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医证素辨证体系的回顾与思考

中医证素辨证体系的回顾与思考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


【摘要】 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临床过程,也是中医学习与实践的主要难点。朱文锋教授建立的“证素辨证体系”,为中医辨证在完备意义上的临床理解与应用开辟了一条捷径。本文依据朱教授新作《证素辨证学》追溯了证与证素形成的历史特点,剖析了疾病在中西医两种理论体系下的结构性差异,从历史角度解读“证素辨证体系”的合理性,并简述了该体系对中医临床辨证规范的意义和贡献。

【关键词】 中医辨证体系;证素;医学哲学

西医和中医是人类健康问题的两大解释体系,西医基于近代科学思维,中医基于古代传统思维,围绕的都是人的健康问题。西医借助科学的力量,产生了比中医更普遍的影响,以致于有人认为只需西医就足够了,更有甚者认为中医的迷信色彩太浓,应当取缔。从文化特征看,医学具有排他性。中、西医间的核心理论并不相容,西医占据主流,但是西医无法解决全部健康问题,这就为中医的生存留出了空间。两种解释体系面对同类问题,产生了“横看成岭、纵看成峰”的结果。

  长久以来,中医同仁为争取中医的生存空间做了大量抗争。这些抗争到底是基于传统感情的坚守,还是中医确有其存在的理由?同仁们往往从个体治疗的有效性,或从传统经典的合理性出发进行抗争,很难见到能够真正从中医理论结构正面狙击对中医的攻击。朱文锋教授从1976年开始探讨中医的辨证规律和辨证的有效性内容,将以描述性证名(证候)为元素的辨证体系,发展为以结构性证素为元素的辨证体系[1]。1978年计算机新技术开始影响中国,朱教授马上着手用数学模型对辨证进行定量研究,归纳出48项辨证基本内容,建立了“加权求和浮动阈值运算”,研制成《中医数字辨证机》。以后的几年朱教授在分解证名固定搭配的基础上,构建起完整的辨证论治系统,继而于1985研制成《中医辨证论治电脑系统》。根据朱教授长期基于计算机积累的成果,国家标准局委托朱教授起草《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并于1997年完成,同时他的辨证计算机系统也发展成《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2003年,依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朱教授申请了《中医辨证论治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构建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体系》课题,建立起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证素辨证研究平台,创新了“双层频权剪叉”算法,获得证候辨证诊断的准确权值,制定出证素、常见证诊断标准,完善了证素辨证体系,为中医临床辨证规范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文是对朱教授证素辨证体系的追溯与思考。

  1纵向疾病与横向病情

  医学的对象是人类疾病,但什么是疾病?若将“疾病”放到一个三轴的生态坐标系里进行考察,疾病就是由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病情要素构成,表现为病情要素的或加重或减轻的过程。例如:发热、头痛、恶心、白细胞计数等,我们用过程涨落表现它们的加重或减轻,从而形成一条综合的纵向曲线,称之为疾病曲线。疾病由病情过程涨落和患病边界面的反向涨落共同构成。但医生在临床上是看不到病人的全部疾病曲线的,在一个时段内只能看到一个病情截面。

  假定西医和中医在同一时间,看的是同一个病人,则中、西医面对同一条疾病曲线,看到的是同一个病情截面。但是,在该病情截面里,西医和中医所关注的东西不同。西医通过检查技术与方法,能看到的是症状、体征和检验结果等;医生将所看到的内容与经验、教材、诊疗常规等进行比较,得到关于该病情截面的定性判断。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找到中医的症状、体征等,通过中医的辨证分析,将病情截面中的每一个症状按中医理论,综合分析,得到一个关于病情“证”的中医论断。故即使西医和中医关注的病情截面相同,但关注的内容和方法不同。关于中医的工作原理,笔者在《中医的理论框架和工作原理》[2]一文中进行了论述,此处不赘述。

  李科威,中医证素辨证体系的回顾与思考第1期对于纵向疾病的认知,西医偏向于将疾病过程从人的生命过程中分离出来描述、处理,以期对疾病进行更准确的诊疗;若用曲线表达,似乎存在着生命与疾病两条相互关联的曲线。所以,西医的纵向疾病谱系发育比较完善。相反,中医的纵向疾病谱系发育不完善,原因是中医多从生命整体描述病态变化过程;若用曲线表达,中医在多数情况下不将疾病过程与生命过程分离,而是将疾病状态下的生命整体过程作为一条曲线。因此,中医对病情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横向病情截面,中医的辨证正是对病态生命状况的总体把握方法。

