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环境保护 >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治理应用对策论文(共6篇)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治理应用对策论文(共6篇)

日期:2023-01-25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环境保护


 

 第1篇:生态农业在控制桓仁水库水源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中的应用


  桓仁县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境内大小河流70余条,水域面积2.67万hm2,水资源总量156万m3。桓仁县作为辽宁省重要的水源地,桓仁水库是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保护区覆盖9个乡镇,涉及61个村、1个参茸场、3.7万户农户、13.8万人。保护区划为3类:一类水源保护区为库区305.8m以下,输水河道及主要河流两侧100m范围内;二类水源保护区为一类水源保护区外至25°以内坡耕地;三类保护区为25°以上坡耕地。为破解水源保护区的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难题,桓仁县委、县政府将一、三类水源保护区内的耕地全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在二类保护区内的1.87万hm2耕地内实施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以科技为基础,在尽量少使用或基本不使用化学投入品的前提下,提升农产品品质,使作物产量基本不下降;实现优质优价,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实施生态农业,保护农村环境,可有效控制桓仁水库水源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1实施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1.1保护区人多地少的实际决定了农业应以生態农业为主


  桓仁水源保护区总人口13.8万人,耕地总面积1.87万hm2,人均耕地面积0.14hm2。由于现行大宗粮食价格低迷,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而水源保护区恰好是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地区,可利用区域生态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实施生态农业,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生产优质农产品,提高耕地的经济效益和产品附加值,促进水源地环境保护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实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目标。


  1.2城市消费群体需求升级为实施生态农业提供了机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表现为对农产品的品种需求快速扩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明显提高[1],对农产品的消费供给多样化、便捷化、功能化,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服务性消费不断扩大。实施生态农业能够降低化肥、农药、除草剂、激素、抗生素、重金属残留,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水源保护区内优越的自然条件、优良的生态环境、优质的耕地质量、优美的旅游资源、优秀的农耕文化必将为城市消费群体的需求升级提供理想的消费供给,也为水源保护区实施生态农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2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科技措施


  2.1实施土壤修复


  土壤修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将土壤中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根据桓仁二类水源保护区耕地实际情况,可采取3种修复方式:一是使用优质微生物肥料,刺激土壤中产生多种生理活性物质,提高肥料利用率;二是调节土壤pH值,通过施用铁矿残渣和生石灰补充土壤碱性离子,防止土壤酸化,促进作物优质高产;三是增施有机肥补充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增加作物对肥料的吸收,降低面源污染。


  2.2发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


  示范推广科学安全的标准化栽培模式,使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与生产标准相统一、产品质量与产品价格相统一,使保护区农产品由数量上的“供大于求”走向质量上的“供不应求”,实现水源保护与农业产业相互促进,健康发展。


  2.3科学施肥,减少化肥投入量


  2.3.1测土配方施肥。普及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施肥,避免不合理施肥,减少化肥投入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2.3.2增施有机肥。增施商品有机肥、优质农家肥,逐步实现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比,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增加土壤对肥料的利用率[2-3]。


  2.3.3普及缓控施肥技术应用。通过普及缓控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淋失量,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2.3.4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蔬菜、果树、设施农业生产中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减少肥料、农药的淋失量[4]。


  2.4推广农业安全控害技术,减少农药残留


  一是推广安全、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制剂(如春雷霉素、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减少化学农药的投入;二是在蔬菜、果树、玉米、水稻作物生产中推广以杀虫灯为主的物理防虫技术,减少杀虫剂的投入量;三是积极推进赤眼蜂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投入量;四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避免农药过量投入。


  2.5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等技术应用


  大力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技术,实现多种渠道的秸秆能源化,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降低农业面源污染[5]。


  作者:胡文霞

  第2篇:安龙县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现状及对策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及其相应产业的深度发展,以及环境质量控制相关指标要求进一步严格,标准和水平逐步提高,各种农业面源污染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尤其是近年以来,安龙县为贯彻落实《省水利厅、省农业委员会、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安厅、省环境保护厅、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关于开展重点河湖专项联合执法检查工作的通知》精神,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面加强县境内江河湖库生态保护。


  1现状


  通过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全面推进农业生态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融合,力争逐年递减农药施用量,到2020年,实现农药施用量减少10%以上。


  1.1加强科学用药技术培训


  1.1.1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普查工作。建立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体系,大力宣传农业统防统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借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平台,对南、北盘江两大流域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进行农业标准化用药培训。


