度,它在具体的报道活动中表现为选择事实时的取舍及报道中的基本倾向。人文价值“集中焦点在人的身上,从人的经验开始”,深度报道的人文价值取向体现为传播主体在选择新闻事实时以人为中心,探时事实对人的生存、发展、自由的影响和作用,探索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更深层次关系,从中获取新闻事件对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
  
  一、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深度报道的人文价值取向首先表现在:深度报道始终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命运起伏。人的故事始终是深度报道透视社会热点和社会矛盾的绝佳视点。深度报道一经问世,即以“宏大叙事”的姿态参与到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社会热点的讨论,作者往往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从宏观的角度表现新闻事件的整体背景和发展进程、趋势,所谓“深度”即所史的深度。报道一问世,往往触动社会的某些弊端,引起重大反响。在某种程度上,它还显示出新闻参与社会“议程安排”,影响所史进程的力度。但社会转型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最终要归结为人的问题,如果绕开人的生存、人的故事,人的情感,深度报道也只是干枯的历史标本。在深度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是国家大事、社会热点也无不体现着人的存在和人的故事,正是因为深蕴着人性、社会的内涵,深度报道才拥有久远的生命力。
  被誉为“深度报道开山之作”的《大学生毕业成才追踪记》讨论的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成才问题,市场经济把大学生推向了市场,但能不能成才,首先不在于有多大能力,而在于会不会与人交往、能不能在社会上左右逢源。《追踪记》告诉给读者一个个真实的存在,作者的态度是客观而清醒的,成才或未成才既有国家体制、社会环境的因素,也有个体素质的诸种制约。从这一点来说,《大学生毕业成才追踪记》并没有停留在批评人才体制的单一层面,而是展示出青年人初涉社会时所遭遇的现实困境,为读者送去了鲜活的人生范例,从而为时代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记录,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是“中性新闻”的扛鼎之作,作品触及的是80年代人才禁锢的大问题,它从一个知识分子的亲身经历切入,对涉及到的社会关系和现象进行动态透视和全方位扫描,呈现出社会生活的复杂。无论是《大学生毕业成才追踪记》还是《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作者都从形成社会的个体的人和事出发,来透视变动中的社会,关照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
  在谈到新闻观念的变迁和新闻改革的历程时,人们常把t992年作为一个分水岭。有记者这样谈到:“如果说80年代的报道从宏观上关注社会变革,那么90年代更在微观上关注民生,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这一说法其实也反映了深度报道在两个时代的分野:80年代的深度报道以“启蒙”为号角,体现出精英化的趋向;而90年代则更关注社会民生和普通人的生活,体现出民本化的趋向。在一些栏目中。这一点成为记者、编辑在具体的报道操作活动中的基础性意识。《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主编李大同说:“我反复强调的是要关注人群的命运和生存状态。”透过普通人在社会剧烈变革中的命运起伏,展示出社会变迁和人性的真善美,是贯穿在《冰点》栏目中的一条重要宗旨。当深度报道从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人性的内涵进行充分展示和挖掘时,新闻的意义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传达信息和探讨社会问题及建立舆论场这一层面,而进入了人类生存的更高层面,其中蕴涵着更多文化的内涵。
  
  二、批判精神和理性立场
  
  深度报道人文价值立场的第二个方面表现在它的批判精神和理性立场。人文价值追求的是人的尊严、价值、自由和社会的和谐,面对现实中的种种弊端,深度报道的作者以极强的现实批判精神进行报道和揭露,同时也保持着清醒而独立的理性立场。

  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的深度报道往往怀着深沉而激越的忧患意识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改革开放中的落后现象和弊端:《大学生毕业成才追踪记》、《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和《命运备忘录》集中对人才体制进行批判,关于大兴安岭火灾的系列报道对官僚主义展开批判,《救救中央乐团,救救严肃音乐》对商品经济大潮下的文化庸俗化进行批判,有研究者在谈到深度报道时指出:“批判现实主义的眼光和笔触。是当年深度报道的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记者的忧患意识,热情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历史责任感流露笔端,成为深度报道引人注目的美学风格。请看大兴安岭火灾的系列报道之一——《红色的警告》的开篇:一把火。一把令五万同胞流离失所、193人葬身火海的火:一把烧过100万公顷土地,焚毁85万立方米存材的火;一把令五万余军民围剿25个昼夜的火,究竟是从哪里、为什么、而又怎样燃烧起来的?烧毁森林面积等于这些年来营林更新林地面积总和的164倍!再看《救救中央乐团,救救严肃音乐》中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不力的批判:我们亲临现场考察以后的感受是,我们国家有这么丰富的岩画,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国家的骄傲。外国人对我们中国岩画如此重视,也是说明,我们有现代文明,也有远古文明。可是,这些保存了几千年~ty年,世世代代的历史遗迹,就要在我们手里毁掉了。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可愧对前辈,愧对子孙啊。类似的段落在当时的深度报道中俯拾皆是,作者的批判背后蕴涵着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的大爱,正因为爱之深,才责之切。
  进入90年代中后期,深度报道进入稳步发展的成熟期,1993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开办,首开电视深度报道的先河;1994年《焦点访谈》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深度报道栏目《新闻纵横》开办,1996年央视又推出《新闻调查》,主流媒体逐渐成为深度报道的主要阵地;另外,随着《南方周末》和

