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音乐舞蹈 > 优秀的印度民族音乐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

优秀的印度民族音乐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音乐舞蹈


  

第1篇:浅析印度尼西亚的民族音乐


  绪论


  什么是民族音乐?广义来说,是在民族或者一定的文化和社会集团中所共有并继续传承的音乐总体。狭义地说,就是指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具有该民族的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在此笔者就以东南亚岛屿地区的印度尼西亚作为研究对象,从狭义的角度来浅析印度尼西亚的民族音乐。


  一、概述印度尼西亚自然状况与历史文化


  (一)印度尼西亚的自然状况


  印度尼西亚位于东南亚地区,是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赤道地区则为热带雨林气候;联结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浩瀚辽阔的海面上,雨量充沛、热量集中,这些有利条件都有助于竹子生长,所以整个东南亚的竹制乐器种类特别多。


  (二)印度尼西亚的历史文化


  在印度尼西亚,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着地方宗教,近代历史还可以看到西方文化的基督教对印度尼西亚的影响,但印度教传统却流传至今,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摩诃婆罗多”的表演。印度尼西亚由17000多个岛屿组成的国度,从一开始就成为一个形色多样的文化因素汇合点。据说这里共存在300多种不同的语言,因此肯定有许多不同地区性的音乐和舞蹈,各自都保持着具有独特风格特点的传统艺能和音乐、乐器。


  二、印度尼西亚的音乐


  (一)巴厘样式“佳美兰”


  由于缺乏史料记载,要准确地考察佳美兰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是十分困难的,也只能是略知皮毛。“佳美兰”这个词是爪哇语,主要是指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合奏音乐,同时又可以用来泛指一切合奏音乐。“佳美兰”不仅是单独的艺术形式,还与魂葬礼仪、戏剧舞蹈、宗教仪式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佳美兰的乐器素材多以青铜、竹、木等为主,因此它有着“青铜与竹的交响乐”的美称。


  巴厘样式的佳美兰同宗教紧密联合,宗教音乐的功用十分浓厚。音乐可作为与神交流的工具,在巴厘佳美兰演奏中表演者或几名观众随着激烈的音乐进入“恍惚”状态,这种状态好似失去意识,正在与神进行对话。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及旅游观光业的开发,传统佳美兰在演出形式和功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巴厘人现在依然积极学习演奏佳美兰,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一些新的形式也不断产生,与传统的形式相结合,使它充满活力,经久不衰。


  (二)男生合唱“克恰克”


  查阅文献可知:克恰克是一种很特别的男生合唱。这种合唱起源于一种巫术的驱魔仪式:在前印度时,有一种古老的祭典舞蹈叫做“仙女舞”,两名少女在舞蹈中成昏迷状态与神灵沟通以驱魔降福。


  俗话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在不了解历史背景时曾看过,完全不知道在干嘛,我的感觉就是像非洲人一样的原始部落在打闹。先感觉挺阴森的,视频是在黑夜进行,在男生合唱表演之前,由印度教的住持普曼进行祈祷仪式。使用的道具是香火、圣水和花。其中圣水的作用是用来洗涤宇宙万物。一群男子大约200多人,赤裸着上身,这我感觉像是原始部落。他们坐成几个圈(从内到外),在圆圈中的中心点燃一堆火,有时男子们高举双手,摇晃着身躯;有时伏在地上。圈外有两个小孩手持火把围绕着圆圈行走。每一圈用一种节奏,其中一组以固定的节拍重复保持“PungPung”的吼叫声,笔者认为这种Pung很像节拍器,控制整首合唱的速度,使全曲听着很有动感。总的来说这种连绵不断的、气势磅礴的节奏化的声音让我感觉像口头的“佳美兰”,很有感染力。


  (三)印度尼西亚舞蹈


  (1)战士的舞蹈“巴利斯”


  “巴利斯”是“队列”之意,运用在舞蹈上就是“战士的舞蹈”。由于巴利斯在16世纪西爪哇、即巽他的诗歌中曾提到过,因此这个舞蹈已有很长的历史。这种表现古代王国兵士的速度和力量的仪式舞蹈流传至今,舞蹈集中表现了兵士们为保家卫国而拿起武器奔赴战场的英勇形象。这种舞蹈也被称为男人的舞蹈,在国立舞蹈学院,巴利斯是学校一年级男生的必修课。共有二十几种巴利斯,最流行的一种被称为“戏剧化的巴利斯”,是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提炼出来。


