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 > 继承与超越:课改视野中的语言训练

继承与超越:课改视野中的语言训练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没有了“语言文字训练”的提法。课程目标也随课程价值转型而重建。但语文教育就是母语教育的实质不变。“语言文字训练”是学习母语的必经之路。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标精神,并据此对语言文字训练进行新的审视,合理扬弃,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母语教育。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课程学什么?”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老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1]其中,用“祖国语文”取代了修订版大纲之前的几部大纲所使用的“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试用版大纲频繁出现的“语言文字训练”“听说读写训练”“听说训练”或“读写训练”等提法在这份指导性文献里没有提及。对此,我们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就依然不能摆脱语文课程到底学什么这个问题的困扰。因而,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标精神,正确认识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和方式,客观辩证地看待它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语文课改,特别是对其中的主体部分阅读教学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透视:从课程目标和国外同类课程核心理念看语文教育的实质

  地山之石,可以攻玉。审视其他国家或地区同类课程的核心理念,对回答“语文课程学什么”的问题,也许不无借鉴意义。

  (一)日本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总目标:“培养对国语的正确的理解能力和适当的表现能力、思考力、想象力以及语言感觉,同时培养学生对国语的深切的关心和尊重的态度”[2]

  (二)美国加州《英语课程标准·序言》中写道:“良好的交际能力——读、写、听、说——是人类经验的核心。语言技能是基础工具,不仅是进一步学习和事业发展的基础,而且能丰富人的心灵,培养负责的公民,形成国家是一个集体的观念。”[3]

  (三)韩国《国语科教育课程》中的教学目的是:在掌握韩国语言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韩国语言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韩国语言的性质和体系以及使用韩国语言的意义、作用,进而以开阔的眼界,正确地认识韩国语言的使用状况,有效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4]

  (四)德国教学大纲规定:语言教学的任务是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正字法上传授标准的德意志语言,使学生理解人们是通过符号系统来相互进行交际的。[5]

  以上表述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语文课程,学的是母语。我国课标“祖国语文”而非“祖国语言”的措词,异乎寻常,耐人寻味。也许是为避免人们在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理解上的以偏概全,抑或是为调和在“语文”涵义上的歧见与纷争。可谓用心良苦。然而,“语文”作为一门课程的名称,它所代表的正是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教育的课程。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6]这是以“语文”命名语文教育时,我国仁人志士历经半个世纪探索达成的基本认识。

  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作为课程价值具体化的课程目标随之而重建。课标制定了十大总目标,对此,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全面落实,避免顾此失彼。同时,又要作一番由表及里的透视,理清十大目标的关系,抓住核心和头绪。否则,语文课程依然会陷入不知道学什么的尴尬境地。

  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力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目标的和谐统一,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新课程目标制定的突出特点,也是这次课改的亮点。在课程标准的十项总目标中,1~4项是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兼有“过程、方法”目标。第5项是侧重于“过程、方法”目标。后5项分别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使用工具书与搜集处理信息五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的语文能力目标,侧重“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但阅读方面提出“注重情感体现”“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就属于情感、态度和过程方法方面的要求;口语交际方面提出“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属于过程方面的要求;“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又属于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

  三个维度目标,互相渗透,彼此交融;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实践中必须视它们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绝不能厚此薄彼,唯有如此,“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课程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但是,“同样重要”并非“同样主要”。早在1925年,朱自清先生就指出:“我以为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只须这样说明: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发展思想,涵育情感’……这两个目的之中,后者是与他科相共的,前者才是国文所特有的;而在分科的原则上说,前者是主要的;换句话说,我们在实施时,这两个目的是不应分离的,且不应分轻重的,但在论理上,我们须认前者为主要的。”[7]

