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 > 搭建教学框架,促进德育体验

搭建教学框架,促进德育体验

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使用,对新教材教学内容的解读,逻辑框架的梳理,教学活动的创编以及课堂问题的设计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一线教师在使用该教材时,多少会出现一线迷茫、困惑,甚至感觉无从下手。教师要立足初中学生学情及认知特点,抓住新教材的教学关键点,将教学问题进行透彻梳理和呈现。现着重从课程教学框架构设上,由点到面、不斷融合,引领学生从体验、感悟、辨识中增进德育素养。

  一、细化教学目标,重在落实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目标是基础点,也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重点。教师在目标确定上,不能随意、不能模糊,而是要落实、落细。很多时候,教师在课程目标上过于高、大、空,一节课无法体现和落实目标内容。新教材在教学目标确定时,需要教师参考课标要求,还要遵循学生“最近发展区”,结合教材具体内容,联系班级学生实际,实现目标设定的具体化,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桃子。同时,明确教学目标,还要强调师生对话与交流,教师要了解学生,走进学生内心,分析学生的思想、认知、情感、态度以及对课程目标的理解,要有的放矢,打动学生的心灵。在“青春有格”一课教学中,我们对教学目标的提炼如下:一是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呈现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知耻”,追求“至善”。如可以利用读、说、议论等方式,感受传统优秀文化,增进文化素养。二是在能力目标上,结合“知耻”,融入“辨耻”活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误的,通过课堂讨论,交流认知经验,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自控力。三是在知识目标上,整合“知耻”与“守法”内容,让学生了解规则,认识底线,正确对待青春期。另外,还融入一些名言警句,强化学生的文化教育。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课目标梳理上,对“青春”的认识,不是肆意放纵,对一些规则不能违反。这种说教方式,难以贴近学生生活,也难以内化于学生心中。所以,教师要围绕学生、学情,展开合适的目标提炼,促进学生端正行为,走好无悔青春的每一步。

  二、梳理教学思路,搭建课堂框架

  参照前面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细化教学流程时,需要搭建教学框架。很多时候,教师往往在教学素材的收集上耗费较多时间,然后将之融入到教学流程中,但这些素材要么太多,要么太散,要么与所阐述的主题关联度不足,甚至一些素材还易引发学生歧义,影响正确判断。所以,教师在细化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教学框架的搭建,根据框架来构思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素材,避免课堂教学走偏,影响教学效果。参照本节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实际,我们搭建了三个主题环节:一是行己有耻,二是止于至善,三是弃耻扬善。这三个主题,分别从青春是什么,让学生认识了青春的底线;接着,展现青春的追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青春态度;最后是践行和把控好自己的青春方向,实现青春的价值。框架搭建后之后,教师要结合框架,有针对性地融入素材,填充和完善教学活动。这样一来,教学框架承接有序,情境教学直观真实,活动设计妥帖恰当,课堂教学效果才能达到。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在框架设定后,教师还需要对各个框架主题进行细化,结合教学主题细化小的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的活动、情境,设置相应的问题,丰富课堂细节。教师要对总体结构进行揣摩,修改和完善,要能够突出教学目标,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获得深刻的认知体验。如:在“青春有格”的第一主题“行己有耻”中,我们可以在导入中引入“人”字,有田字格、无田字格,从“人”与“格”来探析两者的关系;接着,在情境创设上,引出不同的青春行为,让学生分辨何为“耻”,如何坚守底线;然后,以讨论探究的方式来反照自己,提出看法。在“止于至善”环节,我们可以先从过渡入手,设定问题:人的底线是什么?人的追求是什么?引出“至善”的目标。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可以从名言探究入手,让学生谈谈感受,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针对“弃耻扬善”主题,教师主要导出“少年中国说”的音频,来深化学生对“真、善、美”的理解,继而联系生活现实中的不同表现,让学生反思自己该如何做,从而升华青春的价值取向。

  三、优化教学内容,强调德育体验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架设教学流程,挖掘教学内容,打造特色课堂,需要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挖掘生活化体验,来增进学生对道德、对法治的理解和应用。关注学生的德育体验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任务,也是新教材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在优化教学内容时,要精心选择、创设真实的德育情境,将道德、法治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活动中。如:提出有意义的道德问题,开展有趣味的法治体验活动,便于学生从中感受道德。当然,德育体验并非浅尝辄止,而是要放慢学生的体验过程,拓深体验感知。在“青春有格”教学中,德育体验的内容主要有:一是引领学生思考“青春是什么?”对于青春,是否应该放纵?面对青春,我们应不应该说谎、欺骗?联系我们的生活,自己有何想法?同时,结合教材第28页中“我做一件好事是否是至善?”以及第30页“止于至善坚持不下去时,该怎么办?”的问题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思想认知。七年级学生,看似懂得这些德育问题,实则并没有明确领会。面对青春,学生内心又渴望了解。由此,教师在整合教学、衔接课程、深化问题讨论时,就要挖掘这些问题,让学生从交流中认识这些问题,澄清这些问题,促进学生的德育体验。当然,课堂对话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最基本方式,教师要平等对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知识的生成。如:面对模糊性认知,教师要融入道德问题、法治难点,让学生从自己的道德判断、感知中做出选择;接着,对这些做法进行讨论,放慢学习脚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品味、来体会,真正促进德育体验滋润学生心田。在德育课堂上,对新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应该重视,如:名言警句、汉字释义、典型故事、词语来源、模范人物等。对于这些知识点,教师不能一笔带过,更不能熟视无睹,教师要在课堂构思中,融入和渗透,借助于传统文化来涵养学生。如:挑选学生在黑板上书写“青春”二字,一个有田字格,一个无田字格,分别从中来感悟本节教学的主题与意义;对“止于至善”的出处进行关联,引出相关“日省其身”“见贤思齐”等名言的道理,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整合知识点,精心构思,立足课堂实践,创新教法理念。在教学框架设计上,要走出本本主义窠臼,开展教学研讨,借鉴和学习他人经验,联系学生改造教学流程,绝不照搬,偏离教学目标。课堂组织要顺应学生学情实际,针对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来优化和重构教学内容,梳理教学得失,修正教学思路。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新教材的使用,还需要不断探索,加强学科交流与互补。道德体验与文化育人,要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师要与时俱进,敢于突破,勇于创新,抓住新教材的新特点,拨开迷雾,全面分析与比较、甄别与选择、归纳与演绎,引领学生从中获得道德熏陶,增强法治思辨能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316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