  1.1.2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创建。以争创“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目标,全面推进农业项目与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机融合,以落实农业面源污染专项治理为重点,在两大河流域创建小麦、油菜统防统治示范点、水稻联防联治示范区及万亩蔬菜绿色防控标准园。


  1.2积极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相结合


  推动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发展,提高病虫草害防治效率。重点针对南、北盘江流域水稻种植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对河流两岸水稻种植区、蔬菜种植示范区等采取集中连片推动绿色统防统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开展农药统一配送、统防统治等植保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发展,推广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1]。政府统一采购吡虫啉、吡蚜速灭威、吡蚜酮、高效氟氯氢菊酯、戊唑米鲜胺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红豆农民专业合作社、绿能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牵头,在两大流域推广水稻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融合示范面积3066.67hm2。其中,普坪镇石冲河、香车河、大鸭区水库水稻种植区开展水稻统防统治示范区666.67hm2,钱相街道办红旗水库、打凼河流域水稻种植区开展统防统治示范266.67hm2;龙山镇龙山河流域水稻种植区开展统防统治示范400hm2;招提街道办绿海子、乌寨水库、兴隆水稻种植区开展统防统治400hm2;海子镇开展水稻统防统治400hm2;万峰湖镇开展水稻统防统治266.67hm2;栖凤街道办开展水稻统防统治400hm2,笃山镇水稻种植区开展统防统治266.67hm2。


  1.3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


  1.3.1健全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机制。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专项整治行动期间,成立了以农业局局长为组长,农业执法大队队长、植保站站长为副组长,农业执法队、植保站、各乡镇街道办农服中心为成员的高毒、高残留农药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县农药经营专项整治工作。明确目标任务,确定重点整治对象,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采取切实措施,农药执法专项整治取得良好效果。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行动方案,抓好对农药经营企业、经销户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的整治工作;各乡镇配合抓好对农药经营户的整治工作,加大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查处力度,大力宣传整治成效。


  1.3.2开展高毒、高残留农药专项检查。在全县开展了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高毒农药的专项检查工作。共计检查11个农资市场的农药经销商105户,截至6月15日,共出动执法人员120人次,执法车辆40余次,未发现严禁使用的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


  经过专项治理活动,全县农药市场秩序明显改善,农药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具体表现:一是农药经营户思想意识不断增强,经营的产品质量全面提高;二是高毒农药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无公害农药品种占有率持续增加。


  1.4治理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


  主要通过实施大中型沼气池建设,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另外,采取打招呼、出主意、责令整改等方式和做法,也起到一定作用,但效果并不理想。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药市场专项治理方面


  一是全县农药市场以个体私人经营者为主体,流动销售现象依然存在,加大了监管难度。二是全县主要江、河、湖、库区流域的农业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生产中还存在大处方购药、大剂量用药等现象,科学用药水平还有待提高[2]。


  2.2农业投入品使用方面


  虽然各种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先进技术方法普及工作一直都在進行,但由于推广机构及人力限制,加之从业人员素质和习惯等方面原因,仍存在用药不规范、不科学现象,相关技术推广应用有待加强。


  2.3规模化养殖污染方面


  近年来,农村基层畜牧养殖积极性高,但由于养殖场选址、场地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相关手续办理步调上的原因,导致存在乱建滥建、选址不规范、排污设施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污染处理措施和防治手段等问题。治理过程中,建设不规范、整改不彻底、事后反弹等现象依然存在。


  3对策


  3.1继续加大市场检查力度,全面净化农药市场


  做到市场检查不留死角,坚决杜绝禁用高毒农药的销售,对经营假冒伪劣农药者依照《农药管理条例》严肃查处。


  3.2加大绿色植保技术推广力度,实现农药使用“零”增长


  实行和实现规范使用农药、科学合理防治,控制污染源,力避农药使用不当造成的污染[3]。


  3.3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建立舆论监督机制


  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发布国家有关农药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让广大群众及时掌握农药使用和管理方面的信息。


  3.4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及养殖技术培训


  畜禽養殖涉及土地利用、环境影响、动物防疫等方面行政许可或备案的,要加大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要求的宣传力度,让养殖户知晓相关要求,并依法从事养殖活动[4]。


  3.5加强部门联动,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国土、环保和农业部门各司其职,加强对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的总体布局规划,加强审批事项管理,加大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和执法检查力度,加强养殖污染的治理和执法力度。实行综合干预,将养殖场的污染降到最低。