  笔者结合看过的视频进行阐述,音乐一出现,就能感觉到是佳美兰音乐的风格。这时表演者随着音乐盛气凌人地环视四周,迈着大步上场。表演者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巴利斯的男子汉气概。一头一尾,舞蹈者动作奔放有力;中间部分音乐舒缓柔和,舞蹈者动作优雅。


  (2)印度教舞系


  东南亚印度教舞系主要是受印度舞的影响,印度舞源自对神无比虔诚洁净无私的爱,舞者借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体表达和诠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同时也比较注重曲线美和手语的应用,身体、腰肢脚步、眼神的“波拉”律动,这正好与印度的吉祥物蛇相吻合。印度舞蹈讲究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和丰富的手部动作,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更多的是蕴涵着宗教含义。印度舞蹈的特点:华丽的服饰,丰富的肢体语言来传达感情。


  三、结论


  通过对东南亚民族音乐的学习,了解到锣群文化的魅力,让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竹制乐器,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在本文中,笔者就以印度尼西亚传统音乐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印度尼西亚的音乐可谓是光怪陆离,上天给予印度尼西亚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提供金色的锣、湛黄的竹,制造出美妙的乐器,这些成就了如今具有印度尼西亚特色的音乐。“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就是对印度尼西亚传统音乐的最好诠释。各个民族结合民间的素材创作出的作品具有独特风格,他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够流芳百年的都是本民族音乐精华。我们要树立“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的概念,全面了解世界各民族音乐特点,并借鉴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丰富我们国家的民族音乐,创作出有中国特色的新音乐,而不是取而代之。


  作者:柯罗俊兰


  第2篇:谈印度电影民族音乐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借鉴作用   


  具有鲜明的特征、高度的融合力、并得到世界广泛认同的文化即为世界主流文化。亚文化则是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它是相对的,通过不断发展也可成为世界主流文化,历史上著名的爵士乐和摇滚乐是如此,印度音乐也是如此,它借助电影音乐这一重要形式,成功地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并赢得大家喜爱,成为今天的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功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深刻思考。


  一、电影音乐发展史的基础


  对音乐发展史来说,电影音乐的历史是短暂的,人们对电影音乐的了解始于20世纪初,在1927年,人们才掌握了为电影配乐的技术,为第一部电影《爵士歌手》配乐并取得成功。其主角演员是当地很红的一位歌手,出生于犹太移民家庭。由于文化历史背景不同,取向不一样,这部电影里的电影音乐绝然不同于亚洲,或者其他民族的音乐特质,电影音乐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民族性


  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专门制作电影音乐的音乐家,有了专门的乐谱,这种现象在全球是很普遍的,出现了好莱坞系统。当全世界的人在制作音乐时,都必须考虑传统和其所要表现的主题,在当地都有当地的听众,他们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既然创作人千差万别,听众也分属不同地域和民族,那么,用民族音乐学角度研究电影音乐,乃至整个音乐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音乐首先是民族的,取得世界的认同才是世界的,没有民族特质的音乐只是空中楼阁,沙漠幻影,或者永远只会去重复别人的脚印,为别人呐喊。


  众所周知,印度和古埃及、巴比伦、中国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它历史悠久,传统丰厚,音乐特色鲜明,古老的国度,丰富的文化积淀为印度音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在几百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音乐不仅没有被同化,在极艰苦的条件下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了。而且还进一步将某些欧洲乐器同化为印度的民族乐器,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近代,经过现代印度音乐家和电影人共同努力,印度电影音乐终于成为世界文化中一朵独特的奇葩。印度电影音乐的发展再一次证明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道理,印度电影的发展,说明电影音乐发展史要以民族音乐发展史为基础。


  二、印度电影音乐的成功经验


  要想较好地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电影音乐,应该先对该国家、该民族有关的民族音乐学问题做个了解。印度电影音乐的成功得益于优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音乐特质。


