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环境保护 > 探析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探析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日期:2023-01-25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环境保护


  摘要:黄河是传承华夏民族文明的伟大摇篮,中华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在甘肃省境内流域总长度913km,其中上游433km,下游480km,甘肃黄河流域总面积14.59万km2。因黄河受全球气候变化、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区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的容纳能力明显不足,甘肃黄河生态环境也较为的脆弱。提高加强甘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我们构建整个甘肃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于整个甘肃黄河流域的发展和生态建设至关重要。


  关键词: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X570


  文献标志码:A


  黄河流域水源是我国水文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中一道重要的水文自然生态环境屏障,是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上游水源,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功能极其的重要。黄河从西至东流经9个自治区和省,最后汇入渤海。因为这条江的河流主要由于流经山区地处中国黄土高原的丘陵地带,所以经常会夹带大量的黄土泥沙,以河水泥沙多而闻名于世,因而它也被人们称为是世界上河水含沙量最多的一条河流。人类的发展历史经过实践证明,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最主要发源地之一,我们称其为“母亲河”。黄河流域甘肃段的范围涵盖了9个市州58个县区,黄河像一条巨龙,将陇原的大地分为河西和陇东。甘肃陇原处于我国黄河流域上游,约占全黄河流域地区土地总面积的18%。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把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的发展作为重大的国家发展战略任务提出。这是因为有历史以来我国协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文明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大决议,也是我国黄河保护和治理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黄河流域生态文明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我国重要的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地带。近年来流域生态保护和文明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时代的生态文明加速和技术的进步,仍然存在一些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例如临近黄河的工业企业的污水收集管网覆盖率低;临近黄河的城市、城镇地区污水处理能力无法满足需求;临近黄河的市州存在农村地区农业源的污染,畜禽水产养殖废弃物污染;黄河流域活动的移动源污染,间接或直接的影响着“母亲河”。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


  1甘肃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1.1城市工业企业发展伴随的污染问题突显


  时代经济的高速腾飞,近些年来企业工厂迅速发展,工业企业不断扩张,建设速度逐年加快,规模不断提升,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问题也愈发明显。综合分析,发现地方基础能力建设滞后,污水收集管网覆盖面小,配套设施不能及时有效完备,一些环保基础能力较为薄弱,导致废水收集效能不高,处置废水功效不明显。周边水环境存在一定风险隐患,也会破坏周围生活环境。


  1.2城市、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不足


  较发达的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总体设计规划相比较而言很完善,但对于经济和城市管理基础的建设都比较滞后的大中型城市的部分老城区,特别是大型城市规划由于总体设计缺乏足够的前瞻性,对城市排水的专项规划没有足够重视,未做到系统化、专业化及完整性的规划,因而布设的大型污水管网缺乏系统化及科学的设计与规划,直接造成了污水处理管网的结构设计不合理,铺设的构架不成熟,衔接不顺畅。因为经常会有此类的管网建设问题同时发生,会极大程度的影响生活污水处理管网的收集以及建设。例如甘肃临近黄河的部分国家重点的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配套设施不能充分满足居民生活区域污水收集以及处理的需要。


  1.3农村农业源的污染愈发突出


  农业环境面源的污染主要影响因素来自农业的化肥、农药、农膜、畜禽养殖粪便、农业废弃物的污染、以及农民生活的垃圾。农业方面的污染主要导致农产品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发育不良。受到直接污染的农田和土地在逐步的递增,尤为严重的是由于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由于农业造成的废弃物处置不合理和农业资源化综合利用的不足,产生的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进而可能对空气、水体、土壤增加了环境负担。


  1.4甘肃黄河流域移动源污染日益明显


  近些年来,以船舶为主要运输工具的船舶开采、运输、旅游观光,在黄河流域以及甘肃段的迅猛发展,船舶污染也随之增加。船舶污染是在其航行、停泊、开采的运输过程巾对周围的水体及其环境产生的流动性污染,主要的污染因素有富含油类的物质、生活环境巾的污水、船舶有害的垃圾、船舶有害的排气等,而其巾又以富含油类的物质对水体污染的危害最为严重。船舶的移动性直接决定了由于船舶移动所带来的流动性污染物不可能局限或固定在某一污染区域范围内,一次的流动性污染可能会同时向多个地区污染,给流域污染的有效治理也造成很大困難。


