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中国哲学 > 中国哲学智慧与发展

中国哲学智慧与发展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一、中国哲学智慧与哲学中心概念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的奇葩,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哲学中曾积累了一些具有核心价值的哲学智慧,但在西学东渐及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兴起的冲击之下,这些哲学智慧却离我们渐行渐远,改革开放特别是党中央提出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进行开拓创新使之与时倶进,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伟大号召,唤醒了我们尘封已久的记忆,我们为什么不尝试利用这些具有核心价值的哲学智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开拓创新呢?本文首先谈一谈这些具有核心价值的哲学智慧在开拓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心概念时的关键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概念是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基础的物质概念,长期以来,人们对物质概念一直缺乏辩证的认识,即忽视了用辩证思维或从辩证逻辑方面来认识物质概念。这一方面导致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及学术性认识的不足,不能更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何而兴;另一方面导致了我们对物质概念的局限性认识不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困境时,不知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何而衰,症结何在,严重地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续发展。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物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抽象,又从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辩证发展过程。从“气”“火”“水”等经“原子”到亚里士多德的“质料”概念,这便是物质概念从感性具体概念上升到抽象概念的发展阶段。亚里士多德的质料概念相当于一个最高抽象物质概念。笛卡尔把质料概念发展为物质概念,但笛卡尔的物质概念已不再属于最高抽象概念,是对质料概念的辩证否定,因为他在物质概念的内涵中增加了广延性,使物质概念不再是最高抽象概念。从笛卡尔开始,后又经洛克、霍布施等人直到费尔巴哈和马克思,这期间物质概念的内涵逐渐增加,到马克思时,物质概念的内涵中已经包含事物所有的属性,物质概念巳发展成为一个思维具体物质概念,这便是物质概念从抽象概念上升到思维具体概念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具体物质概念是对西方近代哲学中的抽象物质概念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具体物质概念与物的概念是相当的,对于这一点恩格斯讲得非常清楚,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的概念来理解物质概念要容易得多。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体物质概念在认识论方面应理解为感性具体物质概念,是认识论中的认识对象;在本体论方面应理解为思维具体物质概念,在本体论中表示一切存在者的整体。马克思说物质是“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这便是马克患在认识论方面强调的感性具体物质概念。恩格斯说:“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m。这便是恩格斯在本体论方面强调的思维具体物质概念。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便是列宁从认识论方面为感性具体物质概念所下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具体物质概念与西方近代哲学中的抽象物质概念是不同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具体物质概念才能作为哲学的中心概念,正是物质这一哲学中心概念才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的基础,并将本体论、存在论,认识论等内在地统一起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的哲学变革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曾受到西方许多哲学家的质疑,改革开放后我国也有一些哲学工作者对其提出质疑。德国哲学家施太格缪勒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称为是“神秘的物质”。罗嘉昌同志在《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一书的开篇就写道:“物质是什么?没人问我,我很明白;一旦问起:我亦茫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为什么会受到中西一些哲学家的质疑?要想解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之谜,只有依靠中国的哲学智慧。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一个具有核心价值的凝聚着中国哲学智慧的事物概念。事物概念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一个最基本、最一般、最普通的概念。它的内涵最少,只有事物存在的基本特性它的外延最大,可以包括一切存在者,甚至包括世界这个特殊的存在者。由于事物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一切存在者的统称,在本根论(本体论)中用来表示一切存在者的整体,在致知论(认识论)中用来表示一切认识的对象,尽管并没有人明确地把事物概念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心概念,但事物概念却早已实际上起到了哲学中心概念的作用。事物概念的产生在我国已具有悠久的历史,查《辞源》可知,事物一词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荀况。荀子是战国末期即百家争鸣末期的一个集大成者,他统一了儒墨道法等诸家思想,创立了礼法学派。他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事物、礼法、尊严等许多辩证词组都是由他首创,事物词组就出自他的《君道》篇中,原文是:“如是,国者事物之至也如泉原,一物不应乱之端也”。

  