《南方都市报》的转型与崛起,报纸深度报道也渐渐成熟。此时期,中国的新闻事业和新闻观念也正处在第二次转型期,在这一大背景下,深度报道的批判从早期多少带有解气的、情绪化的方式开始走向全方位的审视。冷静而客观地展现新闻内容。使批判以不动声色的方式进行。有研究者在谈到90年代的电视深度报道时指出:“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栏目为代表的电视深度报道。绝无“贪大求洋”之感,也丝毫没有“玩深沉”。人们在这些栏目中也找不到“历史方位”之类的鸿篇巨制,它们给观众的深度震撼都在于离你很近,贴近生活……所有这些‘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真实画面,都是电视深度报道扣人心弦,动人心魄,引人思考的起点。”
  在很多时候,深度报道在匡扶社会正义和公众利益的位置方面,具有拨乱反正的效果。也因此,这些揭露性、批评性报道曾产生过一鸣惊人的轰动效应,但“度”的把握则需要高超的平衡能力,需要客观公正、准确如实的专业精神为批判注入理性的光芒。人文价值“重视理性,不是因为理性建立体系的能力,而是为了理性在具体人生经验中所遇到的问题——道德的、心理的、社会的、政治的问题——上的批判性和实用性的应用。”理性和批判精神从来都是同一个问题,在新闻传播中,这种理性还体现为一种建设性的立场。《东方时空》前主持人方宏进认为:“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找到政府和老百姓共同感兴趣的事情,把老百姓的意见和政府的解决方法联系起来,促进问题的解决。我认为是媒介理所当然应该做而且完全做得到的事情”。正是新闻人的理性和建设性立场,深度报道才深深扎根中国社会并得以持续发展。
  
  三、人文价值取向契合新的社会文化和受众心理
  
  价值取向往往同个人的选择有关,新闻的采写和报道,首先是新闻记者的一种选择,人文价值对“人”的重视也提醒我们要关注创造深度报道的那些记者和编辑,要知道,“新闻事业是体现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的价值活动,新闻价值不是客观事物的价值属性,而是价值主体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深度报道最初产生很大程度上是报道主体对当时社会环境和新闻环境的一种自然反映,一方面新旧交替时期,新现象和新矛盾层出不穷,应接不暇,需要媒体来承担解惑释疑的功能,另一方面,旧的报道方式和报道内容已无法适应新的社会文化下受众的需求,记者和编辑对此纷纷表达不满,反思后的结果就是要改变旧的报道方式,为新闻报道灌注新的内涵和价值。
  “虽然价值取向同个人的选择有关。但这并不表示价值取向具有非常丰富的个别性。众多的研究显示,影响一个人做出什么样的价值选择,更多的因素是同他所处在的社会文化体系有直接关联。这里的一个相关问题是,要想研究人的价值取向必须涉及到这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是什么。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社会在特定时代都存在着某种主流文化。认识到价值取向的社会历史性是我们进一步理解深度报道人文价值取向的关键。深度报道的生长轨迹深刻反映了以社会转型为宏观背景的中国新闻观念的进化和价值取向的变化:重视“人”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因为传播活动是一个“始于人,终于人”的过程,新闻传播的最终价值目标也是要促进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价值取向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深度报道在思想内涵、题材、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人文取向又契合了这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近些年,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满足人的需求已经成为新闻事业的重要议题。这一取向呼应着新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新时期的社会思潮以新人文主义文化思潮为基本精神,这是对文革的‘造神运动’与文化愚昧主义的历史反拨,新人文主义体现了人本位的文化精神,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本位相左。新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潮无不包含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内涵——呼唤人的解放,对人格的尊重,又具有现代人文精神的思想特质——发扬人的主体作用和心理潜能。人本的思想不知不觉渗透在我们的新闻运作和实践中,成为或隐或显的一股潮流。”新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思潮催生了新的新闻观念,也为新闻传播事业培育了受众,深度报道的内在品格符合受到人文主义思潮熏染的受众对新闻的需求,它反映了传播与接收之间的内在供求关系,因为新闻从来都是在需要中产生的,当别的报道形式不提供超过信息和客观事实本身更多的属“人”的内容时,深度报道就刚好填补了了这一需求的空档。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wen/2316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