  3.6加大对畜禽粪污染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


  大力实施大中型沼气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尝试其他农业污染生态治理模式[1]。


  3.7加强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治理


  对建在禁养区的养殖场,应利用现有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引导其关停搬迁。对限养区和可养区原有养殖场污染,也应通过节能减排、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引导其改变养殖方式,减少排放甚至实现“零排放”,以推进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治理[5]。


  作者:王安宁等

  第3篇: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治理对策


  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重金属以及其他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土壤颗粒等沉积物,从非特定的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形成污染,尤其是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造成水域环境的污染。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加上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因此,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目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其发展趋势令人担忧。本文根据巢湖流域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和化肥、农药农用投入品等农业面源污染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巢湖流域农业基本概况


  巢湖流域是个传统的农业地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综合生产水平较高,水稻、油菜、棉花、蔬菜、家禽及水产已发展成为巢湖流域最具特色的6大主导产业。同时也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篮子”,是国家重要的粮油棉、水禽、水产等商品原料生产基地。


  2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随着工业“三废”和城市污染治理力度加大,投入增加,点源污染逐渐减轻,相对农村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如农村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沟渠、水塘;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农膜过多、过量和不科学使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无序排放。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占有率。特别严重的是造成地下水污染,导致农民的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证。因此,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目前,巢湖流域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2.1化肥用量较大,有效利用率较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化肥的施用量逐年攀升,有机肥施用量逐年下降。据统计部门统计,合肥市巢湖流域2015年化肥用量达22.4万t,平均施用水平为593kg/hm2,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公认的安全警戒线225kg/hm2。据测算,化肥利用率仅为30%~40%,加之部分农户施肥方法不当,主要是以撒施为主,加剧了肥料的流失。不仅养分损失,还严重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体,污染了环境。


  2.2农药施用量较大由于近年来有害生物发生面积扩大,危害程度加重,有害生物抗药性增强,品种结构不合理,部分农民施用农药技术落后,造成药剂浪费严重,加之化学防治范围不断扩大,施药次数增加,农药残留污染日益明显。2015年全市农药施用量5098t,平均14.2kg/hm2,其中杀虫剂占33%以上。农药利用率仅为35%,大部分农药流失到土壤、水和空气中,造成污染。


  2.3农膜用量较大,土壤残留逐年累积2015年全市巢湖流域的农膜施用量高达6545t。平均18kg/hm2。由于农膜不易降解,平均回收率为70%左右,另外30%滞留在农田中,从而形成“白色污染”。


  2.4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较低近年来,我市巢湖流域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家禽饲年养量近亿只,生猪养殖198多万头。据测算,畜禽养殖年排出粪便300万t,除部分进入农业生产循环外,大部分未经过无害化处理,随意排放、流失,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2.5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及垃圾无序排放我市巢湖流域447.39万农村居民常年生活污水及垃圾,大多未经处理就露天排放,随雨水和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形成生活污染源。


  3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情况


  3.1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自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市就把治理巢湖流域治理作为重中之重,进入“一体化”新时代,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施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认证相结合,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更是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措施。


  3.2加快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尿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我市多管齐下,利用农業种养业优势,开展种养优势互补,促进生态循环。一是科学合理利用畜禽粪便资源。随着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发展,畜禽粪便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农户将畜禽粪便堆肥发酵后,用于发展大棚蔬菜,或用于养鱼育蚌。二是加工成有机肥料。各地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稻鸭共育”、“山场养鸡”、“林下养禽”、“水上养鸭”等养殖模式,形成了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养殖亮点,既发展的生产,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3.3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普及率进一步提高一是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全市年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20万hm2,实行科学用药,减少用药次数,而且药剂品种结构也有很大调整,淘汰和禁用了甲胺磷、1605、久效磷等高毒高残留有机磷农药,使农药污染降到最低限度。二是科学施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效地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提高了化肥利用率。三是狠抓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一料变四料”(即由秸秆变肥料、饲料、燃料、工业原料),秸秆还田30万hm2,其中直接粉碎还田10万hm2,覆盖堆沤还田3.33万hm2,留高茬还田16.67万hm2。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四是保护地栽培。实施农地膜覆盖6.67万hm2,免耕栽培6.67万hm2,减少了水土和养分流失。