  事物是个辩证词组,它的产生还与另一个凝聚着中国哲学智慧的虚实概念有关。虚实也是一个辩证词组,虚实是虚与实的统称,虚实中既概括着虚与实,又概括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与实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虚与实具有极其广泛的意义,但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虚一般指虚体或虚在(即虚空间存在),实一般指实体或实在(即实空间存在)。北宋哲学家张横渠(载)讲得很明确:“一物而两体”,“两体者虚实也”。把事物整体分为虚体与实体,这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正是根据存在的虚实性,我国传统哲学中把一切存在者分为了两大类,一类是具有以虚在性为主的存在者称为事,一类是具有以实在性为主的存在者称为物。事中有物,物中有事,事与物具有相反相成的关系,这正是事与物能够凝结成一个辩证的事物词组的根本原因。事物是事与物的统称’也是一切存在者的统称,事物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巳成为了一个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因为作为哲学中心概念,必须能够作为一切存在者的统称,在本体论中能够用来表示一切存在者的整体,在认识论中能够用来表示一切认识的对象,所以事物概念在中国哲学中实际上起到的正是哲学中心概念的作用。事物概念是一个既言简意赅具有中国语言特色又充满辩证法及中国哲学智慧的辩证概念。

  

  物质概念与事物概念相比,两者具有相同的外延,因为二者的外延中都包括一切存在者。二者的内涵也基本相同,根据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概念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客观实在。什么是客观实在?列宁在定义物质概念后,在同一篇文章中还指出:“一般唯物主义者认为客观真实的存在(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感觉、经验等等”。可见列宁所说的客观实在是指客观真实的存在,即认识论方面的感性具体的客观存在。因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事物就是一个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所以事物概念的内涵是客观存在,如果从认识论方面来看,也是感性具体的客观存在。因此物质概念与事物概念的内涵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物质概念的内涵不够清晰。虽然物质与事物作为名词二者不同,但作为概念二者基本上具有相同的内涵与处延,这样看来二者又应属于同义词或近义词,这就是为什么物质与事物两个概念都可以在各自的哲学中成为中心概念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物质概念,虽然超越了西方近代哲学中的抽象物质概念,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概念,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兴起从而引领了现代哲学,但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还没有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概念,特别是作为哲学的中心概念它还存在着某些缺陷,而这些缺陷是很难被认识的,只有将物质概念与凝聚着中国哲学智慧的事物概念加以对比时,这些缺陷才容易被发现。事物概念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一个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事物可以作为一切存在者的统称,可以用来表示任何一个认识对象,事物概念无论是在内涵、外延或表示概念的语词的贴切性等方面都不存在任何问题,也从没有人对事物概念提出过任何异议,事物概念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与事物概念相比,物质概念却是一个倍受质疑的概念,原因就在于物质概念是一个缺乏明确性的概念。首先从其概念的内涵方面看,物质概念内涵中的实在概念便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实在既可以理解为真实的存在,也可以理解为实体存在。如果把实在理解为真实的存在,虽然符合物质概念的本意,但却与事物概念的内涵基本相同,人们就容易把物质概念理解为事物概念。如果把实在理解为实体存在,那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混同于西方近代哲学中的抽象物质概念了。


