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 > 中国应试教育发展实践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共6篇)

中国应试教育发展实践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共6篇)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教学



  第1篇:浅谈中国应试教育现状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是教育工作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考试为目的,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要求和社会发展。


  应试教育中激烈的升学竞争,使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从素质教育提出至今,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我们现在提出要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要普及义务教育,不要重少数轻多数。但仍有不少同志提倡他的“应试教育”,鼓吹要理直气壮追求升学率,搞英才教育,对“应试教育”产生的触目惊心的后果,竟然熟视无睹。然而“应试教育”引发的恶性案例,一次又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从1985年以来,各类恶性案件从来没有断过,例如1985年某市发生了十二岁女生隋某因父母逼迫考高分服毒自杀案件。


  1987年,11岁小学生夏斐因考试未得高分,被母亲活活打死,母亲在狱中自杀,从而使一个家庭从社会上消失了。


  1990年4月,某高中女生邓某某,因照顾重病的父亲导致成绩下降,被学校列为计划外,要交500元学费服农药自杀。


  1992年4月,《解放日报》有一期情况简报报导,在分数与升学率重压下,有多名中小学生自杀等.......


  上述这些事件都是不该发生的,但是已经发生了,而且还在继续发生。到底是谁的过错呢?家长,校长,教师,家长望子成龙何错之有,校长从严治校责无旁贷,教师呕心沥血更是劳而忘私啊。但一旦出了恶性事件在震惊、感叹、并引发一阵议论后,谁也不愿承担一点责任,往往以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差缺乏抗挫折能力等借口来平息事端,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往往缺乏认真深入的分析研究。好,就承认是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差,缺乏抗挫折能力,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应值得我们深思。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


  传统的应试教育倾向于强化训练、题海战术。这必然导致教师的工作负担的加重,加之学校管理中急功近利倾向,有许多学校甚至把学生考分和升学率同教师工资、奖金挂钩,导致教师队伍中竞争加剧,加重教师的心理压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目前,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同时,也造成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


  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辍学,这些现象不但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同时也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服务于教学。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评分排列等,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严重局限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狀况,促使作弊风泛滥。不仅中学存在,高考考场上存在,小学也存在。个别教师为了获取本班考试成绩虚假的高分率,甚至暗示做弊方法,污染了学风,十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中学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教育改革”,实际这只是教学内容的变化,实际依旧是陈腐的老路。对于学校来说,应试才是重点,至于素质教育,那是可有可无的,至于考试要求,也不过是走过场罢了。


  中国学生的体质较弱,配合协作能力较差,繁重的作业负担,从高中走过都知道那作业真是铺天盖地,现在小学又加了一们外语,从小到大我们只有钻进作业堆里才能成才吗?我国考试频繁,老师们为了提高自班的升学率,不管何时何地总是试卷满天飞,所谓“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理念天天让学生考试,考不好回家就会被父母收拾。


  这种教育下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学生很多,但缺人才;有人才,但却没有理想和责任心;有一部分得力干将,可是却不知道追求什么。那么,我们又要发展什么呢?


  中国法律规定:公民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然而现实是不平等的。


  我们的视角放远一些,进入偏远的山区,那里的孩子们除了教学环境很是简陋以外,教学设施更是稀少,而且山里的孩子们有的衣着依旧褴褛,有的一天依旧保持着吃早晚两餐,有的孩子甚至上不起学;再看看城市的近郊,那些农民工的孩子们借读的学校,那是昔年陈旧简陋的校舍,教师更换频繁,学校随时都可能关闭;最后回到城市里,学校被分成全国重点、地方重点和普通学校,还有职业中校,而好的学校里,按学习升学或入学成绩分成竞赛班、实验班、重点班和普通班,而学费就往往按此缴纳,而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缴纳了昂贵的学费之后,享受的却是最低等级的劣质教育。


  这些不公平,随着社会经济差别的越来越大,将会表现更加明显。当教育与官帽、职称、工资等等联系在一起时,教育总是躲在冷漠陈腐的黑板后面,不见一丝血痕。


  中国的教育问题中最严重的问题表现如下:教育商业化;师生金钱化;外语强制化;学习寒窗化;道德沦丧化;学校行政化;高考应试化;文凭腐败化等等。而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思想文化的缺失。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位中学生阐述应试教育,内容如下:


