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 > 《故都的秋》阅读教学内容述评

《故都的秋》阅读教学内容述评

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于1934年的一篇神形兼备、情景交融的经典散文散文,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文章通在对北平之秋景的细致入微的描摹中流露出作者内心对北平之秋的眷恋和落寞之情。文章融自然之景与作者的主观之情于一体,所写之物皆为生活中的景物,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文章语言极其精致凝练而又质朴无华,成为学生写作联系的典范文章,这些都成为其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理由。本文梳理了22个具有代表性的课例,拟就《故都的秋》在课堂教学中“实际教了哪些内容”做一个相对全面的综述,并对此进行评议。

  一、综述

  纵观这22个课例,《故都的秋》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主要有以下两点:1.学习本文以情取景、以情显景的写法。2.品味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极其运用语言的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的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或是集中在文本语句当中,通过梳理文本品味语句来帮助学生理解主题;或将文章当做读写知识与方法实践的范文进行练习;或是通过文章引起话题从而展开学习活动。

  第一,梳理文本品味语句来帮助学生理解主题。

  这一类型的教学案例在其中占大多数。从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入手,先整体去感知郁达夫笔下秋的特点,让学生明白文章中的秋具有“清”“静”“悲凉”之感。接着来一起探究问题,如:1.文章中表现“清”“静”“悲凉”特点的具体分布在哪些段落?2.这些段落主要描绘了哪些主要景物?3.作者又为我们呈现了几幅图景,分别是什么?4.这五幅图景又如何表现北平秋天“清”“静”“凉”的特点的?在这些问题之后,对这些图景所涉及的段落进行细细分析,最终达到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

  虽然总体方法相同,但在具体落实时老师的具体方法各不相同。有的直接给出五幅秋景图及具体对应的段落,然后以秋景图为单位,在老师带领下依次对这五幅图进行宏观掌握,如张麒麟老师的《<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有的将学生进行分组分别用带有“秋”字的词语进行概括,并由每个小组对自己所选的图景进行层层分析,因为小组的喜好而对一些图景有所侧重,如燕艳老师的《<故都的秋>教案》;有的老师给出描写图景的段落范围,让学生给五幅图景起名字,不断改进五幅图景的名字,并分析为什么要起这样的名字,在对图景的命名过程中分析内容,如王钰老师的《<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这些方法虽然不同,但殊途同归,最终达到了对文本的掌握。

  第二,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小组合作探究、对比、找中心等读写方法。

  此类案例并不多,但各有特点。如陈丽华老师的《浅论“中心论阅读模式”――以<故都的秋>为例》,先提出了“中心论阅读模式”这一方法,然后以《故都的秋》为例进行分析掌握。先提出秋色(清)、秋声(静)是文章的“形”,而作者要表达的秋味(悲凉)则是文章的“神”。接着便围绕文章的“神”与“形”这一中心进行分析,先知人论世来分析文章的冷色调主旋律的原因,然后分析与南国之秋对比的目的来突出中心,最后从文章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入手进一步深化主题来突出中心。最终让明白作者按照中心思想的需要在生活之中汲取这些典型材料,从普通生活之中看到常人看不到的新鲜,然后组织成篇,从而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席小霞老师的《<故都的秋><囚绿记>比较阅读教学》则把重点放在了对比阅读的方法和掌握。通过填空题让学生温故《故都的秋》与《囚绿记》这两篇文章,然后开始进行比较阅读。先找出两篇文章的共同之处,再找出其中的不同,然后进行归纳,让学生明白在阅读作品时可以从内容、情感、表达方式、写作手法、语言描写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

  黄琼老师的《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故都的秋>教学案例》中,重点则转移到了小组合作互动探究的训练。总之,这些老师都在文本中选取了一个角度而充分利用,保证了教学的价值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而达到了有效学习的目的。

  第三,将《故都的秋》当成引子,从而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这类案例主要以最终生成言语产品为目的,如李艳老师在其教学设计中,要求大家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之上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一首关于郁达夫笔下秋景的小令,并全班进行交流。而刘高伟老师则让学生把握文章后写一篇“我故乡的秋(春、夏、冬)”。这些案例都把《故都的秋》当做经典范文让学生去理解,并进一步生成自己的言语产品,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评议

  1.抒情性散文与说明文的混同。

  《故都的秋》作为一篇抒情性散文,文章的精髓在于包含在北国之秋景中的情,而这北国的秋景也是在作者独特个人情感下的个人感受。统观这22篇课例,可以发现一半以上的老师将重点集中在了对第一段关键句及五幅秋景图的赏析,而如何在赏析图景中中层层解析作者的情感是文章的难点所在。很多教师看似依照套路去解读秋景图,但最终却陷入了将说明文与抒情性散文相混淆的境地,将课文解读成了用分析五幅图景来证明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觉得达到了目的而完成对文章的学习。我们需要反思:《故都的秋》的焦点究竟是放在秋景图的描写、说明层面还是对“秋景”体察的那个人和他眼中的“秋情”的层面。

  散文是抒发作者情感的载体,是个人化的言语产品,其中包含着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感官情趣。如果仅仅用解读说明文的模式去解读散文,散文则失去了其灵魂的所在。郁达夫是一位忧郁多情的文人,他的内心对故都的秋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体验,这些承载着个人情感体验的秋景自然是不能与现实中的景物划等号的,更不能仅仅用赏析景物的方法去解读。所以,针对《故都的秋》一文,如何去教才能表现出独特的“秋情”,依然需要去反复思考、实践、调整。

  2.文中另一个对比重点的忽略。

  通过对课例的赏析发现,《故都的秋》中师生最为熟悉的一处对比就是南方的秋天与北方的秋天之间的对比,几乎每个老师都会提及并且由此处对比而突出郁达夫对北国之秋的独特的眷恋与喜爱。

  作者在南方魂牵梦绕的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月夜,潭柘寺的钟声”,但作者却将这些事物一笔带过而着力描绘牵牛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枣。同为北方秋天的景物,都能显出“秋”的意蕴,但作者偏偏去写这细小的事物。这一对比通常被教师所忽略,但在文章中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小景与那些宏大之景截然不同,那些大景虽有名却未必人人都见过,而小景大家都见得到,更容易让人有感觉,小景其中也更加蕴含十足的京味,熟悉德地方没有风景,但熟悉的地方一定有生活。再加上对作者“抑郁气质”的经历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郁达夫在创作这篇文章时的独特感情。

  3.细腻文笔的学习。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可以说细腻到了骨子里,这细腻的写法必然是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之后才能达到的。比如“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这些细腻的笔触、极其隐微的心境皆是作者静下心来在生活中沉淀下来得到的。在教授这篇文章时不仅需要学生去品味,更需要教师去引领学生去学习郁达夫的这种对生活的观察力,去效仿其质朴的风格,去学习在生活中积淀。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4532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