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影视教育 > 从曹雪芹的眼光来看中国当代影视

从曹雪芹的眼光来看中国当代影视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影视教育


曹雪芹是聪明的。所以他写红楼不写明朝代年纪,所以他写人物服饰地点忽南忽北。

但是,这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了《红楼梦》是政治小说的特点。在民间那是爱情小说,以越剧电影徐玉兰王文娟版《红楼梦》为最,至今无人超越。可那是民间是观众喜闻乐见,并不是红学领域的事情。同样在红学人士眼睛里读出来的种种政治解析,观众老百姓(不是读者)并不关心。

作为政治小说的《红楼梦》,其实推翻了毛泽东所说过的一句话“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 当然,曹雪芹那时候不是为了反党,那个党那时候还没有诞生呢——即使在沙皇俄国也没有诞生。所以回过头来看,毛的这句话依然正确。

进一步发挥,利用屏幕反党,又比利用小说反党更加有效果。本来,看屏幕比看书页省事省力。观众面要比读者群大得多。收视率和票房摆在那里呢。

记忆中最早的是写平江起义的电影《怒潮》。那首电影歌曲“送君送到大路旁”非常好听非常感人,这又增加了艺术感染力。那里面并没有彭德怀,却是写了彭德怀这个历史人物。同样是为彭德怀翻案的罪名,可是比马连良周信芳的《海瑞罢官》《海瑞上疏》之影响力大得多得多。这也是戏曲影响力不如影视的又一例证,而且是更早的例证。

至于《桃花扇》《逆风千里》之类电影更是历史。实际上孔尚任的血染桃花本来就不是爱情剧而是政治历史剧,就看你从哪一方面去理解去着眼。

最新出炉的电视连续剧《潜伏》,有热心网友收集其精彩台词。还没有时间去查看就是电视本身也还没有看完。可是,却又必须能够从字里行间看出其潜台词来。

一根金条能够在马来西亚买百亩来地。太太打前站,先生随后再想法。头面人物最厉害的最有能耐的用飞机搬运家私。小一点的官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下海的有离职的有早就摇身一变的有左右逢源留好退路的。总之一句话,捞够了该全身而退啦。在屏幕前的观众不能不联想——呵呵。

对学生用实弹射击。其实这是虚构历史。我想在天津当年并无实事,何况以巡查员的名义让警察局实施。但偏偏在影视中特意点出来。不用真枪实弹,学生不害怕。用意何在,不言自明。为何要在此编造天津解放前的这段并不存在的历史?!

如果曹雪芹他再来观看一部热门电影《南京!南京!》会有何感想,——那是很明显应该为明年的二战胜利六十五年纪念的影片。可是在今年早已拍摄完毕选择在四月份上映。南京大屠杀,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华民国首都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及其郊区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以及纵火抢掠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请注意,今年二零零九年既非整十也非整五。而是发生在七十二年之前。

这部电影是强调以日本人的视角来展开故事。而故事的落脚点在屠城。让侵略者反思算是一个卖点。我们观众只要把屠城和反思整合在一起,就能明白制片导演把它放在今年上映的潜在含义。所以,网上那些对艺术对历史的各方面评议都没有搔到痒处。任何一个观众假定想到曹雪芹想到红楼梦——那手法就是明写金陵暗指京城明写不知年月暗写当代——曹雪芹他本人所处的清朝年代。

或许我热衷于读红楼写红楼,是耶非耶,还是等红学人士来指点贾宝玉秦可卿眼前的迷津吧。

附两篇关于《南京!南京!》的文章——
看完《南京!南京!》,我觉得很别扭。我看到了一部艺术观足够一流,但历史观不过三流的电影,看到了一个一边成长、一边迷失的陆川。

近些天来,几乎所有为该片所做的宣传,都在强调陆川如何敢于触及南京大屠杀这么沉重的题材,他如何为此而研读了满满一箱子的书和文献。可惜,敢于吃重,其精神可嘉;但手法流俗,其功力尚浅。可惜,一个人有没有正确的历史观,跟他看了多少历史书,并不成绝对的正相关。

从艺术上看,《南京!南京!》达到了国产电影的新高度。溢美之词,坊间已遍布,不再赘述。然而,撇开旁枝末节,不言奇淫巧技,单就该片最出人意料之处—— 以日本兵角川为视角,以反思战争罪孽为影片逻辑的最终落脚点——这一招而言,它绝非陆川的自主研发,而是近年来早已风靡国际影坛的新潮。陆川不过是赶了个时髦。

这个时髦,说来也简单,基本要素有二:一是人物塑造要拧着来,对于传统的恶人,你要彰显其善良与朴实的本性,对于传统的善者,你不妨展露一些其性格中的缺陷;二是将所有的战争都推上被告席,抹去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淡化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差别,泛泛地为战争之苦而呻吟。

这个时髦,帮陆川在艺术手法上,一跃而跻身中国顶尖、国际一流。《南京!南京!》甫一公映便好评如潮,显然已进一步激发了陆导的状态——当有人质疑其日本兵鼓乐祭祀一场戏有无历史出处时,陆川的回答是:史上无出处,那是某一日我梦见的,是天赐的。看,这已是十足的国际一流大导的思维与做派了。

然而,南京大屠杀这样一次中华民族的国难,可以被一位电影导演用来赶这个艺术潮流的时髦吗?