  我只是一个中学生,认识问题有个局限性,不过我发现中国当下社会现状的不良现状有很大关联。应试教育的弊端大家众所周知吧。我们有时候可以看到电视说的什么见死不救,救了倒霉,这件事情和应试教育有很大关系,我们接受的教育从小也没仔细教过生命的重要性。都片面的从书本上教我们东西,政治课本上的东西,让我们天天背,不过我也没见多少人去做好背的东西。这个背诵,的确可以让我们记住。但是,没有做出实践来。见死不救这件事也挑战着我们道德伦理问题。很难让我们找到做对的方法。中国贫富差距大,这个问题和教育没关系但是呢,有很多人富人看不起穷人,这也和素质有关,我们一查就能查出很多,中国人看不起农民工了和捡垃圾的。这些事和中国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系。为什么看不起他们?他们也是我们社会的一员帮助我们建房子和捡起我们中国人扔得垃圾。在西方国家职业歧视的事情很少发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教育从小告诉学生职业不分高低贵贱。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先学会做人,我们中國人最爱的就是钱了,这个社会完全变成了拿钱说话的了,要不那些我们中国贪官为什么正么多,说句真话,我们一星期查出几个贪官不是个事,我们从小接受的应试教育就从潜意识告诉我们,以后必须有钱,有钱是大爷。现在富人看不起穷人,穷人鄙视富人,又想当富人。这也让人很无奈。中国是有5000年文化历史的大国,杭州一个小伙子不让座被打了,我个人觉得小伙子有百分之60的可能性,身体不舒服,但是那个人竟然不分青红皂白就打。他没分清事情的根本性,被应试教育破坏了。也没有一颗宽容的心,应试教育中没有宽容的心这门课程,这件事情,完全说明了应试教育让人无法信服。


  从他所说,也证实了:为什么中国高官把后代往美国送?在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为什么其他国家人嫌我们素质差?这和人多有一定关系。但是也强有力的说明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其中的比较元素。这些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可以在中国的教育和国外的教育对比下找到未来改变的对策。


  在国外的教育方式是不给学生画条条框框、不给死板规定、不给千篇一律标准答案。对于大人们本身就质疑的思想或现象,只提供课题思考的方法或路径,而不是强行灌输某种观点。教学是在一种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寓教于参与中接受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知识。同时在师生之间的关系上,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类似朋友的关系。而且教学的课堂并非固定在学校,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在日本老师每天上6个小时的课,一个班最多只有16个学生,一般没有作业,偶尔老师布置了作业在课堂上就能完成,老师们每天9:20上课到16:30下课,剩下的时间就是你自己安排。


  在中国则是强行灌输,采用“填鸭子喂死鱼”的方式,几乎是在学校一步到位的,师生之间有一种相对严肃的长幼关系,而非朋友关系。教育活动的目的完全为应付考试,强调“师道尊严”,采取“满堂灌”和“强迫”的教学方式,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压抑了个性的自由发展。在中国一天8个小时的课,还要上晚自习,学生一天就只能待在教室里学习,在家里什么活都不用自己干爸妈把什么都做好,在家就想个小皇帝、小公主,就只会学习,别的什么都不会。我家院子一阿姨家的孩子到上大学了还不会烧开水。


  在国外大多注重于素质教育,在中国走在街上是不会去和陌生人打招呼的,在日本你走在街上只要碰到人他就会和你打招呼。在公共场合中国人不会在乎是不是公共场合,他们会大声说话、打电话、还会抽烟等等;在日本的公共场合是不会有人大声说话的即使是接电话声音也会很小不会影响到旁边的人;在日本你要迷路了去问别人怎么走他会很耐心的告诉你直到你知道怎么走,他们的服务态度也很好不会对你不耐烦,可是在中国你多问一遍人家就会觉得很不耐烦,不愿和你说了。在日本对我感触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次出去买东西碰到一起车祸事故,车主主动打电话报警让警察来看现场,在消防车和救护车通过时大家会主动把路让开;在中国救护车要通过别的车是不会去让路的,甚至还会去抢路,碰到人也不管,小悦悦的事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吗?大人都这样那孩子呢,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在中国家长太溺爱孩子了,爷爷奶奶上学接送孙子,书包不用自己背,要什么就给买什么不买就发脾气,还会打爷爷奶奶。


