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其他教育 > 大学生孝文化教育与心理健康情况研究

大学生孝文化教育与心理健康情况研究

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摘要:当代大学生都是父母和家庭几代人关注、呵护的重点和主角,长辈们的过分关注和宠爱使得他们养成了理所当然的心理,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甚至产生“读书是给父母读的,上学是给父母上的”这种错误想法,普遍自我中心主义严重。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孝文化教育

 

  引文:

 

  回顾一下2010年发生于上海某高校的两个案例:

 

  一:9月,一女生凌晨1点发现蚊帐里有蟑螂,立即打电话向父母求助。其父半夜起床上网查找到校长电话,校长联系书记,书记又找辅导员,辅导员求助于其宿舍管理员解决了蟑螂问题。而该管理员就住在女生宿舍楼的一楼,五分钟就能解决的事,结果绕了一大圈,惊动了很多人。

 

  二:6月20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当晚,一女生爬上宿舍楼6楼,经过短短两分钟的徘徊,便纵身跳下,后经抢救无效身亡。据调查,该女生跳楼的原因是白天的考试中被发现作弊,将会受到处分。

 

  案例一中的女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过分依赖父母的大学生,他们的特点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不管困难大小,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案例二中的女生代表了另一部分不珍惜生命的大学生。他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决定放弃生命的时候却没有考虑过父母的感受。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所有人都是由父母含辛茹苦抚养成人,生命受之于父母,首要的事情是学会孝。而当代大学生严重欠缺的正是孝。

 

  一、大学生“孝”的缺乏

 

  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古人以爱护身体发肤来表达自己的孝心,而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自杀率为0.02%,这个比率还被称为“正常比率”。

 

  很多大学生在轻生的时候,完全不会顾虑这会给父母及家庭带来的伤痛。知名社会学家柳中权说,“46%的人对自杀的思考时间不超过5分钟”。也就是说,从自杀意念的产生到自杀行为的付出,一条鲜活的生命在5分钟之内便终结了。根据对上海市杨浦区3000名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调查,25%以上的被调查者曾经有过自杀的意念①。这充分反映出大学生自杀问题的严重性,也从侧面说明当代大学生“孝”的缺乏。

 

  二、当代大学生“孝”缺乏的心理原因

 

  1.大学生普遍存在自负的心理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考上大学后,自以为成为“天之骄子”,便目空一切,丝毫不将父母的谆谆教诲放在心上,甚至对老师的教育也不屑一顾。有些丧父(母)或父母离异、再婚等特殊家庭环境的大学生,其父母存在着亏欠儿女的心理,对子女过于顺从,更使得他们养成了颐指气使、孤傲自负的个性。

 

  2.大学生自我中心主义严重

 

  走进大学校门,离开了父母的“怀抱”,成了大学校园中的普通一员,角色地位的转变使很多自我中心主义严重的大学生产生失落感和焦虑紧张的情绪。此时,若欠缺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支撑,这种失落和焦虑情绪很容易演变成对前途的迷茫彷徨以及悲观、绝望的极端主义情绪。

 

  3.大学生普遍缺乏积极进取的心态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迈进大学校门,就可以彻底告别高中时代埋头苦读的日子,开始享受生活。很多人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无论学习、生活都表现出得过且过的状态,认为“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道路,却往往忽略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忽略自己的选择对父母及家庭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孝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方面,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教育是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大学生普遍孝意识的淡薄,亟需孝文化教育的唤醒。

 

  1.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需要

 

  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整个人类的精神美德。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望云思亲”、“彩衣养亲”、“打虎救父”(郭居敬《二十四孝图》)等关于孝敬的故事;从汉朝一直流传至今的《孝经》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孝文化。这些都说明,“孝”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是做人起码的修养。当代大学生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主要载体,对他们开展孝文化教育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大学生积极健康心理形成的需要

 

  大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本人的自控能力是关键,严格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是重点。孝文化可以成为大学生其自控能力形成的动力。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父母对子女的爱无微不至。大学生一般都已成年,如能时刻谨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并保持感恩回报之心,必能抑制和改变不良的情绪的产生和蔓延,进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激发大学生进取心的需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既迎来机遇也面临挑战,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也在不断地侵蚀大学生的心灵。围炉夜话云:“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大学生如能心存孝心,就能为消除父母的担忧情绪而时时刻刻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积极进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孝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必须“重才重德”,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

 

  1.整体教育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大学教育要把孝文化教育纳入德育教育中,以孝文化教育充实和丰富德育课程中的内容。辅导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独特个性,将孝文化教育融入日常的思政教育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将整体教育和个别辅导进行全方位的结合,使整体与个别互补,让所有教育资源共同为了其心理健康的提高而精诚合作。

 

  2.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孝文化教育要与其他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做到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建立严格科学的评价体系来保障此教育的健康环境。有的学生有较高的内省意识,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动;但是有的需要依靠外在的规章制度对其行为进行约束。所以孝文化的标准也应当有相应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定期和家长、学生进行沟通;检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对优秀的典型以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为孝文化教育顺利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3.结合科学发展观进行孝文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首先孝文化教育中教师先要做好表率示范作用,用高尚的师德感召学生。其次要用人文情怀关爱学生,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待缺乏孝文化、孝意识的学生,也应以人为本,尊重他,严肃的批评教育并不一定是好的方式方法,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逐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志存高远、无私奉献的人。(上海商学院;上海;201400)

 

  注解:

 

  ① 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在“上海市预防自杀研讨会”上公布的数据

 

  参考文献:

 

  [1] 王铭, 赵建华. 浅析孝、孝道、孝文化[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7 第27卷第三期.

 

  [2] 陈明琴, 成皓. 感恩教育在民族院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6第5期.

 

  [3] 付洪波. 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新局面[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第5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2318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