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 > 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论文(共2篇)

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论文(共2篇)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医学



第1篇:中医治疗中风的方法及经验总结


中风,是中医学对于西医学中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栓塞等都属于本病的范畴。中风也被称为脑卒中,它的主要症状是猝然昏倒,伴发语言不利、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中风是一种发病原因复杂,波及范围较广的疾病,恰好中医疗法可以作用于多f靶点,从不同的方面缓解疾病的危害,因此可以尝试应用中医方法治疗中风|W1。我院采用中医方法治疗中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对我院中医治疗中风的方法、经验进行总结,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中风患者134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67例为治疗组,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另外67例为对照组,采用中成药华佗再造丸进行治疗。全部患者中有男性72例,女性62例;年龄在47?83岁,平均(63.2土7.9)岁;患者患有的合并症有高血压34例,高血脂45例,高血糖及糖尿病32例;患者发病后到就诊的时间在lh?5d,平均1.6d;全部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合并症、症状、病情轻重等方面的差别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疗效对比。两组患者均进行4周的临床观察,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疗效。


1.2入选标准中风患者的入选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6(试行)。排除哺乳期及妊娠期妇女,以及参加可能影响本次临床研究的其他临床试验者。排除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排除有既往中风史者。排除患有消化道出血、严重的心脏疾病、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者,以及恶性肿瘤患者。


1.3临床症状中风的中医临床症状,通过望闻问切进行观察,主要在于以下几f方面:口舌歪斜、言语迟钝生涩或不能言语,偏身感觉异常,神志不清,半身不遂。此外还有部分患者出现眩晕、头痛、共济失调。中医认为中风的起病原因与机体的正气不足相关,正气缺失给风邪以可乘之机,风邪侵入人体的脉络,导致气血痹阻,血随气逆,上行至脑,干扰脑髓神机的正常运营,从而引起口眼歪斜等临床症状。


1.5治疗方法中药治疗方法(治疗组)


采用中医疗法对患者进行辩证施治,针对患者的起病原因及临床症状不同,将患者的中风类型分为三大类型,现分别介绍其治法。①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患者的表现有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象浮,或者为玄脉、滑脉;患者畏寒发热,脘腹满胀,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治法:祛风止寒,通络除痹。方用:甘草9g,人参12g,茯苓6g,陈皮15g,白芷9g,生姜5片,杏仁9g,川弯9g,麻黄6g,附子(炮制)3g,肉桂9g。用水煎服,每日两次。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肿胀,懒言气怯,肢体动作物理,眼神散淡;舌质淡白或淡红,舌苔薄,舌周边有齿痕;脉象细弱;腰膝酸软。气虚血瘀型患者舌上可见瘀斑,脉涩,细沉。治法:滋阴补血,熄风固本。方用:茯等9g,甘草9g,川弯12g,人参12g,红花15g,赤芍12g,黄芪27g,当归12g,桃仁12g。用水煎服,每日两次。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肢体麻木、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面色潮红,小便赤黄,多痰等。舌质红,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玄滑,或者脉数有力。治法:化痰通络,清心煊窍。方用:生姜5片,甘草9g,寒冰石9g,菊花12g,大黄3g,薄荷6g,石膏12g,川弯9g,白术9g,枳实9g,茯苓12g,半夏9g,大和枚。用水煎服,每日两次。按以上疗法进行4周的治疗。


中成药治疗(对照组)


选用华佗再造丸。用法用量:4?8g/次,2?3次/日。早晚各服1次。连服l〇d,停药Id,预防量与维持量每次4g。服用4周。


1.6疗效判定标准依据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100%。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疗效指数<95%且>70%为显效;疗效指数<70%且>30%为有效;疗效指数低于30%为无效。


1.7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6.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处理。对总有效率及显效率进行卡方检验,以^<〇.〇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显效40例(59.70%),总有效率89.55%(60例);对照组显效27例(40.30%),总有效率70.15%(47例)。将两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进行卡方分析,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比对照组疗效好。