  三个维度的目标不是平分秋色、跑在三条轨道上的马车。美国加州英语课标中所说的——“语言技能是基础工具,不仅是进一步学习和事业发展的基础,而且能丰富人的心灵,培养负责的公民,形成国家是一个集体的观念”——它告诉我们,在母语教育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必须通过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来实现,既不能游离于“知识与能力”目标之外,也不能凌驾于其上。我国课标更明确指出: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必须“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8]同时,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常常是交互作用的,“情感、态度”可以成为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动因,强化这一维度,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也可以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至于“过程、方法”,是学习语文的过程与方法,并不独立于语文“知识与能力”之外,其中“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注重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一维度目标的提出,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是为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服务的。

  因此,语文“知识与能力”目标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或核心目标,只有它才是语文独立设科的理由和语文教学独担之任,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标志,是构筑语文本体的核心和支柱。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9]完全可以这样说,语文课程是通过学习母语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教育的实质就是母语教育。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部分,毫无疑问,是进行母语教育的主要载体。

  二、思辨: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方式与实践中的偏差

  所谓“语言文字”,不应是“语言”和“文字”的简单相加,它指的是广义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对我国公民而言,“语言文字”就是“祖国语言”,即母语。那么,“训练”又为何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那么,“语言文字训练”,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具有运用母语进行交际的技能。

  天津师范大学田本娜教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训’是教导、教诲的意思,‘训’是教师的事,教师的讲、说、读、指点、教导就是‘训’;‘练’是学生的事,学生反复、多次的操作就是‘练’[10]。”教师必要的基本知识传授也包含在“训”之中。由此可知:第一,学习语言文字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本是学校教育的特点。第二,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但更要着力于培养技能,即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运用的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第三,“训”与“练”辩证联结,指明语文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语言文字训练是获取必要的语文知识,形成语言交际能力的必经之路,舍此,语文教学就会成为空壳,语文课程也就失去存在的理由。

  语言文字训练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独立式”。将静态的语言材料或是从动态的课文语言中抽取出字词句,编拟出各类习题,独立让学生反复练习。二是“依存式”,即在学习课文,理解内容,领悟情感的同时,积累、运用语言;在积累运用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领悟;二者互为载体,互相依存,一举两得。语言文字是工具,但有别于普通工具。它熔铸思想,蕴含情感,也承载形象,与人文内涵是一体两面,“依存式”的语言文字训练,就是同时接受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和形象感染的过程,从而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只有“独立式”训练,而没有“依存式”训练,致使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实践存在两种偏差。一是课内放弃一切训练,把“独立式”训练留在课外。其表现是沿用苏联20世纪50年代文学课的教学模式,教师传授的是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社会背景、道德训诫,把语言本身的学习搁在一边。或者主要采用问答法和谈话法,用呆板琐碎停留在理解内容上的问题贯穿全课,学生疲于机械应答,很少自己直面课文,去消化吸收、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二是不读书只做题,采用题海战术,课内课外单纯进行“独立式”训练。即使在阅读教学课内,也完全离开课文内容,抛却作者情感,放弃感悟涵咏,把字词句从语境中剥离开来,进行孤立机械的操作和演练。前者抛弃语文课程独担之任,与课文课程目标南辕北辙。后者则违背母语学习的规律,违背工具性与人文特性相统一的课程特性。于漪老师指出:“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11]二者都直接导致语文教学的费时低效。

  三、扬弃:语言文字训练的科学化

  语文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这是时代的要求,是语文课程自身发展的必然。以课标精神为依据、审视语言文字训练、趋利除弊、合理扬弃、使语言文字训练科学化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何为科学的语言文字训练?简言之,就是必须合乎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价值观,合乎语文课程的特性,合乎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有助于全面高效地实现课程目标。具体地说,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合理调配两种方式的训练,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独立式”和“依存式”语言文字训练,都为语文学习所必需,但两种方式特点不同,功效也不同。“独立式”训练,便于反复操作,长于牢记知识并转化为技能,但短于整体感悟和情感熏陶。这种训练适宜于在阅读教学课后进行。应精选那些对形成语文能力必需的知识点,精心设计训练题目,力求适当、适量,练得巧妙,练出效益;力避繁杂低效的机械操作,杜绝题海战术。“依存式”训练,对于知识点的识记不及“独立式”训练之长,却避其所短。阅读教学,特别是课内,应以“依存式”训练为主,披文得道,缘道学文,文道兼得,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得以切实体现。比如,教学古诗《咏柳》,首先让学生背诵课内外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歌,在学生理解大意、领悟诗情、背诵诗句之后,让学生从本首诗歌或背诵过的其他诗歌中选择词句填空,然后全体学生用朗声诵读填好的语言片断,就是“依存式”训练的范例:

