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初等教育 > 基础教育改革中语文教师对教材开发理解的误区

基础教育改革中语文教师对教材开发理解的误区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初等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提高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方面,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课程的内涵有所突破和创新。新课程不限于以课程标准、教科书等为载体的“文本课程”,而更是被师生切实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的“体验课程”。课程不是一种“指令”,教材不是“圣经”。教师要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但是对“教材开发”的认识许多老师尚存在一些误区。

  一、对语文课《背影》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究

  朱自清的《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最初发表于《文学周报》第200期(1925年11月22日),署名佩弦。[2]很快,这篇散文就被选入了语文教材。自从1935年流传极为广泛的叶圣陶等人编著的教科书《国文百八课》收录了《背影》,《背影》就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篇目。吴晗指出:《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的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这种感人至深的力量是什么呢?在绝大多数学生心目中,这是一种伟大的父爱的力量,是老师引导他们从文中读出的父爱。然而,这篇散文真正的主题仅仅是为了赞美伟大的父爱吗?显然不是,笔者搜集了十篇比较典型的《背影》的教学设计,分别分析了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老师做的事以及学生学到的知识: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老师做的事情 学生学到的知识

  1 1、感知课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1、以网络上流行的《儿子眼中的父亲》这篇文章导入课文;

  2、让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背影的四次描写,并对这四次背影描写进行分析;

  3、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细节描写,讨论为什么课文以《背影》为题;

  4、分析文中动词的用法和作用。 1、这篇文章主要表现和赞扬了父爱的伟大;

  2、散文注重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

  3、动词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2 1、熟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2、从“重复叙述”切入,对课文思想内容作深度解析。

  3、学习课文语言简练、结构严谨的艺术特点。 1、要求同学速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不懂的生字词;

  2、总结四次背影,并对四次背影进行分析;

  3、分析动词的作用;

  4、理清文章的思路、线索;

  5、分析散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解决了生字词问题;

  2、认识到了动词的作用。

  3 1、理解作者情感的复杂性;

  2、学习作者朴实的描写手法;

  3、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1、要求同学简单谈谈对这篇散文的感受,然后给出散文背后的“真相”,引用《朱自清自传》的内容;

  2、分析散文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3、对文章细节描写进行分析;

  4、分析散文中有特点的动词。 1、正确认识了作者的感情变化;

  2、了解了散文的结构特征和描写手法。

  4 1、掌握生字新词;

  2、抓住“背影”展示人物;

  3、通过朴实的语言体会深沉的父爱。 1、解释生字词;

  2、概括并讲述四次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

  3、分析动词的作用;

  4、布置课外作业,记述亲人、朋友对自己的爱。 1、学习、掌握了文中生词的意思和用法;

  2、学习到了散文朴实的语言和描写手法;

  3、从老师的解读里学习到了这篇散文所表达的深沉的父爱。

  5 1、理解散文所表达的作者对父亲复杂的感情;

  2、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1、通过漫画《父与子》引出课文;

  2、引导学生说出读了这篇课文以后的感受;

  3、解释散文中的动词的作用;

  4、通过引用一系列真实材料,引导学生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感知散文所表达的真实情感。 1、理解了散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

  2、学习到了散文朴实的描写手法。

  6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3、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1、介绍朱自清的生平;

  2、板书散文的行文脉络;

  3、重点讲解课文中描写的4次父亲背影、4次作者落泪、5次父亲话语。

  1、认为这篇课文主要表达的是父爱的伟大;

  2、了解了关于朱自清生平的一些文学常识。

  7 1、理清文章结构;

  2、感受作者所表达的父爱。 1、以《儿子眼中的父亲》导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行文脉络;

  3、分析文中动词的用法;

  4、体会作者朴实的描写手法;

  5、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帮助父母做一次家务。 感受到了文中所表现的父爱的伟大。

  8 熟读课文,感知散文所表达的情感,理清课文思路。 1、介绍朱自清的生平;

  2、重点分析了四次背影的描写;

  、分析了动词的作用; 1、感受到了文中所表现的父爱的伟大;

  2、掌握了动词的作用。

  9 1、分析文章结构;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选材技巧;

  3、领会作者平实、朴素但感情真挚的语言。 1、以朱自清的照片导入课文;

  2、重点分析四次背影;

  3、分析作者语言特点;

  4、解释动词的作用。 感受到稳重的父爱的伟大。

  10 1、理清文章线索;

  2、体会父爱的伟大;

  3、品味作者朴实的语言。 1、以四次背影描写为线索;

  2、分析动词的作用;

  3、分析作者的语言特点。 1、学习了作者朴实的描写手法;