    其次从概念的外延方面看,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一元论,物质概念的外延中自然包括一切存在者,但是若从中国传统哲学的事物概念方面来理解,事物中包含着事与物两大类存在,物质或物是不能用来表示一切存在者的,不能作为一切存在者的统称,可见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物质概念的外延要小于事物概念的外延。最后从表示概念的语词的贴切性方面看,形式逻辑指出,一个概念明确与否,除了与该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关外,还与用来表示该概念的语词是否贴切有关。这就是说,即使概念的内涵与处延正确无误,但用来表示概念的语词如果不贴切,也可以影响到概念的明确性。从中国传统哲学方面看,物质或物是与事并列的概念,它们都是事物这一属概念之下的同种概念,物质或物的概念的外延小于事物概念的外延,因此物质或物是不能用来表示一切存在者的,不能作为一切存在者的统称,也不能用来表示一切认识的对象,所以用物质一词来表示作为能够表示一切存在者的哲学中心概念是不贴切的。总之,正是由于物质概念是一个不够明确的概念,才遭到了人们不断的质疑。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只有用汉语中的事物一词来表示哲学中心概念才是最适宜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从内涵与外延方面来看,已经发展为事物概念的内涵与处延,只差名称不同,是一个稍欠完善的事物概念。如果把马—98—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发展为事物概念,让事物概念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地位,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概念就成为一个明确的概念了,事物概念则能明确地把本体论、存在论及认识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内在地统一起来,这就使本体论成了关于事物的本体论,使存在论成了关于事物存在的存在论,使认识论成了关于对事物认识的认识论。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概念,特别是基本概念的变化,常常会给科学理论带来重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心概念的变化,很有可能成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开拓创新的一个突破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概念,正是它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才能使具有中国哲学智慧的事物概念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地位。但我们还应看到物质概念与事物概念的主要区别是在概念的辩证性上,事物是个辩证概念,事物中包含着事与物的对立统一。物质则不是一个辩证概念,物质中虽然含有事类存在,但具有虚在性的事类存在被看作是物质的属性,是派生的,因而无法构成一个对立统一的辩证概念。事与物对立统一构成了事物这一辩证概念,这是中国哲学独有的具有核心价值的哲学智慧,只有利用这一哲学智慧才能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的缺陷,也只有充满辩证法的事物概念,才能继承物质概念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中心概念,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中国哲学智慧在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心概念时的关键性作用由此可见。

  

  二、中国哲学智慧与哲学本体论的发展

  

  什么是本体论?改革开放后我国哲学界对本体论概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突破了西方近代哲学对本体论的片面理解,认为所谓本体论就是研究一切存在者整体的基本结构的哲学理论,具体地说本体论就是研究世界及一切事物的整体由哪些基本要素(或方面、单元)构成及怎样构成的哲学理论。本体论也是人类通过科学方法建立起来的关于世界及一切事物整体基本结构的理想模型。本体论中可以揭示出世界的本原及一切事物的来源。本体论是哲学的基础理论,是世界观、事物观理论的核心,是人们对世界及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的看法。本体论也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发展的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关于世界观理论的哲学,因此不能不重视对本体论的研究。

  

  中西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最主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在本体论方面的区别。西方近代哲学是以抽象的物质概念为基础的物质本体论,其本体论的模式是一种实体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以具体物质概念为基础的物质本体论,其本体论的模式是一种整体模式。所以无论从表示本体的物质概念,还是从本体论的基本模式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都超越了西方近代哲学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凭着物质概念及本体论的变革,才实现了伟大的哲学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引领现代哲学是当之无愧的。过去人们一直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体论方面所实现的这一最深层次的变革。中国传统哲学中虽然没有本体论概念,但却有与本体论概念相当的本根论概念。中国传统哲学中是以具体事物概念为基础的事物本体论,因为把事物的整体看作是由相反相成的虚体与实体构成的,因此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模式是一种辩证整体模式。可见在中西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的本体论中,不仅表示本体的概念不同,而且本体论的基本模式也不同。

  

  中国传统哲学中本体论的基本模式是又一个具有核心价值的中国哲学智慧。刘景山同志经过多年对中西哲学基本模式的对比研究,将中国传统哲学中本体论的基本模式概括为“一体二元”模式,他在《中西哲学基本模式的比较》《“一体二元”与华夏文明》等文章中都曾指出:“笔者在若干论文中指出,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的基本模式为‘一体二元’。所谓‘一体’是指统一的世界本体;所谓‘二元’是指统一的世界本体中,包念着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单元”。他还特别强调:“中国古老的太极图(阴阳图)是‘一体二元’模式最生动、最形象、最深刻的表述”。两千多年来尽管表示“一体二元”的几个具体概念在不断发展变化,但“一体二元”这个基本模式却始终没有变化。为什么这一本体论的基本模式能历经千古而不衰,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的深刻的哲理或科学性究竟在哪里呢?我们知道,如果从一切存在者的整体中抽象出来的基本要素越少,则其抽象程度必然越高,这样构成的本体论也就必然具有更大的普适性。一切存在者的整体,不可能只由一个基本要素构成,仅由一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本体论必然不是一个完整的本体论,例如西方近代哲学中的实体本体论就是一个不含有虚体的不完整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虽然是一元论,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构成整体的基本要素。所以从一切存在者的整体中只抽象出两个基本要素就一定是最少的,则其抽象程度必然是最高的,如果这两个基本要素又具有相反相成的关系,那么这样构成的辩证的本体论就必然具有最大的普适性,这个“一体二元”的本体论模式也就具有不可超越的永恒性,无疑这是本体论的最佳模式,这可能就是“一体二元”模式千古不衰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哲理或科学性之所在。不论是中国的事物概念还是“一体二元”的本体论模式,都充满了辩证法和中国哲学的智慧。