  2固定证名的限制性

  在传统中医辨证体系中,“证候”(即“证”)是中医临床的理论承载者和操作执行者。在朱教授的证素体系中,临床理论的主要功能交给了“证素”,原“证”的名称,朱教授称之为“证名”,即将原“证候”与“症状”的形式联系,作为“证”之外“候”的表现。“证”表达传统较高层次的证候之意,“证素”仍表达中间转换层,用“症状”表达底层的病情表现,用“证名”表达“证”的词面部分。

  “证”的功能最初是将患者的症状按中医理论抽提起来,形成一种对病情进行判断的方法体系。“证名”是“证”功能的词面表达。囿于古代文化的形式特点,证名讲究阐述前后呼应,内容对称跌宕的美学要求,“证名”的表达承袭了骈体文句式的影响,多表现为两个内容点以上的文字结构,以四六句式为多,如:肝肾阴虚、肝胆火旺、热入营血等。在秉承千百年有效的对应性经验积累后,使表现证候的证名在字面上搭配固定、句式整齐、使用对等,形成了中医文化,并由这种形式规定了临床思维的基本方式。传统中医思维方式的有效性,既有现实作用,又有史料记载,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生态动力学结构。

  在中医的理论形成时期,人类还处于自然状态为主轴的时代,人的体质特征与自然状态相对一致,变化较小,因此,表达辨证内容的“证名”有了足够的经验积累就基本固定了。而近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小了,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造成体质状态和疾病谱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证名的固定搭配显得不能满足辨证需要,表现在:(1)传统证候体系的“证”直接与患者的“症状”发生关系,证所承担的角色应该能够跟随病情变化,但在传统骈体文句式的证名条件下,禁锢了临床思维的展开,使临床辨证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2)传统中医学在沉淀了上千年证与方药的疗效对应体系(药证效用体系)中,包括证名约500~800个,这是传统中医临床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现代中医自主发展的基石,但演变应用的研究才刚刚开始。(3)由于生态环境和疾病谱系的变化,近数10年医生为应付临床,自组证名约3000~10000个,因其随意性,无法形成为中医可传承的共同财富,对中医发展并无益处。

  3证素体系对中医临床的规范作用

  证素是什么?笔者依据朱教授在《证素辨证学》中的阐述,认为:(1)证素是对中医辨证机理的一种体系继承;(2)证素是对固定证名结构的一种灵活发展;(3)证素是表达中医病位与病性本质的基本组分;(4)证素是用证素体系驾驭中医临床的关键环节。

  中医证候与方药效用的循环结构见图1。在传承自古既有的药证效用结构中,朱教授长期研究的“证素体系”,是插入药证效用结构的关键环节。

  图1中医证候与方药效用的循环结构示意图

  朱教授对古今医家所提出的约120项具体证素概念进行分析辨别,筛选出50项共性证素,包括:病位证素19项,如:心、脾、胃、胆、膀胱、胞宫、少腹[下焦]、表、半表半里等;病性证素31项,如:风、寒、暑、湿、痰、饮、食积、气滞、气虚、阳亢、动风等。这些证素从形式上分化了证的固定结构,分离了证的双重功能,其结构及关系如图2。

  图2证素与证名及症状的关系

  2010年第27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朱教授证素体系对证候辨证所做的工作和意义在于:(1)传统证名不是中医理论的最小基础单元。将证名分拆成符合中医理论的基础单元,形成证素体系,不损害中医的理论与操作意义。(2)证素体系的证素是单元素形式,它使药证效用结构的辨证针对点更小,更容易切合临床,调用更方便,组合变化更灵活,覆盖范围也更广。(3)传统辨证体系是“证名”直接与“症状”发生关系,朱教授将证素体系插入“证名”与“症状”之间,上承证名框架,完成理论指向;下与症状联系,统领临床操作;中间证素体系,承载辨证功能。参见图2。(4)证素体系筛选并规范了50个证素,用有限证素操作临床,边界明确,内容实在,掌握方便。(5)通过朱教授独创的贡献值计算方法,形成高值证素组合表达主要病态,获取相应的传统证名及功能;另外,通过低值证素完成拾遗补缺,实现中药的灵活加减。(6)重要的还有,朱教授将证素体系变成了可用计算机操作的程序性过程[3],使用者不必记忆很多东西,光凭中医临床医生的临床基本功就能自如地实际操作证素体系进行辨证施治。朱文锋教授所建立和完善的证素辨证体系,为中医临床辨证规范作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文锋.证素辨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李科威.中医的理论构架和工作原理[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2):97.

  [3]朱咏华.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 9(11):59.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linchuangyixue/9805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