  中国太注重文凭了,没有好的文凭找工作人家都不会要你,可是清华北大的学生就一定好吗?我们也不比别人差,可是你的学历不高在有能力人家都不会太中用你,我朋友在医院上班,她告诉我现在当护士晋升都必须是本科文凭不然就没有晋升的机会,大多数人在工作中还会再接着学习本科;在国外一个20多岁刚毕业的大学生和一个30多岁的博士生一起去应聘工作,人家会要20多岁刚毕业的大学生而不会要30多岁的博士生,他们不注重学历高低,在工作中真正书本中的知识用不到多少。


  中国学生的课外时间太少,在日本上完今天的课老师会带着全班同学一起做游戏,开发大家的思维,培养感情,会在周末休息时带大家出去玩,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中国的周末初中和高中的孩子还要上课,上课也很死板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针对应试教育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


  (1)从小就重视有关人文社会、地理历史、科技自然等方面实际教学,中学生就可以对这些学科内容进行探索或研究。让孩子生活的更加开心而富于机智和勇敢。


  (2)当学生出现学业和品德方面失衡时,以家庭之爱之爱来引导孩子们的思想和行为取向,而不是取缔。


  (3)教育观念的改变,树立传承中华文明之教育思想,吸纳西方教学经验,逐步确立新时代中国教育思想理念。读书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文化知识的教育是一方面,而思想道德却是重点。教育的的目的不是“升官发财”,而是服务社会,造福苍生。


  (4)对于教育机构进行深刻的改革,清正廉洁的教学机构方能教化出清正廉洁的学子。制定出科学合理并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教学体系,使传统的科举教育逐步过度到全民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上来,而不是为了升学考试。提倡“有教无类”,因人而异,重智育,更重德育,同时加强体、美、劳的教育;对于教师,师风、师德应当成为首选,而教学灵活多变应成为现代教学的特色,并能走出课堂,进入社会生活,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


  (5)改革教育制度,整顿社会教学秩序。现代社会教学秩序十分混乱,公办与私立并存,而教学质量和教学环境却差别很大。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原则上应该不主张民办学校,即便是民办学校,也应纳入中国教育部门统一监督管理。而在另一方面,中国教育制度缺乏灵活性和教条,行政化的管理严重影响了教学思想的自由发展,同时也制约了中国教育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和变革发展。


  (6)重视传统文化思想,吸纳外部文化思想,展开学术争鸣和交流,从而在辩驳中找到适合或正确的思想或方法。


  (7)逐步改革中国吏政制度,完全实现公务员制度。中国吏政是一个不可触摸的敏感问题,2000多年来的政治精髓也在于此,因此要改革,也是十分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前期引入“公务员制度”,虽然效果不好,但也是一种尝试。在权力面前,除非是权力者本身愿意改革,否则一切改革都是妄言。公务员制度无疑是较为民主的制度,只是在中国,我们依旧缺少这种制度存在的土壤和环境,现在的公招,大多都是安排“官三代”或“官四代”进入权力部门。而那些相对优秀的“平民”,则需要有某种被“赏识”或“推荐”或其它的关系,方可渐进入政。


  以现在的中国发展来看教育的改变是很困难的,我们只能祈祷这一天尽早的来临。


  作者:周海涛

  第2篇:浅析中国应试教育制度


  中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设立私学,提出“因材施教”等受益千秋万代的教育理念。古代的学者一直没有停止对教育的思考。思孟学派提出“修道之谓教”;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对教育的理解为“存心养性”;荀子却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礼记·学记》指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许慎《说文解字》则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古人不约而同地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现行教育制度步履维艰


  尽管教育部在努力对教育制度做出调整和改革,但青少年不良行为暴露的社会、心理问题让教育制度依旧受人诟病。2015年3月29日晚上,广安市广安区新建路一加油站内突然闯进一个受伤的少年,“他上半身全是血,大喊救命,说有人要杀他。”行凶者是他的同班同学小甘,这个高三学生自己想自杀,但却因为害怕孤单刺伤同学“一起上路”。


  根据北京的调查,1984年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3%,而到了2002年,仅北京中关村部分重点小学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已达18.2%,翻了一倍还多1。