  3.4美好乡村建设成效进一步显现从2013年开始,合肥每年重点培育美好乡村建设建设150个左右中心村,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每年治理改造1000个左右自然村,到2016年,全市6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美好乡村开展污水处理工程、农村垃圾收集和资源化处理工程、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处理工程、村容村貌美化工程、庭院环境整治工程、支柱产业培育工程、农村物业化管理工程等多项工程建设,收效明显,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和美好乡村建设积累了经验。


  3.5农业污染源普查和监测点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按照农业部和省农委等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开展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验区建设。推进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验区建设,重点建设核心区33.33hm2。一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建设。在整治后的农田排水沟、入湖汇水沟及岸边种植草坪护坡,在水体内合理配置氮磷吸附能力强的挺水、沉水和漂浮植物,在深水区设置生物浮床。在试验区田间布设灌溉管道,每个田块建设1个灌水口,将试验区的农田灌水与排水分开,防止串灌。二是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强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应用,制定试验区作物配方肥配方和推广模式,与供肥商签订配肥供肥协议,加强用肥指导。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缓控释肥,实行农作物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鼓励农民种植绿肥。三是推进化学农药减量控害。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控制用药量,降低施药次数,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推广频振式杀虫灯等物理防治技术,减少害虫虫源基数,控制虫害发生程度,减少用药次数。


  4巢湖流域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问题


  (1)目前国家颁布的一系列农业法律法规中有关农业环境保护和可面源污染治理方面的不多,政策措施也不具体、也不配套,操作起来缺乏依据。


  (2)宣传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尤其是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程度及治理的紧迫性,还没有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的足够重视。


  (3)生态农业示范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投入严重不足,与点源污染投入相比差距太大。


  4.2对策


  (1)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制訂国家和地方保护与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强制性的政策法规。通过权威性的法律法规,明确各参与主体在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发展中的权利和义务,全面规范、指导我国的农村环境保护建设,同时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从源头上防范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


  (2)建议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投入。国家和省里要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加大项目投入,整合相关农业项目资金,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专项资金渠道,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保障的资金来源。建议国家和省出台鼓励扶持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的激励政策。逐步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实行农业清洁生产者,政府要给予适当补贴,同时要鼓励扶持对农业废弃物减量排放和资源再利用,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3)建立健全农业环保体系。农业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离不开农业环保科技创新和推广,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环保体系,自上而下地形成监控和服务体系。为发展循环农业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供技术体系支撑。


  (4)建议建立巢湖流域农业污染源综合治理示范区,为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污染源综合治理,为巢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污染源治理提供实证依据和数据支持。


  作者:荚力

  第4篇: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的实证研究


  農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而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矛盾日渐严重。我国部分地区化肥、农药等不合理使用现象频繁发生,导致水体污染、降低土壤肥力,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主要来源,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环境问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具有关键性的影响,直接影响居民生产、生活水平。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思考。不少学者基于倒“U”型的环境库茨涅兹曲线(EKC)分析验证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是否能够同向变动以及两者间的协整关系[1-3]。胡宗义等[4]研究了低碳经济背景下碳排放的环境库茨涅兹曲线。李海鹏等[5]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实证分析。但ECK假定受到Arrow等批评,认为由于技术水平与农业结构合理性的限制在低水平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环境恶化状况并不一致。因此,部分学者不再基于EKC曲线分析,而将视角转向为Grossman等[6]提出的环境三效应分析框架: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葛继红等[7]、梁流涛等[8]从三效应出发分解污染演变的影响因素,构建其污染演变过程的内在驱动机理模型以分析经济增长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戴红军等[9]建立OLS多元线性模型,从三效应角度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动态分析。张智奎等[10]在结构效应视角下对经济发展与农业面源污染关系进行协整检验,认为经济结构严重影响农村生活污染源的排放。杨珂玲等[11]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强调从结构效应上制定农业面源污染在种植业和畜牧业两方面的控制政策。


  鉴于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笔者以1991—2014年我国31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为样本,就两者之间的关系构造EKC曲线,并借鉴Grossman等[6]环境三效应分析框架对所构造的曲线进行理论释义。


  1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笔者主要研究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环境污染的影响,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变量选取31省(市、自治区)农林渔牧业生产总值。根据传统EKC曲线理论,随着农林渔牧业生产总值不断上升,初期阶段农业环境污染程度逐渐加深。而当农业经济增长到某一程度后,污染程度开始下降,并随经济增长继续得到改善。根据理论假设,将农、林、渔牧业生产总值作为实证模型的解释变量,拟合二次线性函数验证EKC曲线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环境污染影响的适应情况。