《南京!南京!》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展现日本军官、士兵、日籍慰安妇之间的亲情、乡情,相互慰藉,以及本性的善良。稍有逻辑常识的人都知道,在 1937年冬天闯进南京城的十数万日本侵略军里,难免有个别的脆弱者、少数的当场愧疚者,但他们绝不是这十数万人的主流。连几十年后有勇气回述南京日子的若干日本老兵,笔下都不曾流露出对屠杀的悔意。假以支流,夸大支流,虽有艺术上可造之处,但其传播效果,却是模糊了今人对史实之主流的认知。

稍懂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日军在南京屠城,没有丝毫犹豫。皆因为之前的淞沪会战中,国民政府调集百万大军与日寇血拼,虽苦战终负,败走南京,但第一次打痛了不可一世的那几个日本师团。杀红了眼的日本兵直接对南京百姓下了毒手,全无《南京!南京!》里所描写的进城初始的犹豫、徘徊,以及内心的善恶相争。显然,为了刻画日本兵之善良本质,为了赶上艺术时髦,陆川有意无意地将个人的艺术观凌驾在了民族的历史观之上。

以德国作为例证,可映射《南京!南京!》在历史观上的轻佻。远者如《辛德勒的名单》,近者如今年全球热映的《朗读者》,都刻画了纳粹治下德国普通人的人性迷失与挣扎。这类反思、自省,之所以能为今日世界所认同,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德国战后的历任政府,乃至整个德意志民族,对二战史有着清晰而深刻的反思。二战涉德部分的史实,已几无隐讳,亦无争议。这才为艺术家们赢得了以高超的艺术观来演绎这段历史的空间。

南京大屠杀,还没有这个空间。71年过去了,它仍未被实施屠杀行为的那个民族所真正承认,更遑论反思。而生长于内地之我辈,对南京大屠杀这类史实,也普遍知之不多。原因有二:一是受国共纷争所限,多年来我们对抗日正面战场的史料展开不多。二是虽为战胜国,但几十年来,我们还是经济上的落后者。弱势之时宜韬光养晦,将民族文化里的宽容,发扬光大。

而今,国共两党,轻舟已过万重山;国家实力,虽不宜炫耀,但也够殷实。此际,一部《南京!南京!》,当然会让多数观者增添一些对那段历史的了解,但却因为影片主创者所持之三流历史观,而向懵懂的观者传递了一部分经过艺术挑选和艺术扭曲的所谓史实,并给拒绝真相者提供了仿若天上掉馅饼般的借口。陆川说,80 后、90后们,看了都叫好。这是陆川之新喜,却正是民族之新忧。

《南京!南京!》的艺术感染力很强,但它却掉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历史虚无主义有两大特征,一是夸张历史的支流,漠视历史的主流;二是强调个人在历史必然中的无所作为。日本兵角川之视角,及其颓然自省和自绝,恰是这两点的具体写照。

多少年来,那段侵华史实,一直是横亘在中日两个民族之间的深壑。我相信,这条鸿沟早晚会被跨越。但跨越的方式,不能仅靠博大的宽恕,也绝不会是受辱一方的绥靖示好。只有把史实厘清,令罪者有足够自省,才能把历史的包袱彻底放下。

这样的日子,一天不到来,类似于南京大屠杀之事,就一天不应成为艺术青年们张扬艺术技巧的舞台。


  中国版《辛德勒名单》——无论是正在上映的《南京!南京!》,还是即将上映的《拉贝日记》,都打出了这样的旗号。任何一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都想以经典的《辛德勒名单》为标杆,告慰30万遇难者。记者昨日采访圈内电影人,“会诊”《南京!南京!》,进行品质鉴定,丈量它与经典的距离。

  “经典”鉴定

  如果说辛德勒是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化身,那么《南京!南京!》中的“角川”会不会就是陆川的人文关怀呢?为何国外表现战争和反思战争的影视作品类型丰富,对普遍人性的挖掘细微、深刻,而我们的影视作品往往类型单一,缺乏撼动人心的力量?比照《辛德勒名单》,记者请电影学者、西北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系主任张阿利解读《南京!南京!》,为战争大片提供启示。

