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 > 试论朱丹溪的中医心理学思想

试论朱丹溪的中医心理学思想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


【摘要】   在朱丹溪的诸多著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心 理学 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发展 了中医心理病机;强调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灵活运用中医心理 治疗 方法 ;注重中医心理调摄。深入 研究 朱丹溪的中医心理学思想,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医心理学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朱丹溪 中医心理学 学术思想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浙江金华(今义吴县)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在学术上以养阴著称于世,被视为养阴学派的创始人,以“相火论”和“阳有余阴不足论”为其医学观点核心。在朱丹溪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心理学思想。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之。

发展了中医心理病机

情志异常可引起脏腑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素问·五运行大论》均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中用气机紊乱阐述了情志致病机理,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对此朱丹溪进一步加以发挥,他在《脉因证治·七情证》中说:“怒为呕血飨泄,煎厥薄厥,胸满胁痛,食则气逆而不下……筋缓,怒伤肝,为气逆,悲治怒。喜为笑,毛革焦伤,气不收,甚则狂,喜伤心,气为缓,……思为不眠,好卧昏瞀,三焦痞塞,咽喉不利,呕苦筋痿,自淫,不嗜饮食,思伤脾,为气结,怒治思。恐伤肾,为气不行,思治恐。”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朱丹溪不仅继承了《内经》关于情志致病机理的基木观点,而且还结合临床实践详细描述了情志异常导致脏腑病变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症状。

另外,朱丹溪还用“相火” 理论 来补充了中医心理病机。他指出:“相火易起……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至于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丹溪认为,“失劳则火起于筋,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大怒则火起于肝。”说明饮食劳倦、阴阳喜怒乃病之症结所在,其中以房劳、情志之伤尤最。而且,从情志致病的角度,朱丹溪指出“五脏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随起”(《局方发挥》)。在各种情志刺激中他又特别强调:人的情欲是造成相火妄动、煎熬真阴的重要因素,说:“人之情欲也无涯,此难成易亏之阴气,若之何而可以供给也?”(《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朱丹溪还受到李东垣“元气阴火”理论的启发,建立了“君相互感”的医学模式,所谓“君”是指心火,主神识,在上;“相”是相火,为下焦肝肾之火,司生殖;“互感”则是指君火与相火的相互作用,君相二火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种种心理状态与心理变化。

强调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

随着传统医学模式向 现代 生物心理 社会 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加注重了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现在认为不良的心理因素是诸多疾病的诱因,或使人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增强。同样,朱丹溪十分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朱氏认为:“转胞病,胎妇之禀受弱者,忧闷多者,性急躁者,食味厚者,大率有之。”(《格致余论·胎妇转胞病论》)“健忘者,此证皆由忧思过度,损其心胞,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乃思虑过度,病在心脾。”(《丹溪心法·健忘六十二》)对于奶岩,朱氏在《格致余论·乳硬论》中指出系女子“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忧怒郁闷,昕夕积累 ,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所致。对于遗精的病因,朱氏亦从心理角度进行了 分析 ,他说:“遗精得之有四:有用心过度,心不摄肾,以致失精者;有因色欲不遂,精乃失控,输精而出者;有欲太过,滑泄不禁者;有年高气盛,久无色欲,精气满泄者。”(《丹溪心法·梦遗四十五》)朱丹溪重视心理因素的思想在其医案中也有所体现。刘氏等从《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丹溪翁传》中共搜集标明病因的医案52则[1],其中因七情所致的多达15则。又据马氏统计,《格致余论》共载病案43例,因纵欲不节所致的病案50%以上,其中典型病案7例[2]。

灵活运用中医心理 治疗 方法

朱丹溪十分重视运用心理疗法,《丹溪心法》曰:“五志之火,因七情而生,……宜以人事制之,非药石能疗,须诊察由以平之。”这里“人事制之”即心理疗法,亦即缪希雍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朱氏在临床实践中常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疗法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心理疾病,疗效颇著。

以情胜情疗法来自《内经》,受五行制胜原理的启迪,朱丹溪在“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基础上创立了多种情志相胜的以情胜情方法,治疗情志之偏致病[3],他在《丹溪心法》中指出:“怒,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以喜胜之,以思解之;思,以怒胜之,以喜解之;恐,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悲,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其所谓“胜之”遵循了五行“相克”原则;所谓“解之”体现了五行“相生” 规律 [3]。这里朱丹溪用以情胜情和以情解情两种方法治疗情志疾病,较《内经》有所 发展 。

在临床实践中朱月溪亦善于运用心理疗法。他曾治一人因忧患病,咳吐血,面色黧黑,药之十日不效,谓其兄陈状元曰:“此病得之失志而伤肾,必用喜药乃可愈。”即求一足衣食地处之,于是大喜,即时色退,不药而愈。在此案中,朱丹溪采用情志相胜的疗法,以喜治悲,火克金而治愈。又治一女子因思病不食,面北卧者且半载,因事大怒而病反渐愈。《丹溪翁传》曰:“前者为喜胜悲,后者为怒治思,则诸郁得解。”

朱丹溪虽十分重视运用中医心理疗法,但他对中医心理疗法的使用也颇有分寸。《格致余论·虚病痰病有似邪祟论》中曰:“《外台秘要》有禁咒一科,庸可废乎?予曰移精变气乃小术耳,可治小病。若内有虚邪,外有实邪,当用正大之法。”在这里,他指明心理疗法一般只作为一种辅助疗法,若有外邪侵扰还是需要运用药物治疗,可见丹溪并非胡乱运用心理疗法,而是弄清疾病的真正病因,把心理疗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注重中医心理调摄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朱丹溪从相火与君火的关系出发对此加以发挥,朱丹溪根据朱熹 理学 的理念,明确提出“人心听命乎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静,彼五火之动皆中节,相火惟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格致余论·相火论》),就是强调以理智克服欲念,从思想上下工夫,收心养心,使心平气和,相火潜藏,真阴不受扰动和伤耗。他在《格致余论·相火论》中说:“二脏(指肝肾)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皆暗流而疏泄矣。” 因此他要求怡养寡欲、恬淡虚无以聚存阴精,不使相火妄动。并进一步指出:“盖相火藏于肝肾阴分,君火不妄动,相火惟有禀命守位而已。”(《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由此可见,如果君心泰然,人便情绪稳定,五志平和,相火就不会被煽动起来危害身心。

朱丹溪的中医心理思想,在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深受后世推崇。时至今日,疾病谱已发生很大变化,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医心理学,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以期更好地保障人们的心理健康。

【 参考 文献 】
  1 刘时觉,林乾良,杨观虎.丹溪学 研究 [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99.

2 马玉芳.论人先论欲,治病先治心——朱丹溪欲病 理论 初探[j]. 江苏中医药,2002,23(4):4.

3 胡永年.略论以情胜情疗法[j].湖北中医杂志,2000, 22(7):10.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linchuangyixue/9714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