3讨论


中风的症状多端,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这与风的善行数变特点相似,因此被称为中风。解方:①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甘草调和诸药,人参补阳固本,茯苓具有滋补作用,陈皮、白芷,川芎、麻黄、肉桂发散风寒,生姜驱寒,杏仁具有温补作用,附子回阳救逆。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川弯、当归发散风寒,人参补足阳气,红花、赤芍、黄芪滋阴补血,桃仁具有温补作用。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生姜祛寒,川芎发散风寒,甘草调和诸药,枳实、茯等、大枣滋阴温补,石膏化痰通络,薄荷清心煊。以上各药物成分具有不同的作用,它们相辅相成,发挥了不同治法的优势。总之应用中医治疗中风,使用安全,副作用,作用温和,疗效明确,比固定组方,不能辨证论治的中成药治疗方法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局舒春(长舂市中医院,吉林长舂130022)


第2篇:关于中医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探索


中风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指中风后引发的抑郁症,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中风后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少、悲观、失眠、烦躁、食欲改变、精力减退、日常生活能力减退等,患者精神忧郁、情绪低落等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康复。PSD的发病率各文献报道差别较大,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风发病率为(109.7~217)100000,中风后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态约占30%>~50%>,其中重度抑郁大约占10%>。有研究显示,中风的病情越重,PSD的发生率越高,而且PSD也能明显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故治疗PSD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中风后抑郁症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临床上的广泛关注和探索,现笔者就关于此病的中医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传统中医认为本病属中医病症中的“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对于“郁证”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观点各不相同。《医经溯回集?五郁论》中说到:“凡病之起也多由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意”,指出因气机瘀滞而致病。《丹溪心法》中提到“六郁”之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指出气血不和而致病。《景岳全书》中说到:“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安志刚等[1]则指出因病而郁,因郁而病,常互为因果。进一步指出中风后抑郁是中风和抑郁的合病。同时王冠[2]认为中风后抑郁症属“因病而郁”,不同于“因郁致病”,其病因病机不尽相同。


周庆莹等从心肝脾肺肾五个方面论述抑郁症的病机,从心论抑郁症,其认为心神异常是主因,又兼他脏,表现为心肝火旺、心肝阴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脉瘀阻等证候;从肝论抑郁症,多与肝郁气滞的实证密切相关;从脾论抑郁症,因脾胃居中,四脏一有不平,则中气不得其和而先郁;从肺论抑郁症,有“诸气郁,皆属于肺”“气闭塞而不行”,是为“愁忧”从肾论抑郁症,由于肾气虚无力行血、阳虚无以温煦或阴虚内热血液受煎熬而黏滞等导致瘀血的形成,滞而不通,郁者也。


宋兰等认为中风后抑郁症的发生在于患者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肝脾心三脏受累,气血失调所致。


因此,可见中风后抑郁症的致病特点表现为病位多样,虚实兼见,病因复杂。


2辨证分型


古代医家对郁证的辨证分型多以肝气郁滞为纲,气郁日久则化火、或伤阴致虚、或化湿成痰致瘀,证型则不外乎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心脾两虚、心肾亏虚等。


首先,宋兰等分别从气滞血瘀、痰气上扰、心脾两虚三个方面辨证论治中风后抑郁症,如气滞血瘀,治宜疏肝理气、活血解郁,方药采用郁金、石菖蒲、柴胡、赤芍、川芎、当归、桔梗、远志、酸枣仁、淫羊藿、薄荷、炙甘草;痰气上扰,治宜理气化痰、清心降浊,方药采用半夏、陈皮、石菖蒲、郁金、香附、枳实、竹茹、茯苓、桔梗、杏仁、首乌、丹皮、五味子;心脾两虚,治宜益气养血、解郁安神,方药采用党参、麦冬、五味子、黄芪、白术、当归、柴胡、桂枝、熟地、合欢、酸枣仁、白芍、首乌藤、炙甘草。


再者,何小刚将中风后抑郁症分为肝气郁滞证、血瘀痰结证、心脾肾虚证三型。


最后,王冠认为中医辨证分型应分为六型,分别是气郁化火型,治宜舒肝解郁、清肝凉血化瘀,方用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心神失养型,治宜甘润缓急、宜气养心安神,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治疗;心阴不足型,治宜滋阴养心安神,方用百合地黄汤加减;脾肾阳虚型,治宜温补脾肾,方用四逆加人参汤加减治疗;瘀血阻滞型治宜活血化瘀,方用大黄蛰虫丸加减。


