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浅析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孤独感的调适功效

浅析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孤独感的调适功效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大部分大学生年龄在18至23岁之间,正处于青年阶段中期,虽然生理已发育成熟,但是心理尚未健全,情绪易波动。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升学形势愈发严峻,加之没有完全适应新的环境,大学生容易产生以孤独感为代表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会引起一系列行为问题。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案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运动成绩、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身体活动与社会活动。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可以显著增加积极情绪,降低消极情绪。在国外,体育锻炼被称为是治疗抑郁的“绿色疗法”。本研究旨在对现阶段已有的大学生孤独感研究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校园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孤独感的调适功效,为高校体育教育及大学生健身、健心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Weiss于1987年对孤独感作出以下定义:孤独感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距离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孤独感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之中,其主要成因是:缺少与他人言语、思想、感情的交流。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长期存在会制约其身心健康发展。首先,长期或严重的孤独感可能引发某些情绪障碍,扭曲人的健康心理。再次,孤独感影响大学生的应付方式,我国学者唐民研究发现,孤独感越高越趋于用消极的方式应付问题,如幻想、退避;孤独感越低越趋于用积极的方式应付问题,如解决问题、求助。

  一、大学生孤独感的成因

  (一)大学生孤独感形成的主观原因

  第一,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巧。国外一些研究者在考察孤独者和非孤独者使用自我暴露的方式时发现,那些孤独者不能适度暴露以迎合他人对其暴露的期望,结果,此类人群给外界留下冷淡的或者不能被理解的印象。我国学者王海龙指出,缺乏社交技巧,不能在与人交往时合适地表现自己,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过分喜欢表现自己,这样的人过度展现自己而忽略他人;另外一种则是不敢表现自己,即因性格悲观导致社会活动的退缩与逃避。

  第二,过分追求个人需求的满足。当今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是在家长的宠溺之中长大的,加之城市家庭楼房独立的生活环境,很难有机会与同龄伙伴玩耍、交流,造成很多大学生缺乏对他人必要的理解,不能换位思考,因此较难形成自己的交往圈,缺少可分享内心情感的朋友。

  第三,缺乏必要的挫折承受能力。大学生对自身尊严格外在意,渴望得到他人尊重,往往因一时的失败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恐惧被看轻,由此产生不安全感、孤独感及沮丧、自卑、焦躁、绝望等负面情绪。

  第四,青春期闭琐性心理的表现。大学生因受到“青春期闭琐性心理”的影响,人际交往时受心理自我保护机制的干扰,自我设置了一道与他人交往的心理樊篱。希望被认可和接纳又担心遭到拒绝,想投入群体生活又恐惧被孤立,期待拥有感情的依恋和寄托却怯于向他人敞开心扉,所以难以与他人有效沟通,既损伤了大学生的交往自信心,干扰其社会交往,又阻碍了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大学生孤独感形成的客观原因

  第一,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原则的消极影响,当涉及考研、就业等各种关系切身利益的事情时,个体间暗自竞争,引发人际信任危机。其他不利的外界因素也会诱发孤独感,比如家庭关系不和睦、消费上的攀比、高强度的学习科研压力。

  第二,心理危机干预被忽视。面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及由此造成严重的后果,学校和政府为顾及社会影响往往选择回避,而不是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此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尚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授课过程形式化,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性,教育方式单一化,与社会严重脱节,忽视网络安全教育等等。

  二、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推动作用

  体育运动对人类智力发展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脑的开发和利用,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第二,体育运动能减缓应激反应,提高大脑工作效率;第三,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脑力劳动引起的疲劳。

  人的自主运动是意识支配下受大脑皮层运动区直接控制的躯体运动,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脑皮层相关领域常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且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产生保护性抑制,致使学习效率降低。体育运动时,体力及脑力活动交替进行,刺激运动中枢神经兴奋,使与学习相关的中枢得到休息,并为大脑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防止大脑过度疲劳,增强智力。

