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中国哲学 > 颜回与“颜氏之儒”探微

颜回与“颜氏之儒”探微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卒于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享年仅32岁(据熊赐履:《学统》)。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统冶者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由此可见,颜回尽管享年不永,却实为儒学史上一位很值得重视的人物。

一、颜回的政治志向

论及颜回,学者每每赞其“安贫乐道”。其实,这只是其思想非主流性的一面。他思想的主流乃在于救世淑人。这就关涉到对其政治志向的考察。

政冶志向上,颜回以舜为志。《孟子·滕文公上》记其语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显然,孟子以颜回与舜、稷“同道”。颜回很赞赏舜“无为而治”,即后来儒家所倡导的以“民”为本的“王道”政治思想。他尝曰:“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舜无失民,造父无失马也。”(《荀子·哀公篇》)颜回既与舜“同道”、“所追同一”,所以,当孔子要他和子路“各言尔志”时,子路答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撼。”而颜回则以“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相答。朱熹释“伐无善、无施劳”曰:“伐,誇也,善谓有能。施亦张大之意,劳谓有功。”(《论语集注》)以不夸己能、不扬己功为其意。但此说不确。元人所著《四书辩疑》驳朱说云:“伐善之善,乃其己所长之总称,伐忠、伐直、伐力、伐功、伐才、伐艺,通谓之伐善。又言伐无巧,止是不伐之一事。分而为二,颜子之志,岂别无可道焉?……该‘无施劳’者,不以劳苦之事加于民也。夫劳而不恤,乃古今之通患。……颜子之言,于世厚矣。”此说极是。所以,颜回这里所言之己志,乃是欲内修己德、外施爱民之政。这与舜之“无为而治”正相仿佛。在颜回看来,唯以此志施行于天下,方能实现孔子所谓“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论语·公冶》)的社会理想。由此可见,颜回在政治志向上不仅有淑世济人的入世情怀,而且颇具早期儒家的民本主义精神。

考颜回一生,大多为追随孔子奔走于六国,归鲁后亦未入仕,而是穷居陋巷。他生活于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儒家的仁义之志、王者之政常被斥为愚儒、讥为矫饰,“世以混浊莫能用”(《史记·儒林列传》)的社会环境中,丝毫不愿改其志,仍“尚三教(即夏教忠、殷教敬、周教文)”,期于“承衰救弊,欲民反正道”(《白虎通·三教》)。王符称赞他:“困馑于郊野,守志笃固,秉节不亏。宠禄不能固,威武不能屈。虽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义有殆,礼义不班,挠志如芷,负心若芬,固弗为也。”(《潜夫论》)若征之《史记·孔子世家》所记颜回语:“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之醜也;道即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醜也”,可知王氏所言非虚。这样,颜回就只能终生不仕,惟以“愿贫如富、贱如贵,无勇而威,与士交通,终身无患难”(《韩诗外传》卷十)自勉自慰。孔子赞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同上《雍也》)。颜回这种注重志气、追求真理并以之为乐的精神,与孔子本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同上)实同一旨趣。

二、颜回的道德境界

颜回平生虽无事功称知于世,但好学慕道,以全副身心体悟孔子思想,并努力将孔子思想、尤其是孔子的道德论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相关联着的途径完善自我,从而达到了孔子所谓的“仁”德之境的。

第一,“好学”。颜回好学,为其师与同门公认。《论语·先进》记:“季康子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子贡也说颜回勤勉于学,“夙兴夜寐,讽诵崇礼。”(《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那么,颜回为何此“好学”,“学”什么?孔子又何以于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徒中独以“好学”赞誉颜回?若从一般求知意义上看,孔子弟子甚众,习六艺而精者亦不乏其人,好学者当不为少数,但孔子都未以“好学”相赞。可见颜会所学与所好者,并非一般知识。又,孔子本人曾释“好学”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论语·学而》)这是孔子从思想道德角度提出的“好学”标准,是对其弟子提出的普遍性要求。孔门诸弟子中合乎此标准、达到这要求者较多,至少“七十二贤徒”都基本做到了这一点,而绝不仅颜回一人。所以,孔子称道的颜回所“学”亦即其所好之“学”,当另有所指。宋明诸儒、乃至释门中人都曾殚精集虑,对此做过多方探寻,如据朱时恩《居士分灯录》记载,周敦颐初见晦堂祖心禅师,向其“问教外别传之旨。心谕之曰:‘只消向你自家屋里打点。孔子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毕竟以何闻道,夕死可耶?颜子不改其乐;所乐何事?但于此究竟,久久有个契合处。’”在祖心禅师看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心此理,佛家圣人识得,儒家圣人也识得,故其要周敦颐“向自家屋里打点”。此后,周敦颐教授二程,提出“仲尼、颜子居于乐处,所乐何事?”以此启发二程,而颜子所学何学、所乐何事遂成为此后儒者穷追不舍的重要话题。而我们则认为,颜回既居孔门“德行”之首,则其所学自然首先是道德,但又非一般水准的道德,而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一一“仁”。入门初始,他就向孔子“问仁”,问何以成仁。终其身,颜回所学、所好者无非“仁”学。于此可见,他是将“好学”作为进德修身以成“仁”者的途径。孔子对此似已有所暗示。《论语·雍也》记:“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朱熹对此解释道:“努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移于后。颜子克己之功至于如此,可谓好学矣。”(《四书集注·论语集注》)朱熹对颜回“克己”之颂扬,显然已掺有理学家的意见。其实,孔子在这里只是指出一个事实,即:颜回以“好学”为途径,好且力行其所学,从平实处(“不迁”“不贰”)处开始实践儒家道德,逐渐成为具有高尚德性的“仁人”。

