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 > 验证货币幻觉假设的研究述评

验证货币幻觉假设的研究述评

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国际贸易


人们习惯于按照货币的名义价值而不是实际价值进行思考,货币幻觉对于个人福利的影响很小,但对总体经济的影响巨大,因此,货币幻觉假设是一个古老而又具有根本性意义的论题。基于经济事实的计量分析与检验方法、调查法、拟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方法几乎都验证了货币幻觉假设的存在。
  关键词:货币幻觉;计量分析;调查法;拟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方法
  
  根据经典的经济理论,如果实际值没有变化,仅仅是名义数量变动的话,并不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人们是否可以揭开这层货币面纱(monetary veil),这是一个实证的问题。shafir等认为,货币幻觉就是人们倾向于用名义货币价值,而不是实际价值进行思考。该假设的提出可追溯到fisher。leontief的定义更为正式,如果在名义价格的情况下需求和供给函数是零次齐次性(homogeneous of degree zero)的,那么将不存在货币幻觉。patinkin的定义则是“如果他对于商品的超额需求函数不是单独地取决于相对价格和实际财富,这个人将会被认为存在这种幻觉”。早期关于货币幻觉的文献集中于劳动力供应与失业等领域。尽管货币幻觉很常见,但是经典经济理论一般假设经济个体是理性的,特别是理性预期理论假设人们是理性的,理性的个人不会表现出幻觉,所以没有研究的必要,于是货币幻觉假设几乎被经济学家所忽视。
  
  随着行为经济学的兴起,近20年来货币幻觉又逐渐引起了学者的重视。经济学研究应该关注的是,人们实际上是如何做出经济决策,而不是他们应该怎样做。货币幻觉成为人类决策中众多潜在的“异象”(anomaly)之一。akerlof认为,应该将包括货币幻觉在内的一些行为观点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石,这是因为这些假设有助于解释真实世界经济偏离竞争、一般均衡模型的原因。
  研究货币幻觉是否存在是一个实证的问题,学者们使用了多种方法来寻找货币幻觉的实证证据。应用比较早而且普遍的方法是基于经济理论模型,对经济现象进行计量分析,检验货币幻觉假设。最近兴起的方法包括shafir等人、svedsater等人的调查方法、kooreman等人的拟自然实验法、fehr和tyran使用的实验室实验方法等。
  
  一、基于经济事实的计量分析方法
  
  货币中性(neutrality of money)抑或非中性,是经济学中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论题,当然也是一个很早就被经济学家所关注的论题。货币中性是指,货币数量的变动会影响商品价格并使价格总水平变动,但不会改变相对价格——从各种商品服务价格对比角度看的价格。货币是一层面纱的观点,反映了西方古典经济学的货币思想,20世纪早期的费雪方程式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理性预期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处于鼎盛时期,作为该理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的lucas指出,如果行为主体是完全理性的,价格、工资等名义变量的变动都不存在任何的刚性(rigid),也不存在货币幻觉,等等,则货币的影响是中性的,以工资、物价上涨率为纵轴、以失业率为横轴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而实际观察到的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看起来是刚性的(比如,shafir et a.),实际的菲利普斯曲线,特别是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不支持lucas的推断。
  要验证货币幻觉假设,一些学者都是通过构造经济理论模型,对经济事实进行计量分析与检验。这种实证检验方法应用最早,也最普遍,目前仍然方兴未艾。《science》杂志在2007年8月发表了一篇概述性文章《money illusion and the market》,介绍学者们根据货币幻觉对股票市场、城市住宅价格影响的经验事实,对货币幻觉假设所作的实证检验结果,说明货币幻觉对经济体中行为人的影响引起了经济学、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在股市,通胀预期与红利一股价比率或盈利一股价比率的正向关系长久以来都被经验所证明,但是从理论上讲通胀的影响应该是中性的,这样的关系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as—ness)。对于这两个现象,modigliani和cohn首先提出股市中的投资者存在一种特殊的货币幻觉形式使得价格显著地偏离基本面。他们认为投资者犯了两个通胀引致的判断错误:第一,投资者倾向于用名义利率而不是实际利率来对股票的实际现金流进行资本化;第二,投资者没有认识到公司的债务在实际条件下已经贬值。因此,在高通胀时期股票市场被低估;低通胀时期股票市场被高估。其后,许多学者都得出了支持货币幻觉假设的结论(如cohen et al.,等)。与股票市场类似的,住宅的售价一租金比率随着名义利率而不是实际利率的变化而变化,显然,住宅市场中的投资者也可能存在货币幻觉。brunnermeier和julliard证明了英国和美国住宅市场都存在货币幻觉。piazzesi和schneider的研究与先前关于资产价格中货币幻觉的研究存在一个明显的差异,理性投资者与货币幻觉投资者之间对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分歧导致住宅价格的狂涨,比如,在低通胀环境下,例如21世纪初,住宅需求的上升是由幻觉投资者所引起的,他们错误地认为低名义利率导致低实际利率,导致对住宅的超额需求,而理性投资者很乐意成为资金供给者,这样,低通胀会导致对住宅的超额需求,房价被高估。
  