  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与农业面源污染物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网站、《中国农村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自于中国农业部、中国环境统计年报。为了避免消费物价指数CPI等宏观经济因素随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保证模型设定的准确、可靠性,各地区各年份农林渔牧业生产总值不按照名义产值,而按照价格定基指数以1991年为基年折算为GDP实际数据。由于重庆市1996年以前原始数据的部分缺失性,统计研究数据为非平衡的面板数据。


  衡量农业环境污染程度的污染性指标包括3项:农业化肥(Agriferti)、氮肥施用量(N-ferti)、磷肥施用量(P-ferti)(折纯量)。农业化肥的大量施用造成土壤水溶性养分等随雨水溶入地下水、河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化肥中的氮、磷、等化学物质在土壤中固结成盐,土壤养分结构失衡,是农业环境加剧的关键性因素。鉴于农业施肥品种结构中氮肥、磷肥所占权重最大,P、N是导致水体污染,恶化土壤理化质量的主要元素,氮肥、磷肥选作污染统计指标更具代表性。


  1.2实证模型设立根据以上模型变量选取及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环境污染间关系的预期假设,建立实证回归模型,得出各自变量指标对因变量的贡献度。农业经济增长对面源污染影响的模型如下:


  式中,Pollutionit代表i地区第t年的污染指标;Agrigdpit表示i地区第t年的国内生产总值;α、β1、β2分别表示模型截距项与解释变量系数;ζit为随机干扰项,表示无法观测到的各项其他影响因素。在不考虑其他各项非关键性变量影响的条件下,对农业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重点分析。若有β1>0且β2<0,则有农业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满足预期假设的倒“U”型二次线性关系。经过计算可得EKC曲线拐点处的地区GDP值满足:


  (2)


  2结果与分析


  2.1实证结果基于1991—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分别对Agriferti、N-ferti、P-ferti这3项污染指标进行变截距模型估计与检验,结果见表1。


  表1给出了三项污染指标为基础的模型估计结果,不难发现化肥施用量为污染指标的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一次变量系数为均正数,二次项系数均为负数,且在0.0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总体上看,可决系数R2分别为0.7766、0.7912,F统计量均在0.0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可判断以化肥施用总量为污染指标实证得到的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证明了农业经济对农业环境污染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曲线。除了化肥施用模型之外,其他2个污染指标构建的模型变量系数同样满足β1>0且β2<0,各项指标很好的通过检验,进一步证实农业经济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综上,关于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环境污染影响估计得到的模型与预期假设完全一致,表明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环境污染表现出的影响与Grossman等[6]提出的环境库兹涅茨理论正好吻合。


  表1还显示,在3个不同指标设定的模型下计算出的农业经济增长“拐点”,各地区农业生产总值大概在到达9000~13000亿元区间之后,农业环境污染便开始呈明显下降趋势。目前来看,仅有山东、上海、江西等少数省(市)农业经济水平将达到或刚达到EKC“拐点”,新疆、海南、四川、云南、宁夏等地区离经济“拐点”差距较大,整体上各地区均在努力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以达到“拐点”处农业经济水平。


  2.2EKC曲线机理分析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农业面源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呈现经典的倒“U”型曲线,这可以用Grossman等[6]的环境三效应理论进行释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制度上解决了对农业生产力的束缚,推动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注入了新鲜的生产要素——化肥和农药的施用,生产规模效应开始显现,加大了对自然资源开采,破坏生态环境,尤其是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使得前期农业环境污染程度逐渐严重(规模效应)。农业经济增长使得人民收入水平提升,以至于居民偏好优质生态环境,开始显现对污染治理的努力。普及农业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旨在减少面源污染的项目,发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技术效应)。随着技术服务的普及,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开始出现,这些新兴行业主要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技术支持,它们的存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结构效应),从而农业环境状况开始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改善。


  3结论与建议


  该研究以1991—2014年我国31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农业环境污染演变的内在机理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经济增长是影响农业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符合环境EKC曲线的走势,一定时期内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环境污染表现为同方向的变动,随着农业经济增长,农业环境污染在经济达到某一程度后得到改善,并将呈现出污染程度逐步下降的趋势。