  看到这些,我们不禁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社会开始了对教育制度的讨伐,强烈要求高考改革,取消应试教育,还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


  但仅仅是教育制度的问题吗?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热切盼望也是孩子童年不幸福的重要来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成了狼爸虎妈为自己辩解的理由,正如电视剧《虎妈猫爸》中的虎妈为了孩子,拼择校、拼教育等等,但是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因为女儿在幼儿园升小学的面试中表现不佳,彻底激发她对重点的向往,从此开始了“虎式教育”。父母的“虎”归根到底就是当前的教育环境太严峻,孩子竞争太激烈,是当下现实裹挟出的无奈而脆弱的玻璃心。


  在笔者看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一定的必要,老人的赡养工作不应该将全部压在青年身上。当国家把赡养老人的任务与青年的道德相绑架,部分子女就不可避免地沦为父母当初养老的工具,从而他们在童年阶段就开始背上了无形的压力。同时,应试教育的趋势与急功近利的家长的推波助澜不无关系,此时的教育当成一种手段,教育承载着个人幸福、人生成功的实现。很多人呼唤教育改革,但是制度的更替并不代表教育目的的改变,教育依旧会被人当作一种手段,依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最终新的教育制度也会沦为类应试教育制度。不应该将社会现象的出现直接地归结为制度的问题,“存在即为合理的”当前应试教育制度为寒门弟子提供了改变命运的途径,符合当前中国社会现状。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还是未来生活的预备?


  教育家卢梭曾说“教育就是要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爱伦·凯也认为“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帮助儿童本性自发地发展”。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认为“我对孩子们最大的期望是过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而不是成功这两个字。”尽管徐小平认为他儿子没有巨星天分,但当儿子在家弹吉他、唱歌,怀揣着摇滚巨星的梦想时,徐小平依旧鼓励儿子自由发展兴趣。


  社会媒体都在向读者传播将教育作为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的理念。但是尽管如此,将教育作为未来生活预备的现象依旧存在。狼爸虎妈的现象就是最好的印证。电视剧《虎妈猫爸》中虎妈向往市重点第一小学,卖掉现有的房子和车子,买下了一平方米9万元的老旧学区房,一家人过着艰难拮据的生活。


  事物具有两面性。对于教育的评价也不能同一而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只有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完成自我实现需求。而教育既可以作为实现前四种需求的手段,也可以帮助后者完成自我实现。支持“让孩子童年快乐成长”的家庭大多处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不仅不需要考虑温饱问题,而且得到了社会的尊重。这种家庭的父母有能力去照顾自己的生活,他们能够承担子女去发展自己喜欢的事情,因此在这种生活环境里,教育不需要背负过多。相反在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家庭,他们挣扎着获取来自社会的尊重,甚至有的家庭在物质生活上依旧得不到满足,在这种家庭的父母把孩子当作成功、养老的工具。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改变这种生活状况的唯一途径就只有通过读书,教育是通往改变命运最快、最捷径的道路。


  在笔者看来,教育既是生活的过程,又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家们就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思孟学派认为“修道之谓教”,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对教育的理解“存心养性”,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但是针对教育因此的各类社会问题,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基础教育,培养人格完善的学生。只有在实现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后,才能进行高等教育、技能培养,为学生实现未来生活的预备。


  教育问题之所以被那么多人诟病,是因为它背负着本不属于它的重担。但是在目前高考的社会大背景下,除了反思制度的不完善之外,更应学会怎样去调整以适应社会环境。法国教育学家涂尔干总结道“我们得出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2对于任何想在社会上争夺自己的一席之地的孩子来说,则要“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作者:蔡琳

  第3篇:关于当前中国应试教育研究与分析


  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于考试成绩的教育制度,与素质教育相对应。应试教育在国人的声讨中跌跌撞撞地走到现在,虽然被说是种种不是,但仍然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制度。到底,应试教育该怎样走下去,中国的教育制度该如何走下去?