  伴随第一声春雷击打的鼓点,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花枝招展地走来。

  和暖的“二月春风”,是她手中的剪刀,她裁出细长别致的柳叶,裁出不甘寂寞的出墙红杏,裁出“离离”的原上小草,裁出千姿百态的蝴蝶在万花丛中翩翩飞舞。

   “润物细无声”(或者:“随风潜入夜”)的绵绵春雨,是她神奇的画笔,她描画出大地缤纷的色彩。山青了,水绿了;梨花白了,桃花红了。于是,江岸上的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草长莺飞,万紫千红,春色满人间。

  从语言学习角度看,这是积累和运用的训练,但这种积累和运用与被文人情,被文入境,互相依存。纵观整个教学过程,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但一点也不缺乏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精神的凝结。“依存式”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就是多元文化的积淀过程,就是民族意识精神的接受和培育的过程,就是认同或同化融于语言文字中的美好情惊、价值取向和睿智哲理的过程,从而落实培养思想文化素养的任务,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

  (二)整合三个维庆的目标,在综合学习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课标制定了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实践中,每一单元、课题、课时乃至每一个教学片断也必须有自己的目标。这些大小不一、具有递进关系的目标构成了一个系统,下位目标都是其上位目标的具体化。即使是一个片断的教学,也必须努力体现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既要有明确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目标,又要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应该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采用或学会怎样的学习方法,形成怎样的学习习惯,从而使三个维度目标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语文素养不是各种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堆叠起来的“杂烩”,而是各种要素融合而成的“合金”。综合性学习无疑是锻造“合金”的有效途径,也是课标倡导的体现语文教育特点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课标的学段目标、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写活、作文)、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是分列的,但根据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在综合性学习以外的上述各项教学中都可以进节不同程度的综合。阅读教学中,这种综合主要是把说写请进阅读教学课堂,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吸收与表达熔为一炉;同时注重前后、内外的联系,以期产生合力与共振效应,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长期以来,我们把阅读的功能定位于吸收,与表达决然分家。于是乎,阅读课堂教学中重视吸收的听读,而鲜见表达的说写,这俘于语文教育的特点,也悻于课标精神。

  在上述教例中,积累诗句,提供语境尝试运用诗句,这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填空和随后的朗声诵读,学生们意趣盎然,课堂上荡漾着浓浓的诗意,使学生更深一步进入《咏柳》的意境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油然而生,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直接与诗句“对话”,亲历学习诗歌的过程,这是方法与过程目标。即使是这样一个不长的教学片断,一个小的教学环节,三个维度目标,也得到整合,和谐地交融于一个训练过程之中。

  填空、诵读是运用和表达,依赖于对描写春天的诗句的充分吸收和积累,否则就无法达成;同时又积极地反作用于吸收和积累。二者互涵互动,获得和谐共振之效。同时,前后、内外的沟通和联系,又极大加强了综合的广度和深度。长此以往,必将有效地促进语言素养的提升。

  注:
  [1][8][9][1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6、2、18
  [2] 付宜红.中日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比较[j]..
  [3]江明.比较:中外对母语教学地位、作用的研究[j].中学语文教学,2001.(9):16
  [4]权瑚.中韩两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比较[j].课程 ·教材·教法,2001,(5):77
  [5]张桂春.中德小学数学及语文教学大纲差异的缘由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1,(4):38.
  [6]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c].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1994 506
  [7]朱自清.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j].教育杂志,1925,(1).
  [10]田本哪.小学语文课加强语言训练问题[j].小学语文教学,1996,(2):3-6
  [11] 于深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8.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6136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