  

  事物概念是哲学的中心概念,事物是一切存在者的统称,因此从本体论方面来看,事物中应包括世界这个特殊的存在者,但从认识论方面来看,世界中又应包括一切事物,所以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事物与世界是两个可以相互包容的概念。如果从本体论方面解决了事物的基本结构,也就相当于解决了世界的基本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没有解决世界及一切事物整体的辩证结构,因此不能揭示出世界及一切事物内部的基本矛盾。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与中国哲学的事物本体论相对比,无论从表示本体的物质概念上还是从本体论的基本模式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都有开拓创新的必要。而具有中国哲学智慧的事物概念及“一体二元”的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开拓创新时的必然选择和最佳选择。

  

中国哲学智慧与发展

  中国哲学智慧虽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开拓创新提供了事物概念和“一体二元”模式,但要建构起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还需要有表示二元的两个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表示二元的概念有许多,如阴与阳、无与有、道与器、理与气、用与体、现象与物体、精神与物质等等,但这些概念已不能反映出当代的认识水平。中国传统哲学及事物存在的虚实特性都告诉我们,构成事物整体的两个基本要素中,一个具有客观虚在性,一个具有客观实在性,那么具有客观虚在性与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两个基本要素会是什么呢?改革开放后,我国哲学工作者对信息的哲学本性进行了广泛深人的探索,认为信息只有以物质为载体才能存在,信息与物质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可分割,二者在客观世界中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有人甚至指出:“信息是髙层次的哲学范畴”,“20世纪人类科学的最大成果,莫过于揭示和认识了信息”。“信息范畴已从单独的技术范畴,上升为一个哲学范畴,正如把物质概念抽象为哲学范畴一样,对信息概念的抽象标志着人类认识史上第二次伟大革命的开端”。根据我国目前对信息与物质的研究,不难看出,用来表示构成事物的具有客观虚在性的基本要素则非信息概念莫属,用来表示构成事物的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基本要素则非物质概念莫属。不过在本体论中的信息与物质概念,与通常说的信息概念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具体物质概念是不同的,而是两个最高抽象概念或叫作理想概念。信息概念自20世纪中叶诞生后,虽然在不断地得到提升,但还从来没有提升到最高抽象概念或理想概念的程度,更没有进人到本体论中,是中国哲学智慧才可能使信息概念找到本体论的归属。

  

  客观世界中的信息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纯的信息和物质存在,而本体论中的信息与物质是两个纯概念,是最高抽象概念或理想概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具有大科学的理念,即把哲学也作为一门科学,即研究世界及一切事物总规律的科学,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科学抽象及理想化等科学方法,从而获得最高抽象的或叫作理想的信息与物质概念,然后才能建立起当代的本体论,这样用科学方法建立起来的本体论哲学就是科学的哲学。本体论中的信息与物质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对事与物分别进行最高程度的科学抽象而获得,也可以通过利用理想化的科学方法而获得。所谓对事和物进行最高程度的抽象,就是抽出事物中的所有属性,只剩下事物存在的虚实特性。所谓理想化的方法,就是通过思想中的理想实验,把在客观世界中无论用任何现代科学技术也无法分开的信息与物质在我们的头脑中彻底分开,从而获得信息与物质两个纯概念,即两个理想概念。

  

