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其他教育 > 小学语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重点句子的几种思路

小学语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重点句子的几种思路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从中年级开始,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答得不尽如人意。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把每篇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全背下来,但考试时很少碰上原题,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其实教给学生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解句子是读懂文章的基础。一篇课文并不是所有句子都要学生一一理解,那些应该重点理解的句子有难易之分,难懂的句子大致有这样几类:①内容距离生活实际比较远的;②结构较为复杂的;③含义比较深刻,对表达文章情感、思想有较大作用的。即使对高年级学生而言,要理解此类句子也存在不少困惑。

  总的来说,一是不懂怎样理解――面对眼前句子却不知从何处下手体会理解它的意思;对句子的理解不全面,以偏概全;二是不懂怎样表达――自己心里知道是什么意思,却不知道如何说清楚,写清楚等。针对学生在这一方面学习上的困惑,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将相关方法教给学生,并在运用中不断巩固深化,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引导学生明确要体会句子的哪方面意思

  理解文章中的句子主要指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如何抓住关键词,联系文章内容、背景,找到句子背后的意义;或者撇开句子表面意思,找到文章中更深一层的意思。首先让学生明确句子的含义,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它蕴涵在句里,而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没有说出来的感情,没有说出来的思想。把握句子的含义,必须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思索,才能体会得到。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练习,让学生理解“体会句子含义就是体会句子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感情和思想”,这是克服理解句子困难的第一步。

  二、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没有对句子含义的正确理解,说得再多,写得再具体也无效。其实学生感到体会句子难的主要原因是不知怎样理解体会,因此,教给学生体会方法,是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的有效途径。

  1.抓关键词语理解。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题有题眼,文有文眼,句子也有句眼,句子的句眼就是重点词。抓住了重点词就抓住了一个句子的命脉,理解了重点词就理解了该句的全部。例如: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的毁灭》关键词语“不可估量”指损失大得无法计算,说明圆明园的损失之大。圆明园收藏的文化之古,景物丰富多彩,巧夺天工,美不胜收。这样一座具有国际性的文化艺术瑰宝被毁灭了,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课文一开始用这句感叹句,直接表达了作者无比愤怒和痛惜的感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是理解句子含义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含义深刻的句子一般是在事件或情节推进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引起读者思考,引发读者感悟。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品读,句子含义便会迎刃而解。如《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难的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就是父亲说的话“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些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且内涵丰富,承载着思想和人文内容,学生因为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而要理解这个难点,必须联系上下文,从文中钓鱼这件事理解,从我钓到大鲈鱼的得意,到放鱼时的依依不舍和沮丧作为教学重点,由体会这种心情的变化理解道德实践的艰难,理解父亲的话。

  3.紧扣文章的中心。也就是让学生根据文章中心思想揣摩作者写句的目的,想想这句话作者要表达所写人或物什么思想感情,或要表现所写人、物、景的什么特点,还是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例如: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桂花雨》中“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事实上,是不是像母亲说的这样呢?我们不妨看一看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那么,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怎么样呢?“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显然,从香气上看,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小山上因为树多,更显得浓郁。那为什么母亲要这样说呢?“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泾渭分明。

  本册的第二单元主题是“月是故乡明”,只要学生从“思念家乡”入手理解单元中的重要句子,就能做到八九不离十。

  4.了解文章的背景。一篇文章,往往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写成的,所以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了解作者,了解他写作的初衷、写作的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语言文字背后的讯息。《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句话,如果只从字面上理解,那就是作为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如果引导学生联系当时时代背景想的话,台湾刚刚光复,被日本人统治了五十年,许多台湾人不会说中文,不会写中文,他们重新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我是中国人,我热爱中国”出自被日本人奴役了五十年的台湾同胞之口,那种真挚的情感,学生能从句子的语气中体会到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一片深情,从而激起一种民族自豪感。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对文本理解至关重要,而诗歌的主要内容,更是与背景知识紧紧相连。《最后一分钟》讲述的是1997年香港回归前的最后一分钟里,作者关于这一风雨归程的回忆,并憧憬着香港更美好的明天。由于学生距离1997年有一定的时间段,他们对背景知识完全是陌生的,根本无法体会诗歌蕴含的爱国之情。对此,我将背景知识的介绍和第三节诗歌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当时中国的衰败和承受的一切一切的屈辱。果然,学生就理解这段话的含义,朗读诗歌时饱含感情,个个义愤填膺,   5.联系实际,深化主题。高年级课文中一些句子比较深奥,如果仅钻字眼很难把握句子的准确含义,即便能“挤”出来一点,也让句子的含义显得空洞而苍白。所以,根据孩子的认知规律,理解句子可以由浅入深,层层剥茧,把文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去理解,才能体会得更真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教学本组课文,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现实中,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待人真诚、诚实做人的重要,师生共同努力,一起为生活这本书增添新的美好的篇章。但是在人生旅途中,我不止一次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句话中的两个“鱼”,第二个“鱼”为什么加引号?诱惑人的“鱼”: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诸如金钱、地位、名利……甚至是那些暂时能带来一点方便的事。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过去,还是等?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在我们生活中的确会经常碰到。

  理解重点句子方法还有很多,有时可以几种方法并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类型、学生情况,抓住句子的特点,选择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重点句的理解能力。

  三、教给学生表达对句子理解的技巧

  学生理解得对,还要表达得好。一般来说,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及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

  如写对“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这一句的理解,大多数学生会根据字面写出诸如“把石头比做“雹子”说明石头多,写出了战士们的决心、仇恨”这一类句子,但这只是字面意思,还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不把石头比做“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及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把石头比做“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样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才算表达得比较完整。

  对于运用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最好点明所用修辞手法和作用。如写对“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一句的理解,这是一个反问句,“这句最简单的话”即“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意思是说:没有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自己这时的全部感情。要点明这句话是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此时的全部感情。

  理解蕴含哲理的句子,题目中往往会要求“联系实际”谈理解,如果有这样的要求,那就要提醒学生别忘了举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印证其阐述的道理。事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听到或看到的。

  给学生归纳一首《歌诀》:理解难句有诀窍,了解背景很重要;上下内容须兼顾,不可孤立把义找;关键词语不放过,一点击破全知晓;联系自己亲实际,举例说明更贴切;文章中心要考虑,修辞作用莫忘掉。

  综上所述,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并使学生熟练运用理解方法,无疑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更有助于对学生阅读能力、作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7990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