  2、理清了课文线索:以四次背影描写为线索。

  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后发现:通过分析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对于《背影》这篇叙事散文情感主线的把握,10位教师中,只有两位的把握是符合文体特征,尊重文本的;而在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有两位老师以网络流行文章《儿子眼中的父亲》为导入点,一位老师以漫画为切入点,还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朱自清自传》。这样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文本的解读存在问题,反映出他们在对于“教材开发”的理解上存在一些偏差。

  二、从案例中总结出的语文教师对于“教材开发”理解的误区

  (一)语文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偏离教材文本

  大部分老师把《背影》归纳为各样的图式,如:两个人物(父和子)、三个时空、三次流泪、四次背影、五次父子对话等等。又把背影的主题总结为表达父爱的伟大,以至于作者在文中三次感动得流下了泪水。在教学实践中都以这些内容为主要思想,以这一思想为出发点,找到了许多关于父爱的相关材料作为新颖的课程资源,并以此来补充教材,如上述案例中一位教师以《父爱如山》这幅漫画来导入课文,虽然这一导入在情感引领上并不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对于这篇文本本身,父爱这一思想感情并非本文的全部重点。

  现今的文学教育应依照文学的自身规律,培养中学生自觉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3]因此,阅读散文就需要从散文的基本特征入手,对于一篇散文来说,最重要的思想情感应该是以作者的思想为线索的,散文中的人物的情感是居于其次的。因此,这篇散文主要的感情线索应该是作者对父亲的情感,而不应以父亲的情感为主,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语文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偏离了教材文本本身。

  (二)语文教师认为课程资源开发越多越好,不讲求深度

  为了执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材开发的方针,教师们都将眼光放在了教材之外,试图从教材之外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这一理念本身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追求量的积累,而忽视质的提高,尤其忽视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读出作者真正的情感,这其实是一种最好的课程资源开发。

  案例中只有第三位教师真正深入解读了文本,他的教学设计,为教材补充了一个与文本相关的资料:《朱自清自传》。读完这本书后,理清《背影》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对于《背影》的认识将发生一个质的改变。《背影》成文于1925年,散文开始交待的背景:“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根据《朱自清年谱》记述,“那年冬天”是指的1917年的冬天,父亲所交卸的差使是徐州榷运局长一职。1917年秋天,朱自清进入北京大学文本科中国哲学门读一年级,因祖母去世,朱自清从北京先到徐州与父亲会合,然后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后,朱自清返校,父亲去南京谋职,于是父子同行,到南京浦口车站分手,散文《背影》即取材于此。

  “1917年,父亲任徐州榷运局长一职,在徐州纳了几房妾,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的淮阴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赶至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

  经历了这一变故后,即使那个时候作者也为父亲关爱自己的行为所感动,但是当时的朱自清心里对父亲还是有怨的。所以当作者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背影时,眼泪忍不住地流下来,但又“赶紧拭干”,这中间的感情是很复杂的,当时看到父亲吃力地为自己买橘子,不是不感动,但是在父亲所犯下的这些“错误”面前,年少的朱自清当时是不能做到完全地包容父亲的。另外才有了文中所提到的父亲的“迂”、“说话不大漂亮”,觉得自己“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这些话是八年后写的,恰恰反映了作者情感的变化,由八年前的埋怨父亲,到现在对父亲的谅解和愧疚,尤其是“聪明过分”这个反语。

  对《背影》做了这样的分析和解读后,就推翻了原来的教学重点内容,将重点从父爱的主题转移到作者对父爱的感受这一主题上,这正是基于对教材文本本身的深入解读,是值得一线教师学习的。

  (三)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文本

  许多语文教师对于《背影》这篇散文的主题已经根深蒂固地认为是表达伟大的父爱的,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就会出现偏差。如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父亲的“三次流泪”为文章的线索,对文章进行解读,认为父亲的流泪是一种父爱的深刻的表达方式,而不去深入探索流泪背后所隐含的复杂情感,其实还含有一种对儿子和家人的歉疚之情。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占有较大比重,对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注重情感因素与理智因素并重的要求,教师既要注意感情的激发,又要注意客观地、理智地叙述讲解,是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其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有理性的认识。[4]因此,许多教师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引导,教师将伟大的父爱“附着”于《背影》这篇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满眼看到的都是父爱的伟大与无私,对课程资源的开发重点也放在父爱这一主题上,从而弱化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违背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对于“教材开发”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以致在实践中缺乏科学性。对于语文教材资源的科学开发,应该将重点内容落实到教材文本本身,落实到课程标准上,落实到具体的学情上,这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chudengjiaoyu/5132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