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变涉及多个脏腑,致病因素轻重缓急不同,且易受患者自身因素影响。现代学者对郁证的辨证分型,各执己见,以致证型纷繁复杂。目前为止,中风后抑郁症的中医分型仍无统一的标准。


3治则治法


3.1中药治疗以古方加减为主董华丽认为中风后抑郁症多见情绪不能自主,或郁郁不乐、悲泣欲哭、心烦易怒、口苦失眠、善恐易惊,多为肝气郁结、痰火内扰所致,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时疗效显着,且能缓解抑郁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高尚社总结国医大师何任教授治疗抑郁症验案时提到,中风后抑郁症病机的关键在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瘀阻清窍。治宜疏肝解郁、调气活血、逐瘀通窍。方用王清任癫狂梦醒汤全方加大黄通便祛瘀,四法合用,攻中寓补,着重于通,用药精良,配伍得当,疗效显着。


朱明龙等运用民国名医祝味菊先生的温潜法“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原,导龙入海”,具体采用中医“封髓潜阳丹”加减:龟板、磁石、龙齿、黄柏、砂仁、制附片、炙甘草。结果为痊愈19例,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3%。


证明此法疗效可靠,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治愈率,改善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辨证自拟方为主高向丽运用理气开郁、祛风化痰通络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她认为中风的病理因素以痰湿为主,风痰阻络为中风病临床常见证型;且郁证以气机阻滞为主。故此自拟中风解郁汤,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理气解郁、祛风通络。药物组成有醋柴胡、制香附、炒白芍、广郁金、合欢花、绿梅花、石葛蒲、川芍、天麻、炙僵蚕、炙全蝎等。诸药相合,理气开郁、祛风化痰通络,气机流畅,诸郁得解。


朱红等从气郁痰阻辨证论治中风后抑郁症,认为气郁痰阻是中风后抑郁症的重要病机。治疗应当以理气化痰为主,兼以益气活血等。为此其自拟理气化痰组方,施以胆南星、法半夏、石菖蒲、青礞石涤顽痰开窍;柴胡、郁金、佛手、绿梅花、陈皮疏肝理气解郁,而痰随气消;竹茹、黄栀清热化痰;茯苓、白术益气健脾、化痰渗湿,使痰无所生;川芎、丹参理气活血,治疗基础疾病;配以白芍、芦根柔肝以防诸药辛燥太过。诸药合用,共奏气顺痰除之功效。


其他赵磊等的研究实验显示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有效率高达93.02%,故此天麻素辅助抗抑郁症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症效果佳,起效快,患者耐受性好,可以缩短病程,改善抑郁症症状,效果满意。


贾奎等运用解郁丸联合帕罗西汀片治疗中风后抑郁,其认为中风后抑郁症以肝气郁结为基础,治疗应给予疏肝解郁之品。方由白芍、柴胡、当归、郁金、茯苓、百合、合欢皮、甘草、小麦、大枣共10味药物组成,配伍合理,可达解郁疏肝、理脾活血的功效。临床实验证实解郁丸配合帕罗西汀片可起到增效减毒作用,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良好组合。


3.2针灸治疗针灸能活血通络,能加强人体整体调节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在我国历代医史文献记载中,约有130个穴位与治疗抑郁疾病关系密切,如神门、后溪、四关、十三鬼、三阴交等,可见针灸对中风后抑郁症的治疗具有显着疗效。


毫针疗法毫针针刺是将不锈钢毫针刺入体表的经络腧穴或病变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是常用的一种针刺疗法。


黎小慧针对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进行了系统评价,在对254篇针灸疗法治疗PSD临床研究文献中治疗组治疗手段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时,发现单纯毫针针刺为最常用的干预手段。一是黎小慧比较毫针针刺与抗抑郁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是黎小慧合并11篇文献HAMD减分率的结果,显示毫针针刺治疗PSD的总有效率较抗抑郁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明毫针针刺疗法总有效率较抗抑郁药效果好。