  1.不同民族、信仰融合,多种语言发音形式为创造独特的电影音乐提供了可能。


  印度,全称“印度共和国”,位于亚洲南部次大陆上,国土面积328.7万平方公里,世界第7,人口11亿,世界第二。从公元8世纪开始,阿拉伯人入侵印度,至1206年在印度建立起第一个穆斯林王朝——德里苏丹王朝,近五百年时间里,大量的伊斯兰教宗教人士、学者、商人和艺人来到印度。这些征服者的语言各异,有阿拉伯语、波斯语、普什图语和土耳其语等等,这些语言词汇逐渐被当地语言所吸收。乌尔都语音素多,共54个音素,音素主要来自印度当地语言,如送气音、不送气音、闪音和顶音(卷舌音)。少数来自阿拉伯语,如小舌音和小舌爆破音,还有一些波斯语的发音符号。54个音素中有元音12个(5个长元音,5个短元音,2个双元音),辅音42个(16个轻辅音,26个浊辅音)。发音位置在双唇、唇齿、舌尖下齿背、舌尖上齿背、舌尖上齿龈、舌尖硬腭、齿龈硬腭、舌中硬腭、舌根软腭、舌根小舌和喉部。这一切形成了音乐滋润的土壤。


  2.独特的音律,极富创造性的装饰音赋予了印度电影音乐民族的、鲜活的生命。


  源远流长的印度音乐的独特风貌与它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印度半岛在人种、宗教、文化、音乐方面是世界上种类最繁杂的地区之一,印度(尤其是北方)历史上长期受到各种外来民族的侵略,接受了波斯、希腊、蒙古、突厥、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和当地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印度音乐文化,进而也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音律(把一个八度音程分为22个斯鲁提微分音)、音阶(其唱名与鸟兽、色彩有关,比如:Si指荷叶绿孔雀,Re指红色云雀,Ga指橘红山羊,Ma指白莲花鹤,Pa指黑色夜莺,Dha指黄色马或蛇,Ni指黑色大象)、调式(属于Thata音程特点。维持拉格Raga旋律的框架,顺序为:阿拉普Alap——斯塔伊Shtayi——大约比斯塔伊高四度的安塔拉Antara,结束在重拍上)、记谱法。比如:印度古典音乐中的拉格是发展得很高的旋律体系,塔拉是很复杂的节奏节拍体系。拉格和塔拉都有严格的格式,但又具有高度的弹性可以让音乐家即兴发挥。另外,装饰音、装饰乐句也成为印度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正像印度古代名著《乐舞论》中所述:“一首旋律没有了装饰就好像夜里没有月亮,河里没有流水,树上没有花朵,妇女没有珠宝。”印度当代音乐大师拉维·香卡也说过:“在我们的音乐中,从一个音进行到另一个音常常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一种精致巧妙的运动。在印度音乐中,装饰音是印度音乐的灵魂,是自然生长的,而不是从外面任意加上去的,这种修饰也是我们音乐的基础,印度音乐的特色是轻微起伏的曲线,精巧典雅的螺旋式的细部。”以上这些丰富、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结晶,在古老、悠久的印度文化基础上长期积淀,发展,并在如今的印度电影音乐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创造。


  我们结合《流浪者》、《大篷车》、《三大神》、《印度往事》等当时风靡一时的老电影就会发现:印度电影音乐是一种线性、旋律性的音乐,和声的概念很浅,旋律非常精致。这主要是由于印度音乐所特有的特点所决定的:大量使用微分音(小于半音的音),实际上,印度音乐中音高只是个相对概念,它没有固定的“Do(哆)”音,而且也没有严格的记谱方式,所有的音符的高低都以曲子的中心音(主音)来确定。旋律的音型被称为“Raga”(拉格旋律框架),通常由5到10个音符组成一段旋律,学习印度音乐写作必须记住大量的“Raga”,用来作为旋律组织和灵感启发的素材,实际表演时选择一段作为旋律即兴的基础。有些电影音乐中,即兴的因素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每次旋律重复都不相同,最优秀的演奏家即兴的成分达到了90%—95%,演奏家亦是作曲家。另外,它的节奏非常复杂、令人兴奋。它的节奏通常是建立在一段段反复出现的有编排的节拍型基础上的,术语称“Tala”,每一“Tala”都是由一定数量的节拍构成的。举个例子,一个十拍子的“Tala”,演出时会以“2+3+2+3”或“3+2+3+2”形式出现,每组节拍都以重音开始,但整个“Tala”的第一拍是最为强调的。像音高一样,速度在印度电影音乐中也是个相对的概念,只有慢速、中速、快速三种区分,中速比慢速要快上一倍,快速比中速要快上一倍。但应音乐的形式也只是简单的分为“Open”部分和“Closed”部分。“Open”部分没有明显的起始标志,没有预先编排的结构,演奏速度比较松散。“Closed”部分严格按照“Tala”的规则,有明显的开始结束。常规的演出惯例一般是先以一段节奏自由的缓慢的引子开始,接着独奏者以中等的速度开始演奏Raga并不断进行变奏,最后逐渐加快速度进入快速的Tala的演奏与即兴变奏。总的来讲,印度电影音乐的作曲实质上很简单,只是为音乐家对Raga和Tala的演奏、发展、变化提供一个简单的框架,这位音乐创新提供了极大空间。


