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 >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工业经济


摘 要: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标志,其传播和发展离不开媒体。而在当今社会,数字媒体的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新媒体环境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在新媒体的艺术环境中,如何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传播?这都是我们作为未来设计师不得不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试图从两者关系入手,阐述在全新的数字媒体环境下对传统文化传播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艺术;技术;传播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来自于历史的延续,它不仅是国人的价值观念的体现,具有极其宽泛的内涵,渗透在我们的思想、道德、风格、心志、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语言文字之中。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象征。传统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亮点,其能够准确、快速的传播,是一个国家塑造对外形象和树立民族自尊的关键。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空前发展,它所催生的丰富灵活的新媒体艺术表现手段也越来越成熟。新媒体技术综合不同媒体的特点,又加上三维动画、虚拟技术、感应技术等,使得艺术欣赏变成一个更为立体、效果真实、可以互动、可以参与的过程。相较于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传统艺术欣赏方式相当单一,都是静止的、被动的,这不仅局限了传统艺术的艺术感染力,更妨碍了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播。
  在我国,新媒体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其建构期适逢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期,这为两者在形式和体系上进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如何相互介入、互相融合的问题。因此,在这个以互联网络技术为标志的崭新的信息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和新型媒体中如何表现,我们如何将技术与艺术完美地结合,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1、传承传统,打造民族艺术精品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经久不衰、博大精深、意蕴丰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然而这种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已进入物化消费阶段,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受到金钱的挑战正在日益转变,加上最近几年,新媒体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多媒体系统的应用更以极强的渗透力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教育、档案、图书、娱乐、艺术、建筑设计、家庭、通讯等等。新媒体了集合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录像、声音、音乐等传统表现媒体的优点,结合了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加上开发者针对客户及项目需求通过精心的策划创意构思,结合各种表现方式,吸引了大量的文化受众,引导了大众的审美理念向数字化转变。
   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现代传媒技术的优势,加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提炼与传播,打造民族文化精品,这不仅可以对国民进行循序渐进的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介重新建构起更加符合现在形势的文化观。同时,避免传统艺术形式因内涵意义不易理解而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也避免产生因为新媒体艺术重形式轻内涵而导致主流艺术缺乏文化深度的社会现象,而要以媒体语言整合传统文化精神,让世界更清楚地认识中国的现在和过去,从而实现文化传承,打造民族艺术精品。
  2、融合矛盾,博采众长
  新媒体艺术在为文化发展带来机遇、提供便利的同时,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影响。因为它既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传统艺术的否定和创新。
  从产生根源上分析,传统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反映的内容都是现实世界中或者是对现实世界的升华和提高。而数字媒体艺术的诞生则源于信息技术,反映的是一些虚拟的现实。
  从发展脉络上看,传统艺术是一种封闭性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讲究“仁爱”,“修身齐家”的文化;而数字媒体艺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技术上的先进性导致其成为强势文化。在当今社会现状下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受到西方文化和其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导致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侵蚀。
  从社会地位上看,传统艺术一直出于权威地位,并受限于传播形式,属于单方面的文化输出;而新数媒艺术则是高度自主的文化,是平等参与的文化,强调交互性。新旧两种形式的文化在互动和发展中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二者关系既有现代对传统的冲击,又有来自东西方的碰撞,数字媒体技术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来说,都迥异于以往所有文化, 并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
  然而,文化并无优劣之分,同样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摆脱不了“文化”的内涵,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这种共通之处才使得不同的文化形式间可以相互借鉴、吸收对方的合理因素,形成一种包含两种艺术内涵的新型文化,这种新型文化博采众长,更适合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每一次文化传播交流的机会,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吸收、消化,融合先进的文化因子,实现两种艺术形式的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最终形成既包含外来文化又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新的文化艺术形态。
  3、让新媒体技术成为传统艺术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
  在全球化一体化的大潮中,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逐渐缩小,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文化输出的力度,中国的音像制品、图书、服装、艺术等多种文化形式借助新的传媒技术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各地。使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关注中国文化、欣赏中国文化。这样的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可以使一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而且还可以在对文化的包装中重新构建一种易于被他人接受的文化观,这是一种外交策略,更是一种发展之路。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不仅意味着中国将自己的文化传递给世界,同时也体现在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新媒体的出现深化了传统文化的双向流动。例如,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现场表演与高科技精密结合,形象地描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意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国外开发的网络游戏、动画产品与影视作品中,中国传统元素被频频利用,《功夫熊猫》、《花木兰》的热映正体现了世界人民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和喜爱。
  在这样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 而其基于网络的开放性与丰富性,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研究提供了空前的便利。可以看到,传统文化正

在借助于网络平台实现更广泛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由录像、计算机、网络、虚拟互动、系统集成、传感技术等技术手段组成的当代数字媒体技术,与大象无形、和谐相生的东方传统精神,正在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中实现融合。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体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同时,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也为新媒体技术有个更高的内涵要求。所以,我们必须避免简单意义上的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堆砌,而要做到在利用当代数字技术语言进行创作时,拒绝盲目地模仿西方,而是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寻新媒体延展的可能,以认真的态度进行创作。才能让尖端的数字技艺承载起了古老的东方气韵,借数字媒体之翼,令东方艺术早日腾飞世界。
(本课题为北京市2011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资助项目)
指导教师:赵志芳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gongyejingji/25890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