第二,自省。颜回颇富好思天性。他初事孔子时,即蒙老师赞许:“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犮,回也不愚。”(《论语·为政》)这就是说,颜回主要是通过“省”即倾注自己全部内在力量去思考、检讨,以期不断深化对自身的认识,及对所思者有全面而又深刻的领悟。这就使他不仅在认知过程中能“闻一知十”(上书《公冶》),而且更能择善弃恶、去伪存真,最终将自己所认同的真、善、美深植于心,并发而为言行。孔子称其“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中庸》)像颜回这样的人,自然“不愚”。

第三,力行。《论语·颜渊》记载: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己,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对人们耳熟能详的这段材料,明人何良俊评道:“孔子答群弟子问仁,皆因病而药,独颜渊问仁,则真有切实力行之意,故孔子亦以切实力行告之。”(《四友斋丛说》)细查《论语》中孔门师生有关“仁”的对答之语,的确如此。仅以颜回而论,他是始终以孔子“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座右铭的。他“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易传·系辞下》记孔子语),“行不贰过,称言不苟”(《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记子贡语),“慎于治身”(《孔子家语·大本》),甚至细微到“不以夜浴改容”(《新论·慎独》)。总之,颜回一生立身、处事、与人,无不以德自奉,并为此受到孔子的称赞:“吾见其进,未见其止。”(《论语·子罕》)正因为如此力行不已,颜回才能“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上书《先进》记孔子语)“仁”是孔子提出的最高道德标唯。孔子轻以“仁”许人,也不敢以“仁”自奉,而对颜回则赞之以“仁”,甚至直称其为“仁人”而自叹“不如”(据《论衡·定贤》)。由此可见,在孔子眼里,颜回以其好学、自省、力行而达到了儒家理想的最高道德境界,从而使其所言“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成为了现实。

作为“仁人”,颜回的道德品质体现在许多方面。这里,我们仅从颜回的为人处事来看其德性。颜回始终以仁爱之心待人,“犯而不校”(《论语·泰伯》记曾参语)。他之所以“不校”,“非微弱不能校也,非虑患不敢校也,非禽兽不足校也,非含忍不欲校也,非愧悟不必校也;颜子之心,则宽宏不忍校也。”(简朝亮:《论语集注述疏》)他自言“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韩诗外传》卷九),表现出“泛爱近仁”、“民胞勿与”的宽宏襟怀。正因为他如此待人,才得以加深了同门师友间的交往和情谊,所以,孔子说:“自吾得回也,门人加亲。”(《尚书大传》)但是,颜回为人处事又并不是毫无原则,他曾问孔子“君子”、“小人”之别,提出:“小人之言有同于君子者,不可不察也。”(《孔子家语·颜回》)他所谓“小人”,非从政治等级制度意义上来说,而是如孟子所言,是特指那种“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的“德之贼”(《孟子·尽心下》)。而在孔门诸弟子中,唯有颜回能依循孔子提出的以道德区分“君子”、“小人”的基本原则,严于“君子、小人之辨”。此外,在与同门友相处中,颜回也不是一团和气地做老好人,而是针对他们的缺失,以“诚”、“信”之德予以规谏、忠告和劝诱,竭尽“以仁辅友”之情。如其对子路说:“力猛于德,而得其死者,鲜矣;蓋慎诸焉!”又对子贡说:“吾闻诸夫子:‘身不用礼而望礼于人,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乱也。’夫子之言,不可不思也。”(《孔子家语·颜回》)颜回还曾从人子对其父母的孝行角度向宰我讲述“三年之丧”的必要性,谓:“父母者,天地也;天崩地坏,为之三年,不亦宜乎!”(马骕《绎史》引《卫波传》)由此可见,颜回在其生前死后能够赢得老师、同门的交口赞誉,与其所具有的“仁者”风范密不可分。

三、“颜氏之儒”及其影响

《韩非子·显学篇》说:“世之显学,孔、墨也。”“自孔子死后,有子张之儒,有颜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故谓“儒分为八”。

