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实事求是地看待新形势下台湾问题特点与大陆对

实事求是地看待新形势下台湾问题特点与大陆对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摘 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我们党能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辩证地看待台湾岛内政局和社会的变化,能够自觉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来思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今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台湾问题出现了新的特点,对大陆对台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任务。本文浅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新形势下的台湾问题特点,提出大陆对台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建议,以期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逐步的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

关键词:实事求是;一国两制;认同;经热政冷;新构想;新思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祖国大陆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对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台湾问题出现了新的特点,要求我们党实事求是的看待这些新特点,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扩展两岸的关系良性发展的领域范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产生及 “一国两制”思想的提出
     世界的格局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时代的主题早已经不再是战争而是和平与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迈入了以改革开放为主要特征的新的伟大时代。在国内外局势相对稳定的趋势下,采取和平的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更加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要求,有利于中华民族在和平发展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下崛起。
     1978年中共中央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台方面首先做出了提法上面的改变,将“解放台湾”改为“台湾回到祖国怀抱”,这样一来把和平统一的方针基本确定下来,为两岸关系由紧张走向缓和创造了有力环境。叶剑英在1981年9月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系统地阐述了九条方针政策,强调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这就是著名的“叶九条”。邓小平就“一国两制”问题上反复地强调指出,“一国两制”是“克服‘左’的错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来制定各方面工作的政策”的产物。“解决台湾问题也不能一厢情愿。大陆的利益、台湾的利益以及同台湾有关的外国资本的利益都要考虑到,否则就搞不成”。
     二、实事求是地看待新形势下台湾问题出现的特点
     改革开放30年.祖国大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台湾岛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形势下台湾问题也出现了几个新的特点:
     1.台湾当局及民众对“一国两制”的认同与大陆存在差别
  在“一国两制”的具体表述上,台湾问题的表述是不同于港澳问题的。在香港和澳门模式中,“一国两制”中的“一国”指是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和澳门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领土而定义的。而在解决台湾问题的表述中,“一国”的涵义就发生了变化,已经不是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一个中国”,不再坚持“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表述,既非中华人民共和国,也非中华民国,“一个中国”是两岸同胞们的具有血脉关系的统一的中国。
  但是,我们需要面临的一个现实是,台湾方面却对“一国两制”构想不感冒。他们认为这实际上是在矮化台湾, 降低台湾的国际人格,因为这使得台湾降到了“省”的地位,无法让台湾和中国大陆形成对等的地位。 “一国两制”构想在台湾方面受到了强大的阻力。
     2.“经热政冷”局面的出现
     近年来两岸人员往来愈加热络,截止2010年12月3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已突破109.5万人次,取代日本成为台湾地区第一大客源地。台湾居民入出大陆人次也大幅增长,仅上半年就达489.5万人次,同比增长16.4%。尤其重要的是,两岸经贸关系实现突破,两岸经贸交流持续升温,据大陆商务部统计,今年1至10月两岸的贸易额是1186.8亿美元,同比增长41.9%,其中大陆对台湾的出口是237.3亿美元,同比增长48.3%,自台湾进口949.5亿美元,同比上升40.4%。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的规模在迅速增长。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两岸关系在逐步地发展,岛内的民意也在逐步改善,朝着有利于两岸和平的方向发展着,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两岸关系的发展多半都停留在经济层面上,而在政治层面上我们并没有实质性进展,甚至是停滞不前的,两岸关系是一种“政冷经热”的关系,影响和平统一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出现此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构成,其中一个最令人担忧的原因便是“台湾主体意识”不断上升。如何使台湾的民众摆脱“台湾主体意识”而逐步接受两岸统一的思想将成为两岸政策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实事求是提出大陆对台政策构想
     1.对“一国两制”构想进行创新
     “一国两制”创造了和平共处的新模式,从实践上看,“一国两制”已成功运用于解决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因此,台湾问题也可以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来解决。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台湾与香港、澳门的情况毕竟有所不同,台湾与大陆唇齿相依,台湾问题是我国同胞之间的问题,没有领土主权的问题,属于我国内政问题。要台湾能够接受“一国两制”的构想必须根据台湾的具体实际对其进行创新,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在制度上、政策上灵活处理台湾问题。
     2.继续推进海峡两岸民间交流
     近年来两岸各地各部门实施了大批的交流项目,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教育、文化、出版、新闻传播、民俗、地方特色、民间艺术、宗教等领域均有涉及。而一些新兴的交流活动,诸如两岸农博会、两岸旅博会、两岸妇女客家山歌大赛,两岸校长论坛等正以其新颖独特、形式多样的优势不断兴盛繁荣,从而使两岸人民借由文教合作的契机,淡化成见,推动了双方了解的进一步深入。当前,应该继续推进海峡两岸交流,特别是民间交流。这就要求大陆对台工作必须以淡化台湾民众的误解为关键,致力于转变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态度,化解敌意,共建和平;必须以开创两岸和解、双赢的局面为着力点,在对台工作中掌握主动,占领先机,以增进两岸人民了解为前提,以保障台湾人民利益为根本,以平等包容的态度为保障,向台湾人民展示一个真诚友善的大陆形象,变“台独”对抗路线为两岸合作共赢的对台新政策。
     3.加强文化交流,增进两岸亲情
     两岸和平统一是一个互相认同互相融合建立共同羁绊的长期过程,是一个逐步消除隔阂的过程,而推进这个过程所需要的载体就是两岸之间的交流 互动,谈判沟通和直航三通,上至中央下至民间,必须高度重视两岸交流交往,以加强沟通、增加互动为基本途径,以增进了解、扩大共识为根本目的,不断开拓对台工作的新局面。必须将增进两岸人民的互访作为对台工作的主要内容,完善各项基本工作,从而吸引更多的台湾民众以旅游、经商甚至是求学的方式来到大陆,了解大陆的经济、文化、风俗,增加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度;同时,必须不断完善各项赴台政策,促进更多的大陆民众访问台湾,在对台湾社会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台湾民众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在两岸人民的交流交往中搭建血脉相连,亲情相依,文化相通的桥梁,建立新的共同经历、共同记忆、共同感情。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2]王叔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导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4]《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198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