  一、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


  自建国至今,应试教育就一直为国家的发展作着巨大贡献,选拔优秀的人才,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是高考制度恢复之后,应试教育得到更加规范化的管理,逐渐形成更加公正的教育管理体制,但是与此同时,应试教育的弊端也开始显露,而且对国民教育的消极影响正越演越烈。


  1.只重视分数的提高而不重视能力的培养,至使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校里,老师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培养。学生的优良中差全部以成绩来做衡量。所有有关提高分数以外的好成绩基本得不到老师的认可,无形之中,学生们养成从小就以分数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一切以分数为准。综合实践能力逐渐下降。这也是为什么各大高校大量出现“天才儿童班”的原因。学生只会考试,不会做事。


  2.学生缺乏心理教育,导致学生心理素质低下,甚至出现反社会心理。


  现在,在大部分学生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学生每天与各种繁重作业为伍。不擅长与老师,同学,家长沟通,导致大量心理问题重生,小小年纪患自闭症的孩子大有人在。甚至有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两自杀的情况出现,还有的学生因为高考成绩不佳,因而对社会产生敌对情绪,不久前震惊国人的“全能神教”教主杨向斌就是高考落榜生。这些都体现了现在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


  3.繁重的作业任务占用学生大量时间,学生缺乏个性化思考,人才的单一化。


  现在,学生们为了将来上个好大学,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布置大量的学习任务。有的学校甚至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晚的作业就要做到晚上10点中之后,周末各种补习班,艺体班接踵而来,学生们没有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所有学生只为考上好大学而努力,教学内容单一化,以致出现大量超级学校工厂,其中以衡水中学最甚。


  二、产生应试教育及改革困难的原因。


  1.历史发展的影响。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虽始于隋朝,末于清朝。但科举制度的核心,考试制度,却在没有退下历史舞台。自隋朝起,通过选拔性考试挑选人才的这种方法就已经深入人心了。所以,我国应试教育的产生深深的受到了我国考试制度的影响。应试教育在某一方面来说应该是历史的产物。


  2.当前国情所决定。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当前的国情需要大量人才及生产力。而现行的教育体制就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生产力,有需求就有供给。再加上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教育基础差,教育资源稀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大量贫困地区只能通过应试教育这条路了解学生发展情况。造成所谓的教育改革只能成为纸上谈兵。


  3.教育思维惯性。从孩子开始上小学起,他就明白了他上小学是为了上中学,上中学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是为了工作的这个道理。学生通过考试进入另一个求学领域,老师通过考试提高升学率,这种教育思维已经成了一个怪圈在不断出现在的教育领域之中。我们完全无法想象没有考试存在的学校是什么样的。这也就是应试教育为什么一直无法深入改革的原因。


  4.学历的唯一性。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来看,没有文凭的毕业生,在就业的道路上是无比艰辛的。用人单位第一眼要看的,就是这张纸。虽说文凭就是一张纸,但这张轻飘飘的的纸却压垮了多少中国学子。一切的能力与天赋都是要在你有了这张学历证书的前提下。国家,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是如此,那学生们也只有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艰难前行。


  三、对于当前应试教育的应对措施。


  1.打破教育惯性。我们应该打破教育思维惯性,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从小做起,不给孩子灌输考试第一的观点,多关注孩子的兴趣取向,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接受学习,而不是从小就对学习产生敌对心理。


  2.改革考试制度。不能在实行“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原则,各大高校应该多推广自主招生的考试制度,为广大学子提供更多的升学途径,而不是众人挤独木桥。


  3.国家的政策扶持。国家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提供多种就业渠道,多方面培养国家人才,使得就业人群分流化,平衡化。


  4.借鉴外国素质教育理念。虽然我国一直倡导素质教育,但因我国应试教育的历史根基雄厚,当前只能先借鉴国外素质教育的优秀教育理念,不断的改革自己,从而逐渐实现素质教育。


  我国的应试教育纵然弊端丛生,但也在不断地为国家提供大量的人才,应试教育历史渊源留长,我们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它,但也不能纵容应试教育的缺陷放大。当前,我们应该从小做起,逐渐改革应试教育,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教育制度一定焕然一新,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人才,那一天,便是中华民族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张茹婷

  第4篇:浅论中国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教育投入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师资力量逐步扩大,教育理念持续更新,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但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越来越成为制约高素质人才成长的瓶颈。中国已经迈入“十二五”时期,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的教育模式也必须加快转型。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应试教育改革进程缓慢,素质教育在实施中遇到了一定的障碍,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从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找出制约教育水平提升的根本性因素,并探索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效结合。