电针疗法电针是将针刺人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能代替人做较长时间的持续运针,节省人力,且能比较客观地控制刺激量。


王健采用电针健脑安神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王健认为本病的病机特点是多虚实兼见,病变在脑,与肝、心、脾、肾有关。因此,取督脉经穴以健脑安神,取肝经原穴以解郁调神,取手少阴经、手三焦经穴位以安神。即百会、神庭、印堂、四神聪、太冲、神门、内关几穴。


徐萍以电针“调督任”为主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以百会、印堂、人中、承浆、膻中、中脘、气海、关元为主穴,配合辨证取穴。失眠多梦加内关、神门;胸部满闷,胁肋胀痛加太冲、期门;多思善疑,头晕健忘加足三里、脾俞;胸闷如塞,喉中有异物感加丰隆;五心烦热加三阴交、太溪;舌紫脉涩加血海、膈俞。


另外,刘军运用电针疗法,取穴百会、印堂、四神聪、太阳、内关、神门治疗中风后抑郁、焦虑有建设性疗效。


头、体、腹针疗法李岩等采用头皮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中风后抑郁症,治疗方法为:①额中线;②额旁1线;③额旁2线;④额旁3线;⑤取穴:主穴:神门、大陵、内关、心俞、合谷;配穴:脾俞、三阴交、足三里。治疗痊愈率为85%>,有效率100%>。


于致顺老师从1972年开始,采用百会透健侧曲鬓、前顶透健侧悬须治疗中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于致顺头穴分区中的额区:神庭至肉会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的平行线。贾淑亚[18]应用神庭透囟会及其向左、右各1及2寸的平行线平行透刺。其改善抑郁程度的总有效率为86.7%>,说明于致顺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疗效显着。


姚自强在研究头、体针治疗脑中风后抑郁症时,对头、体针联合治疗脑中风后抑郁症的疗效与传统针刺疗法的疗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头、体针联合治疗脑中风后抑郁症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


杨沈秋等治疗中风后抑郁症,针刺头针选用额前区(印堂与神庭中点及瞳孔与头临泣中点)、额区(神庭至自会及其向左、右各1寸及2寸的平行线),体针取膻中、劳宫(双)、大陵(双)、安眠(双)、太冲(双),并联合药物治疗,针药合用可起舒肝理气、宁心安神、活血通络等效,对中风后后抑郁具有很好的疗效。


陈真悟将腹针与体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进行了疗效对比,为此腹针疗法运用处方,引气归元(即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滑肉门(双)体针疗法运用处方,百会、印堂、合谷(双)、太冲(双)。比较表明二者均可达到疏肝解郁、祛火安神、调神醒脑的目的,疗效相当。


综合疗法孙善斌等采用针刺督脉、手法点穴醒脑,同时配合基础药物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主穴取上星、百会、神庭、本神、内关。辨证配穴加足三里、丰隆、神门,均取双侧;心肾心肝火盛取太冲、行间,均取双侧;气滞血瘀取合谷、血海,均取双侧;心脾两虚不交加心俞、肾俞、命门,均取双侧;随症取穴:口角歪斜加地仓;偏瘫加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


吴俊贤利用艾灸结合智三针的方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显着,具体治疗方法即隔姜灸背俞穴(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智三针,并配合内关、公孙2穴。实验结果说明艾灸结合智三针能有效缓解抑郁症状,且在改善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日夜变化、绝望感四个症状方面,疗效较好。


石颢等自拟消郁饮加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其中药自拟消郁饮(柴胡15g,白芍12g,枳壳10g,郁金15g,香附10g,丹参10g,川芎12g,当归15g,黄芩10g,远志12g,获神15g,石喜蒲10g,半夏15g,川牛膝20g)。气虚者加黄芪;肾精不足者加何首乌;心神不宁者加龙骨、酸枣仁;热盛者加龙胆草、生栀子;瘀血甚者加桃仁、红花。针刺取穴内关、水沟、百会、印堂、三阴交。针药结合共奏疏肝理气、化瘀解郁安神之功。


其它疗法谢睿研究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组取穴,即用子午流注盘采取和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表即时取穴,时间以当地时间为准。同时配合辨证取穴。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显着。