作为先秦儒家八派之一的“颜氏之儒”,其开创者为淮?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门颜姓弟子计有颜无繇、颜回、颜幸、颜高、颜之仆、颜哙、颜何、颜祖八位,且均为鲁人。其中,颜之仆、颜哙、颜何、颜祖虽曾师事过孔子,但未见于《论语》、《孔子家语》诸书,故不足论。颜无繇即颜路,《孔子家语》又称其为颜由,乃颜回之父,由于他在《论语》、《孔子家语》中均仅一见(即“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槨”),故似无多少学说思想可言。颜幸,字子柳,观《礼记·檀弓》所记,至多是个“知礼”之人。颜高其人其行其学,则无史籍可证。《史记·孔子世家》记有颜刻,谓孔子“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梁玉绳《史记志疑》及近人蒋伯潜《诸子通考》均以为“颜刻”为“颜高”之误,则颜高或别有颜刻之人,尽管曾从孔子周游列国,历经磨难,但大体如子路一流,学说思想上则无多大成就。可见,上述七位颜姓弟子都不可能成为“颜氏之儒”的开创者。这样,在颜氏八人中,唯颜回有此可能。并且,如前所述,颜回志宏才大德厚,不仅为孔子七十二贤徒之冠,更居“德行”之首,为孔子及同门共同称道,亦已赢得一定的社会声誉,故而“颜氏之儒”为颜回所创,当无可置疑。

颜回随孔子归鲁定居时,年方三十。虽然体弱多病,但“居陋巷”而“不改其乐”的颜回,设帐授徒以传夫子之道,应为自然之事。另,《大戴礼记·曾子疾病》记曾参病笃,谓其弟子曾华、曾元曰:“微乎,吾无夫颜氏之言,吾何以语女哉?”孔子及门诸弟子中,曾参传学最广,尚且感叹“无夫颜氏之言”,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颜回确曾传其学于门人。又,颜回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先进》)这不听孔子之嘱而执意“厚葬”颜回,并引发孔子感叹的“二三子”之徒,应当就是颜回的学生。学生“厚葬”老师,以表达他们的敬师重道之意,这本在情理之中,但使孔子陷于回“视予犹父”而“予不得视犹子也”的境地,也就难怪老夫子要说:“是你的学生使我如此啊!”

关于“颜氏之儒”,尽管一方面由于早卒的颜回,其本人无著述传于后世,另方面则由于史缺有间,我们今天实难寻出其传承脉络,但是,从其融入儒家别派并对战国时期其他学派的影响来考察,仍可窥见有关该学派思想、学术的一些蛛丝马迹。

从现有资料看,先秦思想家中受颜回思想学响最大者为曾参。曾参为孔门后进,他在同门诸友中独尊颜回,尝赞之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上书《泰伯》)这种从学思、修养两个层面对颜回进行的评价、称颂,颇为符合颜氏其人其学之实际。而曾参本人是以讲求“仁”(“仁以为己任”)与气节(“临大节而不可夺”),以及在道德修养上注重内省(“吾日三省吾身”)与力行(行“孝”道)而著称的。这与颜回十分相像。孔门诸弟子中,以曾参最为长寿。若以其对颜回敬服之心来推论,则其在颜回死后,代为教育颜氏弟子,使“颜氏之儒”多转入他的门下,从而“颜氏之儒”与思一一曾一一孟之儒相融合,或有可能。

先秦道家中的庄周学派曾受到颜回的思想影响。《庄子》中屡屡提及颜回,且多为正面描述,不含讥讪之意(这与其对孔子的态度迥然有异),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庄子将颜回的“用舍行藏”发展为消极避世,将颜回“有若无、实若虚”的谦逊之德诠释为“心斋坐忘”以至陷于无我无物之境,这显然是将儒家“仁人”之颜回道家化了。不过,庄子受到颜回的思想影响应为事实,甚至可能有“颜氏之儒”转入庄周学派者。

后世学者多从好学、力行、守志(“安贫乐道”。按:这也是颜氏影响于后人的主要方面)等角度赞扬颜回。当然,其中也不乏有刻意美化、甚至神化颜回的言论,这类言论集中谶纬神学思潮泛滥的两汉时代,如谓颜回“感中台星”而生(《新论·命相》),或云颜回“月角,额似月形。渊,水也;月乃水精,故名渊”(《论语谶》),或说颜回曾杖剑斫鬼而被孔子赞为“仁者有勇”(《段芸小说》)等等。至于宋明诸儒,则多从其理学立场出发讲论颜回,或追寻“孔、颜乐处”,或重颜氏“克己”之功,或以颜回为孔门“道统”之真传。如此等等,资料甚多,难以具论。

自汉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无不尊奉颜回。汉高帝十二年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二年又将此举定之为制度。这就使颜回由一个穷居陋巷的布衣一跃而入廟堂。但汉、魏间统治者还仅以颜回为孔门七十二贤徒之首。此后,对颜回的颂扬逐渐升级。唐开元二十七年,高宗制诏追谥孔子为文宣王;颜回为亚圣,赠为兖国公。金章宗明昌年间在曲阜建兖国公颜子廟。直至元至顺元年,文宗诏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而以孟子为“亚圣”(这就从一个侧面微妙地反映出理学的兴起,尤其是在理学被定为官方哲学后,孟子地位日高)时,颜回才屈居孟子之下。尽管如此,元及其后历代,孔门其他弟子配享座次时有升黜,唯颜回“复圣”地位不变,爵秩特优而不衰。其“圣誉”之隆,除孔、孟之外,仍无他人可及。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ongguozhexue/1731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