  一、中国应试教育效应的辩证分析


  1.应试教育的正面效应分析


  应试教育是以升学考试为教育的唯一价值取向,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存在一定的正面效应。


  (1)确保了选拔的相对公平。应试教育对于考试者的门槛很低,不考虑考试者的出身、性别、富裕程度、民族等因素,以考试分数为选拔人才的根本,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一方面为底层人们改变出身和改善生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有助于阶层之间的流动,维护了社会公平,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另一方面对人们形成了一种稳定、权威、持续的激励,使其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人们的教育意识与热情。在目前尚未找出更好的评价标准之前,应试教育尤其是考试制度仍是一个相对公正的评价标准。


  (2)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优良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面对大量的考生资源必须有一套公平、合理的选拔方式,应试教育是当前最有效的方式。虽然应试教育存在体制僵化、缺乏人性化等问题,但是其客观性、持续性及适用性决定着其是适应当前中国教育国情的最优的优胜劣汰方式,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学生素质的有效体现。应试教育包含某些素质教育因素,是后者发展坚实的基础和有效体现。例如,应试教育锻炼了思维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个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际上就是培养其文化素质的基础和决定因素,同时也是学生素质的某种程度的体现。


  2.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分析


  (1)应试教育的“绝对化”。应试教育以分数为最根本的选拔标准,不可避免地将一些有希望、有创造性的学生排除在外,使他们受教育的机会遭到剥夺。另外,“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一种结果平等,而非真正的绝对平等。应试教育一切以考试为准绳,考试的内容及答案由教育机构决定,而学校使用国家的统编教材,教师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施动者。


  (2)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在应试教育模式下,采取相同的教学方法,根据统一命题、统一的评分标准,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权利,在标准答案面前不能质疑。同时,大班上课、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整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没有半点选择的自由,很难拥有自我主张及独立思想。此外,在应试教育中,“知识教育是实的,智育是偏的,德育是虚的,体育是弱的,美育是空的,劳动教育几乎没有”。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3)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荒废。教育荒废是指表面上教育抓得很紧,偏重学习,而实际上忽略了真正的教育,轻视身体、心理发展需求,这种普遍存在于的教育情况,其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知行分离”。据相关调查显示,中国几乎所有高中生都认为:“生活中身体健康最重要”,96.8%的高中生赞同“饮食不能仅凭喜好,还要考虑营养均衡”,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的健康行为与他们的健康观念存在一定差距。仅就早餐而言,中国高中生有56.4%没有吃早餐的习惯,另外,还有32.1%的中国高中生认为:“为了学习减少睡眠时间是值得的。”这种教育荒废现象容易影响学生的身心及人格健康,由此产生自杀、逃学、行为不良、校内暴力、家庭暴力等社会问题,由于激烈的考试竞争,出现大量问题教师、体罚的不良现象。


  可见,应试教育对于中国教育及社会发展而言,其既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效应。对此,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问题,不可走极端,在充分认识到其正面效应的同时,要认真地剖析其负面效应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真正地探索到合理、科学的改革路径。


  二、中国应试教育改革难的原因分析


  1.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是制度变迁过程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指出了过去对于当前及未来的影响,负面的路径依赖会导致制度变迁受阻。应试教育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形成了严重路径依赖,已经形成了既有的工作模式、信念模式和权力模式,因此扭转难度很大。


  2.对素质教育的认知与实践欠缺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实行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革实践,但是对于素质教育的本质及实现途径,人们尚没有获得明确的答案。例如,很多教育部门就存在将特长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的误区。


  3.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且分配不均衡


  当前,中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存在矛盾。一方面,高等教育吸收的人数多于招生人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与快速增长的需求之间存在供需失衡,虽然1999年高校进行了扩招,但是仍未能完全满足需求。另一方面,优良的高校资源十分有限,且分布相对集中,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就业难等因素导致较差的高校及职业教育资源难以对考生形成有效的吸引力,进而加剧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这就使得素质教育很难真正展开,所以高考仍然以考试选拔为主,应试教育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难以进行深入的改革。


  三、改革应试教育的对策


  1.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应试教育并不排斥素质教育,相反有利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不排斥应试教育,不能“因噎废食”而取消考试,相反,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必须以应试教育为手段和途径。因此,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及教育者要摒弃不合理的极端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教学实践中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2.改革高等教育体系


