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 > 穴位敷贴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穴位敷贴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


张晓梅 孙建华

【摘要】乳腺增生病属中医“乳癖”范畴,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乳房疾病,医学界对乳腺增生病治疗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案。穴位敷贴疗法历史悠久,该疗法操作简便,疗效确切,药物有效成分直达患处,同时经皮肤吸收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近年来临床研究及应用取得显著疗效。

【关键词】针灸 穴位敷贴 乳腺增生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0.023

1概述

乳腺增生又称乳腺结构不良,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乳腺增生病是妇女乳腺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常见于25~50岁的妇女,但近年来本病发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其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75%[1]。1993年Bodian就提出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2]。近年来对乳腺流行病学的研究,提出了“乳腺正常组织—增生(轻、中、重)—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的发展模式[3]。乳腺增生病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患者的患癌危险率明显高于正常妇女,在中国,乳腺增生病约有2%~3%患者发生癌变[4]。因此,积极寻找理想的防治乳房增生病方案对乳腺癌的一级预防及改善乳腺增生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医学界对乳腺增生病治疗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案,现综述近年来穴位敷贴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进展如下。

2乳腺增生病病因

2.1西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乳腺增生病具体发生机制还不清楚,目前认为主要与性激素失调,雄激素和孕激素比例失衡有关。雌激素(E)长时间过度刺激乳腺,而缺乏激素(P)的节制和保护,从而使乳腺正常组织增生过度,复旧不全[5]。

2.2祖国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本病属于中医“乳癖”、“乳核”范畴。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的病因与情志、饮食、劳倦以及先天体质因素有关。古代医家多把乳核、乳癖的产生责之为肝脾失调。本病最早见于《中藏经》“癖者,痞也。痞者,气机不畅,胀满疼痛。”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说:“忧郁伤肝,思虑伤肝,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余昕鸿说:“乳症,皆云肝脾郁结,则为癖核”(《外证医案汇编》)。吴谦认为“乳中结核梅李形,……症由肝脾郁结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宋代《圣济总录》“又冲脉者,起于气街,夹脐而行,至胸中而散。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将理,冲任不和,阳明经热,或为风邪所客,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不仅认识乳核与乳痛之间的关系,而且提出乳核的发生与冲任不调有关。临床常见肝郁气滞、冲任失调两种临床常见证型。情志不畅,郁久伤肝,致气机郁滞,蕴结于乳房胃络,经脉阻塞不通,轻则不通则痛,重则肝郁气血周流失度,气滞、痰瘀结聚成块而形成乳腺增生;老倦内伤,房劳、劳力过度,耗伤元气,劳伤日久,脾胃乃伤,久则肾益虚,无以灌养冲任,冲任失调而生乳癖,治疗以疏肝解郁、调理冲任为大法[6]。上海中医学院顾伯华[7]认为本病为思虑伤脾,郁怒伤肝,以致冲任不调,气滞痰凝而成。治之当从疏肝解郁、调和冲任。

3穴位敷贴疗法作用机制

3.1皮肤吸收和经络作用

张仲景认为“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气血所注;理者,是皮毛脏腑之文也。”吴师机认为“就病以治病,皮肤隔而毛窍通,不见脏腑恰直达脏腑也。”人体的皮毛腠理与五脏六腑相通,将药物施于体表,其有效成分在直达患处改善局部症状的同时经皮肤吸收作用于相关脏腑,调节脏腑功能[8]。《灵枢》“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具有联系脏腑,沟通内外的作用,能够运行气血,调节阴阳。中医认为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肾,通过敷贴治疗刺激相关经络上的穴位及局部阿是穴,起到疏通乳络,理气散结的作用。正如清代名医徐灵脂所云:“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

3.2现代研究机理

根据现代穴位机理研究,穴位的作用与其所处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通过神经内分泌的作用途径,传到兴奋至中枢神经系统,再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影响妇女内分泌周期,从而达到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作用。

4临床进展

①甄旭等[9]对107名乳腺增生病患者进行辩证分型,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自制中药贴贴敷。中药贴含乳香、没药、昆布、海藻、牡蛎、香附、柴胡、白芍等,根据不同乳腺增生病人加减选用,将所选中草药等份混合后研磨成粉末状,用凡士林或蜂蜜调均后制成直径0.5 cm厚度0.3 cm的扁圆形药饼。治疗组取穴以乳根(双)、肝俞(双)、太冲(双)、膻中、章门(双)、期门(双)、足三里(双)等为主穴,随证加减。在选定穴位上放置药饼,用一次性医用透明贴膜加压粘贴固定。24小时为1疗程,15~20天为1周期,3个月为1疗程。对照组服用中成药乳癖消片,每日3次,1次5片,15~20天为1周期,3个月为1疗程。经过两年时间动态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9%,明显高于相同治疗周期药物组92.79%的有效率。