  3.独特的乐器和民族习惯成为印度电影音乐重要推手。


  印度电影音乐配器上,有三种最重要的印度乐器:Tamboura、Sitar、Tabla。Tamboura是种有着四或五根弦的乐器,除了演奏旋律外,关键作用还是作为一种背景乐器来把握控制乐曲的主音(中心音)的;Sitar是大家最熟悉的印度乐器,它是印度北方最常用的一种长颈弹拨乐器,共有7根琴弦,4根奏旋律,3根奏持续音,此外还有10多根共鸣弦,与主弦应和,形成了独特的音响效果,主要是作为一种独奏乐器用来演奏Raga或为演唱伴奏的;Tabla是一套的两个手鼓,由两个单面鼓组成的,这两个鼓的形状正好相反,演奏者右边的鼓上小下大,发音高,左边的鼓上大下小,发音低,两者音高大约相差八度。一个鼓的音高调成乐曲的主音或曲子中的另一个关键音,另一个鼓则是用来添加各种音色变化用的。“Tabla”鼓是进行Tala演奏的关键乐器文化。西塔琴是北印度的代表乐器,在电影音乐中由于其音色柔美,珠圆玉润,对于表现印度音乐中如怨如诉、婉转曲折的旋律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很容易得到其他文化,特别是亚洲文化的认同。印度电影音乐大量采用了这种乐器,Tabla的节奏和动感的表现形式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另一方面,印度人民喜欢艺术,即使在严肃的阅兵式上,士兵的打扮也是大红大绿,鲜艳夺目,即使牺牲阳刚之气也在所不惜。在印度,人们很喜爱看电影,电影事业相当繁荣,印度有一个电影的生产中心——孟买(Bombay),人们通常把那里叫做宝莱坞。每年印度出品的电影数量大大超过好莱坞,印度是具备相当实力并敢于叫板美国好莱坞不多的电影制作基地之一。电影是印度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记得印度导演SehdevKumarGupta曾经说过:“宝莱坞既是夜总会,又是神庙,既是马戏团,又是音乐厅。”一语道出印度电影的精华。印度政府甚至规定每部电影一定要有一定比例的歌舞场景,不然的话很可能过不了审查。由此可以看出电影音乐在印度的地位。


  4.敢于借鉴,与时俱进,并保留精髓使得印度电影音乐独树一帜。


  由于印度被西方长期殖民,因此印度音乐中也吸收了一部分西方乐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印度南方古典音乐中对小提琴的使用,然而小提琴在印度音乐中的使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它的外形仍保持原状,但它表达的内涵,采用的方法、技巧、风格都已彻头彻尾的印度化了。甚至你闭上眼睛聆听小提琴在印度音乐中的演奏时,很容易会与Sitar等乐器混淆,可以说小提琴除了躯壳,灵魂已经完全是印度的了。


  除了乐器借用,印度音乐并不拒绝对其他音乐形式的借鉴。印度电影音乐歌手都有非常好的古典音乐的底子,20世纪70年代后,印度音乐回教元素的影响,近些年来西方音乐也逐渐融入到印度的电影音乐中,但这些并没有改变印度电影音乐欢快、华美、洋溢外露、亦歌亦舞的鲜明特色,相反,使这种特色更加容易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甚至是欧洲人。像非常著名的《印度往事》旋律优美,华丽,而号称印度电影史上最豪华、最热闹、制作最精良的巨片《Devdas》更是让人如梦如幻。