甘健等采用“腹背八卦”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腹背八卦”取穴震穴、巽穴、神阙、命门、百会。肝郁脾虚加足临泣、外关;心脾两虚加内关、公孙;肝血瘀滞加阳陵泉、列缺;脾肾阳虚加照海、后溪。实验结果表明“腹背八卦”针灸疗法可明显改善中风后抑郁程度并能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沙政平采用简易穴位埋线背俞穴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沙政平认为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所,因此背俞穴可治疗五脏病;穴位埋线可以从整体上对脏腑进行调节,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有“制其神,令其易行”和“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的作用。


目前,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有简便廉验的优点,临床效果显着,整体防治,改善抑郁程度的同时能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3.3心理治疗中医学十分重视心理治疗与调适,并创立了情志相胜法、从欲顺志法、开导劝慰法、移情易性法、暗示疗法、转移注意法等方法治疗心理疾病。


对中风后抑郁症患者朱乐英[28]认为患者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变化直接影响着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朱乐英鼓励医护人员要积极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解答患者的疑惑,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中风后抑郁症家庭照顾者王玲[29]认为应合理重视中风抑郁症家庭照顾者的照顾感受,提醒医护人员在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患者时也需关注亲属照顾者的感受,为他们提供帮助,满足他们的需求,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亲情支持3.4康复保f建贺亚楠等,认为针灸疗法在中风患者康复中应用及效果显着,为此在传统“治痿独取阳明”理论指导下,各种针灸治疗中多采用百会、太冲、本神、神庭、印堂、四神聪、足三里穴,效果较好。


东梅运用经络操加穴刺激对中风后抑郁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经络操加穴刺激主要通过上下肢经络拍打方法加上穴位刺激方法,能有效改善中风患者抑郁症状,从而调整自身心理状态,培养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自我意识,改善情绪,使其心身状态达到平衡。


崔中正等M认为我国传统健身术内容十分丰富,如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等各种气功及武术运动等,在调和百脉、运行气血、调整“意、气、形”、悦情怡性等方面,功效独具。其中,气功疗法(古称导引、吐纳)是颇具特色又较为普及的中医养生养心疗法。现代科学技术对气功的研究资料,不断证明气功疗法在改善人的情绪和身心健康中的独特魅力。


4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现代化学合成药物在治疗中风后抑郁症过程中会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中医之中风“郁证”无非从五脏论治,虚实结合,辨证施治才能疗效俱佳,本文的治疗之法无不体现出中医治疗疗效理想、毒副作用小、整体防治、改善抑郁程度、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的优势。


然而,中医治疗仍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发病率的统计上还不够客观和标准;辨证分型和疗效标准不统一;研究缺乏客观化、规范化、确切化的诊断指标;中药复方的药物成分不明.药物疗效偏于笼统,药物具体作用环节、作用部位不明等;治疗手段过于单一,而综合治法的疗效还不够确定,且作用机制也不十分清楚;中医药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医学研究原则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报道不多;中医对中风后抑郁症的基础研究较少;中医治疗与心理治疗的对照研究及结合治疗研究较少等。


为此,首先,临床患者患病是复杂的,治疗方法不能单一化,多管齐下才能更好的把握病情。再者,规范辨证分型和疗效标准,加强中药复方的研究,并在中医传统的理论基础上寻求公认有效的治法方药以提高疗效是今后的研究关键。同时,由于临床缺乏对发病机理的研究,故今后应建立符合本病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的动物模型,用科学的和现代的方法和手段实验研究。而且,临床治疗本病所用方药较杂,所设对照组也不统一,且样本稍少,使其结论缺乏说服性,今后应加强具有随机大样本对照前瞻性设计的研究。最后,根据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因素对抑郁发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中风后抑郁症早期即针对不同个体进行心理干预,摆脱负性情绪困扰,保持良好心态,将减少甚至避免向继发情感障碍发展。故临床上在应用药物及其他治疗的同时不应忽略中风后抑郁症的心理干预。这也将会是今后临床治疗的一大新的趋势。


作者:李节(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8)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zhongyixue/7964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