②王小平等[10]为观察中药穴位敷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选取病例90例,治疗组60例采用自制中药敷贴治疗。自制中药敷贴由炙香附、延胡索、水蛭、鹿角等数味中药组成,每位中药各10 g,经水提浓缩成净膏,再干燥成中药颗粒。将中药颗粒加入油包水相基质、氮酮及适量水制成膏剂,并放置于一次性、透气、不易皮肤过敏的可粘性材料衬底上,中央放置磁极一枚。对照组用上述中药敷贴于乳房阿是穴、神阙穴,晚上睡前敷贴一次,每次6小时,隔日使用。对照组30例口服乳癖消片,每次3片,每日3次。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完成后3个月观察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则为93.3%。研究提示中药敷贴疗法单独应用,能够消除或减轻乳房疼痛,减少乳腺增生肿块及分布范围,降低BI-RADY分级,提高乳腺增生病疗效。

③裴晓华等[11]将26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分为治疗组130例,对照组130例。治疗组非经期用散结乳癖膏贴敷双侧乳房阿是穴,每侧1贴,每日贴敷7小时。对照组药物为安慰剂。两组均连续用药2个月经周期,经期不用药,停药2个月后观察各组有效率:治疗组为73.2%,对照组为31.8%。卢锦花[12]用乳腺贴治疗30例乳腺小叶增生患者,敷贴膻中、气户、期门、乳根、足三里及局部阿是穴,48小时换贴,结果显示:周期性乳房疼痛总有效率96.6%,乳房结节肿块总有效率93.3%,治疗月经不调及痛经有效率83.3%。

④焦乃军[13]用大黄蛰虫丸穴位贴敷治疗5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贴敷选穴气海、关元及局部乳房阿是穴,隔日1次,10次1疗程。对照组服用逍遥丸,2次1天,每次6 g,连服2周。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总有效率86%,且治疗组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⑤甄旭等[14]将149例确定为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5例,对照组74例。治疗组将乳香、柴胡、牡蛎、海藻、香附、昆布等药物粉碎成粉末后用蜂蜜或凡士林调匀后制成药饼用穴位敷贴加压固定,根据辨证分型敷贴在乳根(双)、太冲(双)、膻中(单)、肝俞(双)、期门(双)等处,24小时更换一次,15~20天为1个周期,3个月为1疗程。对照组选定有效穴位单纯应用穴位敷贴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各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0%,对照组为90.5%;复发率:治疗组为4.0%,对照组为10.8%。

⑥郑杉等[15]将50例肝气郁滞型乳腺增生患者分为实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实验组采用四逆散加艾叶做成中药敷贴剂进行穴位(乳根、期门、阿是穴)敷贴治疗,每次10小时,隔日1贴。对照组敷贴安慰剂贴。治疗3个月后统计分析,实验组总有效率68%,高于对照组16%。实验组肿块大小及疼痛评分均有改善。

⑦董卫军等[16]将乳腺增生患者分为实验组(口服中成药与中西药联合治疗贴穴疗法),对照组(口服中成药)。实验组针对乳腺增生有效穴位使用中西药联合贴穴法对患者进行贴穴治疗,以3个主穴位和2个副穴位为主,贴膏24小时更换一次。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口服中成药2次/天,每次5片。治疗3个月后观察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76.3%。

⑧吕志龙[17]运用中药帖敷加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患者37例,取气海、关元、太冲、足临泣及乳房局部阿是穴,将制南星、三棱、莪术、冰片按2∶4∶4∶1比例制成药膏。针刺穴位得气后出针立即贴上药膏,局部固定8小时后取下,每日1次,经期暂停,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7.3%,明显高于相同治疗周期药物组(口服乳疾灵胶囊)76.5%的有效率。

⑨张婷素[18]将乳腺增生患者分为治疗组(口服逍遥丸配合穴位敷贴),对照组(口服逍遥丸)。取天池、膻中、屋翳及肿块处,用穴位敷贴贴压,24小时更换1次,15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统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75.0%。