  2甘肃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滞碍


  2.1污染面源较多,环保意识不足


  工业排放的污染是甘肃省黄河流域的主要污染,在工业排放的企业中以化工、食品、酿造、石油产品加工、炼焦、造纸等几大主要行业的污染较重。农业源的污染对于黄河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药使用、化肥使用、畜禽养殖、农用废弃物等几个方面。甘肃省是农牧和能源材料工业为主,社会经济领域巾发展比较滞后同时生态环境又很脆弱的地区之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基础建设较弱,为了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阻碍了生态环境事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亟待加强和提高。


  2.2生态环境基础薄弱


  甘肃省近年来的环保投入逐年呈递增趋势,但由于城市和工业发展进程过快,生态环境历史欠账较多,环保基础薄弱,使甘肃在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环境监测、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不足。又因地方经济落后等因素,在生态环境的投入往往跟不上形势的走向。


  2.3水资源规划亟待优化


  在水资源规划时,多以研究重大的关键问题提出,在战略性的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研究考虑较少。对于一些解决地区、流域和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空间布局、确立供水保障体系建设和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依据的总体规划,由于编制过程中未考虑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上对甘肃黄河流域和区域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生态优化不足,也难以全面反映规划实施后的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影响等[1]。


  2.4生态系统功能失衡


  近30年间鱼类种群和资源量已减少约50%,土著和珍稀濒危保护鱼类减少超60%,人类对河流干预造成的生物栖息损害明显。对于湖泊、湿地、河流等水体的自净化能力下降。湖泊湿地的面积减小、蓄水量下降,流域内微生物的多样性受到损害的速度明显加快。而一些地区不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对湿地进行“生态错位修复”甚至“破坏性修复”的现象不断发生和增多。人工营造湿地的面积持续增加的幅度达60%以上,不顾水资源支撑的条件而营造出较大面积的景观水域并严重破坏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现象不断发展,伪保护生态或口号保护生态、“破坏性修复”等生态现象多有发生。黄河流域的水源涵养功能持续进一步削减。因复杂的气候原因和过度的放牧因素,黄河源区雪线的上升、冰川的融化、冻土消融速度的加快,湖泊湿地和沼泽河口滩涂湿地的萎缩及草地逆向演替趋势的持续快速发展,水源涵养的能力进一步降低。因黄河水电水库的开发和水利建设,河流水文情势的变化显著,鱼类生境的逆向压缩、胁迫性的影响显著。黄河流域的生态功能在逐步退化、降水减少、水量偏枯,水体的稀释和微生物降解对污染物的综合利用能力递减[2]。


  3甘肃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3.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刚性约束


  (1)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要在治理的理念,促进全流域高质量持续发展、改善黄河流域人民群众的生活、保护传承弘扬巾华黄河优秀传统文化[3]。


  (2)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探索完备甘肃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制,研究制定甘肃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实施细则。做好水资源保护和开发综合利用的刚性约束管理和指标监督,统筹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减轻各方面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其污染物的入河量,以期更好地防止和有效減轻黄河流域水环境的污染,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韧性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完善和水环境长效治理建设、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4]。


  3.2持续黄河流域生态投入,把握甘肃高质量发展机遇


  健全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的治理与协调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生态环境项目和政策性资金的支持,设立重大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工程专项资金,推动重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重点工程项目的落地和实施。探索研究新的投融资机制,科学地引导资金投入于黄河的生态保护治理项目工程。统筹黄河左右岸、干支流等不同的特点。建立健全黄河各流域保护生态治理与协调工作联动机制,统一部署推进和落实区域黄河流域空间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水资源的利用与综合管理、生态环境污染风险与防范等工作的行动和措施。抓好各项生态治理工作的落实,助力和推动甘肃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5]。


  3.3完备搭建甘肃黄河流域生态责任体系


  明确各方主体责任。抓好地方各级政府履职尽责、细化分工方案、强化部门联动。根据现状研究并且制定环境限制性的政策。企业与事业单位和个人要承担各自的环境治污责任。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向低碳生活和消费方式转变。大力宣传,以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引导社会公众积极转变低碳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推进衣、食、住、行、游等社会生活领域的绿色化理念,提倡勤俭节约的低碳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积极培育和发展生态环境绿色消费文化,定期组织举办“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等生态文化宣传活动,提升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6]。


  作者简介:刘亚东(1991-),男,汉族,甘肃兰州人,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huanjingbaohu/26257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