  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经济与环境的总体情况,提出下列建议:改善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经济低污染、少消耗、高产出。主要从农业结构出发,调整农、林、渔、牧业之间的比例,把握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均衡协调发展,对于对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产业进行产业项目升级或转移。将科学技术用于农业生产,鼓励科技创新。改变传统农業的经营管理模式,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改造农业,通过高新技术研制可降解度较高的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等,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达到环境影响最小化。


  作者:黄佳琦等

  第5篇:有机农业防治面源污染的对策与建议


  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水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可以影响气候变化、大气平流层臭氧消耗及对流层臭氧的积累,造成主要流域和近海水域水体富营养化,农业面源污染已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


  1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农村环境恶化趋势明显,农田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2012—2014年农药每年平均使用31.1万t(折百),较2009—2011年增长了9.2%。2013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912万t(折纯),1hm2均施用量328.5kg,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倍。我国还存在着有机肥利用率低的现状,目前,全国有机肥资源总养分约7000多万t,实际利用率还不到40%,其中,畜禽粪便利用率仅50%左右,畜禽粪便对农村河流污染严重,是河流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秸秆还田率仅为35%左右,秸秆焚烧对大气污染造成严重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因此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确保农村环境安全,已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2有机农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面源污染高度重视,201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强调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力度。2016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提出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在全国范围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要求各地制定化肥、农药零增长工作方案,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2017年中央1号文《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再次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范围。


  有机农业作为一种生态农业形式,比较注重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体系的建立,在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化肥、农药以及作物生长调节剂,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用生物、生态的防治措施代替单纯依靠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有机农业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比较安全的农产品,保障人们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展有机农业是实现农业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的需要。


  3有机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有機农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较少,但从现有研究发现,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有机农业有利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土壤环境质量,并产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另一种是在不同有机农业种植系统中,有氮、磷流失量增加的风险,从而未减少污染程度。


  黄惠英[1]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获取数据,对有关北京市有机农业及其产业化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请有关专家对3种不同模式的有机农业所产生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影响3种效益的不同指标赋值,结合评分表和问卷数据,用层次分析法分析3种效益在综合效益中的比重、重要性系数以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有机农业产业化产生的生态、社会、经济3种效益中,生态效益比重最大,其次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各项指标表明,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促进作用,并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


  刘世梁等[2]结合国内外研究情况,全过程分析有机产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明确了各环节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根据不同产业类型,对有机产业链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实例比较了有机与常规农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有机农业生产对产地环境影响程度为68%,常规农业生产为50%,体现出有机农业具有明显的生态环境优势。


  卢东[3]以有机农业的生产基地作为研究内容,分析比较了有机与常规农业生产体系的土壤理化性状指标、生物学指标和水质指标差异性。研究表明,相比较常规农业,有机农业生产通过施用有机肥和绿肥,可以改善土壤孔隙度和通透性,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的自然含水量和吸湿水含量。有机农业通过生产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利用,如豆科植物作物轮作、秸秆还田等措施,可以提高土壤氮磷钾与有机质的含量,提高氮磷钾转化效率。同时研究发现,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增加土壤肥力,降低地下水污染风险,可以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席运官等通过对比有机和常规稻田排水污染情况研究,发现有机水稻生产有利于降低排水中的氮含量,也可以减少总磷浓度,但有一定的磷积累风险[4]。也有研究发现,有机农业生产中,如果技术使用得不正确,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面源污染风险,如Vagstad等认为有机氮是农业生产中氮素流失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种植系统中受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判断有机农业可以降低氮素流失[5]。


  4发展有机农业的几点建议


  4.1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政府应大力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一是建议县级以上政府制定有机农业种植规划,重点规划本地区有机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适宜于本地区种植的特色产品,如丘陵山区可发展有机中草药和有机茶等,打造有机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二是支持和推动有机农产品深加工,发展规模化产业经营,扶持一批有机食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发挥这些企业的带动作用,带动其它有机农业企业发展。三是加强从事有机农业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有机农业生产带头人,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四是增加财政投入和财政支持力度,我国在政策上没有针对有机农业的专门补贴,财政支持主要由各省自行解决,国家和地方应充分发挥农业专项资金的作用,对有机农业项目予以重点扶持。