  印度电影音乐借鉴了宗教精神内涵,让人思索。印度音乐不仅仅有如怨如诉、绵延不断的旋律,如波浪形、曲线形,甚至螺旋式的音乐进行,余音缭绕,婉转曲折的西塔尔,维纳琴声和呜咽欲泣的笛声,无穷无尽,各式各样的滑音、装饰音,强烈而音色多变的鼓声和变化多端的即兴演唱。如果你用心去品,你会感到,正统的印度电影音乐要配合“冥想”(meditation)来聆听,以与电影内容达到心神合一的共鸣。大部分的印度电影音乐有时为冥想会产生一些即兴演奏,观众如果对冥想没概念或无兴趣则会听的很无聊,就像对佛法无兴趣而被抓去听法会念经感觉是一样的。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也算是印度电影音乐对宗教精神的融会和借鉴。


  三、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


  印度有3.5亿人说外来语——英语,英语成为印度重要官方语言。这与中国恰恰相反,中国的文字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成为联合国用语之一,但中国的当代民族音乐较之以电影音乐为代表的印度音乐,(下转第46页)(上接第17页)却未得到长足的发展,如何克服不足,扬长避短,适应潮流,加快发展值得思考。


  1.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但流传范围受到局限,流失较多。


  殷周时代,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基本上可分为宫廷贵族音乐、文人雅士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宫廷贵族音乐专为皇族、贵族祭祀、礼仪、娱乐创造和专用,等级森严,民间不得使用和流传。当皇权贵族消失以后,这种音乐基本消失殆尽,没有完整地传于后世。同样,文人雅士音乐局限于文人雅士之间,音乐包括古琴音乐与词曲音乐,当世界发展,伴随唐诗、元曲巅峰的消失,走向衰弱,存世很少。宗教音乐主要用于宗教仪式和修为,中国主要教派是佛教和道教,主张清净无为和入静入定,本身就缺乏律动、创新元素。民间音乐丰富多彩,据统计,目前收集到的民歌约有30万首左右,民族乐器约200余种,民族曲艺约200多个曲种,戏曲约有360多个剧种。但由于受历朝历代统治者压制,以及口头、保守的传授方式影响,其影响范围都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无法很好的发扬光大。


  2.音乐载负了太多历史的、宗教的、思想的责任,创新和发展受到遏制。


  古人认为“音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七情不能自节,待乐而节之,至性不能自和,待乐而和之”(《欧阳文忠全集》);在重视道德的封建社会,儒家利用音乐塑造理想人格;《吕氏春秋·适音》更是赋予音乐安邦治世的功能:“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如此重负之下,禁锢了创新的脚步。如此重负,音乐被神圣化,发展受到禁锢。


  3.中国人内敛、修为的性格,使得中国的民族音乐走向追求音乐深远内涵的道路。


  有人评论说曾经被《春江花月夜》的宁静雅致感染得心境空灵,被《二泉映月》的委婉幽怨打动得肝肠寸断,被《梁祝》的缠绵悱恻感动得心潮澎湃,被《十面埋伏》的激烈紧张震撼得心惊动魄。每次接触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都仿佛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这些阳春白雪似的高雅音乐作为电影背景音乐,音乐演奏在国际上也得到相当的认可和轰动。但这与当今世界直抒外露的情感交流,张扬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存在极大差异。


  4.中国当代的民歌继续着抒情诗似的长腔高歌,在国际上尚不足以代表中国音乐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一脉。流行音乐则缺乏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借鉴成为主流,继承所剩无几。


  综上所述,印度电影民族音乐是印度音乐精华体现,它的成功,无疑是印度民族音乐的成功,是保留民族音乐特点,吸收时代元素成功的范例。中国音乐如何在保留本民族音乐特点基础上创新发展,走向世界,值得每一位音乐工作者思考。


  [作者简介]戈丽珠

  第3篇: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新世纪以来,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通信技术的进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文化交流也越来越趋于国际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音乐交流变得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接触到其他民族的音乐。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全球化背景下探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对促进民族音乐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推动民族音乐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含义与特征


  民族音乐是在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构建与发展起来的,是反映民族文化、风土面貌、地域特征的音乐。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声乐、器乐、民歌和戏曲等多种形式。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为民族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哲学、宗教、艺术、科技等都对民族音乐有着重要影响,丰富了民族音乐的题材与形式。尽管民族音乐在内容、风格、题材与形式等方面各有不同,但中国民族音乐也有一定的共同点——以线性为主的旋律模式,五声调式四音列结构,均衡对称的曲式结构,均匀平稳的节奏习惯,简繁呼应、动静结合的音乐表达方法,与文学、戏曲等艺术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这些共同特征使中国民族音乐能够更好地被人们掌握与理解,为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中国民族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碍,发展较为缓慢。首先,人们沉浸在现代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中,忽视了民族音乐,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音乐的接触越来越少,影响了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其次,民族音乐在传承方面出现了断流,濒临灭绝。很多人不了解民族音乐,也不愿意去了解民族音乐,认为它落后、不符合潮流,却有更多人学习西洋音乐。而且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缺少对民族音乐的美学教育。学生虽然学习了民族音乐,可是不懂如何欣赏民族音乐、如何理解民族音乐中的美感,这不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播。最后,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文化发展日趋多元化,尤其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人们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越来越低。长此以往,民族音乐得不到认同,更谈不上面向全球的传承与发展。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途径