  从明确高等教育体系,将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共同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明确两者在办学理念、培育方式、教育模式及教育目标上的区别,并给予制度上的明确,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此外,大力发展专业性强、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教育,政府要增加对其的投入,提高师资力量与办学质量,打出自己的品牌,以此保障生源的数量与质量。


  3.改革中小学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实现多样化,课程内容需要和社会实践应用之间结合,课程目标设置要遵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新的考试内容和方法体系。素质教育不能避免考试,但是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考试应当有新内容和新形势。在分数设置上增加主观题的分数,削减需要死记硬背的客观题的分数。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发挥主导作用和示范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大胆尝试创新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要公正、平等,不以分数论英雄,关注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王晨筱

  第5篇:中国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在实践教育上的缺失


  我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优秀的文化和发达的教育。重视教育,重视对知识的传授,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就有着非常丰富而优秀的教育思想,但是孔子不重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他强调脱离实际的“修身”和自我完善,鄙视劳动,轻视社会实践,主张“学而优则仕”。由于儒家思想长期统治和主导者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文化和教育,所以使我国几千年教育发展缺乏与社会生产的联系,缺乏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这对我国今天的教育现代化仍然起着消极的作用,使我们的教育一直缺乏与社会生产、社会经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是我们的人才培养一直缺少对实践知识、实践能力、实践精神、实践素质的重视,从而使我国教育缺少现代教育应有的实践性特征和品格。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很早就拥有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技术,如纺织技术、建筑技术、医药技术以及伟大的四大发明。但是从15世纪开始,我们被西方甩在了后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历史上不重视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当西方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地运用到机器大生产中去的时候,我们的国家还在进行着千年不变的“科举取士”。国家教育致力于培养和录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而与生产生活有关的技术工艺却为统治阶级所鄙视,不许学校从事这方面的教育与训练。生产生活的技术工艺只能在民间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播,而不能进入正规的学校教育殿堂。时代变化了,社会发展了,教育进步了,而我们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丧失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最后落伍了。这样的历史教训是沉痛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基本原则,并进行了艰难的探索。由于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党的工作指导方针出现过“左”倾错误,错误的实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思想路线,所以导致了教劳结合理论与实践上的严重失误。特别在“文革”期间,“四人帮”严重歪曲教劳结合方针,把劳动与学习对立起来,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起来,把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对立起来,把学生赶出课堂,大搞所谓的开门办学以及学工、学农、学军等等,是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完全被打乱了。这就是当时的所谓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探索陷入误区,遭到严重的挫折。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拨乱反正,纠正了“文革”期间“左”的错误,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与此同时,我们开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进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探索和实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和政府进一步提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然而我们应当看到,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主观的和客观的各种原因,我们的教育实践事实上存在着“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应试教育”倾向。“应试教育”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对实践教育的忽视,对学生实践知识、实践能力、实践素质的忽视。如果说我国传统教育存在着鄙视生产劳动,忽视实践教育的弊端,是由古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及其阶段造成的是与当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内在一致的,是相互适应的。然而在今天,像“应试教育”那样以知识为中心、以考试为目的,不注重实践教育,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素质,则是完全有悖于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的,必定为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不容。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呼吁着现代教育的实践性发展,呼吁着现代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和结合,呼吁着现代人才的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培养。目前,我们的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与社会实践相疏离的现象。一部分学校过分强调升学率,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把自己束缚在书本知识的狭小天地里,死记硬背,两耳不闻窗外事,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劳动观念淡漠,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差,毕业后有相当一部分不受社会欢迎。“应试教育”的实践性缺失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教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整个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因此,当前重新提出并强调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张金亭

  第6篇:应试教育:中国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般来说,一个教育搞得好的国家建国30年左右就会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大批创新型人才。这在很多国家得到了验证。美国在我国近海演习倚仗的就是自己强大的实力,此外,靠高科技产品垄断,靠高精尖人才不断创新称霸世界。钱学森曾对温家宝总理说:“为什么我们总是没有自己的东西,总是‘冒’不出人才来?”温家宝总理也说:“为什么总是没有‘大师’级的人才出现?”我国发展的这只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板是什么?制约我们发展的瓶颈是什么?说到底,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一个国家优秀的人才从哪里来?从优质的教育中来,从真正的素质教育中来,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温床,制约我们发展的瓶颈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的学业水平。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学生被动地学习,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之所以建国60多年来“很少有自己的东西,总是冒不出大批人才来”,根源就是没有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扼杀创新型人才的“罪魁祸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恢复了高考制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深入,考试就成了我国教育评价的主要方法。考试也成了各级部门衡量教育水平的主要标准,于是,就产生了“应试教育”。