  近年来,国内学者根据我国经济主体中居民关注名义值而忽视实际值的现象来验证货币幻觉假设。在资产价格方面,国内有研究提出了货币幻觉可能存在于股票市场。刘仁和证明了在1991-2001年期间我国年度的名义无风险利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与市盈率的反向关系,这表明当名义利率高时,市盈率低,而当名义利率低时,市盈率高,将观测区间延长到2006年,与使用月度数据的实证结果一致。刘仁和还将研究拓展到房地产市场,发现我国城市住宅市场中投资者经常用租金与房价的比率与一年期储蓄存款的名义利率进行比较,以决定是否应该购买住房。通过研究租金收益率与通货膨胀、名义利率之间的关系,说明货币幻觉假设也存在于我国的住宅市场。彭志远使用名义收入与实际收入的差作为反映农村居民货币幻觉的代理变量,证明了货币幻觉在我国农户中是一个明显的现象,农户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却可能是短视的。彭秋莎等通过对投资函数和储蓄函数的估计,发现投资者存在货币幻觉,这一结论表明名义的贷款利率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有明显的影响。另一方面,储户不存在货币幻觉。

  二、调查方法
  
  shafir等人提出了一个基于多种表述的货币幻觉心理账户(psychological account),通过个人水平(individual level)的货币幻觉调查问卷证据,证实货币幻觉在美国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人们倾向于货币幻觉而且也预期货币幻觉影响其他人的行为。人们表现出货币幻觉,即倾向于按照货币的名义价值而不是实际价值思考,不是由于自发的战略或动机,而是由于这样思考省力以及交易价格表述为名义条件的一般性和明显性。名义和实际表述的相对明显性、决策制定者的精明和经验,将会影响由名义估价引起的对经济交易实际价值估价偏差的程度和持续性。svedsater等人通过三个调查证明了货币幻觉影响金融决策,当投资者在评估金融信息时可能受到股票名义价格的影响;genesove和mayer证明公寓所有者的行为方式显示出他们在出售公寓时不愿意承认名义上的损失。
  stefan等人使用的数据来自于一个广泛而且有代表性的居民调查而不是实验的学生人群,发现货币幻觉不存在。通过使用1993-2003年的gsoep(german socio—economic panel)调查数据,他们避免了使用假设性的问题与框定效应(framing effect),而且使用的信息是回答者的实际情形。需要注意的是,他们通过将居民收入满足感作为个人效用函数的代理变量来检验货币幻觉,他们的结论不支持货币幻觉的存在。不存在货币幻觉的情况下,物价和名义收入同比例同方向的变化,居民的收入满足感(income satisfaction)不会受到影响。换句话说,满足感取决于实际而不是名义的变化。但是,如果物价变化,而名义收入同比例同方向的变化导致居民的主观福利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货币幻觉的存在,而且这个比例(系数)是可以通过计量的方法计算出来的。
  正式地,假设一个间接效用函数v(y,p)可以近似表示为:
  v(y,p)≈β01lny+β2lnp
  y代表收入,p是近似定义的价格水平。如果没有货币幻觉意味着β0=-β2,即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变化对于人们收入满足感的影响相互抵消。在两个固定效应的模型中,在任何常见的显著性水平下,对数名义收入的系数与对数价格的系数之和为零,因此不能拒绝零假设,即货币幻觉不存在。
  在我国还没有学者做过关于货币幻觉的调查,但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我国储户可能存在货币幻觉。中国人民银行每个季度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中有一统计项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占比”,显然,如果居民的储蓄行为考虑了当前的物价和利率水平,那么储蓄意愿应该取决于实际利率。但是我们发现,2003年第二季度至2007年第四季度的“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占比与实际利率(季度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减去季度同比通胀率)的变动并不一致。如图1所示,例如2003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的实际利率大幅下降,但居民觉得当季“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占比却连续上升;又如2007年第四季度实际利率虽仍为负值,走低的态势不变,但居民觉得当季“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却显著上升,可能是受到了当时名义利率提高的影响。
  
  三、拟自然实验法
  
  仿照自然实验(natural experiment)的研究方法,kooreman等人为货币幻觉检验提供了一个新的检验方法——拟自然实验法:荷兰引进欧元,影响该国一个慈善组织募捐款额的对比研究。2002年1月1日荷兰规定以2.20371荷兰盾换成1单位欧元,将欧元作为国家货币。他们对比在其他情况都相同的背景下,引进欧元前后荷兰的一个慈善组织募捐款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货币幻觉现象。
  他们提供证据证明货币幻觉影响慈善捐款。该慈善机构的捐款在币种变更为欧元后上升了11.1%。如果货币幻觉不存在,捐款收入的年度变化应该如观测的引入欧元之前的年份一样大约等于通胀率(表1),因此除了币种的改变外没有其他明显的原因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当时荷兰盾与欧元之间的汇率为2.20371,如果捐献者希望与他们之前的捐献水平保持一致,但是为了节约认识的成本,人们可能以2而不是2.20371作为汇率,即运用了经验法则,1欧元大约等于2荷兰盾,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2002年的捐款相对于前几年的大幅度上升。
  