⑩商艳慧等[19]针刺配合耳穴贴压疗法治疗乳腺增生。针灸取穴以乳头为中心沿乳腺导管向结节方向阿是穴、屋翳、膻中、期门、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等,14次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耳穴取肝、乳腺、内分泌、神门、交感、皮质下、三焦、肾上腺,用脱敏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紧在穴位上,每天按压3~5次,每次5分钟,3天后更换,14天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结果显示双侧乳腺厚度明显减少,腺体结节消失。

熊文[20]对60例乳腺增生患者给予外敷中药配合光电离子治疗仪治疗。乳痛康贴(金银花、大黄、黄连、黄柏、冰片、乳香等)敷贴在乳腺增生部位,光电离子治疗仪模式为1~4,治疗时间为30~40分钟/次,按照患者病情在1~18级区间内选择红外线辐射强度,治疗配合轻柔、舒缓的音乐,以7~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患者有效率为98.33%,随访期间复发率为3.33%,表明外敷中药配合光电离子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5结语

综上所述,穴位敷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肯定。该疗法操作简便,疗效显著,药物有效成分直达患处,同时经皮肤吸收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属于无创性外治疗法,有效避免了口服药物有效成分经肝脏首过效应的消减,减轻了胃肠道刺激性,降低肝肾毒副作用[21],日益受到乳腺增生病患者欢迎。

虽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①对乳腺增生的病因病机的认识还未完全明确,且缺乏共识,中医辨证分型难以统一;②穴位敷贴种类繁多,特别是自制中药敷贴常有加减方,导致对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环节、作用部位不能了解清楚,不利于敷贴有效方剂的筛选。并且在自制中药敷贴中何种药物有效,以及量效关系等也不能判断,阻碍了穴位敷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以上的不足,今后应可能要做到:建立并确定统一可靠的中西医诊疗标准,开展盲选随机对照实验,筛选有效、速效的方法及敷贴药物;加强动物实验的研究,探索中药疗效的机理,为乳腺增生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提供更多有用的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1]林毅,唐汉钧.现代中医乳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2.

[2]BODIAN C A, PERZIN K H, LATTES R,et al. Reproducibility and validity of pathologic classifications of benign breast disease and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J]. Cancer, 1993, 71(21):3908.

[3]胡金凤,袁萍.特诊特治乳腺增生病[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8:117-118.

[4]武秋林,马宏民,岑秀芬,等.广州市1994~2002年妇女乳腺疾病监测[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12):1159.

[5]李湘奇,宫少波,魏芳.乳癖康合剂对乳腺增生病大鼠血清性激素及乳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表达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2(5):1-3.

[6]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22.

[7]顾伯华.中医外科临床手册[M].1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160.

[8]佟瑶.穴位敷贴疗法对乳腺增生病的特色治疗[J].黑龙江中医药,2011,40(2):40-41.

[9]甄旭,王冠秀,白春辉.中药贴穴疗法治疗乳腺增生107例[J].陕西中医,2013,34(6):745-745.

[10]王小平,王群,粟文娟,等.中药穴位敷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8):506-508.

[11]裴晓华,樊英怡.中药敷贴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M].2012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150-155.

[12]卢锦花.穴位敷贴治疗30例乳腺小叶增生[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4):115-116.

[13]焦乃军.大黄蛰虫丸穴位贴敷治疗乳腺增生病10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2):293-294.

[14]甄旭,王冠秀,白春辉.自制中药穴位敷贴联合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17):2688-2689.

[15]郑杉,徐嘉琳,黄婕,等.中药穴位敷贴对肝气郁滞型乳腺增生的干预效果[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2,19(6):38-40.

[16]董卫军,姜军,范磊,等.中西药联合贴穴疗法治疗乳腺增生80例的临床观察 [J].中国实用医药,2014,9(9):186-187.

[17]吕志龙.中药帖敷加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16(2):80.

[18]张婷素.逍遥丸联合穴位敷贴治疗乳腺增生症4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19(2):132.

[19]商艳慧,申鹏飞.针刺配合耳穴贴压疗法治疗乳腺增生验案1则[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2):47-48.

[20]熊文.外敷中药配合光电离子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6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34(10):134-135.

[21]佟瑶.穴位敷贴疗法对乳腺增生病的特色治疗[J].黑龙江中医药,2011,40(2):4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linchuangyixue/18399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