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 > 高职院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究

高职院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究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十八大对这一问题进一步作出了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强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2015年7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中一条重要举措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需要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界定

  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由得道圣人为传天地之心而来,又经历代仁人志士承传践履。然而,清朝末年在西方坚船利炮的轰击下,爱国志士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之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知识分子艰难地探索中华民族的出路。1919年中国知识界举起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发起了有别于“旧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在这样一种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具有确切含义的“传统文化”的概念。它的最初含义是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创造的“旧文化”。

  然而,中国历史并非终止于1840年。虽然中国近现代延续的文化与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文革”十年暴风骤雨、铺天盖地地反传统;改革开放后多文化的影响,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这一切毕竟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而且,对于今天来说,这一段历史文化也同样成了传统文化。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文化是一‘存在’,而存在则必然有‘时间性’,任何一事物,不能霎地存在,霎地消失。存在的时间,即是此存在之传统。试以人来作例,每人就各有一传统。今天在座诸位,若是一位三十岁的人,便有他三十年的传统。没有此传统,便没有此人。……传统中之有‘变化’言,如一树,生根、发芽、长干、抽枝、报叶、开花、结果,这一连串,即是它的生命传统,亦可说是生命之持续。……文化既是一生命,它本身定是要变,不是我们要去变它,它自会变。一如小孩变大人,一个根埋在地下,到头会开花结果变出新树来。但没有旧的,那会有新的。一切文化只是一传统,只是一旧,但定会日新又新,不断往新的路上走。”[1]中国传统文化不可与所谓的“封建文化”或所谓的“旧文化”混为一谈。“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世界文化”涌入中国之后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获得独立的、确切的概念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沧桑而浴火重生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当今时代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指导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高职院校应秉承孔子所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志于道。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2]。由此可知,古之小学所教之礼、乐、射、御、书、数,皆为应用性或技术性的知识技能;大学所教之诗、书、礼、乐、易、春秋,皆为修身治人之道。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虽然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但不能因此忽略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更不能自降身价成为职业培训所,否则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从何体现?“爱因斯坦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虽是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在诟病当前的大学教育过于重视就业忽视育人,但同时也指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严重不足。

  《指导纲要》指出:“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B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今之高职院校虽然培养的是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但君子不器。作为君子,不能只囿于一两门技艺,不能只求发家致富,而应关注社会,心系国家,参赞天地之化育。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有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怎样的胸襟和气度。

  2.据于德。   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的深远、微妙,贯彻于德的渐次显明之中,贯彻于恢复自性本善的过程之中,贯彻于格物修身止于至善之中。五伦、八德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最佳概括,现代中国人让其蒙尘太久。《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高等教育是当今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环,也是奠定其人生志向、思想品格的重要一环。《周易》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d物。”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3.依于仁。

  “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说,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从两千年前的中国孔夫子那里汲取智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的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3]。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爱。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弟子规》云:“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仁爱的思想是与当今社会流行的利益至上原则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也是解决诸多社会问题的不二法门。

  2014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时,发表讲话:“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他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要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要解决当代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贫富悬殊、社会诚信与道德伦理每况愈下等突出难题,需要现代人的智慧和力量,也需要人类历史上累积而来的智慧和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4.游于艺。

  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将高职高专的专业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共分为19大类: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绘测、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财经、医药卫生、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安、法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中国制造的主力军,是中国技艺的传承人。高职院校的学生要结合所学专业,深入了解学习相关的中国传统科学、技艺,从中吸取营养、激发灵感,对于濒危的技艺加以呼吁、保护、拯救、传承,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高职院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1.以《弟子规》为切入点,使学生树立是非、善恶、美丑、智愚的标准和做人的准则。

  《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德行科目,它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概括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弟子规》依据《论语?学而》第六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编写成文。所以,《弟子规》是孔门弟子的规矩,是孔夫子当年教导学生的规矩。孔门弟子依此能够成圣成贤,我们更应勤勉学习,自性性德。通过学习、落实《弟子规》,培养优良的品德,成就事业,拥有幸福,成圣成贤。《弟子规》篇幅不长,语言易懂,然“三岁小孩皆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得”。如开篇的几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今日讲求民主、自由、平等的大学生怕是鲜有几人能做到。以《弟子规》为切入点,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端正学生的是非、善恶、美丑、智愚的价值观方便可行。

  可令学生在早自习、晚自习各诵读一遍,早上读警示,晚上读反省。会读、会背、会讲不是目的,关键要“做到”。《弟子规》的学习重在落实,要知行合一。学校可定期开展以《弟子规》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如心得体会座谈会,《我学<弟子规>》征文并刊发于校报,企业经理讲《<弟子规>与员工守则》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弟子规》的认识和学习。

  2.以《大学语文》和思想政治课为主阵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大学语文》课不能仅仅局限于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及其近现代文学史,或是介绍几个著名作家几篇经典作品,或是应用文写作。“大学”的宗旨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语文》的宗旨是通过文学经典教导学生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最主要载体。《大学语文》课要通过对中华经典的解读、慎思、明辨、笃行,让学生感悟先贤的智慧,洗涤灵魂,完善品格。四书五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在《大学语文》课上若能选取其中的精华章节,令学生诵读百遍,必能其义自见。再加之老师的点拨领教,更会让学生有醍醐灌顶般的开阔明朗。譬如《大学》的总括段落,寥寥两百字却把大人之学的宗旨、次第概括得如此精辟,可以给初入大学的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指导,助其树立高远的志向、心怀仁民的情感、锻造高洁的品质。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是端正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阵地,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资料素材作为课程教学资源。《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概论、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并拓宽选修课覆盖面。   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为第二课堂,在生活实践中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首先,在学生生活例行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职院校应响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的号召,开展“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学习太极拳、组织拔河、开展足球比赛等。通过增加体育运动,让学生远离网络,感受阳光,增强体质,磨炼品格,健康身心。以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元宵节猜灯谜、清明节缅怀先烈、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赏月分食月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念祖追远、忠君爱国、寄望团聚等情怀,感悟孝、悌、忠、信等传统美德,理解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认同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其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族乐团、民间艺人进校园、进课堂,开展文艺表演、主题教育、学术讲座、理论研讨等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度,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第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依托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关爱空巢老人、贫困乡村支教、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模拟状态、经典条件反射、直接联想、间接联想和角色选取”[4]等方法唤醒移情功能,从而产生和强化关爱、公正、友善等亲社会心理并做出亲社会行为,在关爱社会中体验和认可中华传统美德。

  4.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兴媒体为磁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方面,利用校园网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网络中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内容,选取传播贴近高职学生生活、解决学生困惑、引领学生向上的诗文歌赋、故事散文、音乐电影等内容。依托高校网络文化示范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等,拓宽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另一方面,利用微信、微博、腾讯等社交软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有关部门、任课教师、学生组织、学生社团,都可以开设公共的微信、微博或QQ群,定时向学生推送古典诗词、深度好文、中医养生、中华饮食、琴箫胡笛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5.以实践行动为最终衡量标尺,跟踪评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效果。

  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企业实习,都应加大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方面的评测比重,制定相应评测标准,反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效果。将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作用方法、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时间要求、成绩评定、工作量计算、奖励措施、组织领导等有关政策做出明确的规定。实践教学中建立了经费保障制度、奖励制度、指导教师制度、岗前培训制度等,为实践教学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r,密切与实习单位联系,做出明确要求,定期反馈学生实习工作思想状态和行为事件。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0741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