  信息与物质两个理想概念只有在本体论中才具有意义,离开了本体论就毫无意义,但本体论中的信息与物质概念的建立,却可以为本体论之外的信息与物质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在本体论之外的信息与物质概念则属于实际概念,它们因为抽象程度的不同,往往成为各门具体科学中的基本概念。例如,在最高抽象物质概念的内涵中再增加广延性,这样的物质概念就与数学中的物体概念相当,也就是笛卡尔所建立的物质概念;如果在最高抽象物质概念的内涵中只增加质量属性,那么这个物质概念与现代物理学中的质点这一理想概念相当;如果在最高抽象物质概念的内涵中同时增加广延性及质量性,那么这个物质概念就与物理学中的物体概念相当,如此等等。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可能就与这两个抽象程度不同的科学概念的建立有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具体物质概念与物的概念—100—相当,如果我们去掉物质或物中的事类存在,把它们理解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物质或物的概念,那么我们就会受到新的启迪,如果具体物质概念与物的概念相当,那么具体的信息概念就一定与事的概念相当,因为它们存在辩证的对称性,这就使我们能重新理解事的概念。什么是事?事就是具体的信息,这就是信息时代对事的哲学理解。在信息时代,我们对本体论中的信息、物质及事物概念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在本体论中,信息是一个标志客观虚在的哲学范畴,是一切虚在者的统称,用来表示构成一切存在者整体的具有客观虚在性的基本要素。物质是一个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一切实在者的统称,用来表示构成一切存在者整体的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基本要素。事物是一个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一切存在者的统称,用来表示一切存在者的整体。

  

  有了构成当代本体论的几个概念,我们就可以建立当代的辩证本体论了。我们可以把由信息与物质对立统一构成事物整体的哲学理论称为当代辩证本体论,也可以把一切存在者的整体由虚与实两个基本方面对立统一构成的哲学理论称为当代辩证本体论。本体论解决了世界及一切事物整体的基本结构,这就一方面揭示了信息与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另一方面揭示了信息与物质也是一切事物的来源。因为本体论是世界观、事物观理论的核心,所以当代辩证的本体论解决了当代的辩证世界观及当代的辩证事物观。对立统一规律进人本体论,使对立统一规律真正成了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并彻底贯穿到世界及一切事物中。辩证的本体论解决了世界及一切事物整体的辩证结构,同时又揭示出了世界及一切事物内部的基本矛盾,找到了推动世界及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内因。本体论是哲学中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当代辩证本体论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来的整体存在论发展为由虚在与实在对立统一构成的辩证存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也由原来的意识与物质关系发展为意识与事物关系的辩证认识论。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者是如何存在的”这一问题被一些哲学家称为是7欠远也猜不透的哑谜,但辩证本体论及辩证存在论已经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本体论中的信息与物质概念,在形式逻辑或普通逻辑中被称为是空概念或虚概念,意思是这些概念所表示的对象在客观世界中并不真实的存在。在本体论中的信息与物质概念,在辩证逻辑中被称为是抽象概念,事物概念则被称为是思维具体概念。

  

  在本体论中的信息与物质概念,在科学逻辑或科学思维方法中被称为是理想概念。建立理想概念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各门科学中广泛存在,例如物理学中的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等。理想概念不同于实际概念,理想概念所表示的对象在客观世界中并不真实存在,比如本体论中的信息与物质在客观世界中就不是真实存在的,在客观世界中甚至可以说是两个“无”,但正是这两个有限的“无”,却可以生成无限的“有”,老子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深刻哲理可能就在于此。总之,建立理想概念或最高抽象概念,可能是解决当代本体论问题的必经之路。

  

  如果不澄清物质概念,事物概念怎么能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地位?事物概念及抽象的信息与物质概念又怎么能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又怎么能得到开拓创新呢?可见物质概念又是引起马克思主义哲学衰落和阻碍马克思主义哲学继续发展的症结所在。若不是事物、虚实、“一体二元”等具有核心价值的中国哲学智慧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不仅物质概念难以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概念及本体论等也难以得到开拓创新。中西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的融合,特别是吸纳中国的哲学智慧及西方现当代哲学中的精华,要创建一个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具有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不是没有可能的。

  

  三、中国哲学智慧与哲学基本形态的转变

  

  科学概念,特别是基本概念的变化,往往都会给整个科学理论带来重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发展为事物概念,这一哲学中心概念的变化,已经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存在论、认识论等基础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心概念及本体论等发生的重大变化,能否引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形态的变化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态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呢?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不同的称呼,如实践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在这些不同的称呼中,都有唯物主义这个主词,可见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形态的主要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态变没变,主要就是看唯物主义变没变。