  我们的应试教育或者叫“新科举文化”,是一种以覆盖知识为目的、以考为本的落后的教育。这种教育扼杀了大批的创新型人才,磨灭了人的灵性特质和潜能,使原本具有创新本性的种子(学生的创新潜能),被煮熟或慢杀在摇篮中。应试教育已经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应试教育已成为扼杀创新能力的刽子手。


  有人说再好的教育都有考试,美国也考试。同是考试,人家和我们却不一样。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个问题,中国和美国的考法截然不同。


  我们的考题: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西征?在中亚西亚建立哪四大汗国?最远打到哪里?(这是考什么——记忆力。)


  美国的学校考的是:蒙古人当初如果没有西征,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分析。(这是考什么——思维发散能力和想象力。)


  真正的教育不仅仅只是灌输和覆盖知识,而是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大我,即自我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人的潜能和特质,让他真正成为他自己——成为知识的主人创新的主体,变“你应该”为“我想要”。我们把学习与训练混为一谈,搞不清什么是学习,什么是训练,甚至把学习变成了训练。这是我们的一大误区,学生天天在那里搞训练,几十道,几百道,几千道,几万道,几十万道,几百万道……就是做题,就是重复,就是为了考“高分”上大学。我们还以为那就是学习。这样的认知还有很多,困扰着我们,左右着我们。这种沉重不仅仅是左右着我们学生,而是左右着我们的民族。


  “减负”年年高喊,为什么减不下来,而且“越减越负”?根本问题不解决,培养人才的思想和理念不转变,评价机制不改变,不懂得什么是素质教育,不知道怎么搞素质教育改革或者试点,树根不动树梢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就在那里一直讲“适应”,很少人讲“改变”,讲“改革”也只是口号。


  学生一天到晚就是在那里背呀、算呀、抄呀、写呀、模呀、仿呀、训呀、练呀、考啊、赛啊……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幼儿园就开小学的课程,就开始留家庭作业,搞得孩子兴趣索然。孩子不像孩子,像个小大人似的,多么可惜又可怜。


  考试的阴影下,各学科教学很难呈现出本来应有的美丽。例如语文科教学不管对学生还是老师都应是一种享受,但现实中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被考试异化了。且不说名目繁多、重复累赘的考试本身,单是课文教学一般也得服从考试的需要。至于那些五花八门的考试——期中考、期末考、月考、周考、纠错考、单元考、全市统考、名校联考、一模、二模一直到N模……几乎多到无以复加,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使他们望而生畏、见而生厌。这种繁复的考试、讲题,对学生人格的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毫无用处,在学生最需要接受新事物的时候,占据大量时间,逼迫他们做大量对将来发展毫无用处的考试训练,无疑是对学生生命的一种浪费。


  面对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师生双方都不敢懈怠。除非你不怕“身败名裂”,除非你不想升学。厌归厌,但你必须日复一日从事或接受这种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各种参考资料满天飞;在这种模式下,催生出许许多多出题、讲题、押题的“名师”,催生出许多考上名牌大学的高分低能者。


  应试教育是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是中华民族强大和伟大复兴这只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素质教育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为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高精尖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书呆子的竞争。21世纪最昂贵的是创新型人才,不是牵线木偶、计算机和机器人式的“人才”。


  21世纪最无价的就是人才,是创新型人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的也是创新型人才。应试教育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瓶颈和桎梏,唯有素质教育才是使创新型人才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


  为此我们诚恳建议:高考制度改革与素质教育改革试点(自下而上的系统改革)同步推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们希望能尽早看到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大动作,看到高考指挥棒不再像幽灵一样,扼杀着一代又一代的潜能和灵性,看到我们自己的创新型人才大量涌现,看到美国人不再敢为所欲为。我们想什么时候说“不”,就什么时候说“不”。


  作者:陈建宏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yjx/5662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