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伦理道德 > 浅谈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浅谈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日期:2023-01-25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我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主要包括儒学、道学和佛学思想,其中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儒释道三家学说丰富多彩,其内容和特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注重个人德性的修养及社会责任的承担。儒道法三家都强调“内圣外王”“内圣”就指内心的修养,孔子认为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提高自身修养的最终目的是要安邦治国,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二者是相互统一的。更具体地讲就是人立于天地之间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完善了自己就要承担起对家庭、国家、天下的责任。个人的道德修养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历史上才会出现无数个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第二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按照孔子和后世儒家的解释,“中庸”的“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是“用”的意思,“中庸”即“中用”之意。所以,中庸意即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采取适度的中间立场,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儒家认为中庸之道不但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运行规律,也构成了人们实践必须达到的一种境界。它被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庸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


  第三,价值追求上强调重义轻利。重义轻利、以义代利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一大倾向。孔子“罕言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著名命题,以尚义反利的观点发展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人以道德为上,重气节、重人格的民族性格,但另外也压抑了人的物质欲望。


  第四,社会关系上注重人伦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伦理关系的基础上的,社会上的个人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处于现实社会关系中的,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家庭中的父子、夫妇、兄弟关系、社会上的朋友关系,构成所谓的 “五伦”。这种五伦关系,各有其特定的道德规范,构成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每个人都要处理好这些关系,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最终构建了一个稳定的传统社会。


  第五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推崇天人和谐的思想。“以人为本”,就是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尊;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本。人与人之间是伦理道德关系,历来的统治者都非常关注民生。而人与自然之间也是和谐统一的,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的做法,而是竭力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二、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第一传统文化注重个人修养的提升,以及社会责任的担当,这有利于现代化过程中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之间最核心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快速前进。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自身的修养,这种修养包括对科学文化的汲取以及道德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除了政府的教育机构,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纷纷建立,给广大民众提供了再学习的机会,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营造学习型社会包括终身学习和全民学习己经成为政府和民众的共识。终身学习讲的是人一生都要学习,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每个人从幼年到老年都在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这使我们聪慧文明、高尚完美。全民学习要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人人都要学习。从民众到整个民族己经刮起了一阵全民学习的热潮,究其原因除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民众不断提升自己以适应社会外,传统文化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中国民众心中,修身养性是永恒的追求,是衡量一个人生存状态的标准,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个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状态。学的目的是学有所用,个人的修为提高了就要责无旁贷地承当起社会责任,在现今的中国就是要为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这也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内圣外王”在现代社会的表现。注重个人修养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传统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第二中庸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任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伴随着对旧的社会制度、社会风俗等的改革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作为一个后发国家,现代化的时间更为紧迫,不免会有急躁冒进的倾向,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就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而中庸思想主张事物的发展要掌握一定的度,任何偏激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会过犹不及。这具体体现在我们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上。中央指出要把改革和发展控制在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循序渐进地进行。否则一旦社会承受不了改革带来的巨大压力会导致社会崩溃,出现社会动乱,前苏联的解体就是最好的例子。稳定是基础,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这是中国人在现代化过程中摸索出来的,是经实践检验的真理。其中就折射出中庸和谐的智慧灵光,它成功地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是很难得的。当然这种中庸之道也会导致折中主义和墨守成规,使改革因动力不足而裹足不前。这也是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要克服的。


  第三,在充满物质主义的现代化过程中,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为中国人指明了前进的道德方向。现代化过程必然是物质财富大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是最疯狂的,如何保证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时不会采取不法的行为,不会侵犯他人的利益呢?现代社会法律是最权威的行为规范,但它并不是万能的。法律最大的作用是惩戒功能,但却不能防止犯罪,因而具有滞后性。然而道德约束就不一样,它教化的是人的心灵,具有预防作用。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导致很多不法的获利行为的出现,对此国家提倡要遵守诚信原则,要求人们在追求合法的个人利益时,要对消费者负责任,以诚为本,义利兼顾。不容否认,传统思想中的这种轻利思想也有一定的弊端,它会阻碍人们对自身合法利益的保护和追求,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是不利于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第四,天人和谐思想是促使中国走新型现代化道路的原因之^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实现的,传统的工业化最大的特点高能效、高污染,它破坏了生态平衡,消耗了人类大量的资源。作为前车之鉴,中国己经认识到必须另寻他路。中国人向来向往田园诗般生活,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为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这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即低能耗、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强调在工业发展的同时要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就现实而言,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因为中国人均资源匮乏,不及时进行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失去生存的物质基础。


  第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本思想,认为人是天地间最可宝贵的。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的领导人非常关注民生,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把自身定位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人民群众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同时更是现代化的受惠者。因此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会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现代化进程中去,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最终有利于现代化的实现。


  第六,传统文化重视人伦关系,这对于现代化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伦理道德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都是一种人伦关系。因此,社会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这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弊端。因为现代社会必须建立在成熟的公民社会基础之上,公民有对自由、平等的强烈追求,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不再有等级划分,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是法律而不是道德。这种公民社会与中国传统的伦理型社会是格格不入的,传统社会阻碍了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形成。这导致中国至今没有形成成熟的公民社会,而在某种程度上却形成了一种畸形的关系社会,关系取代了制度、法律,这是不利于现代化的顺利进行的。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儒家文化只要自我调整,就能够继续向适应现代工业文明的方向演化,融会贯通西方的现代管理制度、法制体系和契约原则。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成就和亚洲四小龙腾飞的事实,也足够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适应力。可见,中国现代化必须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否则就会失去了其存在的土壤。


  三、继承传统文化,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有鲜明的中国特质,它对于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都是如此,我们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但是传统文化是适应小农社会而产生的,具有思想局限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现代化中对于文化的选择呢?


  在学界有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即“全盘西化”论和“儒学复兴”论。“全盘西化”论主张否定传统文化,全方位引进西方文化。这是一种彻底的民族虚无主义,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实践上是极为有害的。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没有比自己的文化更适合自己的了。丢掉了自己的文化就丢失了自我,是不可取的。“儒学复兴”论持复古主义和保守的论调。一些主张“新儒学”学者认为中国现代化的解决在于文化出路的解决,文化出路的根本解决又在于儒学的复兴。只要抓住儒学这个“根本”,就可以解决当代中国的包括信仰危机、道德建设、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等在内的一切问题。而事实己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局限性,不能照搬来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可见,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首先我们要肯定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成分,上文己经分析了这些文化对现代化的积极作用,对这些文化的重新认识是解决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的钥匙。比如现代化过程中对于物质的追求往往使人们迷失方向,导致信仰危机。只有重拾传统文化才能为人们找到心灵的家园,促进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其次,传统文化也存在很多弊端,必须与时俱进,吸收世界上所有先进文化,继续发扬中国文化包容会通的优点。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成为现代化进程所选择的先进文化,并为现代化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王义婷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lunlidaode/26443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