  在全球化背景下探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既要具有国际视野,也不能脱离传统文化,要将民族音乐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从国际视野与文化价值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中国民族音乐,为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和实施途径。民族性是中国民族音乐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基石;而世界性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立足点,也是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方向,可见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中国民族音乐在全球化背景下传承与发展的推动因素与主要途径。


  (一)民族性是民族音乐传承的基础


  民族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民族性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个性,是中国民族音乐区别于其他民族音乐的重要因素,更是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与发展的基石。具有民族特性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只有得到中华民族的认可,才能体现出意义与价值,继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因此,在推动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突出鲜明的民族性具有重要意义。


  1.根植传统。民族音乐首先应根植于传统,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音乐形式,如民族音乐代表作品《茉莉花》,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世界人民通过《茉莉花》了解了中华民族,也促进了《茉莉花》在全球的传播。《茉莉花》最早记录于清朝乾隆时期的戏曲集《缀白裘》,后经流传和改编,衍生出柔美细腻的江苏版本、俏皮可爱的河北版本、大气婉约的东北版本。同时,《茉莉花》也在国外得到了广泛传播,先后被英国、比利时、美国等收录并翻译,成为流传海外的一首经典中国民歌。《茉莉花》的广泛流传得益于其浓厚的民族性,歌词内涵丰富、情感真挚深切,表现出中国音乐特有的审美意境;均匀对称的曲式结构,体现出音乐的对称和谐之美。因此,民族音乐应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从而汲取养分、丰富内涵、进而促进传播。


  2.面向现代。人们的思想与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民族音乐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凸显时代气息,保持蓬勃生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众多音乐家为民族音乐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很多音乐家采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音乐原声,如苗歌、侗族大歌、陕北民歌等,进行创新性改编,并加入电子音效,营造出独特的音响效果,以全新的角度拓展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的艺术魅力,使更多的民族音乐被世界所认知和认可。因此,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既应根植于传统,还应面向现代,体现民族性。


  (二)世界性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方向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民族音乐要想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还应体现出世界性,才能使民族音乐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保持民族性并不意味着封闭、墨守成规,而是以开放的姿态,兼容并蓄。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与其他民族音乐进行广泛交流,在彰显民族音乐魅力的同时,吸收其他民族音乐的长处,才能够促进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1.立足于世界艺术的高度。中国民族音乐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在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切不可盲目自满,也不能一味崇洋,应以世界艺术的高度审视中国民族音乐,认清中国民族音乐的特性,以及与外国音乐的差异性,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进行判断、选择与运用。


  2.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在全球化背景下,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族音乐不应局限于中国范围内,应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让世界听到优美动听的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扩大听众的数量与传播基础,有利于提高民族音乐在全球的影响力,推动其传承与发展。由作曲家何训田作曲、歌手朱哲琴演唱的专辑《阿姐鼓》,是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目前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发行并获得了多个国际奖项,彰显出中国民族音乐的优秀品质。民族音乐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在向世界音乐交流学习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国外音乐专业人士的赞誉与肯定,这是当代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3.开展国际交流。在全球化和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了解其他民族音乐的学术研究成果与动态,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以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印度民族音乐为例,在殖民时代,西方音乐的入侵并没有同化印度民族音乐,反而为印度民族音乐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使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国际交流能够提供国际化的视野,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应抓住这一良好时机,以民族性为基石,根植传统、面向现代,以全球化为传承与发展的方向,置身全球范围内,进行世界性传播;开展国际交流,在与其他民族音乐的交流过程中,找出中国民族音乐的优势与特点,并吸收国外民族音乐的长处;以发展的眼光、全球的视角,开启中国民族音乐传播的新纪元。


  作者:范琳琳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nlewudao/2301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