  

  唯物主义也叫唯物论,它是以具体物质概念为基础的唯物论,但开拓创新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已发展为事物概念,原来的物质概念已不复存在。物质一词巳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抽象物质概念及与中国哲学中物的概念相当的具体物质概念,而这些物质概念都不能再作为唯物论的基础,因为以这些物质概念为基础的唯物论都是片面的哲学理论。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发展为事物概念后,唯物论只能变为以事物概念为基础的唯物论或叫唯事物论。那么这个新的唯物论能够成立吗?先从本体论方面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承认物质是世界本原的便是唯物论,开拓创新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已揭示出信息与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来的具体物质已不能作为世界的本原,那么事物能否作为世界的本原呢?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观点,物质概念发展为事物概念后,世界可以看成是由事物构成,但这种构成不是由基本要素构成,不符合当代本体论的定义,所以从本体论方面来看,事物不是世界的本原,以事物概念为基础的唯物论是不能成立的。再从认识论方面来看,事物与意识是认识论中的一对主要矛盾,在这对主要矛盾中,意识(或心)占据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认识论中这对主要矛盾的重点论。而唯物论恰恰强调的是物(或事物),这就颠倒了重点论,这样就忽视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导性、主动性、主观性等,而过分的强调了客体性、客观性等。所以从认识论方面来看,最好取消这个唯字,即使不取消,当代哲学中也应是唯心论,而绝不能再是唯物论。但还是取消为好,因为心与物在认识论中是对立统一的,是心与物统一的辩证认识论,就像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波动说与粒子说经过长期的争论,最后统一为光的波粒二象性一样,唯心论与唯物论在信息时代必然要统一为心与物对立统一的辩证认识论。所以从认识论方面来看,唯物论也是不能成立的。

  

  尽管在西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唯物论与唯心论,但在西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传人中国之前的中国传统哲学中是没有这种划分的,原因就是二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哲学中具有辩证的本体论模式,这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模式,也是中国哲学的骨架,没有西哲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本体论的非辩证性。唯物论的唯字在本体论方面是强调物质与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谁不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排斥性、斗争性,特别是只片面地强调唯心与唯物的两军作战,而忽视了二者的统一,唯物论是斗争哲学的理论基础。唯物论的唯字在认识论方面是强调物质与意识这对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的主次性,唯物论恰恰颠倒了重点论,片面地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意识与事物、思维与存在这本是认识论中的辩证关系,而且意识或思维是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推广到政治经济学中,形成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颠倒了重点论的社会理论。

  

  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唯物论的本体论是一个整体本体论,而不是一个由虚体与实体构成的辩证本体论;唯物论的存在论也是一个整体存在论,而不是一个由虚在与实在构成的辩证存在论;唯物论的认识论虽然是辩证的,但却颠倒了重点论。由此可见,唯物论的一些基础理论很多缺乏辩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划分唯物论、唯心论的标准存在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承认物质是世界本原的便是唯物论,承认意识是世界本原的便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被澄清后,我们发现物质概念不是一个完善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并不是世界的本原,今天看来,开拓创新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事物概念才是一个科学概念,而相对事物概念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来的物质概念应属于前科学概念,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划分唯物唯心的标准是不科学的。唯物论是一个受到时空限制的哲学理论,不具有普遍性,既不适用于当代,也不适用于中国传统哲学。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划分唯物唯心的方法来看,当代辩证的本体论告诉我们,揭示世界的本原及一切事物的来源是本体论的任务,因为解决了世界及一切事物的基本结构,就可以揭示出世界的本原及一切事物的来源,世界的本原是用理想概念或最高抽象概念来表示的。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来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解决世界本原的,而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认识论中的关系,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相当于从认识论方面来解决世界本原的,认识论中的物质概念是一个感性具体物质概念,是不能用来表示世界本原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划分唯物唯心的方法是缺乏科学性的。

  