  4.2建立有机农业种植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是当前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项重要方法。刘尊梅认为农业生态补偿是指在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及恢复其功能和作用的过程中,受益者对农业生态保护者提供的物资、专业知巧和技能等各种形式的补偿[6]。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证农民的生态种植方式能够获得相应的生态环境补贴,对少施化肥农药、增施有机肥、节水灌溉等措施纳入农业补贴的范围,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民种植有机农业积极性,又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态补偿按补偿主体不同,可分为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两大类。有机农业生态补偿在补偿方式上,更依托政府补偿,因为有机农业种植过程中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但种植成本增加,政府应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买单。赵桂慎等[7]以北京市密云水库库区为例,在生态敏感区内种植有机板栗,研究表明密云库区有机板栗生态补偿标准为1.06437万元/hm2。有机板栗生产的额外成本占生态补偿额度构成的56.37%,比例最大,这也是阻碍当地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是有机板栗相对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较低的环境成本,有效保障了水库的水环境安全。政府为保障地方环境安全,尤其是保障生态敏感区生态安全,应加快建立有机农业种植生态补偿机制。


  4.3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增加有机科研的资金投入,科研院所、有机农业相关机构和生产企业应加强有机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加强相关研究项目的联合,促进有机农业产学研结合,延长有机农业产业链。加强有机农业中的生物防治、生物肥料、除草核心技术以及有机产品深加工技术联合攻关,增强科技转化力。同时开展种植技术创新,突破现代有机农业种植技术,向新型有机农业发展。


  4.4加强有机认证机构的管理2014年9月22日首次印发的《中国有机产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到2013年年末,全国共有272.2万hm2土地已经获得有机认证,有机产品生产企业7894家、6628个有机生产基地和3910个有机加工厂,有机产品涉及植物类、畜禽类(动物类)、水产品及加工类4类,发放有机认证证书达1万张,有机认证机构25家,这些数据显示我国有机农业正在快速发展。在有机农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有机农业生产全过程监督,规范有机产品认证过程。强化有机认证标签的规范使用,有关部门要增加市场抽查力度,禁止在市场流通标签信息不全面、不准确的有机产品,提高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认可度。从国际角度分析,相关机构在制定有机农业标准体系时,要与国际标准接轨,以便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国内有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中国有机产品出口规模。


  4.5拓宽有机食品销售渠道在农产品交易市场设立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建立有机产品销售网络平台,拓宽网络销售覆盖范围,积极开拓欧美等海外市场。建立包括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为中心的大数据平台及有机产品销售平台,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同时实现有机生产企业、网络销售平台以及有机产品生产、包装、物流、储存和检验监督的有效结合,建立和完善营销体系,做到有机商品产业链全过程管控。


  作者:桑忠营

  第6篇: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治理措施分析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中由于过度使用无机肥料、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转基因种子,以及农民在生活中对人畜粪便排泄物、生活垃圾、污水不当处理所造成的农业环境的污染,其污染遍及水、土壤、空气,是对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已经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河南省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一)土壤污染状况


  河南省环境监测部门对省内6种典型农业生产区域的抽样检测显示,除少数有机食品基地使用无机物类农药外,其他农业区域基本使用的都是人工合成的有机类农药。具体土壤检测发现,有机磷农药污染依然存在,666检出率是50%—84%,滴滴涕检出率58%—93%,没有超出国家许可范围。但是局部区域发现有机磷农药严重超标,值得注意。另外,多环芳径检出率100%,含量为50.6×10—7%-96.4×10—7%之间,低于欧洲土壤允许标准;强致癌物苯并芘含量值在1.24×10—7%—4.97×10—7%之间,检出率在46%—100%之间,低于俄罗斯土壤允许标准[1]。检测发现,这两种危险物超标的原因主要是污水灌溉造成的。


  (二)农村水污染状况


  根据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对全省地下水进行的调查发现,平原地区60—100米的浅水层大部分水质较差,在调查的10万平方公里土地内仅有2.2万平方公里内的地下水质良好或较好,占调查面积的21%,主要位于靠山的平原地带。85600平方公里内的地下水质较差或很差,占调查面积的79%,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地区。其中,豫北和豫东近4000平方公里区域内的水质极差,呈点状分布,硝酸銀、亚硝酸盐、氨氮和某些重金属严重超标[2]。2015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4年全省地表水水质量按照21项监测因子评价为中度污染。河流作为农业灌溉的主要来源,河南省境内污染非常严重。河南省环保厅对流经城镇的60多条河流进行调查,发现34条污染,5条断流,很多已经成为臭水沟[3]。