  四、实验室实验方法
  
  通过比较人们在名义和实际框架下的行为,可以分析出货币幻觉的影响。可是,现实生活中似乎并不存在相同的背景下,有时表述为名义条件,有时表述为实际条件的例子。检验货币幻觉假设的一个最严格的方法是进行自然实验,研究一个外生的、完全预期到的货币冲击所造成的影响。在fehr和tyran看来,即使这样的实验不是不可能,也是很难做到的。他们认为,实验经济学的技术手段要做到外生的、完全预期到的名义冲击实验完全可能,而且实验员能够完全控制名义价格在冲击前后的均衡价值。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方法能够找到货币幻觉对名义惯性(nominal inertia)影响的证据。他们认为,他们的实验方法是直接观测在名义冲击之后,个体和总体行为的演变,不同于shafir等向被访者提出假设性问题的研究。
  fehr和tyran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建立在一个定价博弈(priee-setting game)的实验基础上,实验将货币幻觉与其他对名义惯性的潜在决定变量相隔离。他们的结论表明,许多经济学家相信货币幻觉的直接影响不大而得出货币幻觉是不重要的结论是不正确的。他们将货币幻觉的直接影响定义为个人最优化时出现错误而产生的直接结果。货币幻觉的间接影响定义为由于一些代理人预期其他代理人倾向于货币幻觉,他们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货币幻觉的直接与间接影响之间的差异是重要的,这是因为许多经济学家似乎相信货币幻觉在个人水平上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货币幻觉的直接影晌是小的。在他们的实验中,虽然货币幻觉对于名义惯性的直接影响相当小,但总的影响非常大。这个结论支持以往研究所强调的小规模个人水平的非理性可以导致对总体水平的重大影响,如akerlof和yellen等等。
  大部分经济学家的直觉认为货币幻觉对经济的影响不会很大。这是因为,毕竟幻觉对于人们的福利来讲是有害的,那么他们就有强烈的动机做出无幻觉的决策。如果人们最终会做出无幻觉的决策,意味着至少从长期来讲,货币幻觉对总产出(aggregate outcomes)的影响不会很大甚至是没有。fehr和tyran证明了这种观点存在严重的误导性,原因在于忽视了货币幻觉战略反射(strategic repercussions)的影响。他们的结论是基于一系列的实验,通过执行一个具有三个帕累托等级均衡(three pareto-rankedequilibria)的战略定价博弈。实验的设计是基于货币幻觉作为框定效应的特征。当支付表述为名义条件时,84%的实验参与者最终集聚于帕累托次优均衡(inferior equilibria),而98%的参与者在支付的实际表述下最终达到帕累托有效均衡。结论证明了货币幻觉对行为的影响,名义支付在均衡选择中占据主导地位,影响战略环境中的行为。他们在实验上也证明了尽管个人在最优化问题中通过学习最终可以消除货币幻觉的影响,但是货币幻觉在战略环境中有持久(permanent)的影响。由于存在货币幻觉的人群在次优均衡上调整,他们一旦被锁定在一个坏均衡中将无法逃脱,这意味着他们相对于有效均衡而言将经历持久的经济损失。因此,尽管个人水平的货币幻觉仅是个人最优化过程中暂时出现的现象,但是它可以通过协调人们达成非有效的均衡,导致在战略环境中持久的实际影响。
  
  五、简要评述
  
  检验货币幻觉假设的文献回顾表明,由于思考时为了省力以及交易价格表述为名义条件的普遍性等原因,人们习惯于按照货币的名义价值而不是实际价值进行思考。通过上述的国内外实证证据(尽管有不支持货币幻觉假设的证据),我们可以总结如下:一方面,尽管名义和实际数量的差异是明显的,货币幻觉仍然是个普遍的现象。人们在决策时似乎经常忽视通胀的影响。正如akerlof所指出的,“……包括‘货币幻觉’在内的这样的经验法则不仅仅是平常的而且是合理的(sensible)——既不是愚蠢的也不是难以置信的:相信这样的法则的损失是非常小的。”另一方面,忽视货币幻觉对于个人成本的影响尽管是很小的,但是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而这一点在股票市场和住宅市场上得到的证明则更为明显。将货币幻觉纳入到经济学研究中,重视经济人的非理性,将能更好地解释经济现象。
  这些验证货币幻觉假设方法各有不足:一是基于经济事实的计量分析方法可能存在实证模型设置不当等问题。二是shafir等人承认使用调查方法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人们在假设性问题语境下的直觉是否会延伸到真实环境下的实际行动,这还是个疑问。其次,实验参与者理解实验者设想的情形的延伸性可能会抑制其它因素的影响。但同时,他们相信小心地构造调查问题可以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有用的信息。三是拟自然实验法很难做到像自然科学那样的自然实验进行控制与比较。四是实验室实验方法的一个缺点是实验证据来源于人工制造。经济代理人的实验室行为,既可能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环境的行为,也可能没有反映。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guojimaoyi/11059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