  症状一: 写意影响叙事

  这部片子,片名叫《南京!南京!》,反映的历史是南京大屠杀,但我们看到的片子,对整个大屠杀的历史交代有些不清,这个片子的内容放在某些地方都可能成立。既然讲南京大屠杀,一定要有一个地理坐标,要交代好背景。同时对南京全景表现也不够,看似某种程度上是以拉贝日记为背景,专业叫“背景厚度不够”。从编剧的角度上来说,剧本的文学性比较弱。这样大的一个题材,《南京!南京!》几乎没有一条完整的主线来支撑起整部电影,多是通过一些零碎的片段来讲述故事。整部电影中命运比较完整的就是唐先生。主人公角川相当于一个叙述道具,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对角川这个人物进行过全面和丰满的刻画,所以对于最后角川的自杀还是显得说服力不足。拉贝这个演员没有用好,他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电影却把他过于简单化,也没有精神升华。所以说明《南京!南京!》充满大量写意的段落,却为之付出叙事结构不完整及高度不够的代价。

 鉴定结果:电影的母本很重要。

  《辛德勒名单》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集结号》围绕谷子地讲故事,也很成功。剧作家的作用不可忽视,国外的许多优秀战争题材影片都有小说母本。母本很重要,可以预见,如果张艺谋拍《金陵十三钗》,该作品如果有母本,成功系数更高!

症状二: 艺术虚构与美学张扬不够

  《南京!南京!》很容易找到陆川所延续的《可可西里》风格,影片过于追求纪实,把艺术虚构与美学张扬不够,艺术元素变少。这部电影“借鉴”了许多元素,黑白影像的设定,借鉴了《辛德勒名单》,这种处理有利于艺术效果,可以反映历史沉重感。还抄了黑泽明的《七武士》等电影中的许多巫术,影片中的残垣断壁抄袭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品。

  鉴定结果:表现形式要有新超越。

  我们不能追求当年电影的那种表现形式了。在南京大屠杀的故事片中,《南京!南京!》无疑是最好的,中国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写实。但借鉴人家很多年前的东西却没有超越。黑白影像只是形式,却不小心矫枉过正了。


症状三: 在商业和艺术间摇摆不定

  《南京!南京!》中,陆川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游离。这部影片商业卖点考虑得太多。日军在南京的残暴用禽兽不如远不足以形容,蹂躏慰安所妇女至死然后一扔了之绝非夸张,完全能够想得到。把全裸女尸用板车从街上拉过,的确很“震撼”,但这就是影片放大的商业元素。而《辛德勒名单》中,斯皮尔伯格很严肃地故事。

  鉴定结果:要严肃地讲故事。

  第六代导演对历史题材的电影还很少涉猎。导演最怕摇摆不定,这样

一个题材,靠一边就成,不必要几边都靠。应该坚持第六代导演艺术化的追求。

视角鉴定

  症状: 不再惟“我”独尊

 “关于这个题材,不断有人拍摄,10年前对于南京大屠杀,我们总是从血泪控诉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比如《屠城血证》等,到了2007年左右,张纯如作品改编以及美国人拍摄的《南京》纪录片,都开始从战争的本性上去思考它。陆川的《南京!南京!》也是把对战争的思考往前推的一个过程。再过20 年,电影人很有可能还会站在更高的角度,让世界一起来思考战争。”

  《南京!南京!》的历史顾问,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说。和张连红的观点一样,《南京!南京!》的价值得到大多数人肯定,张阿利说,《南京!南京!》、《拉贝日记》必将带给中国电影对这一题材的思考,可能是这类型电影的一个界点,会引起一种变化,“在过去的抗日题材电影中,我们对人性、对历史的思考,没有和世界接轨。《南京!南京!》从日本人角度去叙事的方式,跟过去不相同,是一种尝试。因此可以说《南京!南京!》最大的成功在于,追求他人视角,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界点。”

  鉴定结果:这是中国这类型电影的界点。


缺憾鉴定

  症状: 精神对抗性表现脆弱

  “我对影片的总体评价是勇气可嘉,才力有限。我们能看到这一代电影人的努力,《南京!南京!》把中国电影又带上了一个台阶。”著名电影人芦苇评介《南京!南京!》说。但他所说的才力有限,也就是该片的问题,“南京大屠杀一直是中国人的心灵创伤,也是国恨家仇。影片在视觉上有一定表现力和冲击力,但在精神层面上依然难以达到高度。它所展示的精神对抗性很脆弱。中国人并没有屈服于南京大屠杀,而是随后打了8年,日本军人用恐怖杀戮来瓦解中国人民的抵抗精神,但反而是南京大屠杀激发了我们的抗战决心。《南京!南京!》中,观众心中有一口气堵住,最终都出不来。画面处理有失真成分,有的地方有卖弄之嫌。影片出现当重不重,当沉不沉,当愤不愤,在精神层面上无法升华。”《南京!南京!》剧情叙述上不是一流,技术上最大失败就是贯穿线。芦苇说,日本人角川是片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形象却依然模糊;刘烨很容易让观众误以为他是主角,但影片开始没多久他就牺牲了;反而,拉贝的秘书唐先生成了全片最完整、最丰满的角色,但其命运缺乏说服力。

  鉴定结果:要在精神层面上不断突破。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ysjy/6775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