  (一)体育运动能够稳定大学生的情绪

  体育运动除了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帮助机体释放一定的压抑,改变身体的不适感,进而消除焦虑情绪,使运动者产生一种愉悦的运动快感。Kimecik等人通过对体育锻炼者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运动愉悦感是一种心理的流畅状态。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松弛紧张的神经,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改善自我评价,消除低落情绪,是防治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因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大学生稳定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二)体育运动能够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情感交流需求,渴望友谊及融洽的人际关系。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疲劳、激烈、紧张对抗及竞争性强等特点,大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学习以从容的态度应对各方面的困难,有助于其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足球、团体操、乒乓球等集体体育活动,可加强大学生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减轻孤独感,增强亲和力和安全感,摆脱猜忌、不信任等心理偏差。   目前,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都是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来选择教学内容,大学生可以在自己所热衷并擅长的体育运动中充分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体育运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在参加各类活动时,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合作竞争,促进人际交往。尤其是集体体育活动,每名成员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协同互助,妥善处理交往过程中的矛盾,为实现团队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由此可见,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发展,帮助其更好地融入集体。

  三、如何发挥体育对大学生孤独感的调适作用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

  第一,注重体育活动的娱乐性。实践证明,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将直接影响运动对心理状态的干预,如果学生不能自愿参加体育运动并从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体育运动对于大学生孤独感的调适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利用大学生余暇的时间多组织开展以娱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第二,注重组织集体体育活动。运动心理学认为,在体育活动中,个体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因为群体的认同,社会的强化,竞赛的刺激性以及参与活动的机会。由于高校教育的特殊性,更易开展集体活动,例如,可以以班级、年级为单位或是以联谊、社团等形式组织团体活动。这种集体活动提倡互帮互助、荣辱与共,帮助大学生消除人际关系敏感的困扰,加深同学师生间的情谊,化解孤独感等心理矛盾。这种团体比赛需要所有成员的积极参与,充分体现每名成员的自身价值,尊重个人付出,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成就感和正确的自我价值观。久而久之还可减少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意识,懂得为他人考虑。

  (二)开展因人而异的体育运动

  由于大学生气质类型的差别和兴趣爱好的互异,高校体育教学方案的设计需因人而异,可以从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度等几个方面做出最人性化的选择。

  体育活动含有多种项目,可根据大学生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心理问题进行选择,例如,太极拳、自行车等轻松的项目可缓解大学生的强迫症状;长跑、爬山等项目利于锤炼大学生坚持不懈、顽强勇敢的意志品质;爱美的女生可以通过瑜伽、健美操等塑造形体,培养气质。

  资料表明,体育活动的强度直接影响参与者的身心健康,目前研究显示,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能取得较好的心理效应。例如,林良章等研究得出,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活动有助于降低焦虑,而大强度的体育锻炼活动会适得其反,增加紧张。据此可推论,高校体育教育需合理制定学生的运动量,争取将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调控作用最大发挥。

  除此之外,运动时间的长短、时间段的选择及运动频度也应纳入考量范围。运动时间的长短应与运动强度成反比,强度大的运动可以相应缩短持续时间,反之则可以适当延长运动时间。另有研究表明,高强度运动适宜在饭后两小时进行;中度运动可以安排在饭后一小时进行;轻度运动在饭后半小时进行为佳。就运动频度而言,每周适度锻炼2~4次,持续运动时间超过20分钟可以达到最优效果。

  (三)建立一支优秀的体育教育队伍

  高校体育教育需要教育者有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全面的健康观,较高的心理素养,扎实的体育健康理论知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首先,高校体育教学观念应由“运动技术型”逐渐转向“技术理论型”,体育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指导者”。此外,体育教师还应树立正确积极的健康观,明确身心关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养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摸清学生的心理脉搏,并在课程设计和组织教学中体现。体育专业素质是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基本内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须扎实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对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其它相关学科均有所了解。

  当然,要真正实现通过高校体育教育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还需体育教师和专业的心理辅导员密切配合,指导大学生在体验进步和成功之时,学会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波折,增强抗压能力。

  四、结语

  孤独心理是大学生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负面心理情绪,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鉴于高校体育活动对于大学生孤独感良好的调适作用,可以将高校体育活动作为大学生孤独感的应对策略之一,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排除孤独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978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