  从唯物论的划分标准和划分的方法来看,唯物论不是一个科学的哲学理论,从开拓创新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来看,都已不存在唯物论。唯物论的本体论、存在论、认识论等也缺乏辩证性。相反事物概念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概念后,关于事物的哲学理论才应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核心理论,事物论的本体论、存在论、认识论等都是辩证的。唯物论缺乏辩证性,事物论—102—才是辩证的;辩证法不是唯物的,辩证法本来就是世界及一切事物的辩证法。它既可以包括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又可以包括自然辩证法、社会辩证法及思维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来的基本形态的主要标志是以物质概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当物质概念已经发展为事物概念,当非辩证的唯物论已经发展为辩证的事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态怎么可能不发生变化呢?所以开拓创新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态应是辩证事物主义或辩证世界主义。唯物辩证法应发展为事物辩证法或世界辩证法。辩证事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然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信息时代必然要出现的新形态。

  

  老子的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最髙哲学范畴,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就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中蕴含着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绝对与相对、永恒与变化、一体与二元等辩证法的精髓,因此它的普适性最强,适应一切时代和地域。我们不妨用开拓创新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诠释道的当代意义。道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指世界及一切事物的总的规律或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变化的总规律,因为世界或事物中都概括着自然界、人类社会及思维,所以把老子的道翻译为当代哲学语言,就是事物辩证法或世界辩证法,也可以叫作辩证事物论或辩证世界论。道的当代意义充分证明了辩证事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信息时代的新形态。所以,正是具有核心价值的道、事物、虚实、“一体二元”等中国哲学智慧在开拓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概念及本体论等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才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态发生了转变。

  

  如果对西方近代哲学的片面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非辩证整体本体论及开拓创新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整体本体论还缺乏明确的认识,或者对辩证事物论还心存疑虑,那就让我们看一看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发现的这些哲学问题。李曙华同志在《潜在的存在与发展的新视野——曼德尔布罗特空集之科学价值与哲学启示》一文中介绍了当代著名数学家、分形理论的开创者曼德尔布罗特在数学研究中的发现。“曼德尔布罗特通过对典型的生长模型DLA巨集团即受限扩散的凝聚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了分型生长更深层的新图景。他把一个具体事物或由若干事物构成的系统看作一个整体,而任何一个整体由实体及其空隙组成。他对空隙分析与实体部分的分形图完全吻合。为了更好地认识有关生长的复杂过程,他给整体定义维数,把整体中的实体部分定义为正分维,空隙部分定义为负分维,负分维是潜在的,尽管隐藏着,但绝不可否认其存在,从而揭示了长期以来为西方科学所忽略的客观存在的另一半——潜在的存在,深刻改变了人们对于客观实在的认识。为了更好地认识有关生长的复杂过程,给整体(包括实体及其空隙)定义维数并揭示空隙的物理意义巳成为当今科学研究中一项重大而现实的问题W。”曼氏在分形理论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或哲学的基本模式问题。他说的整体就是本体论中的事物整体,他说的实体就是本体论中的物质实体,他说的空隙就是本体论中的信息的虚体,他说的潜在就是信息的虚在即虚空间存在,空隙的物理意义就是信息。他还说:“负分维是分维的两个分立而对称的部分之一”,这不正说明了整体是由实体与虚体对立统一而构成的吗?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西方近代哲学的本体论是一个忽略了虚体的实体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一个非辩证的整体本体论,开拓创新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一个辩证整体本体论。可见辩证事物论是一个正确的科学理论。

  

  中国的哲学智慧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更加辩证和谐,如事物统事与物及信息与物质,虚实统虚与实,整体统虚体与实体,存在统虚在与实在等。正是这些具有辩证性的概念才奠定了开拓创新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本体论等一些基础理论的辩证性。

  

  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我们不会忘记西方一些哲学家曾污蔑“中国没有哲学”,我们更不能忘记我国巳经失去了一个多世纪的哲学话语权。自20世纪的末期,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心就已经转移到了中国。建立当代本体论是中西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的共同诉求,它也是中西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有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持、反思、开拓创新使之与时俱进等正确主张,有广大哲学工作者的努力探索,有几千年积累起来的具有核心价值的中国哲学智慧,一个“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具有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在中国出现绝不是偶然的。


    卢兆洵,康志新,刘 勇,杜友伦,许忠林(辽宁省开原高中,辽宁开原 112399)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ongguozhexue/1683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