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 > 探究,让概念教学更为有效

探究,让概念教学更为有效

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以形成阶段的、递进的、系列的科学概念为重要特征的……生物学教学也如此。”新颁布的生物学课程标准强调了“凸显重要概念传递”,从课程内容的10个主题中筛选了50个重要概念,并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苏科版初中生物学义务教育教科书每章检测题中都设计有概念图。这一切均体现了学者和编者对生物学概念教学的重视。刘恩山教授建议:要高度关注探究学习与学生对概念的构建和理解的整合,以实现“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该更多地考虑运用探究的方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

  一、以问题为线索,让概念探究得以引入

  [案例一]“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片段(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师甲:

  展示资料:一株向日葵一个夏季要吸收200~300公斤水;小麦结出1公斤果实要消耗300~400公斤水。

  师:植物一生中吸收的大量水分,除了供生命活动的需要之外,还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板书:第一节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师乙:

  展示资料: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果实,一生中需吸收约200公斤水,保留在整株植物体内及生理过程用水量共约2公斤,玉米实际利用的水占吸收水分的百分之几?

  生:玉米实际利用的水占吸收水分的10%。

  师:植物一生中吸收的水分,除了少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之外,大部分到哪里去了?

  生:(猜测)到大气中去了。

  师:大气中的水会不会又到植物体内呢?

  生:形成雨降落到地面,而后又被植物利用。

  师:看来,绿色植物吸收的大部分水进入了大气中,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板书:第一节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师:那么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怎么进入到大气中的呢?

  ……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才能使之“乐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因素,学会巧设疑问,引导质疑,用疑问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果按照传统教法,教师应该先展示概念,然后用实验来验证,不要设置对照组,采取了演绎的教学方式。显然,这样的教学难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深度参与概念学习的愿望会大打折扣。在案例一中,教学伊始教师便展示了实验对照,形成了强烈的感性认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愤悱”状态中,而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更是明确了思维的方向,更是让思维驰骋在概念学习的疆域内。这种概念的引入从来不留痕迹,从来不生拉硬拽,完全像是陶醉在美妙的交响曲中,缓缓进入概念学习的殿堂。在没有强迫、处于自由学习的状态中,学生接纳概念的程度就会高一些。

  二、以实验为抓手,让概念探究得以真实

  [案例二]“人体的运动”教学片段(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在该节内容里,苏科版教材安排了“观察人体的骨骼组成”、“观察长骨的结构”、“观察关节”、“观察人体主要骨骼肌”等观察活动。基于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需要,教师在对“观察长骨的结构”进行二次开发时,一是拓展了实验内容,用一根长骨横向两端固定后,不断增加砝码的数量,让学生体验到骨很坚固,具有一定的抗压力;二是增设了“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探究活动,选择鱼骨作为实验材料,要求学生设计两组对照(用稀盐酸浸泡后的鱼骨和不做处理的鱼骨对照、用燃烧后的鱼骨和不做处理的鱼骨对照),最后在师生共同交流中得出结论。

  认知弹性理论认为,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学习是一种“高级学习”,它要求学习者具有更高的思维深度、力度和容量。卢梭曾说过:“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发现”的过程就是概念性知识不断积累、完善的过程。在案例中,通过对实验资源的筛选整合、拓展延伸以及内涵挖掘,知识的建构就呈现了良好的认知规律:在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的基础上体验到骨的坚固,那骨为什么如此坚固?其原因在于骨的成分特性和骨结构。由此,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关于骨的概念逐步得以完善、稳固。事实上,基于实验的概念探究,改变了现象、事实与概念分离的教学弊端,同时也改善了学生被动记忆孤立的事实性知识的教学现象,它使学生主动运用实验事实去理解可迁移的重要概念及其相关概念,同时又超越具体事实的学习帮助学生的理解力达到抽象的、概念性的层次。学生在深入理解重要概念的探究过程中,其思维向综合水平发展,并能习得更高阶的生物学概念,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呈螺旋式上升、发展。

  三、以交流为纽带,让概念探究得以深入

  [案例三]“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学片段(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演示实验:叶的蒸腾作用(容器改用量筒)。

  观察现象:保留叶片的一组实验中量筒内液面降低,塑料袋上有水滴。

  师:水滴怎么来的?

  生:量筒内的水形成的。

  师:量筒内的水怎么“跑”到了塑料袋壁上?

  生:通过茎里的管道。

  师:植物的茎内有输送水分的导管,量筒内的水应该通过导管输送的。那么,水怎么会在塑料袋壁上?

  生:肯定是经过叶片冒出来的。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叶片上有水滴流出吗?

  生:没有。可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师:也就是说输送的水是液态的,从叶片散发出来的水是气态的。

  (生表示肯定。)

  师: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形式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在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不管那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标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积极的对话、交流,可以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在上述案例中,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倾听不同的声音,不断调试自己的经验世界,调整自我“在场”的姿态。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由此,在合作、共享中逐步建构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以及“蒸腾作用”的重要概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以探究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概念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2648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