  (三)人居环境污染


  河南省绝大部分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很大,但卫生条件还有很多方面亟待改善。在饮用水方面,基本依靠水井,喝的是浅层地下水,自来水普及率很低。在卫生厕所方面,主要是原始的旱厕,不环保。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无法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尤其是不可降解垃圾随意丢弃,没有回收处理,使农村几乎陷入废弃的塑料包装袋的包围中。


  二、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诱因


  目前,农业增产主要靠多上肥料。传统有机肥料由于机械化的普及,农村家庭基本不再搞畜牧养殖,造成积肥难的现状,而无机化肥增产效果明显,所以,农民干脆大量施加化肥,省时省力。至于过度施肥造成的土壤恶化和水污染,自然由“悲哀的公地”来承担。而且,由于打工收入远超种地收入,所以,在家庭承包土地上所用的劳动力越少越合乎成本,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就成为当然之举,加之农民种植技术缺乏,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形同虚设,农民就只能凭借感觉来种地,竞相滥施化肥和农药,造成环境污染[4]。


  (二)小规模化土地耕作限制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焕发了活力,但也造成了土地的零散化经营。条块分割的土地家庭承包根本无法取得规模效益。人均土地少的几分地,多的3—4亩地,按照等级还拆分为不连接的几块地,这样的耕地根本无法投入资金做长期打算,不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从产品责任追究上说,农产品出问题可以倒查生产者的责任,但是小农户数量几千万家,就算知道有问题农产品的原产地也无法具体确定责任人,这就造成了即使生产的农产品受到污染也不用怕担责的现实。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2014年,河南省有农村人口5843万人,农户数量为2073万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4.8%[5]。城镇人口中还有相当的一部分人生活在小乡镇,生活环境接近于乡村,可以说河南省绝大多数人还是生活在农村。农村居住环境差的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短缺,没有自来水、排水系统和环卫机构,垃圾随意倾倒。河南省2012年抽查了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发现现有的248套系统中只有6套在运转,其他基本闲置或废置[6]。目前经济条件好的县乡有能力搞基础设施建设,而困难地区财政资金依靠上级拨款,基本没有能力对农村投资。


  (四)污染治理滞后对农业造成的危害


  2013年国土资源部调查显示,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共约1.5亿亩。此外,因污水灌溉而污染的耕地有3250万亩。市场上近30%的大米铅超标,10%镉超标。2014年河南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2.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中的COD排放量为15.89万吨,氮氧排放量为1.11万吨。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上,2014年为29.46亿吨,其中生活污水中的COD含量为38.59万吨,氮氧排放量为6.77万吨[5]。2015年河南省环保厅公布的环境违法案件显示,1—9月份共立案环境行政处罚案件2906起。2016年1—7月河南省共有216人在中央环境保护督察中受到党纪和政纪处分,18人被行政拘留[7]。


  三、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的解决思路


  (一)要采取措施防止农村污染的发生和加重


  首先,要采用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努力推广绿色农业生产,鼓励使用有机肥料,平衡施肥技术。要管理好畜牧养殖的污染排放,走养殖、种植相结合道路。对农业秸秆要推广粉碎还田技术,减少浪费。对不可降解塑料农膜要采用新技术进行改造,使其对土壤的危害降低[8]。其次,政府要投入资金,合理规划农村居住环境,改变基础设施的原生状态。居住比较集中、人口较多的乡村要建立污水净化系统,实现达标排放,对不可降解垃圾要实行环保机构回收制度,并可以进行适当收费。


  (二)严格管控工业污染,加大处罚力度


  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大部分是一种被动污染,是工业污染向农业领域的转移。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政府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够,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很低。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对超标排放污水处以应交排污费数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这对排污量大的企业有威慑力,但对排污量小、污水毒害大的企业没有作用。我国刑法第338条规定,排放有害污染物严重污染环境的属于犯罪,但是严重污染环境的标准是什么很难说。实践中参照“突发环境事故”的级别标准来确定是否属于严重污染环境,这种参照标准不适合那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累积性的环境污染行为。


  (三)发展现代绿色农业,以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也对绿色食品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在市场上绿色食品的需求量和价格都是普通农产品不能比拟的。在目前农产品生产过剩的情况下,发展绿色农产品有利于提高农业供需结构升级,也有利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应该在绿色农业上下工夫。只有提升檔次,才能使河南省的农业产业在全国做大做强。现在绿色食品企业的生产方式多是采用公司加农户模式,由企业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养殖,达到双赢,此种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值得推广。


  作者:单新国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huanjingbaohu/26273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